真正的莎士比亞到底是誰

2020-12-22 騰訊網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文學歷史上最偉大的文豪,莎士比亞是誰還是一個問題嗎?他在英語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對應的,曹雪芹算最近的,但實際上恐怕還要加上李白、杜甫、羅貫中等才行。別誤解,這不是說莎士比亞的成就超過李白、杜甫、曹雪芹、羅貫中加起來,而是在各自文學史上的相對地位。但莎士比亞到底是誰,人們並不清楚。

威廉·莎士比亞出生在Stratford-Upon-Avon。不知道英國有多少個Stratford,但加一個Upon-Avon就是「埃汶河上」的意思,以示區別。其他國家也有這樣的地名,像Frankfurt-Am-Oder就是奧德河上的法蘭克福,和人們熟知的萊茵河上的法蘭克福是完全兩回事。

父親約翰·莎士比亞是做手套的,在地方上是殷實小商人。母親來自沃裡克郡的阿登家族,這倒是望族了。不過父母兩人都是文盲,現存僅有的筆跡是一份文件上的記號,而不是籤名。這是當年文盲畫押的典型做法。莎士比亞的兩個女兒也都是文盲,女兒蘇珊娜的「籤名」不像有教育的女人寫的字,而像照貓畫虎描上去的;另一個女兒朱迪斯索性用記號作為籤名,很明顯的文盲標誌。

據不同統計,莎士比亞的劇中具有17000-29000個之大的詞彙量。莎士比亞沒有上過學、受過教育的記錄。離家不到一公裡的King’s New School如今還在,當年的校長是牛津的畢業生,但學校的註冊記錄已經遺失,無法證明莎士比亞在這裡上過學,儘管如今這裡被譽為「莎士比亞當年讀書的學校」。已知那個時代在這裡上過學的地方名流也沒有在任何記錄中提起有過威廉·莎士比亞這麼一個同學,也沒有任何學校老師提起教過這樣一個學生,而莎士比亞在生前已經出名了。

莎士比亞在劇中有大量異邦和宮廷貴族生活情景。沒有任何記錄表示他出過國,或者出入過宮廷和貴族圈子,但他在劇中不僅有威尼斯、維羅納、海爾辛堡,還大量展現了對於獵狐、放鷹、網球、草地滾球等貴族運動很熟悉。

現存的6個莎士比亞的籤名,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拼寫法

莎士比亞沒有任何手稿、書信、文件留存下來,留存下來的6個籤名根本不像同時代學問人優美的花體,而像塗鴉。重要的是,以當時發表的印刷文稿為準,這六個籤名沒有一個是把名字寫全而且寫對的,都有拼寫錯誤,有的還很嚴重:按時間順序,分別為Willm Shakp、William Shaksper、Wm Shakspe、William Shakspere、Willm Shaskpere和William Shakspeare,而一般認為的正確拼法是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用Wm或者Willm的縮寫還說得過去,Shakespeare的那許多種「非規範」拼法就匪夷所思了。所以這導致莎士比亞本人也是文盲或半文盲的推斷,而文盲或半文盲的莎士比亞自然不可能是寫出《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的莎士比亞。

這是一個發表書稿還很罕見的年代,正式印刷的書稿是慎之又慎的,出現作者名字拼寫錯誤是不可思議,但在當時的印刷文稿的封面頁上,莎士比亞的名字還經常寫成Shake-speare,或者Shak-speare。這樣的連字號是中世紀劇中人物或者筆名的常見做法。所以這引出莎士比亞根本不是真名的說法,倫敦演藝界正好有一個名叫威廉·莎士比亞的中不溜演員純屬巧合。

1609年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用的是Shake-Speare

莎士比亞與他的劇作的第一版,1623年出版,這裡是Shakespeare

莎士比亞在1616年4月23日去世。在莎士比亞生前的伊莉莎白時代,沒有任何文字記錄說明莎士比亞是一個作家,但記載了他作為生意人和地產商。他在倫敦演藝界的名望不在於演技,而在於放貸和投資(著名的倫敦環球劇場有莎士比亞的股份)。莎士比亞的遺囑裡,文字平淡無奇,也沒有提到任何書稿、詩作、劇本(尤其是當時尚未發表的18部劇本),作為文豪,自己的遺囑如此平鋪直敘是不同尋常的。也沒有莎士比亞葬禮的記錄,悼詞是7年後第一部收集莎士比亞劇作的《彙編》(First Folio)的前言裡發表的。

