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函谷關到潼關,幾千年的重要軍事要塞潼關為何如此重要

2020-12-17 無敵紫荊

函谷關的關址到了漢武帝時有了移徙,由原來所在的弘農縣徙於新安縣。漢時新安縣在今河南省澠池縣東。後新安縣六移,函谷關新址實在今新安縣東二裡。函谷關為什麼會受到遷移?

這不是由於新關所在的地勢更為險要,而是因為當時的樓船將軍相僕數有大 功,恥為關外人,上書乞徙關城,武帝意亦好廣闊,故聽從遷徙。相僕為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人,新徙的關城就在宜陽縣的東北。相僕所築的關塞,自南山橫洛水,北屬於河。恃人力所築的關塞,是難得像舊關的險要的。

函谷關東遷到新安之時,正值漢代國運方隆之際。這時東方的諸侯王國經過削去支郡,分封王子等步驟,皆大為縮小,實際上和一般的郡一樣,不能再與漢廷相抗衡。

就是到了王莽季年,幹戈再起,函谷新關也沒有起到若何作用。更始起於南陽,固曾遣軍西攻武關。王莽敗後始都洛陽,由洛陽西行,沿途自無阻擱。赤眉的歷據長安,一路入自武關,一路入自陸渾關(在今河南省嵩縣東北),皆未取函谷關一途。

這時雖已沒有東西對立的形勢,但身居長安的統治者卻未能了無顧慮。成帝陽朔二年(公元前一九年),關東大水,特別頒下一道詔令,允許流民入函谷、天井、壺口、五元諸關。天井關在今山西省晉城縣南。壺關在今山西省壺關縣西北。五阮關在今河北省易縣西北,即紫荊關。這是說,天井,壺口、五阮三關皆在太行山上。

這時流民西行,特允許進入這三座關,正說明在此以前,進入這三座關 是 和 進 入函谷關一樣是不容易的。

當時設關不僅這三、四處,為什麼進入這三、四座關就這樣不容易? 顯然可見,太行山也是區別東西的界線。前面曾經說過,戰國時期,東西對立開始形成之際,魏國據有河東,仍居於東方諸候之列,其時秦地已東至於河濱,所以東西兩方的分野界線,函谷關以北,即在河東、河西之間的黃河。

這樣一條界線經過秦統一六國之後,仍存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故楚漢戰爭肇始,這段黃河即成為漢軍東趨的阻力。及至漢代,函谷關東的地方勢力仍時有興趣,不過已距函谷關漸遠,河東一隅也就納入關西的範疇之中。

東漢初年,鄧禹受光武之命,由箕關(今河南省 濟 源 縣 西北)西徵,平定河東。光武為此頒下詔書,說他「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口。這裡所說的山西,實與關西有同樣的含義。如果從地理情況說來,卻小有差異。因為河東郡治所的安邑已在舊函谷關的東北。如果就崤山和新函谷關來說,安邑似偏於西北方。這樣以河東郡作為山西或關西的一部分猶有可說。如果就整個河東郡的轄境來說,也還是難以概全的。這樣的問題在以前也曾經有過不同的說法,仿佛難於解決 。

其實,成帝陽朔年間的詔書已經作出明確的解答。天井、壺口、五阮三關出入的限制和函谷關相同,正說明當時西方的範圍已由臨晉關北的黃河擴展到河東,並由河東擴展到太行山上。不過這一時期東西兩方對立的形勢不甚分明,遂不為人所重視。

到了東漢,關西、關東或者山西、山東的概念還是相當明確的。東漢初年,光武以蕭王身分轉戰於幽、冀兩州,其時赤眉將攻破長安,光武頗欲乘釁並關中,而以「方事山東」,遂派遣鄧禹率軍西行。更始由洛陽遷都長安,諸將皆山東人,鹹勸留洛陽,鄭興說更始,就提到「山西雄桀,爭誅王莽」。

可是東漢都於洛陽,而新函谷關卻在洛陽之西,這樣以函谷關分別東西,和當時的情況就不相符合了。好在東漢建都洛陽以後,國內局勢穩定,仿佛西漢武帝以後,沒有顯露出東西對立的跡象。社會上雖還流傳著關西、關東或山西、山東的說法,已經和以前東西對立的局勢無關了。

到了東漢末年,這久已閒置的新函谷關竟然派得上用場。當時黃巾起義,州郡失據,京師震 動,自函谷、大谷、廣 城、伊闕、軒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諸關並置都尉。大谷等七關皆在洛陽周圍,函谷關既在新安縣東,當然也應是洛陽周圍的一個關,因而它就和大谷等七關一樣,成為保衛洛陽的隴塞。這樣就完全失去作為東西兩方分野的界線的意義。

