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爾斯泰《復活》裡那些美好與救贖

2020-12-11 當歸閱讀

作者簡介

託爾斯泰,俄國作家,列寧稱他為「俄國革命的鏡子」,82歲病逝。

作品簡介

本書是由真實事件改編。聶赫留朵夫誘姦了女主,讓女主淪落為妓女,在女主有牢獄之災的時候,身為陪審官的聶赫留朵夫想盡辦法去救女主,最後女主為了保護聶赫留朵夫的名聲和另外的一個男生結婚。

沼澤

你有過墮落的時候嗎?

我們崇尚美德,對待生活有熾烈的熱情,這是我們生命中閃亮的部分要珍惜。保持美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人是複雜,是擁有各種各樣屬性的動物。當我們進入一個環境,環境會通過滿足我們的欲望來引誘出我們身上的弱點,我們想要的越來越多,陷得也越來越深。一顆心就開始墮落墮落。在欲望的沼澤裡掙扎。

美好

你覺得美好的人是誰?

卡秋莎接受了毀了他生活的人的懺悔,為了不拖累別人拒絕了留朵夫的幫助,這樣的行為令人佩服,因為卡秋莎在自己處境艱難的情況下,還能替別人考慮。這樣一個姑娘是一個美好的存在。

救贖

你有救贖過別人嗎?

復活也許沒有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改變現狀,但是卻可以讓內心趨於平靜。這本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對心靈的拷問,雖然裡面道德說教的內容顯得有點冗長。卡雷裡卓夫的死讓男主痛苦,也讓他思考,聶赫留朵夫自我救贖的過程,可能是託翁內心的思考和反省。

矛盾

你有內心矛盾的時候嗎?

男主救贖了自己,也救了女主,在這過程中他開始厭惡錢權社會,忘了自己也是用權力救下女主。這裡展現了俄國社會的矛盾和動蕩的現實,具有批判性。

現在的我們被生活困住,沒時間關心自己的心靈。渴望擁有更多的金錢去換取一些特權,卻忘記了生命中重要的不是那些羈絆我們的財富和物質,而是自己的內心,很少有人會靜下心來想復活的路,審視自己的內心。

人性

你有對人性失望過嗎?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凡是男人,不管是年邁的也罷,年輕的也罷,將軍也罷,接受過教育的也罷,沒有文化的也罷,都是一樣的,都認為最大的幸福就是和富有魅力的女人性交,所以所有的男人儘管偽裝在忙其他的事情,其實卻只願意幹這種事情」。男性都想和美貌的女子玩一玩不給承諾,但是娶回家的都是安分的姑娘。這些矛盾就是人性。

反思

這本書體現了託爾斯太理想主義的一面,託翁認為我們如果只是利己主義,只考慮自己那是不道德的,生命的意義是成就他人。書中男女主都有不同的人生選擇和道路,但是都是通過幫助他人完成了自己道德上的救贖。託翁的這一思想也許過於理想化,但是傳達的博愛和妥協會讓生活溫暖一點。

有一些讀者覺得這本書很難引起共鳴,因為雖然反映的是現實的世界,但是離世情有點遠,我們能直接獲取的生活經驗比較少,書中的很多內容在一個階級社會中顯得有點空想主義,階級社會錢和權的重要性讓人們很難理解她說的平等的思想。

