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洪 | 用賞石木座配製技藝,為石頭賦予生命

2021-03-04 寶庫

>點擊播放採訪視頻<

陳時洪

高級工藝美術師

中國紅木藝術大師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賞石木座配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上海時時紅文化藝術館館長

作為賞石木座配製技藝的第四代傳人,我跟隨師傅學習賞石木座配製技藝已經四十多年了,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木座的感情越來越深,或許是因為中國人與生俱來對木頭的情感吧。

賞石木座配製技藝,源於中國古代書房、書案,是一門為瓷器、玉器、銅器等文玩清供配製底座的裝飾藝術。一件好的藝術品,都需要有一個好底座來襯託,沒有底座的作品是不完整的。

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您年輕時的求學經歷嗎?是否遇到過困難和瓶頸?

16歲起,我就在老家跟隨師父學習木雕技藝,一開始主要是給每家每戶做嫁妝家具,後來才嘗試為家裡的一些觀賞石和盆景做底座。

年輕時的陳時洪

剛開始學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和瓶頸,繪畫水平就是需要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

那時候,白天要學習做雕刻,晚上才能抽出時間畫畫,當年的條件也遠沒有現在這麼好,想找個好一點的範本沒那麼容易,只是看著實物寫生,不像現在網絡這麼發達,想看什麼都能查到。

我在湖北、廣東、海南、浙江等地的工藝品廠及紅木雕刻廠工作過,2002年下決心來到上海,至今已有18個年頭了。

當初因為鍾情於海派文化,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作品,都永不滿足、追求完美、精益求精,這一點非常吸引我,來到這裡,也是對自己技藝和市場的提升。

沒錯。賞石木座配製技藝以觀賞石為主體,選用硬木材質,一石一座,因石制座,將傳統的底座襯託功能,創作為主題、意境、神韻、形態相輔相成的木石姻緣藝術。

《西遊記》 60×30×35cm

這門技藝是讓石頭走向藝術品的橋梁,把一塊石頭的故事講完整,構思、用材、技藝、顏色、比例,都是很重要的考量,它們直接決定了這塊石頭能不能成為藝術品,其性質等同於我們的二維碼,獨一無二,每塊石頭都有自己的含義在裡面。

您在拿到一塊石頭的時候,怎樣去定義接下來的創作方向?

在拿到一塊觀賞石的時候,我通常會考慮三個點:

1、實用價值:石頭是什麼材質、什麼造型,適合怎樣創作;

2、藝術價值:作品的唯一性、獨創性、雕刻技藝和文化內涵;

3、收藏價值:一塊石頭可能是以比較低的價格收進來,但通過構思、設計、雕刻、組合、包裝,一塊石頭能達到可收藏的水平。

您在創作一件賞石木座作品時,通常的步驟和工序是怎樣的?

創作的第一步,肯定是跟客戶溝通,了解別人的需求和想法。

其次是立意,確定石頭主題。這個過程,需要對石頭進行長時間的觀察,發現石頭的特性,進行再創作,把缺點變成優點。

比如我有一件作品《喜從天降》,剛買回來的時候,我也不知道像什麼,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石頭頂部像一個蜘蛛網,我就雕刻了一隻蜘蛛在上面。在蜘蛛之後,我又在底座上雕了葉子,襯託蜘蛛在樹葉上結網的環境,並取名為《喜從天降》,蜘蛛代表喜,蜘蛛結網往往是蜘蛛憑藉一根蜘蛛網從空中降臨,寓意喜從天降。

創作這件作品我用到了小葉紫檀,雕刻選用高浮雕、淺浮雕和鏤空雕結合的手法,幾種技藝的融合,每個地方都做的很用心。

《喜從天降》18×16×28cm

在創作之前,思考佔用了大量的時間,有的石頭拿到之後,要想兩三個月石頭以什麼樣的切入點來創作,想好之後,設計稿就可以很快出來。

設計好方案,接下來就是取料,落座(讓石頭在木座上落穩),打胚,修刮,打磨,油漆,製作包裝盒,針對有特別需求的,還可以提供證書。

我認為創作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如何展示作品,從前我的創作是一塊石頭配一個底座,現在我也在逐漸嘗試很多塊石頭組合成一件作品,一件作品裡面石頭越多,創作的難度越大,需要考慮到的因素越多,這於我而言是個有趣的挑戰。

