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的關址到了漢武帝時有了移徙,由原來所在的弘農縣徙於新安縣。漢時新安縣在今河南省澠池縣東。後新安縣六移,函谷關新址實在今新安縣東二裡。函谷關為什麼會受到遷移?
這不是由於新關所在的地勢更為險要,而是因為當時的樓船將軍相僕數有大 功,恥為關外人,上書乞徙關城,武帝意亦好廣闊,故聽從遷徙。相僕為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人,新徙的關城就在宜陽縣的東北。相僕所築的關塞,自南山橫洛水,北屬於河。恃人力所築的關塞,是難得像舊關的險要的。
函谷關東遷到新安之時,正值漢代國運方隆之際。這時東方的諸侯王國經過削去支郡,分封王子等步驟,皆大為縮小,實際上和一般的郡一樣,不能再與漢廷相抗衡。
就是到了王莽季年,幹戈再起,函谷新關也沒有起到若何作用。更始起於南陽,固曾遣軍西攻武關。王莽敗後始都洛陽,由洛陽西行,沿途自無阻擱。赤眉的歷據長安,一路入自武關,一路入自陸渾關(在今河南省嵩縣東北),皆未取函谷關一途。
這時雖已沒有東西對立的形勢,但身居長安的統治者卻未能了無顧慮。成帝陽朔二年(公元前一九年),關東大水,特別頒下一道詔令,允許流民入函谷、天井、壺口、五元諸關。天井關在今山西省晉城縣南。壺關在今山西省壺關縣西北。五阮關在今河北省易縣西北,即紫荊關。這是說,天井,壺口、五阮三關皆在太行山上。
這時流民西行,特允許進入這三座關,正說明在此以前,進入這三座關 是 和 進 入函谷關一樣是不容易的。
當時設關不僅這三、四處,為什麼進入這三、四座關就這樣不容易? 顯然可見,太行山也是區別東西的界線。前面曾經說過,戰國時期,東西對立開始形成之際,魏國據有河東,仍居於東方諸候之列,其時秦地已東至於河濱,所以東西兩方的分野界線,函谷關以北,即在河東、河西之間的黃河。
這樣一條界線經過秦統一六國之後,仍存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故楚漢戰爭肇始,這段黃河即成為漢軍東趨的阻力。及至漢代,函谷關東的地方勢力仍時有興趣,不過已距函谷關漸遠,河東一隅也就納入關西的範疇之中。
東漢初年,鄧禹受光武之命,由箕關(今河南省 濟 源 縣 西北)西徵,平定河東。光武為此頒下詔書,說他「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口。這裡所說的山西,實與關西有同樣的含義。如果從地理情況說來,卻小有差異。因為河東郡治所的安邑已在舊函谷關的東北。如果就崤山和新函谷關來說,安邑似偏於西北方。這樣以河東郡作為山西或關西的一部分猶有可說。如果就整個河東郡的轄境來說,也還是難以概全的。這樣的問題在以前也曾經有過不同的說法,仿佛難於解決 。
其實,成帝陽朔年間的詔書已經作出明確的解答。天井、壺口、五阮三關出入的限制和函谷關相同,正說明當時西方的範圍已由臨晉關北的黃河擴展到河東,並由河東擴展到太行山上。不過這一時期東西兩方對立的形勢不甚分明,遂不為人所重視。
到了東漢,關西、關東或者山西、山東的概念還是相當明確的。東漢初年,光武以蕭王身分轉戰於幽、冀兩州,其時赤眉將攻破長安,光武頗欲乘釁並關中,而以「方事山東」,遂派遣鄧禹率軍西行。更始由洛陽遷都長安,諸將皆山東人,鹹勸留洛陽,鄭興說更始,就提到「山西雄桀,爭誅王莽」。
可是東漢都於洛陽,而新函谷關卻在洛陽之西,這樣以函谷關分別東西,和當時的情況就不相符合了。好在東漢建都洛陽以後,國內局勢穩定,仿佛西漢武帝以後,沒有顯露出東西對立的跡象。社會上雖還流傳著關西、關東或山西、山東的說法,已經和以前東西對立的局勢無關了。
到了東漢末年,這久已閒置的新函谷關竟然派得上用場。當時黃巾起義,州郡失據,京師震 動,自函谷、大谷、廣 城、伊闕、軒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諸關並置都尉。大谷等七關皆在洛陽周圍,函谷關既在新安縣東,當然也應是洛陽周圍的一個關,因而它就和大谷等七關一樣,成為保衛洛陽的隴塞。這樣就完全失去作為東西兩方分野的界線的意義。
函谷關既然失去原來的作用,代之而起的則為潼關。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南。這裡是北來的黃河向東轉彎處,河水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也有人說關西一裡有潼水,因以為名。