在莎士比亞生前,就有劇作諷刺其欺世盜名,比如同時代的劇作家本·約翰森在劇中提到「猴子詩人」(Poet-Ape),有人認為這是在暗諷莎士比亞,而他在莎士比亞死後主編的《彙編》中對莎士比亞的盛讚(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是指借用莎士比亞之名的匿名真實作者。

對莎士比亞身份的猜疑早就開始了,不過不是在生前或者或者死後不久,而是到19世紀。說來有意思,莎士比亞作為英國大文豪的聲譽要到18世紀才建立,到19世紀(尤其是維多利亞時代)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了,此後一直高居雲端之上。隨之而來的是對莎士比亞真實身份的質疑。這也是歷史懷疑主義的時代,荷馬的史詩和聖經的出處同樣受到質疑,有人把對耶穌身世的質疑套用到莎士比亞身上,本意是要證明聖經記載無懈可擊,結果反而把莎士比亞的身份拖下水了。

但這時莎士比亞畢竟去世200多年了,生前記錄又很稀少,質疑到最後,莎士比亞本人存在過沒有疑問,能質疑的是誰會用他的名義發表作品,為什麼。

伊莉莎白一世號稱英國的「黃金時代」,但這畢竟是在血腥的都鐸時代之後,亨利八世把王后們砍頭的砍頭、關修道院的關修道院,不光是為了繼承問題,最重要的還是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伊莉莎白一世本人也是從血腥瑪麗和蘇格蘭瑪麗的你死我活中滾出來的,她可以對宗教和文藝寬容,但對王權的挑戰絕不寬容,而莎士比亞戲劇中不乏共和思想,是可能導致殺身之禍的高度政治不正確,所以真正的作者需要一個「無害」的前臺人物。這是質疑派的共同基礎,但此外就沒有多少共同點了。最後連質疑派都分裂成幾支,其中主要的有:

群體派。這一派認為,莎士比亞是一小撮失意貴族政客小圈子的經紀人,這些政客包括沃爾特·瑞利(Walter Raleigh,1552-1619,大地主,作家,詩人,將軍,政治家,宮廷內臣,間諜,進出口商人,朝廷名人)、弗朗西斯·培根、埃德蒙頓·斯潘塞(1552-1599,著名詩人)、託馬斯·薩克維爾(1536-1608,重臣,詩人,劇作家)和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等。

培根派。弗朗西斯·培根(1562-1626)是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作家,他有幾段文字與莎士比亞高度相像:Poetry is nothing else but feigned history(培根),The truest poetry is the most feigning(莎士比亞,As You Like It,3.3.19-20);He wished him not to shut the gate of your Majesty's mercy(培根),The gates of mercy shall be all shut up(莎士比亞,Henry V,3.3.10)。有人總結出高達4400處相似處。培根儘管位高權重,曾出任於司法大臣和總務大臣(在名分上甚至高於首相),但改革思想與王權衝突,一些著作是到死後才發表的,所以培根派認為他借用莎士比亞的名義,通過公演的戲劇宣揚改革思想。莎士比亞戲劇中高度精確的法律細節也是培根派的依據。培根也喜歡玩密碼,有人從莎士比亞的《愛的徒勞》(Love’s Labour Lost)裡解密出這樣一句話:These plays, the offspring of F. Bacon, are preserved for the world,意為「這些留給世界的劇作是F·培根的作品」。

馬婁派。克里斯多福·馬婁(1564-1593)是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劇作家、詩人和翻譯家,在莎士比亞生前名氣更大,一般也認為他對莎士比亞的劇作有很大影響。馬婁的死很神秘。他在死前因為無神論惹上事了,一般認為他肯定要受審,甚至要送命,所以用假死逃避,「死後」則用莎士比亞的名義繼續發表劇作。馬婁與莎士比亞熟識,莎士比亞的第一部劇作《維納斯和阿多尼斯》是在馬婁「死後」13天發表的,但兩個月前註冊出版的時候,作者名字是留白的。

