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文豪託爾斯泰在文學中追求的真理是什麼

2021-01-19 歷史小酒吧

託爾斯泰在他的創作生涯初期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在我的故事中,我全心深愛著的英雄,是真理,它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將永保美麗。」在臨終前,他最後一句未完成的話,也同樣以「真理」開頭。

在他看來,表達心底的真話,說出那些不能用平凡言語表明的那些秘密,是藝術的要務和唯一的目的。「藝術不是一種享受、慰藉或娛樂;藝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唯有透過藝術的影響力,才能促使人們諧和互助,暴力才會終止。」

伊利亞·列賓(Ilya Repin)的作品《列夫·託爾斯泰肖像畫》

有些讀者或許會驚訝地發現,作為文學大師的託爾斯泰,最受感動的藝術形式竟是音樂。他的作曲家兒子謝爾蓋曾說,他未曾見過任何人像他父親一樣如此深受音樂感動。許多知名人士也目睹了他對音樂的反應。俄羅斯著名男低音費多爾·夏裡亞賓(Feodor Chaliapin)回憶他曾為託爾斯泰演唱,索菲亞·別爾斯(Sofia Tolstoya,託爾斯泰妻子)把他拉到一旁說:「我先生在您演唱的時候有可能會落淚。請您不要太驚訝,不然他會感到非常尷尬。」柴可夫斯基也曾在他的日記裡寫道:「當託爾斯泰淚流滿面地坐在旁邊,聆聽我的弦樂四重奏曲第一號(First String Quartet)的行板(andante)時,也許我的一生中從未如此滿足,我創作的雄心壯志從未如此倍受觸發。」

託爾斯泰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渴求真理:真理的存在是必要的,必然是簡明且了無虛榮。他也以此說服了許多人。柴可夫斯基在寫給一位友人的信中寫道:「託爾斯泰說服我說,任何藝術家的作品若不是發自內心迫切的嚮往,而是汲於效果[柴可夫斯基在此用斜體字標註],將他的才華用於取悅大眾並順應潮流,則他稱不上一位藝術家。」

託爾斯泰曾指點過年輕的安特萊夫(Leonid Andreyev,俄國小說家兼劇作家),告訴他「簡單是美的必要條件」。託爾斯泰不贊同偉大而驕傲的蕭伯納(Bernard Shaw,譯註:英國劇作家),並曾向安特萊夫說:「我在你的書中看到了,你想要用你超人的天賦才智來使讀者驚喜和驚奇的渴望。但這卻會分散讀者對主題的注意力,轉而聚焦在你自己的才華上。」

對於託爾斯泰來說,藝術更是一個道德的問題。他認為純粹為了享受和營收而做的戲劇、小說、繪畫和歌劇等,是虛假而不道德的,甚至可說是情色業的一種偽裝。「這樣說起來很難聽,但我們這個時代多數的藝術作品都是賣淫:只要有市場需求,它們就會存在。像妓女一樣,它也需善加修飾。它只在乎營收。它會腐化、分散、分解和弱化人的意志力」,他在《藝術論》(What Is Art)中如此寫道。

那麼讓託爾斯泰如此深愛又崇尚的真理到底是什麼呢?追根究底來說是個謎,看起來「猶在鏡中」。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很多讓我們驚喜的東西。在託爾斯泰的小說、文章、日記和書信等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

例如,在《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一書中,戰地英雄皮埃爾(Pierre)曾有這麼一段對話:「我知道的其中一件事,就是人類是無知的:這就是人類知識的高度。」在這裡,我們看到人類的智慧是有局限的。我們也看到了愛情是多面向的: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在安娜和伏倫斯基(Vronsky)發生悲劇戀情之前,曾有一位對生活感到厭倦的社交圈友人問她:「安娜,你對愛情有什麼看法?」,她回答說:「愛情有很多種形式,就如人心一樣。」此外,我們也看到了一個人會殘忍對待自己手足的原因:由於自己的忽視和各種脅迫,使我們看不到每個人的生命和心靈都是無價的——那是無以言比的神聖——而我們卻因輕視和壓迫而彼此交惡。

