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東門外的水池,用作漚麻塘,可以和唱對歌的,是美麗的三姑娘。
苘(qǐng)麻散生在丹河堤壩外、田間小路旁,那毛茸茸的大葉子,包裹碎麥,外以麻皮纏繞,便可造麴。
三五成群的小孩子,最喜歡初開的黃花、鮮嫩的綠果,碰一下香氣溢出來,吃起來滑滑的。
果子長著長著就成了半個磨盤,白色的種子芝麻一樣,藏在格子裡,等種子變成黑芝麻的樣子,磨盤就裂開了。
丹河的河灘裡,是種植的苘麻地,麻叢又高又密,筆直筆直地。
收麻的季節,打掉麻葉,眾人或割或拔,捆成個子,前撅後翹地扛在肩上,扔進東門外的池塘裡,聯繫(jì)成方,像筏子一樣,壓上石塊,等待它發酸發臭,漚得麻皮麻稈分離,水中擺洗一下,苘麻皮成了又白又軟的麻紗。
或趁著新鮮時,從根部整圈剝離麻皮,將麻皮伸進系在樹幹上的鐵絲圈裡,攥著麻皮麻稈用力拉扯,滑滑的麻皮就完整地剝下來了,再漚麻皮不遲。
《詩經·七月》:「晝爾於茅,宵爾索綯(táo)。」白天田間勞作,夜晚搓辮繩索、織麻包。
昏昏燈火下,搖起繩車紡麻經,吱扭吱扭聲裡,麻經被拉長,一扯一收間,又被一圈圈套在繩車上。
(上圖,紡麻經的繩車)
粗經打成井繩、韁繩,細經打成小繩、箔(bó用葦子、秫秸等做成的帘子)經。
眾人齊上陣,於空曠處,兩端系掛麻經,安上繩瓜,一起搖啊搖,麻瓜從繩拖走到對面,繩子打成。
(上圖,繩瓜)
李時珍:「苘麻,今之白麻也。多生卑溼處,人亦種之。葉大似桐葉,團而有尖。六七月開黃花。結實如半磨形,有齒,嫰青老黑。
中子扁黑,狀如黃葵子。其莖輕虛潔白。北人取皮作麻。以莖蘸硫磺作焠燈,引火甚速。其嫰子,小兒亦食之。」
苘麻整株有淡淡的香氣,不可言說,無法類比,今日方知那是雲香氣味。
《唐本草》:「苘實,味苦,平,無毒。主赤白冷熱痢,散服飲之。吞一枚,破癰腫。」
李時珍: 「治生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唐慎微:「古方亦用根。」
現存最早的用藥理論,記載於《周禮》,「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
人體官竅多分泌涎滑之液,以長養諸竅。取象比類,故涎滑之物養竅。涎滑之物不可握,故滑又可去除粘著(zhuó)而性通利。赤白冷熱痢又名滯下,病機為邪氣留滯下竅;癰腫則為毛竅不利;生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為眼竅不利、翳膜瘀肉睫毛粘著。苘麻治病之功,皆因其涎滑而生。
中藥苘麻子來源於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乾燥成熟種子。秋季採收成熟果實,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苘麻為錦葵科一年生亞灌木狀草本,莖枝被柔毛。葉互生,圓心形,先端長漸尖,基部心形;花單生於葉腋,黃色,蒴果半球形,分果爿(pán)15-20,被粗毛;種子腎形,褐色,被星狀柔毛。花期7-8月。
我國除青藏高原不產外,其他各省區均產,東北各地有栽培。常見於路旁、荒地和田野間。分布於越南、印度、日本以及歐洲、北美洲等地區。
(歡迎關注轉發,共享桑麻文化)
(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中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