但進入20世紀後,牛津派成為質疑派的主流。牛津派的主人公是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1550-1604)。德維爾是朝廷重臣,酷愛藝術,樂於贊助藝人和劇社,擅長詩作和宮廷劇(王公貴族和平民看戲是兩個圈子,宮廷劇是不出宮門的)。但他脾氣暴躁,逐漸失寵。

他是卓有成就的詩人和劇作家,但作為貴族,他的作品是不能供平民享用的,那有失身份。詩作還有出版的,有所流傳,但劇作只有間接記載,劇本都沒有流傳下來。他與莎士比亞的金主南安普頓伯爵是好朋友,與倫敦戲劇界的演藝和劇作很熟悉,對宮廷生活熟悉,受過頂級教育,旅行和見識廣泛,莎士比亞劇中的義大利、法國都是常來常往的地方,他的個人經歷有很多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體現出來,自己的書信和留下的文字與莎士比亞戲劇有很多雷同,自用的聖經中有很多劃出來的段落都出現在莎士比亞的戲劇裡,因此有說法他才是通過莎士比亞發表劇作的幕後黑手。

但僅僅是這些依據的話,牛津派的說服力不比培根派或者馬婁派更高。牛津派的「核彈」級依據是所謂「都鐸王子」。都鐸王朝是英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階段,這是英國「成型」的時代,好比從戰國到秦朝的轉折。亨利七世結束了玫瑰戰爭,把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收攏到旗下,開創了統一的英國。亨利八世的繼承人愛德華六世還沒有成年就死了,簡·格蕾只當了9天女王就被砍頭,「血腥瑪麗」繼位,但5年後也死了,由同父異母、差點被砍頭的伊莉莎白一世繼位。

伊莉莎白一世自稱「我嫁給了英國」,終身未嫁,但一直有傳說她有好幾段私情,其中一個就是與德維爾生了一個兒子,為了避人耳目,取名Henry Wriothesley,。由於德維爾還年輕未婚,私生子被偷偷託付給南安普頓伯爵,以後在南安普頓伯爵死後,繼承爵位。德維爾借莎士比亞名義發表的《維納斯與阿多尼斯》(1593年)、《盧克萊修蒙羞記》(1594年)和《十四行詩集》(1609年,前126首獻給一個年輕男子,後28首獻給一個女子)就是獻給兒子的。1601年,埃塞克斯伯爵羅伯特·德福羅帶著小南安普頓伯爵,發起埃塞克斯暴亂,事敗被捕。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向伊莉莎白一世求情,獲得赦免,條件是德維爾永遠不得用真名發表作品。

德維爾在1604年去世。在這之前,已經發表的莎士比亞劇本每年都有增刪和潤色,尤其是作為對盜版的更正;但在這之後,所有增刪、潤色、更正都突然停了,新作也要到1608年才重新出版。莎士比亞確實有劇作在1604年後發表(如《暴風雨》、《麥克白》),但有人認為,這是德維爾生前就留下的手稿,沒有來得及出版,死後幾年後被發現,由別人繼續出版。在1609年出版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裡,有「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詩人」(our ever-living Poet)的致辭,這是當年對已經亡故者的常用致敬,而莎士比亞本人是1616年才去世的。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莎士比亞的公開記載只有他的米麵和布匹生意,做得也一般般。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和1612年威爾斯王子亨利駕崩時,1604年詹姆士一世加冕、1612年伊莉莎白公主(那一段時間叫伊莉莎白的多如牛毛,另一個特別流行的貴族女子名字是瑪格麗特)大婚、1613年查爾斯王子加封,莎士比亞都沒有獻上一部作品,甚至一點文字都沒有,這對已經出名的文化人是違反慣例的。莎士比亞劇中對16世紀下半葉的科學發現時有提及,但對1604年的超新星爆發和1609年的克卜勒發現行星一字不提,與德維爾的去世在時間上也銜接的很好。

德維爾的家族贊助了在1623年出版的第一部莎士比亞劇集(First Folio),這時莎士比亞本人也去世了。

真正的莎士比亞到底是誰?真是Stratford-Upon-Avon那個連籤名都寫不利索的商人嗎?還是質疑派只是吃飽了撐的陰謀論者?乾隆到底姓愛新覺羅,還是姓陳?