像這樣的想法在託爾斯泰後續的諸多作品中重複出現,直到他五十歲。那時候他遇到了危機,一個精神上的危機。在小說《懺悔》(Confession)中,託爾斯泰描述了自己的一項苦楚:「我全心地渴望想要變得更好。每當我表達心中對於道德提升的渴望時,我都會受到鄙視和嘲諷,但當我屈服於低級的感情衝動時,卻受到讚揚和鼓勵。野心、對權力的嚮往、獲得、好色和驕傲備受崇尚,而我曾為其而活,直到我的生活突然停擺了,生命似乎毫無意義,我甚至想自我了斷。」

然後,他意識到所有他相信並在作品中真誠描述下來的真理,不再僅是理論或抽象的概念。他必須身體力行。他自己或其他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終究會被遺忘,但這些真理卻更為真實且恆久。

隨著託爾斯泰開始實踐自己的理念,他的精神生活和世界觀也不斷地擴大。他不再接受佣金寫作,也較少撰寫小說,轉向哲學和宗教的題材。然而,這卻不受到學界的認同。他們不認可他的像是《怎麼辦》(What Is to Be Done)或《天國在你心中》(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等作品。屠格涅夫(Turgenev)甚至從巴黎寫信給他說,「我的友人,回到文學世界吧!」在這期間,他還是寫了幾部小說,像是《復活》(Resurrection)和其它幾個短篇故事。儘管這些作品都相當清晰簡潔,卻受到強烈地批評。

儘管如此,故事中的英雄始終是不變的真理。在託爾斯泰轉入人生的新階段後,他出版了一本短篇故事集《人依靠什麼而活》(What Men Live By),以傳統寓言故事的形式寫成。

故事中寫道,上帝派一位天使到俄羅斯的一個小村莊去學習三項人類的真理。這些就是託爾斯泰一生長期追求的真理:

