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賞石前輩劉濟民先生

2021-03-01 寧國宣石

       劉濟民先生因患肺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2月23日凌晨,心臟永遠停止了跳動,享年82歲。

       我們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和追思寧國賞石文化的帶頭人,中國知名賞石藝術家,寧國賞石協會原顧問劉濟民先生。  

       少年時代的劉濟民先生和許許多多同齡人一樣,飽經了落後中國苦難生活的煎熬和考驗。新中國成立後,年輕的他選擇了從軍,他的努力和聰明才智,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學校」留校擔任飛行助教。軍旅七載退役後,他又選擇了回到家鄉支援家鄉基層衛生建設。退休後,他把畢生的精力無私地獻給了寧國的賞石文化事業。

       劉濟民先生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他無論在軍旅,還是回到家鄉的衛生系統崗位,及退休後的賞石事業,他總是一心撲在工作和事業上,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敬業愛崗,默默奉獻。

       劉濟民先生曾為:「安徽省觀賞石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浙江省觀賞石協會名譽理事」、「黃山市觀賞石協會理事」、「寧國奇石協會名譽顧問」、原「寧國景文石協會會長」。他把寧國的美石帶到了全國的各大展會,他的作品獲獎無數,他的論文《遠徵取經》入編《中國當代收藏家大辭典》,他的賞石事跡載入《二十世紀中國收藏家大全》,他的作品被《中國當代收藏大辭典》、《國際名人名錄》、《世界專家人才錄》、《世界名人錄》選登。作品榮登中國媒體最高殿堂《人民日報》,至今是寧國的唯一,至今家鄉石友無人超越……。他還榮獲寧國市賞石協會首批「寧國賞石文化事業終身成就獎」。 

       劉濟民先生於2020年4月份,將他畢生最鍾愛的一方黃蠟石捐獻給了寧國市賞石協會。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前輩的舉動帶動石友的一波捐獻浪潮。劉濟民先生病重期間,仍心系賞石文化事業,關注協會工作的動態。離開人世的前一天,還囈囈細語老石友的名字,低語與石與友、與石頭之間的趣事……


     劉濟民先生為人忠厚、襟懷坦白;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生活節儉、艱苦樸素;家庭和睦、鄰裡團結,嚴格要求自己,有如美石一般的品質,有如頑石一般的精神。

      先生的離去,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師長、好石友。他雖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種勤勤懇懇、忘我工作的奉獻精神;那種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那種為人正派、忠厚老實的高尚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銘記。在榜樣精神的感染下,我們將努力學習和工作,與石交友,與人交友,與事業交友,把寧國的賞石文化事業不斷地向前推動。以慰劉老在天之靈。 

         前輩,您安息吧!家鄉的石友永遠緬懷您!家鄉的協會永遠銘記著你的名字!

       寧國地處天目山山脈與黃山餘脈交界處,群山峻岭,地質地貌複雜,滋生了許多石種,如:宣石、菊花石、平陽千層石、鎢金石、景文石、徽紋石、金紋石……。寧國市賞石協會以推動賞石文化,廣交天下愛石之士,以文化服務商務,讓全國更多的石友了解寧國石種。

