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人說的餑餑和饅頭之間有何區別?聽棲霞北芳的講述

2020-12-23 膠東故事會

(編者按:餑餑和饅頭雖然都是麵食,但在膠東人的話語當中,兩者有明顯的區別。尤其是你在跟老一輩聊天的時候,如果把餑餑統稱為饅頭,他們一定會糾正你的說法——餑餑就是餑餑,不是饅頭。餑餑和饅頭之間到底有何區別?膠東餑餑有什麼特色的講究,下面就聽棲霞農民作家北芳的講述。)

(棗餑餑)

以下是正文——

膠東餑餑的身價很高,饅頭不服氣地發牢騷:「同樣是面制食品,為什麼差別那麼大呢?餑餑插上棗就成為過年的節日禮品,做成花餑餑成為結婚、上梁、百歲、過生日、喬遷等各種喜事的主角,還被列入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我只能默默無聞地當人們的家常便飯!」

餑餑說:饅頭啊,咱們是老姐妹,都在為人類服務,只不過分工不同。把面調軟點,就做成鬆軟可口的饅頭,調硬點,就做成餑餑,插上棗,捏上花,寄託上深情的寓意,是情的象徵,意的表達,禮的凝聚,美的升華,是傳統習俗的延續。我們應該為人們的心靈手巧而自豪才對啊。

(饅頭)

饅頭茅塞頓開,不再有怨言,默默地坐在碗櫥上,看著為春節忙碌做餑餑的人們,恨不得把自己也變成漂亮的餑餑。

為什麼饅頭和餑餑的身價不一樣呢?凡事都講個工夫錢,用酵母輕鬆地調一塊軟硬適中的面,面開了後,因為面軟,在面板上稍微藪勻和,就可以隨意做成各式饅頭,在大鍋裡、煤氣灶小鍋裡都可以蒸,並且什麼黑面、地瓜面都可做成饅頭。做餑餑則不然,從頭至尾都是個力氣活,且精工細作。要用酵母、一等麵粉、水先用筷子攪勻,叫「打酵」,酵開了再調面,調面時必須不能多加水,面要調得硬邦邦的,再放熱炕上用被捂著等面開好。只有硬面做出的餑餑才有形狀。村裡有個新媳婦過年第一次做餑餑,把面調成饅頭面,結果怎麼做也做不好,叫她兩個嬸子去幫忙,都做不好,一餳面,餑餑就塌下去了,像玉米面餅子一樣一灘,好歹抓鍋裡,蒸出來,他嬸子出去對別人說,啊呀,俺侄媳婦拙的啊,過年做的餑餑成餅子了,和牛屎π一樣,成了笑話。

面開做餑餑時,一塊餑餑面不知道要擻幾遍才能擻光滑,像細皮嫩肉的小姑娘的臉,餑餑的外面要擦一層餑餑粉,必須用葦草編輯的籠盆蓋著蒸,蒸出的餑餑白上加白。這些工序光寫出來也累得腦瓜疼,更何況要動手做出來!所以饅頭的品相自然不如餑餑的顏值高,口感也不一樣,饅頭煊,是麥子的原汁原味,餑餑硬,參了粉坨的香味。不論是饅頭還是餑餑,人們都從小麥麵粉裡吃出了飽滿的福氣。

過年做棗餑餑、桃餑餑、花餑餑,在膠東等地尤為盛行,這是春節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心中情與禮的象徵。除夕之夜用來祭祀神祗和祖先,祈求五穀豐登,幸福如意;用來饋贈親友,互祝平安吉祥。

以前誰家餑餑做得又白又光滑,親戚們就會讚不絕口地誇,且從此對這家女人肅然起敬;若誰家餑餑做得又黑又粗糙,親戚們背後就會議論做餑餑的婦人肯定是個拖沓拉雜不顧好歹的婆娘。為此,女人們在制時非常做鄭重和謹慎。她們要選用最上等的白面,拿出一流的手藝,有的專門請手藝好的婆娘來幫助做。在調面這一過程是個力氣活,調不勻做出來的餑餑就會粗糙難看。把調好的硬面揉成一個個圓圓的大饅頭狀,外面用餑餑粉子滾勻,再用硬幣轉圈分別按幾道印,用兩個小指提起個鼻,嵌入紅棗。一個餑餑有的挑五個鼻的,叫「五子登科」,有的挑九個鼻的,叫「九九同心」,都嵌入紅棗,不僅模樣好看,裡面還加白糖和油,吃起來又香又甜。