「在人心中駐紮的是什麼」——「愛」。「人無法擁有什麼」——「人無法知道明天會如何」。「人依靠什麼而活」——「我們心中的上帝」。

相關焦點

  • 列夫·託爾斯泰作品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出版
    作為新中國文學開始的地方,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外國文學類圖書一直在不斷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其中包括俄語文學類圖書,當然也包括列·託爾斯泰的相關作品。1949年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列夫·託爾斯泰出版,從一個側面展現了這位俄羅斯文豪在新中國讀者中的接受史。
  • 俄國首位戰地新聞記者託爾斯泰筆下的克裡米亞戰爭
    克裡米亞民眾把脫烏入俄當成「回家」,事實上,克裡米亞也孕育和培養了不少偉大的俄羅斯人,託爾斯泰就是其中之一。列夫•託爾斯泰是享譽世界的俄羅斯大文豪,作品《戰爭與和平》等膾炙人口,其中對戰爭場面的逼真描寫也廣受稱讚,這跟他在克裡米亞戰爭(1853-1856年)中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 託爾斯泰、《復活》:一部俄國貴族青年人性復活的懺悔錄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是世界著名文學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這些小說皆可列入世界文學寶典。但是,你知道嗎?他的著名小說《復活》,卻是一部懺悔錄,深刻揭示了一個俄國貴族青年的良心發現和人性的復活。
  • 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的求婚信與婚姻
    列夫·託爾斯泰,於1828年9月9日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卒於1910年11月20日,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其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經典。
  • 託爾斯泰的戰爭觀之人道:反思戰爭的題中之義
    託爾斯泰的軍旅小說之所以說是「偉大的文學」,正是因為它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作品」。在真實反映戰爭的基礎上,託爾斯泰不僅歌頌了俄國將士和普通民眾那樸素、真誠的愛國主義,更為可貴的是他站在整個人類的高度將對手也作為有血肉和情感的平等「人」來描寫。這一切超越了敵我的界限和傳統文學中對敵人妖魔化的描寫,讓對手也擁有了平等人格。
  • 俄國文學瑰寶之萊蒙託夫《當代英雄》
    豆瓣-誒呀 (廣東廣州)——19世紀俄國文學中所描繪的貴族知識分子。他們的特點是出身貴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雖有高尚的理想,卻遠離人民;雖不滿現實,卻缺少行動,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能在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費自己的才華。他們既不願站在政府的一邊,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汙,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對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
  • 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第8課《列夫·託爾斯泰》知識點+圖文解讀
    他反對暴力革命,宣揚基督教的博愛和自我修身,主張從宗  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辦法。聯繫上文,可以說他此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2. 「所以說,託爾斯泰並沒有自己獨特的面相,他擁有一張俄國普通大眾的臉,因為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 什麼標誌著文化生活的重大發展?最鮮活的俄國文學形象是什麼?
    1836年,普希金創辦了進步的文學雜誌《現代人》,在他1837年去世後該刊停止發行,1847年,《現代人》復刊在19世紀俄國思想解放和啟蒙運動中,普希金等文學家及其作品發揮了特殊的作用。普希金的叛逆精神為同樣是出身於顯貴家庭的作家萊蒙託夫和果戈理所繼承,經過陀思妥耶夫斯基、岡察洛夫、涅克拉索夫和薩爾蒂科夫一謝德林,到19世紀下半期的著作劇作家契訶夫和偉大作家列夫·託爾斯泰那裡達到了高潮。
  • 託爾斯泰的中國知音草嬰:他為讀者搭建了一座通往俄羅斯文學的橋梁
    一位是俄國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一位是他的中國知音草嬰。他們相遇在世界文學的雲端。託爾斯泰的作品進入中國的大約120年裡,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獨特的文學性吸引了無數中國讀者,包括許多著名現當代作家如魯迅、瞿秋白、茅盾、鬱達夫、巴金、冰心、夏衍、田漢等。■列夫·託爾斯泰在託爾斯泰的作品進入中國讀者視野的過程中,俄語翻譯家草嬰先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讀《文學回憶錄》看十九世紀歐洲文學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文學回憶錄》,本書基本上,把人類文學的歷程全部介紹到了,從最早期的希臘文學到二十世紀的文學,以及現代流行於世的主流文學流派,都有一一提到,我主要感興趣的方面是有唐詩,宋詞,文藝復興與莎士比亞,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十九世紀俄國文學。
