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託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裡奇之死》

2020-12-22 腦洞看古今

《伊凡·伊裡奇之死》中的「死亡」書寫有深刻的意義,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託爾斯泰借伊凡·伊裡奇死亡這個平臺,描寫其周圍家人和朋友的反應,從而充分地展現俄國上流社會的人情百態。在聽到伊凡·伊裡奇的死訊時,同事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一死對他們本人和親友在職位調動和升遷上會有什麼影響」 。

他的死訊除了讓每個人推測人事上會發生什麼變更之外,同時還讓所有人,甚至他所謂的知交都只是慶幸死的人不是他們:「嘿,他死了,可是我沒有死。」前去參加伊凡·伊裡奇葬禮的同事絲毫沒有受到葬禮那種悲傷氛圍的影響:施瓦爾茨和彼得·伊凡內奇都覺得「伊凡·伊裡奇的喪事絕沒有理由破壞他們的例會,不能破壞他們今天晚上就攤開一副新牌,在僕人點亮的四支新蠟燭的照耀下打牌」 。

喪事一點都不會影響他們今晚「快樂」的聚會。託爾斯泰用了「快樂」這個與喪事格格不入的詞,顯得十分刺眼,把上流社會人情的淡漠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的家人對於他死訊的那種冷漠更是讓人無法忍受。妻子在喪禮上裝腔作勢地哭泣,但她真正關心的卻是丈夫死後,怎樣向政府申請撫恤金,「她不過是想知道,可不可以用什麼辦法弄到更多的錢」。

伊凡·伊裡奇的家人和朋友對於他的死沒有感到一絲悲傷,他們只關心自己是否活著,只想著從這件事中可以獲得哪些好處,這反映了俄國上流社會人情的冷漠,人與人之間只剩下冰冷冷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這需要聯繫託爾斯泰創作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列寧對託爾斯泰從事創作的那個時代特徵,曾做過說明:「託爾斯泰的主要文學活動時期,正好是資本主義從下面加速成長和從上面培植的時期。」資本主義代替了俄國的農奴制,作為貴族的託爾斯泰對於資本主義是憎恨的,「對資本主義的憎恨,是託爾斯泰的基本社會情操。」

資本主義的衝擊和農奴制的腐爛讓他的世界觀發生了激變,讓他意識到上流社會的腐朽和冷漠。在《伊凡·伊裡奇之死》中,通過周圍人對伊凡·伊裡奇之死的種種不近人情的態度,託爾斯泰表達了他對上流社會的揭露和批判。

此外,託爾斯泰在這部小說中通過「死亡」的書寫,也表達了他的宗教救贖的觀念。託爾斯泰從小便深受宗教的影響。「他從小便相信上帝。」對於他來說,在某種意義上,「死亡」是另一種「重生」。所以託爾斯泰通過伊凡·伊裡奇之死,不是簡單地表現對死亡的恐懼,更是想表現「人應該勇敢地迎接死亡」。

所以,伊凡·伊裡奇在生命的最後,一點兒也不覺得恐懼,「因為根本沒有死,只有光」,以至於他突然說出聲來:「原來如此!多麼快樂呀!」託爾斯泰借伊凡·伊裡奇之口,表達了他對於「死亡」的這一看法:要勇敢接受死亡,因為只要相信上帝,死亡就並不可怕。

「我覺得死亡並不可怕,因為我皈依上帝。既然我皈依上帝,我就不會死。」通過伊凡·伊裡奇之死,託爾斯泰表達了內心的宗教感情,他堅信人類社會需要宗教,尤其是他所處的那個社會。「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當代性的無宗教性,以及因此帶來的無根基性。」

