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亞洲紀錄卻沒有進入決賽?你以為這是一場超級高水平的體育比賽,但實際上卻是中國體壇又一個創造性發明和充滿爭議的「笑話」。
在近日舉行的2020全國遊泳冠軍賽上,多次出現了運動員創造泳池佳績,卻因為體測成績不達標,而無緣決賽。比如,廣東選手餘賀新在男子50米自由式預賽裡,以21秒79的成績打破了寧澤濤的全國紀錄,但因為體能測試排名沒有進入前八無緣決賽。大家熟悉的「洪荒少女」傅園慧同樣是在女子100米仰泳排名預賽第一,然後被淘汰。
傅園慧微博
更搞笑的是,在花樣遊泳項目,奧運會亞軍黃雪辰、孫文豔因為「坐位體前屈」不過關,也被擋在了決賽門外。就連全國象棋甲級聯賽都引進了體能測試,要求運動員完成1000米跑、立定跳遠、體前屈等項目。
雖然這些都是比較常規的,在中國的大中小學都引進的項目,但用來作為一些非強相關競賽項目的淘汰門檻,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也不禁讓人想起了昔日中國足壇那令人叫苦不迭的「YOYO體測」和「12分鐘跑」。
YOYO體測發明後得到廣泛應用
2002年世界盃上,韓國隊以「跑不死」的姿態挺進四強,讓世界為之震撼。而中國男足顆粒無收,一直被詬病的體能問題再次被輿論針對,也擺上了有關部門的案頭。於是,為了借鑑鄰國經驗,在2003年中國足協宣布引入「YOYO體測」,希望藉此增強中國球員的體能狀況。
「YOYO體測」是丹麥生理學和運動科學領域的學者詹斯-邦斯布(Jens Bangsbo),發明的,他也是前尤文圖斯和丹麥國家隊教練組成員。這個項目測的其實是運動員在達到體能極限的時候,持續進行加速、減速、急停、轉身時的耐力。它的主要形式,是20米的變速折返跑。
12分跑測試標準
在YOYO體測當中,分有20個速度指標,測試的時候旁邊會有一臺機器,給運動員發出指令,運動員聽到的數字變大,意味著要變速跑得越快。如果你通過了一個速度指標,那麼就進入下一個指標進行折返跑,直到完成體測標準。如果跟不上,則會被機器提示中止,表示不合格。自引進到中國足球圈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體測結果的好壞,意味著中國球員能否獲得聯賽參賽資格。
當時,中國足協制定了這樣的標準,在平原上要完成17速度標準下的3次20米折返跑,在高原上則需要達到1次。折算下來,總的達標距離,平原是2280米,高原是2200米。看似距離不遠,但在不停變速折返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體力。所以在當年,不少球員都是體測的困難戶,一次通不過的話,足協會給補測的機會,如果補測再不過,就沒法參加下個賽季的比賽。曾經的國腳、快馬高峰,就是因為沒有通過2003年的體測,直接宣布退役,後來他抱怨道:要是沒有這些測試,球員的職業生涯可以再延長一些。
高峰未通過體測,宣布退役
2007年1月,國安隊老將楊璞沒能通過第一次體測。楊璞的傷勢剛好,正在恢復,為了能夠拿到「上崗證」,他選擇打封閉出場。在衝刺當中,他兩次犯規,被裁判長罰下。楊璞接受採訪時對媒體說:「YOYO體測只是形式、形式、形式!」
楊璞在體測中險些未能過關
好在他最後補測通過,讓自己的生涯延長了兩年,最後隨國安拿到了2009年的中超冠軍。
除了YOYO,還有更早的12分跑難倒了不少英雄漢,甚至讓人聽著就「聞風喪膽」。12分跑由一位名叫庫珀的人發明,最高的標準是在12分鐘內完成3200米的跑動距離。而足球作為一項短距離衝刺較多的項目,有些球員在場上,他就能進球,能帶球跑很長的距離,但你單獨讓他去跑12分鐘,他可能就不行了。
在職業化的第一年,吉林的國腳球員李紅軍就因為12分跑不過關導致一年無球可踢,如今高居足協副主席之位、大名鼎鼎的高洪波為了躲避12分跑,遠走新加坡踢了一年球。當時,還有球隊專門拿年輕球員在前面帶著困難戶跑。
高洪波練體能
體測到底合不合理?實際上,在當時就已經有很多球員、教練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曾效力於陝西、現在四川優必選的主教練李毅說:體測對每家俱樂部來說都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冬訓一半精力要放在這上面,體能困難戶要單獨加練,浪費大量的時間。李毅認為,體測只是一種激勵球員提升體能情況的方法,但完全可以換一個方式。
前國腳宮磊對於體測也有自己的理解
時任陝西隊助教的宮磊則認為,門將、後衛、中場和前鋒,不同位置的球員,場上的要求也不一樣,如果非要體測,對待這些不同位置的球員,理應有不同的測試方法。
由於多方詬病,加上中國足球並未因體測而提高成績,中國足協在2011年廢除了體測上崗的制度。但體測這個項目並非被打入冷宮,而是隔一段時間又會被炒起來。
比如在今年春天,國家體育總局指導中國足協進行了「春季大練兵」活動,要求三級聯賽各俱樂部自行組織體能儲備,接受足協的抽查,這其中的項目依然是YOYO和12分跑。
球隊進行2020春季大練兵
覺得中國球員體能不好,認為跑得快、跑得遠就能踢好球,這樣的認知其實依然存在於大眾之中。比如前段時間,由美團CEO王興引發的 「國足跑不過大學生」事件,讓足球界人士與其它領域的精英們打了一場口水仗。
美團CEO王興引發的 「國足跑不過大學生」事件
不可否認,體能是所有運動的基礎,尤其在中國足球,曾經遭遇了各種「黑色三分鐘」,就是有最後階段體能下降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比賽節奏的情況。但輸球並非完全因為體能,還有技戰術、心態等各方面綜合的因素。
U23亞洲杯遭絕殺
運動員通過YOYO或者12分跑等手段來加強體能儲備,讓自己在場上的發揮多一層保障,這絕非壞事。但任何一個項目,都不是只認體能,足球要速度、耐力、技術、大局觀,遊泳、象棋又何嘗不是。體能可以是一項標準要求,但絕不該「本末倒置」、「喧賓奪主」,成為卡死運動員「上崗」、「晉級」的鐵門檻。
我們把話題回到一開始的全國遊泳冠軍賽,在爭議發生後,中國泳壇名將、現任泳協主席的周繼紅力挺體測政策:要想全面衝擊更高水平,必須基礎和專項雙管齊下,因此這次全國比賽中增加基礎體能測試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中國運動員的短板,以提高中國遊泳運動員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是比賽就要按規則進行,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對於這樣的說法,不少網友和業內人士都不買帳,有媒體評論員開玩笑地說道:郭晶晶、熊倪穿越到現在,恐怕也倒在了田徑場,無法為國爭光了。
以前,我們總說中國足球是外行領導內行,才會有這麼多「過場」。而如今,周繼紅作為運動員出身,自己培養了那麼多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對於基本的運動規律難道就有那麼不懂?當一個行業總是外行領導內行,內行也會分不清到底誰是內,誰是外,屠龍的勇士變成了惡龍,在不斷妥協中成為不合理政策的最堅定執行者,究竟是不是一種悲劇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