函谷關既然失去原來的作用,代之而起的則為潼關。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南。這裡是北來的黃河向東轉彎處,河水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也有人說關西一裡有潼水,因以為名。

據說這裡「上躋高隅,俯視洪流,盤紆峻極,實為天險」。潼關初置之時,實在今潼關南原之上,因為地處高隅,黃河由原下流過,因而能夠俯視洪流。由東方西來,經歷黃河岸旁的黃巷坂,出了黃巷坂,再緣著依傍絕澗的山路,才能達到潼關。山路曲折,確是天險所在。

潼關始置的年代不可確知,所可知者乃是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 公元二一一年)曹操西徵馬超於此,這是潼關見於記載之始,其築成當在這一年之前。從這時起,潼關就代替函谷關成為東西兩方面的分界地方。

二、潼關的歷史意義

潼關是繼函谷關而起並且用來代替函谷關的,大致設置於東漢末年。其得名是由於它的西側緊靠著潼水,也有人說,黃河自北而南,流到這裡,「潼激關山」,所以叫做潼關,或者叫做衝關。

潼關位於陝、豫、晉三省交界處,南倚華山,北對黃河,河山之間寬不過15公裡。南原溝深坡陡,原下河邊道路狹窄,形成天然的險阻。最初的潼關城在今老潼關城東南的原上,那時的黃河緊靠原下流過;唐初在河邊開了道路,才把潼關城由原上移到河邊。潼關也在函谷中,只不過是在函谷的西端。

潼關緊靠著潼水,潼水之東有一條支流,叫做禁溝,禁溝深陡有過潼水。唐初移潼關城於原下河邊,舊路就禁止往來通行,這溝是舊路必經之地,所以取名禁溝。禁溝由南山流下,儼然一道天然防線。禁溝的上下東西各方面包括金陡關在內還有潼峪、麻峪等17座關,這樣的由南山之麓直到黃河岸邊的層層設置,拱衛著潼關,顯得分外險要。

作為束禁東西 (洛陽、長安間) 的天險,潼關歷為關中的東面門戶,古有「潼關固則全秦固」之說。歷史上在潼關經歷大小戰爭數十次,多次因正面險阻不易攻擊,而採取遷回的作戰方針。

211年,曹操西徵關中,被馬超、韓遂聯軍阻於潼關,久攻無效。曹操遂採取佯攻潼關,實則繞道於蒲津偷渡黃河的戰略,夾擊潼關,進據關中。自從曹操西徵馬超以後,潼關就經常成為兵家爭奪的焦點。

舉其著者,十六國時期,後趙石虎討伐據有長安的叛將石生,戰於潼關,失敗逃歸 。苻健自中原西歸,為據有長安的 社洪 所阻,健攻克潼關,遂得西歸關中。東晉末年,劉裕伐後秦,前餘王鎮惡自澠池徑抵潼關,劉裕繼至,所向克捷,遂能掃滅姚民 。劉宋時,柳元景自南陽北伐,亦得攻克潼關,北魏時,長孫稚進討據有關中的蕭寶寅,亦自潼關攻入。

晉軍經過苦戰,才攻下關中,滅掉後秦。其後,劉裕留其子義真鎮守關中,自回南方謀代晉。赫連勃勃欲趁此機會奪取關中,其謀士王買德建議說:「青泥、上洛,南北之險要,宜先遣遊軍斷之;東塞潼關,絕其水陸之路,然後傳檄三輔,施以威德,則義真在網罟之中,不足取也。」

赫連勃勃依計而行,遂得關中。東、西魏對峙初期,東魏採取戰略攻勢,西魏只得閉關守險。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高歡發軍三路攻關中,以猛將竇泰攻潼關,另以一軍攻武關,自率主力從蒲坂渡河。西魏宇文泰集中精銳擊破攻潼關的竇泰軍。攻潼關之軍敗,高歡只得全線退兵。

李淵自太原起兵,入關中後,當即遣世子李建成率兵扼守潼關,以備東方之兵,自己從容經營關隴,開創大唐基業。「安史之亂」時,安祿山率鐵騎自範陽南下,連陷河北、河南。唐洛陽守將封常清敗走陝城(今河南陝縣),對守陝城的唐將高仙芝說:「潼關無兵,若賊豕突入關,則長安危矣。陝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據潼關以拒之。」高仙芝從其計,合兵守潼關。叛軍進至潼關,久攻不克。

