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什迪 同一天去世的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

2021-03-01 保馬

時值威廉·莎士比亞與米蓋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逝世四百年之際,或許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兩位巨匠都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但這其實並不在同一天。1616年西班牙已經開始使用標準陽曆,而英國仍在使用比前者落後11天的儒略曆。(英國直到1752年才廢除舊制儒略曆,據說在變更當日,國內發生暴動,人群在街頭高呼,「把我們的十一天還回來!」)我猜,這兩位天性幽默、博聞強識的現代文學之父也一定會被日期上的偶合與實際的差異給逗樂吧。

我們不清楚他們二人是否知道彼此的存在,但他們有諸多相似之處,其一便恰好是「不清楚」這三字,因為他們的身份都謎影重重;記錄中有數年空白,更意味深長的是,還有文件遺失。他們都沒留下什麼個人的材料。信件、工作日誌、廢棄的草稿也少之又少;只有龐大的、完整的作品。「餘下的只有沉默。」(註:引自《哈姆雷特》)最終,他們二人都被愚蠢的理論懷疑其作者身份的真實性。好比說,網絡上草草搜索的結果「顯示」,弗朗西斯·培根不僅創作了莎士比亞的作品,還寫了《堂吉訶德》。(我最喜歡的瘋癲癲的莎士比亞理論是,他的戲劇不是他寫的,而是另一個同名人士寫的。)而塞萬提斯在世時就受人質疑,某個匿名為阿隆索·費南德斯·德·阿維拉內達的人(其身份也未得到確認)發表了《堂吉訶德》的偽續集,逼得塞萬提斯本人出馬寫了第二部,書中的人物都知道這個抄襲者阿維拉內達,並且對他很不齒。

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幾乎沒有可能打過照面,但你越是仔細閱讀他們留下的作品,你就能聽到越多的呼應迴響。首先——同時對我來說也是最寶貴的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宣告一部文學作品無需僅止於喜劇的、悲劇的、浪漫的,或政治/歷史的:如果構思得當,它可以幾者兼而有之。

讀一讀《哈姆雷特》的開場吧。第一幕場景一是一個鬼故事。「這不是幻想吧?」勃那多問霍拉旭,當然這部劇遠不止於此。第一幕場景二展現了艾爾西諾宮廷之上的密謀:飽腹學識的王子怒不可竭,喪夫未久的母后迅速嫁給叔父(「啊,罪惡的匆促,這樣迫不及待地鑽進了亂倫的衾被!」)。第一幕場景三,奧菲莉婭登場,告訴她多疑的父親波洛涅斯,一場愛情悲劇的開端:「父親,他向我求愛的態度是很光明正大的。」第一幕場景四又變成了鬼故事,丹麥國裡恐怕有些不可告人的壞事。

隨著戲劇推進,它繼續不斷變形,時而關乎自殺,謀殺,政治陰謀,以及復仇的悲劇。它既有喜劇的時刻,還有一部戲中戲。它包含了英文裡最優秀的詩句,最後卻在誇張戲劇性的血泊中結束。

這就是我們後來者從這位遊吟詩人身上繼承的遺產:一部作品可以同時成為一切的認知。法國文學傳統更為嚴苛,將悲劇(萊辛)和喜劇(莫裡哀)區分開來。而莎士比亞將它們搗爛成一團,多虧了他,我們也可以如法炮製。

在一篇有名的散文中,米蘭·昆德拉提出小說有兩位先驅,塞繆爾·理察森的《克拉麗莎》和勞倫斯·斯特恩的《項狄傳》;然而這兩部長篇累牘、百科全書式的小說身上都有塞萬提斯的影響。斯泰恩的託比叔叔和特靈下士明顯以堂吉訶德和桑丘潘沙為原型,而理察森的現實主義也因塞萬提斯鞭笞迷惑住堂吉訶德的愚蠢中世紀文學傳統而得益匪淺。在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的傑作中,狼狽與高貴同在,共鳴和情感與淫穢和粗俗並行,最終推向那個極盡動人的瞬間,真實的世界顯身,而愁顏騎士承認了自己是個愚蠢的瘋老頭,「去年的雀巢,今年沒有鳥。」

