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本品始載於《金匱要略》,名為「竹皮。」《本草經集注》稱之為「青竹茹」,歷代本草均有記述,《草綱目》列於《竹》項下,入藥有「淡竹茹」、「苦竹茹」、「茥竹茹」之分,其中記載竹類20多種,稱「人多不能盡別」,「按竹譜:……苦竹有白有紫,甘竹似篁而茂。」鋸此描述,即為現令之竹、淡竹。
【別名】
竹皮《金匱要略》,淡竹皮茹《別錄》,青竹茹《藥性論》,淡竹茹《食療本草》,麻巴《草木便方》,竹二青《上海常用中草藥》,竹子青(南藥《中草藥學》。
【來源】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Munro var.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
【生態環境】
主要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少數分布在溫帶和寒帶。是常綠(少數竹種在旱季落葉)淺根性植物,對水熱條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球表面的水熱分布支配著竹子的地理分布。
【主要產地】
四川省多地均產,以宜賓、廣元為主、成都周邊、雙流縣;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安慶市潛山縣、嶽西縣、滁州市定遠縣;廣西玉林容縣等。
【採集方式】
全年均可採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綑紮成束,陰乾。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
【炮製】
竹茹 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團。
【性狀】
本品為捲曲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黃綠色或黃白色。纖維性,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習用分級】
不分等級,均為統貨;以身幹、色綠、絲細均勻、質柔軟、有彈性者為佳。
【性味與歸經】
甘,微寒。歸肺、胃、心、膽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驚悸不寧,心煩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含量測定】
水分 不得過7.0%(通則0832第二法)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通則2201)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於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