叛 軍 對 關 中的攻勢暫被遏止。哥舒翰代高仙芝守潼關,也一再挫敗 叛 軍的進攻。但唐玄宗急於求成,詔令哥舒翰主動出關尋戰。哥舒翰被迫出關與叛軍作戰,大敗,潼關亦隨之失守,叛軍遂得以侵入關中,玄宗被迫幸蜀。這樣一些戰爭都能顯示潼關的重要作用,其間得失也都可關係戰爭雙方的存亡安危,不過卻無嘗於東西對立的形勢。

880年,黃巢起義軍佔領洛陽,兵進潼關,唐將扼關戍守,起義軍從禁溝潛人,迂迴關後,前後圍攻,破關,起義軍長驅直入都城長安。

古潼關關城歷經宋、元、明、清乃至民國的修葺,基本保留完好。解放後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拆掉潼關城樓,現在還留有土垣,關左有新建的黃河鐵橋。

相關焦點

  • 函谷關和潼關:地圖還原函谷關和潼關古代重要戰爭
    為什麼要把函谷關和潼關放在一起函谷關潼關黃河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漢關、魏關弘農河大軍攻打函谷關第一件事就是渡過弘農河六國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攻擊函谷關的目的就是要走崤函古道,通過後可直達關中地區秦末大亂,劉邦向西進軍,函谷關下只能望關興嘆,後來繞道南陽走武關才拿下關中
  • 潼關與函谷關的變遷就是半部中華史,走遍兩座雄關才知古人智慧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之中,關隘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自古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評價,從秦國的東出函谷掃六合,到後來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再到吳三桂打開山海關迎清軍入關……可以說每一座關隘都有著其獨特的歷史底蘊和故事。
  • 一條道上兩座雄關,函谷關和潼關哪個更險要
    唐朝史學家杜佑在《通典》坦言:潼關「其地上躋高隅,俯視洪流,歷崤函而至潼津,數百裡間,盤紆峻極,實為天險。所謂秦得百二者,此也」潼關自東漢末年建立,經過隋唐兩次遷移,立足軍事的同時,兼顧交通,其價值不容小覷。
  • 真正的天下第一關——潼關
    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196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東漢建安十六年(212),曹操與馬超、韓遂在潼關大戰,潼關之名,始見於史。潼關關城始設於漢,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楊家莊附近。潼關故城東漢末,潼關作為一處關隘,誕生了。
  • 曹操與馬超潼關之戰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在用兩年多的時間進一步穩定了內部後,開始對關中用兵。早在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就派心腹之臣鍾繇到關中,持節督關中諸軍,穩定關中局勢。 潼關以東古稱「桃林塞」,戰國時就已設關,因地勢險要,谷道如函,容不下兩輛車並行,故起名為「函谷關」,關址位於今河南靈寶縣坡頭鄉。西漢時關址東移至今河南新安縣東關村。東漢末年,函谷關廢棄,在今陝西華陰縣東再建新關,是為「潼關」。潼關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其道僅容一車一馬,形勢更為險峻,向有「人間路止潼關險」之譽。潼關之名,始見史載,便是馬超叛曹這一次。
  •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潼關:古關口名,在今陝西省臨潼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扼秦、晉、豫三省要衝,非常險要,為古代入陝門戶,是歷代的軍事重地。(5)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因此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6)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感慨萬端陷入沉思,表示心裡不平靜。一作「踟躕(chí chú)」。
  • 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4·「山河」句:外面是山,裡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表裡:即內外。《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表裡山河,必無害也。」註:「晉國外河而內山。」潼關:古關口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扼秦、晉、豫三省要衝,非常險要,為古代入陝門戶,是歷代的軍事重地。5·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
  • 曹操馬超潼關之戰那方佔據潼關
    曹操等東漢朝廷軍隊是在漢潼關以東同當時已經佔據了漢潼關的馬超、韓遂等關西聯軍相對峙,進而發生了曹操馬超潼關之戰。為了進一步探討歷代潼關的軍事設防,我將已經公開發表了的《歷代潼關的軍事設防》一篇論文加以修改充實,以《歷代潼關的軍事設防初探》為題,分四次連載刊發在了《潼關微小圈》微信平臺上。
  • 潼關
    古人杜氏記載:桃林,在弘農華陰縣東,潼關是矣。自函谷至斯,高出雲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名雲潼關,亦曰衝關。河水自龍門衝激至華山東也。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196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東漢建安十六年(212),曹操與馬超、韓遂在潼關大戰,潼關之名,始見於史。潼關關城始設於漢,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楊家莊附近。