我近期創作了作品《鼠來福》。作品中有五隻老鼠,都是用戈壁石創作,每隻老鼠都是根據石頭原有的形狀,通過增加木製造型的四肢或尾巴,使其成為一隻完整的、靈動的老鼠。

每隻老鼠都有一個典故,鼠在玉米上意指「稱心如意」,鼠在金錢上寓意「袋袋數錢」,中間老鼠上燈臺,代表「上堂府貴」,上面飛著蝙蝠就是「天降富貴」,周圍的樹藤,盆景架上開滿五顏六色的瓜果,是各種雕刻技藝的集中展示,寓意新年富貴滿滿,驅病降災。

本來這件作品3月8日會在太原賞石文化博覽會展出,受疫情影響,展覽取消了,如今,能在上海中心的寶庫·明日匠星做展出,也是殊途同歸了。

2018年,潘基文來訪中國。機緣巧合之下,我得以和他交流,發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是了解,也非常熱愛,他便收藏了我的一件作品《和諧》。

這件作品正面代表佛,左面代表道家、右面代表儒家,三人融為一體。作品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裡最經典的儒釋道,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是有思想、有精神高度的一件作品。此作品也曾被德國前總統武爾夫、英國前首相布朗、法國前總統奧朗德、法國前總理拉法蘭、韓國前總理李壽成等政要收藏。

我從小就非常喜歡看書,每天都要看幾個小時書。我比較推薦的是《鏡花緣》,一部具有天馬行空想像力的長篇小說,另外我也喜歡看衛斯理的科幻小說,經常能從作者的想像中獲得創作靈感。

現在很多人對賞石木座技藝的理解還是不夠,無論是玩石頭,還是收藏賞石木座,都還是停留在初級階段。

當然不是說你一定要花很多錢,其實花十塊、一百塊也能玩到很好的石頭;有些中級玩家可能會對石頭的種類有所挑選,其實不是這樣的,每一種石頭都有好東西,最好每個石種都去接觸;至於高級收藏大家,肯定是要追求完美,收藏最頂尖的作品,升值空間最大。

作為上海市普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賞石木座配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您對這門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有什麼看法?

現在非遺這一項缺少傳承,賞石木座配製技藝傳到我這裡已經是第四代了,我當然也希望可以傳給自己的子女,希望他們不光是傳承,還可以結合時下流行的知識、技藝、理念,尋找一條屬於年輕人的傳承之路。