支持原創,分享、點讚、在看素質三連一氣呵成

相關焦點

  • 莎士比亞名言
    —— 莎士比亞多聽,少說,接受每一個人的責難,但是保留你的最後裁決。—— 莎士比亞不良的習慣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名、獲利和享樂的路上去。—— 莎士比亞青春是一個短暫的美夢,當你醒來時,它早已消失無蹤。—-莎士比亞母羊要是聽不見她自己小羊的啼聲,她決不會回答一頭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亞醜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
  • 莎士比亞的黑歷史
    喬治三世曾說:「莎士比亞哪裡了不起了?說誰都不能說他!」喬治·蕭伯納在評價《辛白林》時辛辣地表達了對莎士比亞的厭惡「要是能對他掘屍拋石,我估計會大為暢快。」這些仇恨般的話語讓人忍不住發問——歷史上的莎士比亞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 莎士比亞、貝克特、布萊希特...這些大戲劇家都受惠於誰?
    塗鴉的解構正是城市文化的寫照,真正的異託邦即存在於城市中孤獨的、非理性的、活生生的「存在」。不論是酒神文化還是塗鴉藝術,映照的都是用詩的眼光看世界,用人文關懷撫摸城市的心律,在瞬時的靈感噴薄與永恆的文化源流中,不斷追求個體的自由。那麼,跟隨文本,在未知的旅途裡,邂逅一位又一位自由之人吧......
  •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簡述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簡述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自十九世紀始,它們是公認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故事均取自歐洲的歷史傳說。《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複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
  • 莎士比亞的真實身份!
    是誰寫的《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很顯然,答案是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但這位英語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家真是大家所看到的那樣嗎?有許多評論家、學者和研究員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他持有這種看法的也大有人在,莎士比亞的著作權問題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化謎團之一。
  • 威廉·莎士比亞檔案
    偉大的英國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生於英格蘭斯特拉福鎮。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莎士比亞18歲時與一個26歲的女子結婚,他不滿21歲時已有了三個孩子。 幾年後他來到倫敦,成為一名演員和劇作家。他三十而立,蜚聲劇壇,四年後就已經成了英國戲劇界的泰鬥。
  • 莎士比亞故居的無花果樹
    莎士比亞於1616年離世,四百多年過去了,愛汶河畔那個叫斯特拉福的小鎮卻越來越熱鬧,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埋葬他的地方,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說著不同的語言,在莎士比亞故居的書店裡挑選各種紀念品,特別是精裝本的英文《莎士比亞全集》和小開本的莎劇單行本。這是富有想像力的莎士比亞難以想像的。
  • 「硬核文豪」託爾斯泰:批莎士比亞欺世盜名,與屠格涅夫好友反目
    到底是什麼事情讓他們如此大動肝火呢?羅曼·羅蘭在《名人傳》裡給出的說法是,當時兩人在天南地北地聊天,一開始氣氛相當融洽。後來屠格涅夫提到女兒正在從事的慈善事業,認為這是在實踐泛愛人間的思想。託爾斯泰一聽卻有些惱火,他覺得這完全是惺惺作態,跟真正的大愛完全不沾邊。
  • 莎士比亞詳細介紹
    生平 偉大的英國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莎士比亞幼年在當地文法學校讀書。
  • BYX比亞熊 熊仕玉和莎士比亞的故事
    2005年,英國國家肖像館發起 「尋找莎士比亞「的活動,當時肖像館要從歷來被認為是莎士比亞的六幅肖像中找出真正的"莎士比亞」 .中國新疆的苜蓿老闆熊仕玉獲知此事,想起了自自收藏的那幅莎士比亞肖像畫. 為什么正的莎士比亞不可能是他?
  •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四大封神之作,為何它能排名第一?
    據統計,《哈姆雷特》是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頻率最高的戲劇,也是近百年來改編作品最多的作品之一。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前藝術總監——多米尼克,決定攜帶《哈姆雷特》進行環球巡演。短短6年間,多米尼克已在198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巡演。他把這趟環球之旅記入了《帶莎士比亞走遍世界》裡,希望與所有莎劇同好一同交流。