由此,「伊凡·伊裡奇之死在託爾斯泰筆下被抹上了神聖的色彩,對於伊凡來說,死後靈魂獲得拯救是生活的終極意義。」

相關焦點

  • 淺析列夫·託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裡奇之死》
    淺析列夫·託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裡奇之死》《伊凡·伊裡奇之死》講述的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小說中心人物伊凡·伊裡奇出生於小官宦之家,法律學校畢業後託父親關係做一名省長的秘書後變成一名法官。《伊凡·伊裡奇之死》中主人公伊凡在年輕時候的尋歡作樂,迷戀肉慾以及曾做過許多卑鄙齷齪的事情,這些都是出於本能的欲望,為獲得快樂的滿足。而在得知自己患了連醫生也模稜兩可的不知名的病症時,他的內心集聚了超越尋常的恐懼,來自內心深處。他出於本能地害怕死亡,出於本能地畏懼離開這個燈紅酒綠的世界。這裡本我一直支撐著這種感情。
  • 白日漫談 | 伊凡·伊裡奇的兩種死亡:論託爾斯泰《伊凡·伊裡奇之死》
    誠然,並非一切「普通平常」之物都會與「可怕」扯上關係,但此處託爾斯泰應當是在諷刺意義上使用「普通平常」一詞的:伊凡·伊裡奇並非如田間老農般在質樸觀念中了卻一生,而是生而沉淪於社會規訓的場域當中,即海德格爾意義上的「常人」(das Man)。伊凡·伊裡奇自以為過的是屬於自己的生命,事實卻是,他恰恰在這種未經反思的誤認中喪失了對生活的掌控權。
  • 跳水| 列夫 託爾斯泰
    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 舊文|解讀託爾斯泰《伊凡伊裡奇之死》
    小說的後九章詳細描述了伊凡伊裡奇患病、治病、反思的過程,以伊凡伊裡奇的內心話語為手段,使讀者透徹明了地剖析主人公的心理。讀者通過伊凡伊裡奇的自我反思和回憶往事,更加理解他肉體與精神的雙重病痛,從而隨之探索生命的意義。伊凡伊裡奇肉體的疼痛,加劇他與周圍人矛盾的衝突,也迫使他反思自己的生命。在死亡面前,生活的一切都變得微不足道了。體面是虛假的,而死亡卻是真實的。
  • 安樂死合法化之爭:我們以何種姿態面對死亡?
    由此可見,安樂死合法化之爭的背後涉及複雜而深刻的觀念之爭和利益的權衡。對安樂死的態度折射出人類面對死亡的姿態,而作為全人類共同的宿命,面對死亡的姿態與面向生命的姿態從來密不可分。孔夫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倒過來講可能同樣成立。
  • 託爾斯泰的戰爭觀之人道:反思戰爭的題中之義
    出於對狹隘的民族主義者的不苟同和對戰爭的清醒認識,使得託爾斯泰的戰爭題材小說能夠建立在冷靜、客觀、理性的分析基礎上進行創作。這也體現在託爾斯泰能夠打破以前作家對戰爭的歌頌和美化的套話,體察到了戰爭所給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對身體健康的摧殘;對心靈無法彌合的創傷;政治上的動蕩;經濟上的蕭條……這些都真實而客觀地反映了戰爭。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寫小說如同變魔術,怎樣讓觀眾驚奇?
    皮特是第一個看到奧威爾練筆之作的人,她發覺奧威爾的支字很笨拙,「就像奶牛在用火槍」。於是她經常和奧威爾散步,指出奧威爾寫作中的問題。奧威爾的寫作水平突飛猛進,終成一代大家。理察·科恩將他在金斯頓大學的授課內容寫成一本書,就是後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偉大作家們的創作歷險記》(以下簡稱「《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
  • 十九世紀的良心在此出走:託爾斯泰的人生最後一站
    特別是當安娜與丈夫卡列寧決裂,跟伏倫斯基在義大利遊覽了一段時間後,愛情成了她生活和生命中的一切;作為一個女性,她現在唯一需要抓住的、唯一能夠讓她寄託生命意義的就是伏倫斯基對她的「愛」,她的情感越來越陷入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狂熱,她所追求的讓生命活力自由燃燒的愛情之火,逐漸難以控制地發展成為一種讓伏倫斯基難以承受、讓她自己感到失去回應的毀滅之火。
  • 託爾斯泰為什麼打網球?
    俄羅斯的網球運動先驅Arthur Davidovich McPherson(有著蘇格蘭姓氏和血統,但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彼得堡人)就被蘇聯政府逮捕,後來Arthur感染傷寒死在了監獄中。但我想,按照託爾斯泰的生平來往前推,這張照片差不多應該拍攝於世紀之交(18-19世紀)。調查到這,我不禁對託爾斯泰打網球這件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許是我的研究一直沒什麼進展,抑或是我只是單純地想要找一個用來消遣的話題,我決定深入了解這個問題。順著這個線索,我又在別處找到了幾張其他託爾斯泰在球場拍攝的照片。
  • 唯一能翻譯託爾斯泰全集的人:三無人生很自由
    從《老人》邁入俄羅斯文學海洋  草嬰生於浙江鎮海一戶殷實之家,抗日戰爭爆發後,懷著對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草嬰把目光轉向當時被認為是充滿光明和希望的蘇聯。受魯迅「給起義的奴隸偷運軍火」的翻譯理念和「領路人」姜椿芳的影響,開始文學翻譯的生涯。