有木座定製需求,歡迎聯繫客服

相關焦點

  • 《十面靈璧圖卷》背後的明代賞石風潮
    前中峰高一尺七寸,山間突起十餘座小峰,形態最豐富;中部最高最大者為主幹,側向又分出三枝:左前方較低處的一座山巒,後面對著後中峰矗立一根天柱,左側還有一枝傾斜的小峰。後中峰高一尺九寸,巋然立於其後,宛然眾峰之主。左前方的一座小峰,高僅六寸八分,頂端分為三岔。
  • 襄陽文化元素∶石頭是凝固的城市文脈,是見證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石頭記載城市的故事我們數著一顆樹的年輪,就會知道這棵樹的樹齡,而我們撫著一顆石頭的包漿,知道的或許是一座城市的前塵。但說到石頭和城市的關係,得先從人和石頭的淵源說起,人類由遠山避水到親山近水開始利用大自然的資源,直到善用石器之後,人類文明菜進入分水嶺,對此,毛主席就曾經說過∶「人緣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
  • 圓桌|關於賞石與魯作底座: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老石頭一般鑑定的話,老的底座是很重要,至少是舊配的座,不一定原配的座。這批賞石老座看起來,各地的幾種風格都有了。過去賞石底座製作大致有四種風格,一個京作,一個蘇作,一個是粵作,還有就是魯作。古代賞石其實大部分的底座樣式離不開這四大流派,京作裡可能細分還有宮廷作這種東西。
  • 彌勒賞石語錄③
    所以,私以為,一個愛石頭的家庭,亦是一個高雅脫俗的家庭。它的用途,一是「以為器用之飾",一是「以為玩好也"。正因有這個淵源,後人就屢有稱「怪石"者,且對怪石的形容也漸趨明確…….如宋代趙希鵲的《洞天清錄·怪石辨》有敘述:「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巖曲曲聳秀嵌嵌之狀,可登几案觀玩,亦奇物也。」
  • 石藝發展與賞石藝術產業化
    石藝發展與賞石藝術產業化    所謂石藝應屬觀賞石的一個衍生產品,是愛石人利用石頭質地、紋理、色彩、形象經過拼圖、貼接、雕刻、繪畫而製作的各種石質工藝品。如果說奇石類觀賞石我們稱之為「藝術的石頭」,那這種以石為原料的作品就可謂「石頭的藝術」,簡稱「石藝」。它脫胎於中國古代的石刻藝術、玉雕藝術,卻又自成風格。    作為很早就被人們收藏、賞玩的蘭州黃河石,它的石藝創作,可謂歷史悠久。
  • 烏海市政府-賞石之城
    烏海的奇山怪石鑄就了烏海人對石頭的喜愛,鑿刻在石頭上,被譽為「天書」的5000年前先民留下的「太陽神」巖畫,開烏海賞石文化之先河,為今天烏海成為「中國賞石城」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淵源;被贊為「太陽石」的豐富煤炭資源又為烏海賞石文化提供了火熱的發展源泉
  • 這些石頭被藝術家們慧眼拾起確實價值不菲!
    永州市賞石盆景協會舉辦第九個8.30全國賞石日慶祝活動陳瑜8月30日,全國第九個8.30全國賞石日,永州賞石盆景協會的會員們特別興奮!笑容激蕩在水面,笑聲和著清脆的流水聲,一幅精彩、悠揚的風景畫,拿起一塊石頭的那一份欣喜浸潤了河流,瀰漫著天空。真實見證玩石者,以石為師,以石悟德的高潔品位。估摸十點多中,從河流上中遊紛紛上岸、收穫頗豐的「淘寶者」肩扛手提著各色各型的「寶貝」集中到仙姑巖洞酒店前坪,一字擺開,擺滿了精緻、經典的石塊,大自然賦予的鬼斧神工!
  • 【賞石】大漠瑰寶——新疆風凌石
    新疆境內有世界著名的三大山系,兩大內陸盆地,以及多姿多彩的地形地貌和特殊的氣候,故有「巖石和礦物寶庫」之稱。新疆古有「金玉之邦」的美稱,具有非常豐富的奇石資源,是我國三大奇石資源大省區之一。目前新疆發現的奇石品種有一百多種,而且新的品種仍然在不斷出現,以新疆矽化木、風凌石等為代表的新疆大漠奇石,和以和田觀賞玉為代表的新疆圖紋石,有些品種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極高的收藏和觀賞價值。
  • 519去鄭州,看石頭記《紅樓夢》
    美女,本科學歷,中國觀賞石協會副會長、觀賞石國家鑑評師、價格評估師、中國工美行業優秀技藝人才、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甘肅省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嘉峪關市大漠風雨雕石藝文化研究院院長、嘉峪關市華夏石宴博物館館長、嘉峪關市紅色文化展覽館館長。
  • 有多少人在用這個標準取石頭?