他們都是自我意識強烈的作家,絕大多數現代大師都能覺察其現代元素,劇作家筆下的戲劇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舞臺上演出的戲;而小說家筆下的小說敏銳地體察到它的虛構本質,甚至創造了一個想像中的敘述者錫德·哈邁德·貝嫩赫利——有趣的是,他的祖先來自阿拉伯。

這二人對底層生活和崇高理念都同樣著迷並且擅長,他們一系列的惡棍、妓女、小偷、酒鬼可以在同一家小酒館裡適得其所。正是這種接地氣的特質讓他們哪怕在書寫幻想時仍是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不僅如此,我們後來者還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只有在現實的幫助下魔法才會有意義——有哪一個魔法師比普洛斯彼羅(《暴風雨》中的人物)更現實?——並且現實主義中也不妨注入適量的神話色彩。最後,儘管他們都使用源自民間故事、神話和寓言的比喻,他們拒絕道德說教,正是在這一點上他們比許許多多追隨者都要更加現代。他們不告訴我們去思考或感受什麼,但他們告訴我們如何去做。

與莎士比亞相比,塞萬提斯是一個更富有行動力的人,他在戰役中戰鬥,嚴重負傷,左手失靈,在阿爾及爾的海盜船裡囚禁了五年,才被家人籌錢贖回。

莎士比亞的個人經歷並沒有這些波瀾;但他似乎比塞萬提斯對戰爭和從軍更感興趣。《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都是關於戰爭中的男人們(既發生在他們之間,也發生在沙場上)。塞萬提斯也啟用過他痛苦的經歷,例如在《堂吉訶德》「俘虜的故事」和若干戲劇中,但堂吉訶德投入的戰役卻是——用現代的話來說——荒謬的、存在的,而不是「真實的」。奇怪的是,這位西班牙戰士寫從軍作戰的滑稽的徒勞,並將一個偉大而典型的戰士塑造成一個傻子(這讓人想起近代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或馮內古特的《第五號屠宰場》對同一主題的探索),而英國詩人兼戲劇家的想像力(像託爾斯泰、諾曼·梅勒的一樣)徑直向戰爭逼近。