做餑餑時一般是妯娌間或鄰裡間互相幫忙做,今天幫助你家做,明天你再幫助我家做。因為一個人做的話,由於面硬,做餑餑時可能會拖的時間長,影響餑餑的餳面,所以最好是兩三個人藪面,一個圓餑餑,挑鼻、插棗的,這樣就能把餑餑很快做完,一鍋餑餑一起餳。餳好的餑餑,比原來放大一圈,用手一掂,分量很輕,沒餳好的,像石頭蛋一樣沉,真奇怪,同樣是一個餑餑,餳好和沒餳好感覺卻不一樣。只有餳好了,才能放在燒開水的大鍋裡蒸,一般急火二十分鐘,慢火二十分鐘,就可以出鍋了。出鍋的餑餑比原來又會大 出一圈。

我小時候看母親和小嬸在一起做棗餑餑很熱鬧,她倆在面板兩旁,同時跪在炕上藪面,因為餑餑面太硬,坐著藪使不上那股勁。他們對頭跪著藪面,像小雞鬥仗一樣,藪一下,一碰頭,便哈哈大笑,調節速度,想避開碰頭,但還是不停地碰著額頭,她們捂著碰疼的額頭,坐下來,笑得沒勁藪面了。她們一邊做餑餑,一邊講她們的婆婆我的奶奶那些有趣的故事,小嬸帶著動作加表演,把在幫著做聖蟲的我也不時給笑岔了氣。我說,等我去問問俺奶奶是不是真有這麼些故事。小嬸說,你去問吧,叫你奶奶再演一遍給你看……三個女人一臺戲,嘻嘻哈哈震得一鍋餑餑都笑了。

做完大棗餑餑和桃餑餑,就做聖蟲、豬頭、元寶、丫丫葫蘆、魚、刺蝟等小物件,留待除夕之夜表達它們的寓意,聖蟲放在麵缸裡,來年打的糧食吃也吃不完,豬頭放在鍋臺後,養的大豬成為聚寶盆,丫丫葫蘆壓窗臺,收煞氣,保平安,魚放在水缸上,刺蝟和聖蟲一樣放在五穀裡,元寶放在桌子上。

蒸餑餑的時候,還有個神秘的風俗,就是一般插上門栓,不讓亂人進來。有些人運氣低,專門「踩生」,蒸過年的餑餑是寄予了紅紅火火、蒸蒸日上、早日發財的美好寓意的,如果那些時運不濟或戴孝的人來串門,就把餑餑「踩生」了,她一走,出鍋的餑餑會縮回去,有的餑餑上有腳印窩,像鐵蛋一樣沉,怎麼蒸,都不熟,發粘。有的不知好歹的時運低的婆娘,人家在家裡做餑餑,她來借東西用,她一走,這餑餑就再也蒸不熟了,補救的辦法是倒一盅酒,抹在餑餑底下,再把酒放在箅薕中間,蓋上籠盆重新燒火蒸,但是很難蒸好。所以過小年後,如果不是去幫忙做餑餑的,一般都不隨便到別人家串門,怕遇上人家做餑餑、炸面魚。

現在人們做餑餑不太有那麼多講究,我做餑餑時,不時有人來,不過每一個來的人,都懂得往鍋底添柴火的規矩。生活裡像那個「踩生」的人很少,但規矩風俗人們一直在延續。

過年的餑餑一般做成棗餑餑和桃餑餑兩種,棗餑餑是新年的重頭戲,農曆臘月三十用來上供時,香燭繚繞間,案兩旁各擺五個大棗餑餑,表達人們對祖先的紀念,也祈求神靈避邪祛災。在焚香繞紙時放入一個棗餑餑一起燒,稱為「發家紙」,意即「發紫」、「發子孫」,被燒的棗餑餑要留到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吃,預示新一年能大紅大紫,發家致富。

(花餑餑)

從前,桃餑餑又是一種禮儀用品,正月出門走親訪友即使不帶酒、點心,也不能不帶餑餑,如果出門沒帶餑餑就會引起親戚相當的不高興,有的甚至會心生隔閡幾年不走動,因為這是人們心中情與禮的象徵。不過這些年生活飛躍了,人們做的餑餑大都留著正月招待客人吃,走親訪友買箱酒、奶之類的,感到簡單又方便。

