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柴胡
【歷史沿革】
始載於《本草綱目拾遺》.《本經逢原》謂:「銀川者良,今延安府五原城所者長尺餘肥自而軟。」《藥物出產辨》載:「銀柴胡出銀夏鎮。」
【別名】
銀夏柴胡《本草原始》,銀胡《本草求真》,牛肚根、沙參兒、白根子、土參《中藥志》。
【來源】
本品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var. lanceolata Bge.的乾燥根。
【植物特徵】
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壯,圓柱形。莖簇生,纖細, 二歧狀分枝,節略膨大, 密被短毛或腺毛。單葉對生,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25毫米,寬1.5-5毫米,頂端漸尖。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約2cm;萼片5,綠色,邊緣白色膜質;花瓣5 ,白色;瓣端2,深裂5,雄蕊10。花絲基部合生;子房上位,花位3。蒴果近球性,外被宿萼,成熟時頂端6 齒裂。種子1 ~ 2 粒,橢圓形,深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1 250-3 100米的石質山坡或石質草原。蒙古、俄羅斯也有。
【主要產地】
藥材主產於寧夏陶樂、鹽池、靈武,青海門源、循化,內蒙古巴嘎旗、鄂託克前旗、蘇尼特左旗,河北平山、隆化。
流通產地為:寧夏省吳忠市、同心縣、固原市彭陽縣、銀川市興慶區、中衛市海原縣;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正寧縣;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遼寧鞍山岫巖滿族自治縣(野);
【採集方式】
春、夏間植株萌發或秋後莖葉枯萎時採挖;栽培品於種植後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採挖,除去殘莖、鬚根及泥沙,曬乾。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偶有分枝,長15~40cm,直徑0.5~2.5cm。表面淺棕黃色至淺棕色,有扭曲的縱皺紋和支根痕,多具孔穴狀或盤狀凹陷,習稱「砂眼」,從砂眼處折斷可見棕色裂隙中有細砂散出。根頭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狀突起的芽苞、莖或根莖的殘基,習稱「珍珠盤」。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較疏鬆,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黃、白色相間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甘。
【習用分級】
銀柴胡皮部甚薄,木部有黃、白色相間的放射狀紋理(射線與木質部束相間而致)。氣微、味淡、略甘;以根條細長、表面黃白色並顯光澤、頂端有「珍珠盤」,質細潤者為佳。
【性味與歸經】
甘,微寒。歸肝、胃經。
【功能與主治】
清虛熱,除疳熱。用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小兒疳熱。
【含量測定】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5.0%(通則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通則2201)項下的冷浸法測定,用甲醇作溶劑,不得少於20.0%.
【中華道地藥材】書籍免費領!你沒有聽錯,真的免費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