他們的不同之處代表了當代的兩個極端;正如他們的相似之處、他們一致同意的準則仍讓繼承者們裨益良多。

「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巴利亞多利德文化之旅 暨紀念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湯顯祖三位文學巨匠逝世400周年活動紀實
    、莎士比亞、湯顯祖三位文學巨匠逝世400周年系列活動。據團長Julia的介紹,之所以會選擇巴亞德裡市,是因為那裡有唯一現存的塞萬提斯故居。細心的主辦方為所有參加活動的僑胞們準備了早餐、水和一些零食。團長Julia在大巴車上為大家介紹了本次活動及行程安排,並為大家科普了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湯顯祖三位文學巨匠的生平。塞萬提斯:1616年4月22日逝世;莎士比亞:1616年4月23日逝世;湯顯祖:於1616年7月29日逝世。
  • 薩爾曼·拉什迪訪談(上)
    拉什迪:他說他留著的,但當在他去世後,我們翻查他的文件的時候,我們一直沒有找到這個故事。所以,他要麼是吹牛,要麼是後來弄丟了。他是八七年走的,所以那也是很長時間之前了,當然,現在也沒有什麼新發現。閣樓裡也沒有什麼箱子。我覺得是丟了,和在那之後很久的一個東西,我寫的第一篇完整的作品一起丟了。在我十八歲,剛離開學校——英格蘭的拉格比中學——的時候,在去劍橋之前,我有五個月的間隔期。
  • 莎士比亞的真實身份!
    是誰寫的《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很顯然,答案是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但這位英語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家真是大家所看到的那樣嗎?有許多評論家、學者和研究員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他持有這種看法的也大有人在,莎士比亞的著作權問題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化謎團之一。
  • 楊絳、塞萬提斯和《唐吉訶德》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的楊絳,均以自己「口語不佳」謝絕;但她又覺得有失禮貌,終於在1983年前往西班牙訪問。楊絳、塞萬提斯和《唐吉訶德》三個名字,兩位巨匠,一部巨著,星光熠熠。 5月14日,筆者在馬德裡,遊覽市中心西班牙廣場,瞻仰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紀念碑。
  • 偷稅漏稅、吝嗇、私生子、雙性戀……莎士比亞的「黑歷史」
    4月23日是文學史上最快樂和最悲傷的一天。1564年4月23日,是威廉·莎士比亞誕生之日(如果你接受出生日在受洗日前三天這一合理假設的話),而52年後的同一天,則是他去世的日子。1616年4月23日,也是米格爾·德·塞萬提斯去世的日子,不過,這位《堂吉訶德》的作者對此應該能欣然接受吧,畢竟,莎士比亞可是世人公認的最偉大作家呢。莎士比亞的出身並不顯赫。
  • 塞萬提斯:遭海盜劫持之後……
    研究塞萬提斯的學者瑪利亞·安東尼婭·佳茜絲(María Antonia Garcés)這樣告訴英國廣播電臺文化欄目的記者,「從重獲自由後所寫的第一批作品,比如戲劇《阿爾及爾生涯》(Life in Algiers,約1581-1583)和小說《伽拉泰亞》(La Galatea,1585),到死後才出版的《貝爾西雷斯和西希斯蒙達歷險記》(The Trials of Persiles and Sigismunda
  • 不得了的拉什迪:作品曾導致兩國斷交,這部魔幻小說還在印度被禁
    關於拉什迪拉什迪,著名英籍印度作家,出生在印度孟買的一個富有商人家庭,在孟買的英國教會學校讀小學。從小在烏爾都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的環境中長大,同時受到印度文化為代表的古老東方文明與英國文化為代表的現代西方文明的薰陶。他的祖父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烏爾都語詩人,曾出版過兩卷烏爾都文詩集。
  • 拉什迪:新書中的「小丑」原型是川普
    拉什迪:這是主人公在自我安慰:世界還沒完呢。我寫到那裡,正在猜想未來會怎樣。某種程度上,生活在繼續,可是我書裡的好多個角色都沒有了明天。我小說裡人物的命運可都不怎麼樣,也許我就是喜歡「殺人」?要知道,無論如何,最終都無人生還。沒有死亡的生命是不完整的。戈爾登一家的真實身份一直隱藏在他們的面具背後。
  •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唐·吉訶德》(又譯作《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長篇反騎士小說。
