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名揚天下當然因為它是「國際湖泊」(實際上我國湖泊)。其中班公湖湖面面積604平方公裡,海拔高度4240米,湖面三分之二在我國境內,三分之一在印控克什米爾境內。班公湖可以說是由東西兩個湖泊組成,中間由一條狹長的水道相連,東西長約150公裡,其中110公裡在我國境內,43公裡在印控克什米爾境內。狹長水道長約70公裡,均在我國境內。班公湖湖面最寬處13公裡,水道最窄處僅有200餘米,湖兩端又有東班公湖和西班公湖之稱。東班公湖是淡水區,西班公湖是鹹水區。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在說這個知識以前,先說下班公湖的歷史。整個班公湖地區原是我國領土,屬我國西藏阿里地區管轄,與拉達克接壤。1846年英屬印度侵佔我國拉達克後,繼續侵佔到我國班公湖地區,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前,雙方軍隊曾多次在班公湖戰鬥。直到現在,中印雙方目前在班公湖地區是維持現狀和實控線,邊界至今沒有劃定。
言歸正傳,班公湖為什麼會出現東淡西鹹的局面呢?
其實主要還是地形因素。首先班公湖它既是內流湖,也是外流湖。班公湖是一個高原湖泊也是高山湖泊,它位於世界屋脊高山之間的槽谷內,地形狹長,支流眾多,除了降雨。到了夏天,更有眾多高山冰川融化後的雪水匯入,流域面積達28700多平方公裡。匯入東班公湖的最大兩條支流分別是南邊日土縣城流進來的麻嘎藏布和北邊的多瑪曲,它們都位於湖體的東段,這裡降雨量大淡水來源充分,補給量大於蒸發量,湖水的含鹽量維持在0.75克/升以內,所以湖體東段為淡水湖。
而中段和西段淡水補給量銳減(特別是西段沒有大的支流作淡水補充),加上中段湖體最窄處只有200-300米寬,湖水在東西方向上的交替不暢,造成東部淡水很難持續向西補充(這也是內流湖的原因),使西部湖水蒸發量大於補給量,湖水的含鹽量從中部向西部增加至近20克/升,最後西部的班公湖便變成了鹹水湖。總而言之,班公湖既是淡水湖又是鹹水湖,是因為東段(東班公湖)來水量大,淡水補給大於蒸發量,所以是淡水湖,西段(西班公湖)淡水補給小於蒸發量,所以是鹹水湖。
其實,班公湖又名錯木昂拉仁波湖,在藏語中的意思是「長脖子天鵝」,因為這裡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鳥島,是鳥類的王國,各種各樣的鳥在這裡生存和繁衍。班公湖地理位置特殊,處在中國的最西部,交通不便,信息相對來說比較閉塞,而且山高路遠的,基本上沒有什麼遊客會在這裡遊覽,因此自然環境保護完好,沒有天敵和外界幹擾的班公湖充滿了寧靜與祥和,是鳥類的天堂。
但是雖然是同一個湖泊,但是在印度的那側的湖水苦澀不能飲用,並且也沒有魚兒的生長,鳥兒也不來這裡,人煙稀少,瞬間有那麼一絲冷清。那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班公湖是一個內陸湖,高原的冰雪融化的雪水是主要來源。班公湖的水是由我國這側流向印度那側,但是由於沒有出口,湖水在印度那一側水分就不斷的蒸發,湖水也變得越來越鹹,導致到在現在印度那側寸草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