據說這裡「上躋高隅,俯視洪流,盤紆峻極,實為天險」。潼關初置之時,實在今潼關南原之上,因為地處高隅,黃河由原下流過,因而能夠俯視洪流。由東方西來,經歷黃河岸旁的黃巷坂,出了黃巷坂,再緣著依傍絕澗的山路,才能達到潼關。山路曲折,確是天險所在。
潼關始置的年代不可確知,所可知者乃是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 公元二一一年)曹操西徵馬超於此,這是潼關見於記載之始,其築成當在這一年之前。從這時起,潼關就代替函谷關成為東西兩方面的分界地方。
二、潼關的歷史意義
潼關是繼函谷關而起並且用來代替函谷關的,大致設置於東漢末年。其得名是由於它的西側緊靠著潼水,也有人說,黃河自北而南,流到這裡,「潼激關山」,所以叫做潼關,或者叫做衝關。
潼關位於陝、豫、晉三省交界處,南倚華山,北對黃河,河山之間寬不過15公裡。南原溝深坡陡,原下河邊道路狹窄,形成天然的險阻。最初的潼關城在今老潼關城東南的原上,那時的黃河緊靠原下流過;唐初在河邊開了道路,才把潼關城由原上移到河邊。潼關也在函谷中,只不過是在函谷的西端。
潼關緊靠著潼水,潼水之東有一條支流,叫做禁溝,禁溝深陡有過潼水。唐初移潼關城於原下河邊,舊路就禁止往來通行,這溝是舊路必經之地,所以取名禁溝。禁溝由南山流下,儼然一道天然防線。禁溝的上下東西各方面包括金陡關在內還有潼峪、麻峪等17座關,這樣的由南山之麓直到黃河岸邊的層層設置,拱衛著潼關,顯得分外險要。
作為束禁東西 (洛陽、長安間) 的天險,潼關歷為關中的東面門戶,古有「潼關固則全秦固」之說。歷史上在潼關經歷大小戰爭數十次,多次因正面險阻不易攻擊,而採取遷回的作戰方針。
211年,曹操西徵關中,被馬超、韓遂聯軍阻於潼關,久攻無效。曹操遂採取佯攻潼關,實則繞道於蒲津偷渡黃河的戰略,夾擊潼關,進據關中。自從曹操西徵馬超以後,潼關就經常成為兵家爭奪的焦點。
舉其著者,十六國時期,後趙石虎討伐據有長安的叛將石生,戰於潼關,失敗逃歸 。苻健自中原西歸,為據有長安的 社洪 所阻,健攻克潼關,遂得西歸關中。東晉末年,劉裕伐後秦,前餘王鎮惡自澠池徑抵潼關,劉裕繼至,所向克捷,遂能掃滅姚民 。劉宋時,柳元景自南陽北伐,亦得攻克潼關,北魏時,長孫稚進討據有關中的蕭寶寅,亦自潼關攻入。
晉軍經過苦戰,才攻下關中,滅掉後秦。其後,劉裕留其子義真鎮守關中,自回南方謀代晉。赫連勃勃欲趁此機會奪取關中,其謀士王買德建議說:「青泥、上洛,南北之險要,宜先遣遊軍斷之;東塞潼關,絕其水陸之路,然後傳檄三輔,施以威德,則義真在網罟之中,不足取也。」
赫連勃勃依計而行,遂得關中。東、西魏對峙初期,東魏採取戰略攻勢,西魏只得閉關守險。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高歡發軍三路攻關中,以猛將竇泰攻潼關,另以一軍攻武關,自率主力從蒲坂渡河。西魏宇文泰集中精銳擊破攻潼關的竇泰軍。攻潼關之軍敗,高歡只得全線退兵。
李淵自太原起兵,入關中後,當即遣世子李建成率兵扼守潼關,以備東方之兵,自己從容經營關隴,開創大唐基業。「安史之亂」時,安祿山率鐵騎自範陽南下,連陷河北、河南。唐洛陽守將封常清敗走陝城(今河南陝縣),對守陝城的唐將高仙芝說:「潼關無兵,若賊豕突入關,則長安危矣。陝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據潼關以拒之。」高仙芝從其計,合兵守潼關。叛軍進至潼關,久攻不克。
叛 軍 對 關 中的攻勢暫被遏止。哥舒翰代高仙芝守潼關,也一再挫敗 叛 軍的進攻。但唐玄宗急於求成,詔令哥舒翰主動出關尋戰。哥舒翰被迫出關與叛軍作戰,大敗,潼關亦隨之失守,叛軍遂得以侵入關中,玄宗被迫幸蜀。這樣一些戰爭都能顯示潼關的重要作用,其間得失也都可關係戰爭雙方的存亡安危,不過卻無嘗於東西對立的形勢。
880年,黃巢起義軍佔領洛陽,兵進潼關,唐將扼關戍守,起義軍從禁溝潛人,迂迴關後,前後圍攻,破關,起義軍長驅直入都城長安。
古潼關關城歷經宋、元、明、清乃至民國的修葺,基本保留完好。解放後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拆掉潼關城樓,現在還留有土垣,關左有新建的黃河鐵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