  • 託爾斯泰的終極之問:人生有何意義?
    這個問題不僅是託爾斯泰的終極之問,也是很多哲學家、思想家、普通人的終極之問,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沒有此問。在託爾斯泰看來,沒有此問的人是幸福的,無論他是參透世事的高人,還是一無所知的農民,沒有此問可以省卻諸多煩惱,而一旦有了此問,則非經一番煉獄般的折磨無法擺脫,託爾斯泰即是如此。
  • 列夫·託爾斯泰作品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出版
    列夫·託爾斯泰的戲劇作品最早進入人文社列夫·託爾斯泰最早進入中國更多地是以思想家的姿態。為什麼呢?因為在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受到維新運動的影響,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寄希望於在西洋文明中找到開啟民智、改變發展之道,這是俄羅斯文學進入中國的大背景,也是列夫·託爾斯泰進入中國的大背景。
  • 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的求婚信與婚姻
    託爾斯泰不僅是一個具有非凡的文學才能的作家,而且還是一個多情種。自從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少女索菲亞後,就被索菲亞的聰明和美貌所迷倒。從此,這位偉大的文豪便尋找一切機會去接近索菲亞。隨著時光的流逝,隨著託爾斯泰的滿腔熱血的追求,處於懷春時期的索菲亞也對託爾斯泰產生了好感。託爾斯泰見時機成熟便懷著既激動又惶恐的心情向索菲亞寫出了那封流傳後世的求愛信。
  • 是誰,殺死了託爾斯泰的愛情
    耐人尋味的是,在託爾斯泰的彌留之際,全球各地的記者都雲集到他所處的小車站;他的子女也都一一來到他的身邊……偏偏,他至死都不肯再看一眼那個陪伴了他48年的妻子。這難免令人懷疑,難道是這位大師遇人不淑,娶了一個年輕時徒有虛表的潑婦,長年鬱悶地湊合著生活所致?真相恰恰相反。託翁所娶的妻子索菲亞,不但年輕時容貌秀美,而且出身書香世家,精通英法德文。
  • 忍了40年,託爾斯泰終於鼓起勇氣,成為渣男中的滑翔機
    如今所謂的凡爾賽文學,只不過一種明貶暗褒的新式拜金主義,而託爾斯泰卻是在真正的批判一種安逸富足的墮落。用馬克思的話來說,託爾斯泰老爺爺做到了否定之否定,他痛恨成功的自己!甚至在他的晚年,他不止一次計劃離家出走,逃出他的莊園和家庭,寧可一個人死在無人看管的火車站臺,也不想再過聚光燈下的生活。是什麼讓天之驕子如此想不開,視金錢如糞土,視女人為枷鎖?
  • 「硬核文豪」託爾斯泰:批莎士比亞欺世盜名,與屠格涅夫好友反目
    01 託爾斯泰的「評論套路」:熟悉的「你很好……但是」身為文學大家,託爾斯泰免不了時不時要給一些小說作序、寫評論,也會在與友人的書信往來中,探討對文學作品的看法。02 從託爾斯泰到奧威爾:跨越時空的「莎翁戲劇之爭」在評論莎士比亞戲劇時,,託爾斯泰的「毒舌」風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 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在託爾斯泰被譯介到中國的過程中,他們最早起到了橋梁和引導的作用。到後來,潮流湧動,在中國慢慢形成了閱讀託爾斯泰作品的熱潮。  趙麗宏:託爾斯泰對現當代中國,尤其是文學愛好者的影響可謂巨大又深遠。託爾斯泰的三部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在中國的影響可謂無與倫比。他為什麼影響這麼大?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偉大的作家有什麼標準嗎?
  • 託爾斯泰的反暴力和他自己的暴力
    高爾基說:「這種想法使我始終無法跟他接近,因為我不能不感覺到這裡有一種對我施加暴力的企圖,一種要控制我的良心、用正義的鮮血的光輝來迷惑它,要在我的脖子上套上教條的重負的願望。」可是,託爾斯泰恰恰一生都在指責對別人的生活進行安排、操控的企圖,認為這正是暴力的根源。比如託爾斯泰的第一篇小說,自傳體的《一個地主的故事》就在自嘲「為了自己生活好」而去安排別人生活,是多麼愚蠢和徒勞。
  • 託爾斯泰、《復活》:一部俄國貴族青年人性復活的懺悔錄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是世界著名文學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這些小說皆可列入世界文學寶典。但是,你知道嗎?他的著名小說《復活》,卻是一部懺悔錄,深刻揭示了一個俄國貴族青年的良心發現和人性的復活。
  • 託爾斯泰閱讀中國(讀書隨筆)
    託爾斯泰全集有90卷之多,而他讀過的書更是不計其數。晚年的託爾斯泰為什麼會對中國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首先,託爾斯泰對所謂現代文明並無多大好感,所以對中國農耕文明十分推崇。1851年英國舉辦「水晶宮」博覽會,成為當時科技進步的一個標誌。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小說《怎麼辦?》中以頌歌般的語調描寫了他親眼看到的輝煌景象。但在託爾斯泰看來,現代科技帶給人的並不是真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