  • 忍了40年,託爾斯泰終於鼓起勇氣,成為渣男中的滑翔機
    有的去了北大,然後成了殺人犯,有的貌美如花,驚豔世人,卻逃稅被捕,有的娶了奶茶妹妹,卻依然彩旗飄飄~而最可恨的是,這些人總會用遜色的語言的語言形容你所追求的終點,似乎他們已經厭倦了過跑車洋房的上層生活,而今天我終於讀到了凡爾賽終極名言。「富足的生活條件會遮蔽我對生命的認知,如果貪圖享樂會把我變成劊子手、醉鬼、瘋子,那生命又有什麼意義!」
  • 俄國文學三巨頭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美能拯救世界
    這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白痴》的一段描寫。俄國文學的三巨頭是誰,屠格涅夫、託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並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屠格涅夫以詩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詩意的筆調展現美好。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 紀念日 託爾斯泰:向聾子提問的人
    編者按:19世紀俄羅斯知識階層的人們既懷疑絕對價值,又以極端的誇張渴望找到一個絕對價值,激烈的內心交戰讓他們不能沉入現實,社會文化在種種抽象觀念中執迷難行,社會批判就成了核心話題。儘管如此,赫爾岑定義這個時代,是既有政治奴役,也有思想解放的驚人的時代。這個時代培育出了俄羅斯一個特出的知識階層。第二次啟蒙造成了一個這個思想解放的時期。德國的哲學在知識階層流行起來,幾乎取代了法國的唯物主義哲學以及對文學藝術的雅好,「官方的人民性」中對俄羅斯民族性珍視為知識階層所接受。
  • 世界文豪託爾斯泰至情至性的求婚信,姐姐哭吼:是我的,拒絕他!
    託爾斯泰有時喜歡玩些文字遊戲,常在黑板上快速地寫下一段文字的首字母,結果索菲婭每次都能完整地猜出這一長列字母的含義,都是些情意綿綿的愛語,兩人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啊。這段親身經歷以後被託爾斯泰寫進了《安娜.卡列尼娜》這一文學巨作中。
  • 託爾斯泰為什麼打網球?
    作為19世紀末一個重要的「性冷淡風」標誌人物(託爾斯泰主義有很多面,這裡只是用現在常用的「性冷淡風」的模板來解釋討論一方面,並無它意),託爾斯泰不僅是俄國群眾的重要精神領袖,也是國際粉絲的膜拜標準。但是,他又不是那種古板守舊,完全不知變通的老傢伙。他對新生新奇事物,有著自己獨特的態度。一個德高望重如此的巨擘,也會有模有樣的騎自行車,打網球,絕對是當年的一個「另類」。
  • 比肩世界級文豪 西方興起魯迅熱
    澳大利亞學者黃樂嫣(Gloria Davies)在其專著《魯迅的革命:論暴力時代的寫作》中,從文學、語言學和文化意義等方面評價魯迅在世界文學界的地位,言之鑿鑿地指出:「從名望、震撼力和恆久的(讀者)敬仰等幾方面評價,魯迅的文學國際影響可以媲美馬克·吐溫、莎士比亞、歌德和託爾斯泰。」不僅如此,黃樂嫣還為我國的「魯迅研究學科」(簡稱「魯學」)發明了一個英語單詞「Luxunology」。
  • 讀書會 | 俄蘇文學之別林斯基--俄國知識階層的良心
    1833年,別林斯基開始為《望遠鏡》雜誌撰稿,走上了文學批評的道路。1834年發表第一篇長篇論文《文學的幻想》。此後,他寫下了不少文學評論文章。1838至1839年,他曾主持《莫斯科觀察家》雜誌的工作。該雜誌停刊後,他移居彼得堡,主持《祖國紀事》雜誌文學評論欄的工作,時間長達6年。
  • 在塞瓦斯託波爾經歷了什麼?託爾斯泰對戰爭的態度,悄然發生改變
    過了N年之後,我閱讀了託爾斯泰更早期的作品:系列小說《塞瓦斯託波爾故事》。而《塞瓦斯託波爾故事的戰爭,是託爾斯泰親自參加過其中的戰爭。第一次描寫了沙皇時期對外相關戰鬥中,俄羅斯士兵和軍官雙重特點。他們既渾噩,也有一定的責任感;他們既膽小,偶爾也無畏。託爾斯泰的筆下變得栩栩如生地展現了那些默默無聞的軍官與士兵。
  • 《俄國文學》19世紀浪漫主義,20世紀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
    俄國文學(俄文: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這一概念在廣義上指所有俄語國家的文學,不僅包括俄羅斯,也包括前蘇聯諸加盟共和國的文學。在蘇聯解體後,這一概念的範圍縮小,僅指俄羅斯一國的文學。由於俄羅斯的文化疆界在歷史上的多變和不確定性、俄語發展過程中的種種政治因素,「俄國文學」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多爭議和含混。
  • 淺析託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裡奇之死》
    《伊凡·伊裡奇之死》中的「死亡」書寫有深刻的意義,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首先,託爾斯泰借伊凡·伊裡奇死亡這個平臺,描寫其周圍家人和朋友的反應,從而充分地展現俄國上流社會的人情百態。在聽到伊凡·伊裡奇的死訊時,同事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一死對他們本人和親友在職位調動和升遷上會有什麼影響」 。他的死訊除了讓每個人推測人事上會發生什麼變更之外,同時還讓所有人,甚至他所謂的知交都只是慶幸死的人不是他們:「嘿,他死了,可是我沒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