  • 中國的拉什迪事件:《性風俗》事件
    > 加入我們拉什迪事件
  • 真正的莎士比亞到底是誰
    這也是歷史懷疑主義的時代,荷馬的史詩和聖經的出處同樣受到質疑,有人把對耶穌身世的質疑套用到莎士比亞身上,本意是要證明聖經記載無懈可擊,結果反而把莎士比亞的身份拖下水了。 但這時莎士比亞畢竟去世200多年了,生前記錄又很稀少,質疑到最後,莎士比亞本人存在過沒有疑問,能質疑的是誰會用他的名義發表作品,為什麼。
  • 線上「溪山翰跡」|塞萬提斯與堂吉訶德國際漫畫展——塞萬提斯(下)
    -序-塞萬提斯與堂吉訶德國際漫畫展,作為貴陽孔學堂與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漫畫研究所文化交流的成果,經過長達兩年的籌備,終於在今年五月在孔學堂藝文館正式開展。 不僅在西班牙語地區,甚至在全世界,塞萬提斯都可謂大名鼎鼎,他創造的堂吉訶德,更成為不朽的文學人物,家喻戶曉。
  • 德國的「國寶」演員,演繹無數經典,與羅密施耐德同一天去世
    德國的"國寶"演員,演繹無數經典,與羅密施耐德同一天去世上個世紀的經典電影大家都看過多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茜茜公主》這部電影,它是以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和伊莉莎白皇后的故事為基調,講述了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的電影,這部電影在德國和奧地利都享有盛名,幾乎是人人都看過的著名影片,電影中飾演奧地利皇帝和伊莉莎白皇后的演員也在出演這部電影之後爆火於世界,他們分別是羅密施耐德和卡爾海因茨伯姆。
  • 馬拉度納和其義父卡斯楚:同一天去世,同一個敵人
    卡斯楚至少從20世紀80年代末就和馬拉度納是朋友,在2000年馬拉度納差點死於吸食過量古柯鹼後,他邀請馬拉度納到古巴接受治療。馬拉度納在古巴期間,身體恢復很好。在古巴治療期間,馬拉度納說,卡斯楚經常在早上打電話給他,談論政治和體育,並鼓勵他恢復。"菲德爾就像我的第二個父親,"馬拉度納說。馬拉度納還把其義父--卡斯楚的頭像刺在其左腿上。
  • 塞萬提斯的化身,看似瘋癲的千面英雄
    而塞萬提斯最初只是寫了一部諷刺小說,但這部作品卻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塞萬提斯同哥倫布一樣,都是開闢了「新大陸」的人。塞萬提斯被贖回國後,曾做過徵糧官和收稅員,但他因為揭露了貴族和教會惡行,被誣陷入獄。第三次入獄時,塞萬提斯已經50多歲。他拖著貧病交加的身體,在鐵窗內回顧自己的一生,無限悲愴。他決定把自己的經歷和真正的騎士美德融入一本小說中,《堂吉訶德》就此誕生。出獄後,塞萬提斯一邊艱辛地謀生,一邊創作小說。
  • 球王馬拉度納和其義父卡斯楚:同一天去世,同一個敵人
    卡斯楚至少從20世紀80年代末就和馬拉度納是朋友,在2000年馬拉度納差點死於吸食過量古柯鹼後,他邀請馬拉度納到古巴接受治療。馬拉度納在古巴期間,身體恢復很好。在古巴治療期間,馬拉度納說,卡斯楚經常在早上打電話給他,談論政治和體育,並鼓勵他恢復。"菲德爾就像我的第二個父親,"馬拉度納說。
  • 莎士比亞的黑歷史
    關於二人的感情如何我們無從得知但在莎士比亞在去世的前一個月寫下的著名的遺囑裡莎翁出人意料地只給原配妻子留下了一張次優的床這讓人產生不免懷疑二人夫妻感情是否出現問題1616年3月25日,莎士比亞寫下了史上著名的遺囑
  • 以筆為槍的騎士:塞萬提斯與他的《唐吉坷德》
    1547年9月29日,塞萬提斯出生於一個貧窮而動蕩的家庭。在塞萬提斯很小的時候,他的祖父就離家出走,他父親羅德裡戈一輩子都在借債和還債的惡性循環中掙扎。雖然塞萬提斯酷愛讀書和詩歌,但是卻深處底層,接觸到的文學作品有限。所以多數時候只能在貧民窟裡和社會底層唯物。
  • 莎士比亞故居的無花果樹
    莎士比亞於1616年離世,四百多年過去了,愛汶河畔那個叫斯特拉福的小鎮卻越來越熱鬧,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埋葬他的地方,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說著不同的語言,在莎士比亞故居的書店裡挑選各種紀念品,特別是精裝本的英文《莎士比亞全集》和小開本的莎劇單行本。這是富有想像力的莎士比亞難以想像的。
  • 塞萬提斯名人名言
    1616年4月23日塞萬提斯逝世。塞萬提斯對於世界文學的影響巨大,甚至連西班牙語都因此被稱為"塞萬提斯的語言"。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阿韋德拉的遺骸2015年在馬德裡市中心的特裡尼塔裡亞斯教堂內找到。  1、在背後稱讚我們的人就是我們的良友。  2、財富可以彌補許多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