            公眾號後臺電話:13805633652  阿亮

相關焦點

  • 【紅色定興】黨的好幹部劉濟民
    劉濟民同志,原名張紹棠,定興縣張裡村人。曾任容三區區長,容城縣長,一聯縣糧食局長,民政科長等職。1942年在西江村戰鬥中壯烈犧牲。1907年,劉濟民出生在拒馬河南岸的張裡村。父親是—個老實本分的農民,靠祖上傳下來的幾畝薄地餬口度日,家境還算過得去。母親是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父母望子成龍,勤儉持家,供劉濟民上學。1927年8月,劉濟民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定興縣師範講習所。
  • 賞石家的執念與哀歌:記那些年在神保町覓得的珍版賞石書籍 | 草草齋
    中國賞石界可能對這個名字陌生,然而片山先生是上世紀中葉橫跨日本盆栽與賞石界的一位巨匠,如今中國盆栽界頗為熟悉的盆栽大師小林國雄就曾師從片山。與同時代的其餘日本水石大家不同的是,片山先生並沒有因循守舊、只在賞石的世界裡打轉,而是獨出機杼研究與修習水石、盆栽與掛軸如何協調置景之道,是為「景道」。
  • 上海市哲學界舉行紀念陶德麟先生追思座談會
    「陶德麟先生的生平、思想與學術追思座談會」現場2020年6月13日,「陶德麟先生的生平、思想與學術追思座談會」在上海舉行。追思會假座上海社會科學院,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上海市哲學學會主辦,由《學術月刊》雜誌社、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和上海大學哲學系襄辦。來自相關單位和新聞媒體的近四十位同志出席了會議。
  • 斯人已去,星光永照——鄒逸麟先生追思會在滬舉行
    斯人已去,星光永照——鄒逸麟先生追思會在滬舉行 2020-07-15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曉波先生追思會在北京臺灣會館召開
    哲人日已遠 古道照顏色——深切緬懷為兩岸統一、民族復興不懈奮鬥一生的王曉波先生王曉波先生追思會現場8月14日下午,王曉波先生追思會在北京臺灣會館召開北京市臺聯召集王曉波先生摯友同仁等30餘人,齊聚北京臺灣會館,共同追思、緬懷王曉波先生,追憶他生前為促進海峽兩岸交流交往、和平發展所做的工作和貢獻,以表達哀思並激勵後人。追思會由北京市臺聯副會長王慧主持。王曉波先生於1943年1月生於江西,1949年隨家人赴臺,其母上世紀50年代犧牲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 毛鑄倫、王曉波先生追思會在臺北舉行
    毛鑄倫、王曉波先生追思會在臺北舉行 2020-08-21 21:55:59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 「百歲哲人——張世英先生追思會」舉行
    12月19日上午,「百歲哲人——張世英先生追思會追思會現場邱水平在致辭中從探究天人古今的宏大格局、創建「萬有相通」的哲學體系以及「不知老之將至」的治學精神三個方面對張世英先生的學術成就作出宏觀的概括。他強調,張世英先生是一位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在他的學術貢獻中,既有對西方文化的專深研究,又有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反思,更有會通中西文化的不懈努力,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先生最好的緬懷和紀念,就是學習先生的精神,研究和傳播先生的思想,並在積累和傳承中有所創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 告別2020 緬懷卡丹先生——皮爾·卡丹先生中國追思會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31日,北京馬克西姆餐廳,皮爾·卡丹先生追思會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佔坤/攝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佔坤)2020年的最後一天,皮爾·卡丹中國代表處在北京馬克西姆餐廳舉行追思會,懷念於12月29日逝世的一代時尚巨匠皮爾·卡丹先生。
  • 追思考古前輩,探尋臺灣史前文化——李濟獎臺灣行Day3-Day5
    在李濟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我們來到李濟先生、石璋如先生和高去尋先生的墓前,帶著崇敬與追思,拜祭前輩,緬懷先師。
  • 臺灣知名統派學者王曉波追思會在京舉行