相關焦點

  • 救贖-《復活》列夫·託爾斯泰
    —題記列夫·託爾斯泰,是公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復活》是他晚年的作品,也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主要通過瑪絲洛娃的經歷,揭露沙皇統治時期俄國社會的種種暴行,也是託爾斯泰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他覺得自己落在愚蠢、空虛、平庸的生活裡,看不到任何出路。他想拋棄一切不合理的東西,放棄遺產,擺脫虛偽的關係。他想幫助瑪絲洛娃,想懺悔,甚至想和瑪絲洛娃結婚或者陪她一起流放。
  • 名人傳 | 託爾斯泰:創作《復活》,在理想與現實之中掙扎
    關於《復活》《復活》與《科勒策奏鳴曲》的創作時間之間相隔了十年,這十年是託爾斯泰日益專心致力於道德宣傳的十年。《復活》與其所渴望的永恒生命所期盼的終極也被十年所分隔。可以說,《復活》是託爾斯泰藝術上的遺囑,同《戰爭與和平》一樣,標誌著他藝術創作的成熟時期。
  • 【人文素養】列夫·託爾斯泰 《復活》
    列夫·託爾斯泰 《復活》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該書取材於一件真實事件。瑪絲洛娃原是一個農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誠地愛上聶赫留朵夫。
  • 託爾斯泰、《復活》:一部俄國貴族青年人性復活的懺悔錄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是世界著名文學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這些小說皆可列入世界文學寶典。但是,你知道嗎?他的著名小說《復活》,卻是一部懺悔錄,深刻揭示了一個俄國貴族青年的良心發現和人性的復活。
  • 紀念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復活》:掛起為世界照路的燈
    今年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託爾斯泰的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19世紀世界文學的三座高峰。其中,1889年至1899年創作的《復活》是託爾斯泰最後的傑作,尤其在中國,它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 《復活》:託爾斯泰世界觀發生劇變後,最後一部長篇巨著!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99年。 《復活》是託爾斯泰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
  • 列夫託爾斯泰《復活》
    前段時間讀完了託爾斯泰的《復活》,斷斷續續的。
  • 《復活》:託爾斯泰,壞人,會在某個時刻,良心發現嗎
    《復活》:託爾斯泰,壞人,會在某個時刻,良心發現嗎在我小的時候,目睹了一次殺狗的情景,大人們用繩索套住了它的脖子,跑上了二樓,用力的往上提,這條狗掙扎著,很快就咽了氣,當時,我只覺得大人們真聰明,而且後來端上來的狗肉也真香,一晃,二三十年過去
  • 李晟林:《復活》人物的多樣人生(附評)
    《復活》人物的多樣人生榮成三中高一實驗(1)李晟林真正的猛士敢於面對慘澹的人生,魯迅是這樣,託爾斯泰也是這樣。假如能夠舉其他作品裡的次要人物與之比較會更耐讀。固守與解放的衝突,拉開時代變換的序幕;理智與感性的羈絆,衝破世俗偏見的枷鎖;救贖與沉淪的對撞,綻放人性壯美之煙火。作為歌頌人類同情心的詩篇,《復活》沒有做到和諧完美,但也頗為壯闊與真實,透過託爾斯泰「那種直透人心的目光」,每個心靈都能看到人性的複雜與壯美。
  • 託爾斯泰《懺悔錄》,那些關於人生、信仰及生命意義的「金句」
    列夫·託爾斯泰在凌亂的書桌上寫上重重一筆。在創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將結束時,因不堪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託爾斯泰思想出現巨大困惑。他追溯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尋找生命意義,並記錄下這段精神活動的過程,取名《懺悔錄》。託爾斯泰《懺悔錄》生命向我們隱瞞了什麼?如何坦然面對死亡?如何讓短暫的人生具有永恆價值?這些有關人生命運的深刻問題,都將在閱讀本書中得到啟發。
  • 託爾斯泰《復活》那一夜他犯下的錯,她是否能原諒?
    《復活》是俄羅斯文學家託爾斯泰最後一篇長篇小說。前些天刑法羅翔老師的課提到了這部不朽的作品,我心中有很大觸動,本期給大家分享龐邦本繪製的版本。
  • 是誰,殺死了託爾斯泰的愛情
    有一次,索菲亞得了子宮瘤在家中做手術,託爾斯泰竟憤怒醫生的到來,不僅不守護在妻子身邊,還離家去了森林散步……即使如此,索菲亞依然深切地愛著自己的丈夫,愛到逐漸喪失了自我的地步。她在日記裡寫道:「我竭力儘自己的義務。我要照顧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替他抄寫,滿足他的性慾——我不相信他有另一種愛情,即使這種性愛也眼看快到終結了。那時候該怎麼辦呢?!……」託爾斯泰究竟愛不愛索菲亞,我想也是愛的。
  • 託爾斯泰的反暴力和他自己的暴力
    比如許多俄國人都談到仰視託爾斯泰時會感到一種壓抑。農民詩人葉賽寧和託爾斯泰雖未及謀面,但是娶了託爾斯泰的孫女索菲婭,一住進她那黑沉沉的、更像是個博物館的房間,就感到桌上擺的、牆上掛的、抽屜裡放的「一個個大鬍子的相片」(指託爾斯泰)「讓我喘不過氣來」,「我討厭這個,討厭這一切!」
  • 復活 艱難的抉擇
    事情很明白,凡是人們認為重要和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卑鄙齷齪,不值一提的,而所有那些光輝奪目,富麗堂皇的外衣,往往掩蓋著日空見慣的罪行,這些罪行不但沒有受到懲罰,而且風靡一時,被人們費盡心思加以美化。」 「我要做的是良心要我做的事,良心要我犧牲自己的自由來贖罪。」
  • 列夫·託爾斯泰作品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出版
    列夫·託爾斯泰的戲劇作品最早進入人文社列夫·託爾斯泰最早進入中國更多地是以思想家的姿態。為什麼呢?因為在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受到維新運動的影響,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寄希望於在西洋文明中找到開啟民智、改變發展之道,這是俄羅斯文學進入中國的大背景,也是列夫·託爾斯泰進入中國的大背景。
  • 跳水| 列夫 託爾斯泰
    託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歲半喪母,10歲喪父,他由家裡的親戚撫養成人。1863~1869年託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裡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託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
  • 屠格涅夫與託爾斯泰的交集:從彼此欣賞到決裂,最終回歸正常交往
    世界名著《復活》《戰爭與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是個自負且極為偏激的人,他與《父與子》的作者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曾經交惡很深,託爾斯泰還因其偏激的個性導致了他與屠格涅夫長達17年的決裂。
  • 俄國文豪託爾斯泰在文學中追求的真理是什麼
    託爾斯泰在他的創作生涯初期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在我的故事中,我全心深愛著的英雄,是真理,它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將永保美麗。」在臨終前,他最後一句未完成的話,也同樣以「真理」開頭。在他看來,表達心底的真話,說出那些不能用平凡言語表明的那些秘密,是藝術的要務和唯一的目的。「藝術不是一種享受、慰藉或娛樂;藝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 大兒子託爾斯泰、小兒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人在恩典裡藏身
    但我很感激託爾斯泰,他那股竭誠追求真正信仰的努力,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我第一次讀他的小說,是在我苦不堪言的「主日學」期間。至少在我青少年時期自大的眼光中,我委身的教會充斥著太多的錯誤。當我注意到福音書中的理想與我周遭人們身上的缺陷有著如此巨大的反差時,我悲痛地想要放棄,認為那些理想是永遠不能達到的。
  • 託爾斯泰為什麼打網球?
    照片注釋裡寫著,這個老頭就是列夫·託爾斯泰。在球網的另一側,是一個穿著及踝束腰長袍的女人,左邊是她的球伴,臉被託爾斯泰的頭擋住了,沒辦法仔細辨認,只是看起來要比託爾斯泰要年輕一些。這個女人莫非就是託爾斯泰的女兒Alexandera?那位身邊的球伴,他又是誰呢?照片注釋沒有提供任何其他線索,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誰拍了這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