  • 這12句話不是莎士比亞說的
    真正出處:可以肯定的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中並沒有這句話。人們通常將其歸於詩人及作家喬治·桑塔亞那或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名下。 4. 「You say you love rain…」「你說你愛雨……」Where it’s actually from: A turkish poem titled, I Am Afraid.
  • 莎士比亞是如何扭曲玫瑰戰爭歷史真相的?
    ▲ 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是戲劇的超級粉絲,也是莎士比亞最熱心的贊助人之一。莎士比亞本人在讚揚這位童貞女王時也總是毫不吝嗇,《仲夏夜之夢》中整段優美的詩歌都是為她量身打造的。為了這兩個目標,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一名出身卑微的工人階級的劇作家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莎士比亞在寫歷史劇時,必須把君主的正義、過去的弊病以及作為英格蘭人的真正含義描繪出來。為了達到這些目的,他不得不扭曲事實,誇大人物,有時甚至完全放棄真實的歷史。
  • 莎士比亞的愛情羅曼史《莎翁情史》
    劇院門前的確行人稀少,為了等待莎士比亞重新修改劇本,他已經已負債纍纍,債主傳來消息。如果近期內一切仍沒有改現,那麼非但劇院面臨破產.連大家的生命都有危險,所以給莎士比亞施加重重壓力。柴爾斯深知影片不需要嚴格遵從史實的原景重現,而是要用想像力捕捉到時代的精髓,他說:「我一直在提醒自己,這不是一部紀錄片,可以充分發揮我們的想像力,我們希望片中景觀能讓你相信那是人們曾經真正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而且這一切是在不經意間流露。」
  • 開心麻花首次嘗試「戲中戲」《莎士比亞別生氣》即將引爆你的笑點
    喜中有悲,悲中有喜,但怎麼也想像不到開心麻花製作的喜劇《莎士比亞別生氣》中,「戲中戲」竟然會是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劇情中的劇場裡,《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導演,在開演前接到了一通威脅電話,於是,現場的一切都開始亂了套。《羅密歐與朱麗葉》公演當日,所有人都在認真地排練當晚要演出的話劇作品,就在這時,導演接到了一通神秘的來電,他心愛的孫女居然被綁架了!
  • 偷稅漏稅、吝嗇、私生子、雙性戀……莎士比亞的「黑歷史」
    1585年,莎士比亞家中新添了一對雙胞胎。在這之後,莎士比亞走出了我們的視線。在接下去的七年中,他都做了些什麼?人們對此有諸多猜測。有人說,他曾經當過書記、園丁、馬車夫、水手、印刷工、放債人。一個特別有想像力的莎翁迷甚至猜測,他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方濟會修士。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真相。1592年,莎士比亞才重新在歷史記載中出現。
  • 莎士比亞作品為什麼到今天還有生命力
    今年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一些國家以不同形式舉行了紀念活動。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已經遠去,可是,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莎士比亞?莎士比亞與文藝復興精神又有著怎樣的關係?我的演講將主要圍繞這兩方面展開。
  • 莎士比亞對英語發展的影響
    但除了在文學方面的貢獻之外,莎士比亞也對英語的發展演變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2)莎士比亞為英語增添了許多新詞。莎士比亞是迄今為止詞彙量最大的英語作家,他的作品吸收了難以計數的外來詞,其中有許多是第一次進入書面英語的外來詞。莎士比亞是許多英語單詞的創始人,通過他的作品,這些單詞得以保存並延續使用至今。
  • 《無聲漫畫》:談判三郎VS富豪三郎,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無聲漫畫》:談判三郎VS富豪三郎,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無聲漫畫》:談判三郎VS富豪三郎,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 莎士比亞是gay? - 中文文化 - 中國日報網
    如今泰晤士報文學副刊上「我們是否可以從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看出他的性取向」口水戰更是吸引了廣大讀者的注意力。十四行詩之20可能成為今後學者爭論的主角。前者對莎翁同性戀的觀點持懷疑態度,後者傾向於帶著莎士比亞個人的同性戀感情讀他的詩歌。威克斯認為我們應該假定詩人就是「詩人身份」,莎士比亞絕不是哈姆雷特。威爾斯則認為莎士比亞實際是代表他「本人」。(請注意,這場口水戰是在《泰晤士文學副刊》上,而不是在狗和鴨(Dog and Duck)這種沙龍酒店的爭論。)可能有人會覺得,這些著名學者在性和十四行詩上的興趣完全是學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