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夥伴大家好,我是李穎。
十八年前,還在上中學的我因為頸椎病而接觸了瑜伽,進而長期練習並因此受益;十四年前,我在北大健身房的團操課上拉傷了膕繩肌,花了半年才完全恢復;十年前,我成為一名瑜伽教師,於是經常有小夥伴來問我:練瑜伽是不是比較容易受傷?如何才能避免受傷?我受傷了怎麼辦?
事實上,瑜伽是國際通行的康復理療方法。無論是肩頸、腰背、膝蓋的修復,還是產後康復、失眠緩解、免疫調節,瑜伽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正確地習練瑜伽,不但不會讓我們受傷,反而會讓我們遠離傷病。
我給大家總結了7個要領,做到這幾點,你就能安全、高效地練習瑜伽。
保持呼吸
練瑜伽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吸--呼--吸--呼」,一種是「嗯--哼--嗯--哼」。回想下,你是哪一種?如果是前一種,那非常好,你掌握了瑜伽練習的重要法門。如果你是後一種,那麼很遺憾,你憋氣了。憋氣,往往是受傷的開始。
大家想一想我們小時候打預防針會幹什麼?憋氣。為什麼要憋氣呢?因為憋氣是我們刻意忽略身體感受的一種方法。打針的時候它讓我們沒那麼疼,但是練瑜伽的時候,它也讓我們失去了對身體的覺察,明明身體已經到了不舒服的程度,我們還不知道,這就受傷了。
另外,憋氣還會我們的身體變得僵硬,這也是為什麼小時候醫生總讓我們放鬆,不要憋氣,因為憋氣會讓肌肉僵直,針可能都扎不進去。俗話說「剛易折」,僵硬的身體靈活性會變差,更容易受傷。
保持呼吸,是避免受傷的第一步。
適度挑戰
小時候我們打針會憋氣,那麼練瑜伽我們什麼情況下會憋氣呢?往往是在我們挑戰高難度體式的時候,尤其是那些超過我們自身能力的體式。有的夥伴盲目追求倒立體式,她可能是這麼想的:「就這一下!努努勁,就上去了!」結果,上是上去了,卻下不來,下面的手一松,脖子就受傷了。這是因為倒立體式要求我們的肩足夠展開,還要手臂的力量足夠強,這兩樣沒做到,嘗試倒立體式就是危險的。
李穎示範頭倒立式
瑜伽的哲學裡面,有一個「精進」與「安全」的平衡。過於偏重安全,躲在舒適區內,你會很難進步,練習效果也不好。過於偏重精進,執著於挑戰高難度體式,你會因此而受傷,反而耽誤了練習進度,得不償失。
我們鼓勵大家適度拓展自己的極限,但是要在專業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從易到難,隨著自己能力的提升逐步解鎖更難的體式,安全又有效地練習。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遠離高溫
有的小夥伴嫌瑜伽節奏太慢,總希望能夠快一些:動作快一些,出汗快一些,甚至有小夥伴為了快速出汗,把瑜伽室的溫度調得很高。SheSports是一個有態度的團隊。出於多年的專業理解,我們強烈不推薦大家練習「高溫瑜伽」。
高溫看起來有一些好處,比如你很快就能出汗,你的身體會更加靈活,這讓你誤以為高溫練習更有效果。
但是蒸出來的汗只是讓你減掉身體裡的水分,沒有減掉你的脂肪。你的身體靈活是因為高溫讓你的韌帶變鬆弛了,然而韌帶有熱漲冷縮的特點,回歸常溫的韌帶會變得又硬又脆,並在活動時產生細小的裂縫使我們受傷,而我們在一開始卻完全感受不到。在高溫中,你的情緒會更焦躁,很難保持對身體的覺察。你以為自己水平提高了,但僅限於高溫環境中的表現,回到常溫,你會更容易動作幅度過大,弄傷自己。
更不用說高溫可能帶來的呼吸道灼傷、脫水、過於疲勞等問題。
我們更建議大家找個相對舒適的環境,讓意識收回身體,正確地發力,把每個體式的細節做到位。
欲速則不達。
練習變體
如果我們自身練習的經驗還不是太多,有些體式暫時還做不到,或者如果我們處在生理期,有些體式不方便做,怎麼辦呢?我們也可以做一些變體。
例如常見的樹式,要求一隻腳抵住對側大腿根部。有些夥伴髖關節還比較緊,上方腳抬不了那麼高,而是抵住了膝蓋的位置,這就很容易傷到膝蓋。她可以手扶牆,在骨盆放鬆的情況下,用另一隻手把腳拉到大腿根兒上去,保持穩定之後再慢慢地讓手離開牆。如果髖關節特別緊,這樣還是不行,那我們就會建議她直接做簡易樹式,就是雙腳都在地上的一個類似練習,先學會伸展整條脊柱。