    「這種石頭硬度那麼大,能形成這樣的造型,太不容易了!」「烏江石裡能出現這樣的圖紋,真是難得一見!」……類似上面這樣的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無論是商家在推介石頭時,還是評委在點評石頭時,抑或是藏家或專家在賞析石頭時,都會不經意間脫口而出、娓娓道來。
  • 上博賞石展捐贈者自述:20多年來的追石識石與藏石之路
    那麼這些古石是否可統稱為「青州石」?山東的石種很多,除了海邊的嶗山綠,又以產於博山的文石與產於臨朐青州的紅絲石為代表石種。用紅絲石制的硯在古代很有名,古代也有人稱之為青州硯。理論上講產於青州範圍的石種可稱為青州石,就像產於靈璧的石可稱為靈璧石。但與只有產於磬雲山的靈璧石方可有「天下第一石」的美譽一樣,產於青州的石頭並非全是在《雲林石譜》中所提到的青州石。
  • 追思賞石前輩劉濟民先生
    我們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和追思寧國賞石文化的帶頭人,中國知名賞石藝術家,寧國賞石協會原顧問劉濟民先生。         少年時代的劉濟民先生和許許多多同齡人一樣,飽經了落後中國苦難生活的煎熬和考驗。新中國成立後,年輕的他選擇了從軍,他的努力和聰明才智,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學校」留校擔任飛行助教。
  • 經濟影響下的賞石文化:奇石審美導向從日本到臺灣再到中國大陸
    臺灣的賞石同仁也出版了一些賞石專著。剛開始的時候,臺灣賞石界接受和參考日本的賞石思想。日本的賞石品種比較少,但是他們對奇石的研究和認識非常深刻,他們擺設奇石的手法比較細膩考究。日本觀賞石以水石為主,日本人也把觀賞石統稱為「水石」。日本人對藝術的追求比較嚴謹,這一點在賞石文化上也能表現出來。
  • 創意彩繪石頭、感召藝術文化
    鹹陽日報小記者走進029藝術區孩子走進藝術殿堂,聆聽藝術之音,用藝術洗滌自己的心靈。
  • 梁仁根的「母親河」、「情未了」驚現北京首屆名家賞石/小品石精品展
    另外,他與宜春石界老師專家組建了一個著名《天然奇石群》,以「百家爭鳴,百石齊放;百姓撿石,幸福安康」為辦群宗旨,首創了全國網絡微信採訪節目。 他還是江西省吉安市觀賞石協會主要發起人,現兼任為協會常務副會長。他經常自費參加全國性石展,參觀學習,與石相伴,為緣而堅守,為石而情懷。他業餘愛好廣泛。玩石多年,他也目睹石界發展的各方面現象,為了傳遞石界正能量,已寫了一篇讓社會普遍關注稱讚的《奇石禮讚》,此文也正是《天然奇石群》83位網絡採訪嘉賓及500位多老師、前輩及奇石愛好者的真實寫照,人石情懷。
  • 鑑賞|畫家筆下的園林賞石:以石入畫的傳統起源何時?
    2020-06-14 12:05 來源:澎湃新聞 在上海博物館正在舉辦的「高齋雋友」供石展中,有幾開館藏以園林賞石為主題的繪畫
  • 石友小心,別在賞石路上迷路了!
    但有的人卻以"廣撒網"的方式去藏石,甭管自己對石種了解不了解,也不論自己對石頭看懂沒看懂,只要別人說好,那就要收回家裡。總之,要將好石通通收入囊中。這裡要提醒"廣撒網"的玩家,自己若是不懂,最後可能只會收來一堆沒多大意義的石頭。賞石本就是一項博大精深的文化活動,再者不同石種有不同的特徵,自然觀賞點也不同。
  • 從米芾《研山銘》手卷,看古人賞石背後的尚志情懷
    《研山銘》是宋代米芾的一個手卷,為水墨紙本,高36釐米,長138釐米,一共分為三段。第三段為米芾之子米友仁和外甥王庭筠的題跋,另外還有清代陳浩的題詞;第二段則為《寶晉齋研山圖》,上有篆書題款「寶晉齋研山圖」,此圖用濃墨勾勒、淡墨暈色,用筆精準遒勁,將一方峰巒靈秀的靈璧研山,描繪得玲瓏剔透、雅韻十足;第一段則為米芾用南唐後主「澄心堂」紙寫的銘文。
  • 一位「潛伏」柳州的臺灣賞石高手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觀賞石,1995年,賴國煥來到內地與石頭們「親密接觸」。第一站是廣西合山市,他像個孩子一樣興奮地在河灘、石農家裡轉來轉去,這挑挑、那揀揀,只恨自己沒多長几雙手,溫潤可人的合山彩陶石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 金訶藏藥告訴你,石頭也能吃!
    遇到的比較多的疑問是,「聽說藏藥會用重金屬和礦物質入藥,這是真的嗎?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嗎?」看完這篇文章你也許會找到答案。——編者按《晶珠本草》記載:「世間萬物皆可入藥。」藏民族為何將石頭入藥?石頭是真的可以治病或者只是噱頭?石頭吃了是否可能造成重金屬中毒?在信息瘋狂爆炸而又極其包容的今天,藏藥,對於廣大的普通百姓仍然來說既神秘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