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苘麻見於《唐本草》,蘇恭云:「苘,即(艹頃)麻也。」蘇頌云:「葉似薴而薄,花黃,實殼如蜀葵,其中子展色。」李時珍說:「葉大似桐葉,團而有尖,六七月開黃花,結實為半磨形。有齒,嫩青老黑,中子扁黑,狀如黃葵子。」根據其描述並對照附圖應為本種。現苘麻的種子多作商品冬葵子用但歷代《本草》中所載冬葵子、苘麻子分屬兩種不同的品種,功效也不相同。
【別名】
苘實《新修本草》,(艹頃)麻子《楊氏產乳方》,空麻子、野薴麻子、冬葵子《江蘇省植物藥材志》,青麻子、苘麻種子《北京中草藥手冊》,(艹頃)子、野棉花子、白麻子《全國中草藥彙編》。
【來源】
本品為錦葵科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的乾燥成熟種子。
【生態環境】
常見於路旁、荒地和田野間。
【主要產地】
我國除青藏高原不產外,其他各地均產,東北各地有栽培。
【採集方式】
秋季採收成熟果實,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炮製】
除去雜質,曬乾,脫粒。
【性狀】
本品呈三角狀腎形,長3.5~6mm,寬2.5~4.5mm,厚1~2mm。表面灰黑色或暗褐色,有白色稀疏絨毛,凹陷處有類橢圓狀種臍,淡棕色,四周有放射狀細紋。種皮堅硬,子葉2,重疊折曲,富油性。氣微,味淡。
【習用分級】
均為統貨,不分等級;以身幹、子粒飽滿、色灰褐、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與歸經】
苦,平。歸大腸、小腸、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利溼,退翳。用於赤白痢疾, 淋證澀痛,癰腫瘡毒,目生翳膜。
【含量測定】
雜質 不得過1%(通則2301)。
水分 不得過10.0%(通則0832第四法)。
總灰分 不得過7.0%(通則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通則2201)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