  • 潼關之戰:中原淪喪的確定
    這既是因為攻略陝北的阿濟格部隊更多,也是因為他對潼關及周邊地區的防禦很有信心。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關口之一。潼關在漢朝時地位凸起,取代了大名鼎鼎的函谷關,成為了關中門戶。從此,這裡便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先後經歷了數次大戰。從這裡突破的軍隊,不少在後來都問鼎中原。最差也是將關中,蹂躪一番。
  • 第五十六回 潼關之戰(上)
    馬超有反曹的可能性,連幾千裡之外的周瑜都看出來了。周瑜病亡前的徵蜀計劃,就包括與馬超結盟。周瑜能看出來,曹操又怎麼能看不出來。因此在潼關之戰前,曹操就已有意扶植韓遂。在中間穿針引線的,就是之前差點用斷矛傷了馬超的閻行。建安十四年,韓遂派閻行前往朝拜剛剛新敗於赤壁的曹操。這一舉動,又讓曹操得到了一個願意「棄暗投明」的臥底。
  • 潼關之最丨「潼關」見於史冊的第一場大戰 —— 曹操與馬超之戰
    潼關之戰是曹操與韓遂、馬超為首的西方群雄發生的戰爭。韓遂是西涼地區名人,曾被義軍劫持,後推舉為首領,擁兵割據一方長達數十年。馬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人,馬騰之子,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遠在曹操與袁紹相爭之際,韓遂與馬騰就皆歸順於曹操。起初韓遂與馬騰比較和睦,並結為異姓兄弟,同鎮西涼,逐漸成為關中軍閥中勢力最強大的兩支。
  • 一天一首古詩詞: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河」句:外面是山,裡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表裡:即內外。《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表裡山河,必無害也。」註:「晉國外河而內山。」潼關:古關口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扼秦、晉、豫三省要衝,非常險要,為古代入陝門戶,是歷代的軍事重地。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 陝西—潼關簡歷
    1950年5月,屬渭南專員公署,隸陝西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渭南專員公署撤銷後,直屬陝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本縣與渭南縣合併後,設潼關人民公社,屬渭南縣,隸陝西人民政府。1961年8月15日恢復潼關縣制,屬渭南專員公署(1979年改稱渭南地區行政公署)1984年政社分設,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鎮)、村建制。
  • 函谷關——西行第一關
    東漢和帝時,負責管理國家典籍檔案的蘭臺令史李尤曾寫下《函谷關銘》,如此記載道:「元鼎革移,錯之新安。舍彼西阻,東即高原。長墉重閣,閒固不逾。」元鼎年間(前116-前111年)東移的新關,不再依仗西行的險阻,而是位於澗河河谷之上。高聳的樓閣構成關城,兩邊是堅固而綿長的城牆,延伸於山間,只有通過「上羅三關,下列九門」的關城,才能東去或西行。
  • 決定盛唐安危興衰的大戰:潼關內訌
    新莽建國元年(9年),改船司空縣,為船利縣。東漢時又復名船司空縣,屬華陰。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屬華州華山郡的定城縣。西魏時撤定城縣,改屬敷西縣,直到北周。潼關在東漢以前還沒設關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改山路於河濱,當路設關,並廢棄函谷關。有記載說:「自澠池西入關有兩路,南路由回阪,自漢以前皆由之。曹公惡路險,更開北路為大路。」
  • 山河「表裡」——潼關,豈止是一個地理的「關」
    我到潼關博物館求證,疑惑頓消——潼關是有北門的,只是潼關的北門向西北,在北水關附近。東門則朝東北,西門向南,南門向東南,都是依其獨特地勢而建。不能不驚訝於古代建築師的智慧。如此設計,既增大了對攻城軍隊的射殺範圍,門前狹小的三角地帶又避免了敵人大規模集結。
  •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元)
    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注釋】①山坡羊——曲牌名,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本文選自《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86年版。
  • 潼關名人—郭明喜的創業路
    2007年,考慮到要照顧潼關的母親和家,郭明喜只好離開了奎屯,回到了闊別數年的潼關老家。有了在奎屯開飯店的成功經驗,郭明喜一邊照顧年邁生病的母親,一邊盤算著在潼關縣城開家飯店,家庭事業能兩相顧。但這次運氣並不好,苦於找不到合適的門面房。忙慣了的郭明喜在家閒不住,一天天心急如焚。2008年,「打工潮」如火如荼。
  • 《潼關》清譚嗣同(七年級 上冊)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注釋選自《譚嗣同全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潼關,在今陝西潼關北,關城臨黃河,依秦嶺,當山西、陝西、河南三省要衝,歷來為軍事重地。終古: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