    王曉波先生追思會現場「哲人日已遠,古道照顏色。」為了深切緬懷臺灣知名統派學者王曉波,紀念其為兩岸統一、民族復興而不懈奮鬥的一生,王曉波先生追思會於14日下午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行。 當日,北京市臺聯召集王曉波先生摯友同仁30餘人齊聚北京臺灣會館,共同追思王曉波先生,繼承其遺志以激勵後人。追思會由北京市臺聯副會長王慧主持,參會人員共同追憶了與王曉波先生交往的點滴,以及其生前為促進海峽兩岸交流交往與和平發展所做的努力和貢獻,感佩先生的崇高信念和愛國情懷,並對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 懷念辭書界的老朋友——在楊德炎先生追思會上的發言
    懷念我們的老朋友2020年是中國辭書學會原副會長、商務印書館原總經理楊德炎先生逝世十周年。12月12日,由中國出版協會、中國辭書學會、商務印書館主辦的「懷念我們的老朋友——楊德炎先生追思會」在京舉行。中國辭書學會會長、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李宇明李宇明懷念辭書界的老朋友——在楊德炎先生追思會上的發言今天,中國出版協會、中國辭書學會和商務印書館聯合舉辦楊德炎先生追思會
  • 梁仁根的「母親河」、「情未了」驚現北京首屆名家賞石/小品石精品展
    現該群已網絡採訪了八十三期,分享了全國賞石名家、老師、前輩、藏家、石農、石商和其他奇石愛好者,讓大家分享了網絡採訪嘉賓撿石賞石經歷、經驗和成功的喜悅,他還利用《美篇》等音樂軟體,將老師們自己喜歡的美石、工作成績和生活照片等素材,配上自身喜歡的最美音樂,附上《天然奇石群》500位群友的祝福語,製成精美音樂相冊獻給採訪嘉賓,以表謝意!
  • 完形心理學家許宜銘先生去世 追思會今日在臺灣舉辦
    2020年3月5日,華人世界完形心理治療之父許宜銘先生,因病救治無效,在臺灣振興醫院逝世,享年66歲。據許宜銘先生遺孀王牧絃(珍妮)介紹,許宜銘先生的身體在年前跌倒一次出現明顯的下滑趨勢。今年因身體檢查需要住進醫院,發現大腸癌化三期以上,心肺功能衰竭,肺拴塞。3月5日搶救數次,於凌晨2:46分逝世。
  • 烏海市政府-賞石之城
    烏海的奇山怪石鑄就了烏海人對石頭的喜愛,鑿刻在石頭上,被譽為「天書」的5000年前先民留下的「太陽神」巖畫,開烏海賞石文化之先河,為今天烏海成為「中國賞石城」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淵源;被贊為「太陽石」的豐富煤炭資源又為烏海賞石文化提供了火熱的發展源泉
  • 一位「潛伏」柳州的臺灣賞石高手
    紋之象|大化石那縱橫交錯的線,也許是抽象的旋律。來源:《寶藏》雜誌,配圖均為賴國煥先生的藏石。相關閱讀:● 臺灣高手們的賞石心經● 好人?壞人?賞石藝術家曹磊印象● 這才叫大藏家——張志強先生和他的精絕藏石
  • 在歌聲中告別——記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原主席王津平追思會
    10日下午,一場題為「春風化雨、愛滿人間」的追思會在仁愛路舉行。300多位親朋好友、同事學生及統派人士會聚一堂,用歌聲送別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原主席、中華基金會原董事長王津平先生。  王津平1946年出生於臺北,曾就讀於淡江大學,1972年赴美留學,期間投身海外保釣運動。
  • 朱鴻林:追思牟復禮先生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惠告之中說,牟先生的學術回憶錄,約有七成已經具稿。牟克禮先生亦曾上過李方桂先生一個學期的中文課,其中文姓名也是李先生所起的。牟復禮《帝制中國(900-1800)》二、追憶今天這個追思會,對我個人來說,追思解作追憶和反思,可能最為貼切。牟先生的學行,以及我受教於他的情事,我確實有很多的追憶和反思。
  • 無悔的鬥士——臺灣各界追思陳明忠先生
    2月28日,臺北,200多人參加陳明忠先生追思紀念會,自始至終都有人拭淚。主講臺兩側懸掛的「愛國家愛鄉土,社會主義的忠實信徒;反殖民反壓迫,中國人民的英勇戰士」,概括陳明忠的信仰與人生。追求進步追思會主持人說,我們在課本裡讀到「二二八」是外省人屠殺本省人,我們從社會上獲得的各種訊息是「二二八」是「臺獨」運動,但這是民進黨處心積慮塑造的史觀。他們偷換概念,將反對國民黨統治置換成反對外省人,把人民痛恨貪官汙吏扭曲成要求「臺獨」。
  • 石藝發展與賞石藝術產業化
    人們利用普通石頭為原料,變廢為寶,通過拼、貼、雕、刻、繪的手段,讓許多原本不起眼的石頭變成一件件石質藝術品,作為裝飾品、陳設品、旅遊紀念品、手把件等,進入藝術品市場,旅遊市場,讓賞石藝術產業化,走進更多人的視線。
  • 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楊比德先生 美國線上追思會隆重舉行
    11月6日洛杉磯時間晚7點鐘,一百多名美國文藝界人士為楊比德先生舉行了線上追思會,時值北京時間上午10點 ,楊比德先生的遺體正被送往八寶山安葬。楊比德先生的兒子、著名歌唱家楊捷及其在海外的學生、親友深情回憶了楊比德先生生前故事,深痛悼念這位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