樹式(左)與簡易樹式(右)
大部分小夥伴們並不像瑜伽老師那樣每天都練習,所以有些體式做不到位,這是很正常的。根據小夥伴的水平,正確、及時地推薦她練習變體,是我們對所有老師的基本要求。
變則通嘛。
使用輔具
瑜伽墊,現在已經是很多家庭的標配。而認真學習一段時間的瑜伽後,你就知道,該給自己準備幾樣輔具了。
兩塊瑜伽磚,兩根伸展帶,就可以幫助你輕鬆、安全地解鎖很多以前無法完成的體式。例如站立前屈,這個體式看起來簡單,但是能做好的小夥伴也不多。這個動作的目的不是彎腰,而是摺疊髖關節,來拉伸大腿後側的肌肉。它要求腿伸直,來保護我們的膝蓋;腰背部要是平的,不能弓背,來保護我們的腰椎。做到了這兩點,還能手夠到地面的小夥伴,就不多了。
如果你強行向下彎腰,就可能會傷到腰椎。這個時候呢,我們會建議大家兩手下面各墊一塊磚,大腿後側特別緊張的小夥伴,甚至可以把磚豎起來,從磚上借一點力,獲得脊柱伸展的空間,讓腰背部變得更安全。
不同站立前屈式輔具的使用
指導小夥伴正確使用輔具,是我們對所有老師的要求。對小夥伴們來說,結合自己的水平合理使用輔具,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最終,我們相信所有夥伴都能脫離輔具,獨立完成體式。
在小幸福瑜伽的系統班上,我們為每位小夥伴配備了一個純棉抱枕、兩塊軟木瑜伽磚,還有兩根伸展帶。
你一定用得上。
謹慎輔助
2018年8月,上海的一位女士在健身房練習瑜伽。在教練為她肩部做拉伸時,用力不當導致她左上臂骨折。
很多小夥伴對「上手」有執念,覺得一定要有人在旁邊輔助,幫她推一下、拉一下,才能找到感覺。殊不知每年練瑜伽受傷的人,大部分都是在接受輔助過程中受傷的。一部分是因為有人輔助就放鬆了警惕,嘗試了過難的體式。一部分則和上海的這位女士一樣,是因為輔助教練不專業,用力過猛,導致肌肉拉傷,甚至骨折。
練習瑜伽的目的,除了加強自己的力量、平衡和靈活之外,更重要的是以體式為載體,建立覺察。覺察什麼呢?覺察自己的身體狀態,覺察當前的「小我」。覺察帶來接納,接納帶來改變。所謂的輔助,其實是依靠外力完成改變,這反映出我們不願意接納當前自己的客觀狀態,那麼即使不受傷,這種改變也是不能持續的。
我們的老師在上課過程中,會不斷讓你自己去感受,讓你一直帶著覺察練習,量力而行。
畢竟,老師不可能一直在你身邊。
實時糾錯
2016年,有一個小夥伴想跟我一起學瑜伽,說是有一定基礎了。我問她在哪裡學的,她說:我跟著視頻練了三年。我說那你做個下犬式我看看。
我以為我做的下犬式(左)VS 我實際做的下犬式(右)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跟著視頻練,卻練得不好,甚至受傷了的原因。瑜伽中的大部分體式,你自己都看不到自己。即使有一面鏡子,你也不可能總看鏡子,因為大部分體式都有眼睛應該看的地方。所以很多時候,體式做得對不對、到不到位,需要別人幫你看。
去年我們設計小幸福瑜伽的教學模式的時候,我堅持要採用小班雙向直播教學,不但要讓學員看到老師,也要讓老師看到學員。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時了解大家的情況,實時糾錯。
你自己看不到的動作錯誤,比如塌腰了、弓背了,我們會立刻給與糾正;如果你身體跟不上課程的強度,我們會讓你做個變體,或者用一下輔具,避免你受傷;當然,我們也可能只是告訴你:做得很棒,再保持五個呼吸。高效的糾錯源於彼此的熟悉了解。我們把課程設計成20人小班,固定同學、固定老師,每節課糾正超過100次。
半年下來,老師對你的了解,可能都超過了你自己。
最後我想說,李穎從來都不是一個天賦型選手。我手短腿短,坐著手都夠不著地;我先天性關節疏鬆,關節動不動就要脫臼;我也走過5年的彎路,早期練習經常受傷;我得過頸椎病,還曾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但所有這些,從18年前的那個夏天開始,都從未阻擋我站上瑜伽墊。
如果我都可以,那你也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