膠東的餑餑是一種民俗的傳承,每個節日的輪迴,人們都要把餑餑做得好看好吃到極致。饅頭看著餑餑打扮得俊俏無比,心裡也充滿了自豪,因為那是它一母同宗的姐妹!餑餑出鍋的時候,饅頭在碗櫥上拍著巴掌唱起我們小時候的童謠:過了小年過大年,蒸鍋餑餑祭祖先,餑餑蒸得白又白,明年是個豐收年……

相關焦點

  • 你永遠猜不到,山東大饅頭能有多少花樣,膠東花餑餑必須榜上有名
    饅頭,每天都吃的東西,能有多大花樣?這句話要是放在我們山東,那我可真要給你好好上一課。山東的饅頭還是挺有花樣的,紡錘狀的德州籤子饅頭,就已經打破了我們對饅頭形態的認知。如果你再了解一下姿態各異的膠東花餑餑,絕對會再次刷新認知。
  • 舌尖上的非遺——膠東花餑餑
    膠東花餑餑 也叫麵塑或捏面花 其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是膠東地區特有的一種民間美食 現在除食用外 已成為一種表現民俗風情的造型藝術
  • 聽一位煙臺棲霞農村人講述,開春耕地「拉耠子」的故事
    (編者按:一年之計在於春,對於農村人來說,春耕尤其關鍵。膠東半島地區春季的農忙,一般就是從陽曆的三四月份開始,耙地、剪枝、疏花、種花生等農活,接踵而至。年復一年的勞動,使得農人們對春耕也有著特殊的感想和記憶。下面,就聽聽煙臺棲霞農民作家北芳的講述,北芳是1968年生人,與土地打了幾十年的交道,可謂真情實感,由心而發。)
  • 「風味齊魯」聽傳承人講述百年花餑餑的韻味悠長
    在膠東半島,逢年過節蒸製花餑餑的習俗已經傳承了幾百年。古時候,老百姓挑選最好的麥子磨成的頭等麵粉,輔以最上乘的配料做成大餑餑供奉先祖和神靈,藉此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安福。現如今,花餑餑從用以祈福祭祀的祭臺走向家家戶戶的餐桌,雖然外形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但它承載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卻始終不曾改變。今天的糧油小廚房面點大賽特別節目,欄目組來到威海文登的「花餑餑文創產業基地」,邀請「溯源非遺 品味齊魯」第二屆「齊魯糧油」花樣面點大賽代言人之一、膠東花餑餑習俗非遺傳承人林榮濤師傅為大家講述他與花餑餑的「不解之緣」。
  • 膠東花餑餑,好看又好吃
    日前,在濟南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第103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上,膠東花餑餑展臺特別受到歡迎,當人們看到長命百歲、望女成鳳、福如東海、生日快樂等各式各樣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花餑餑時,讚不絕口,紛紛拍照留念!
  • 道不盡齊魯糧油好之「膠東花餑餑」:從文登走向全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孔雨童 劉宇膠東花餑餑,作為流行於膠東文登一帶的麵食,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在當地傳承人、麵點師和企業的推動下,膠東花餑餑日益形成產業,開始暢銷全國各地。這一造型各異、營養健康的飲食,和蘊含了傳統技藝和美好祝願的民俗文化,也得以更廣泛的傳承和傳播。
  • 膠東棲霞的村落,醉人的黃昏
    寫下這篇文章還是四年前,因為做生意的緣故去了上劉家村,一個位於膠東深山裡的村落。村前,村後被群山包圍,距離廢棄的兵工廠不遠。若是三伏天來到此處,應是避暑的好去處。兩棵松樹迎在村口,旁邊是一個石砌的古井。村落的道路兩旁散落著柿子樹。
  • 膠東年味記憶:今天是小年,膠東民間有「祭灶」的習俗
    (編者按:本文仍是「膠東年味記憶」話題系列,今天是臘月二十三,農曆的小年,在這一天,膠東民間有「祭灶」的習俗,這個習俗到底有何講究,下面請聽棲霞民俗專家隋建國的講述。)以下是正文——今天臘月二十三,是農曆的小年,這一天在棲霞、招遠、萊陽交界處,鄉村人仍然延續著傳統民俗,小年祭灶就是其一。過年(春節)可分為忙年、過年、拜年三部分,具體是從臘八拉開過年序幕,開始忙年。舊時候的學堂有「過了冬松一松,過了臘八不怕了」的順口溜。
  • 膠東鄉土風情散文系列一:北芳|歲月的說書人
    歲月的說書人文/北芳——王小波我知道,這幾年,你一直在牽掛著我,因為我在鄉下,因為拮据和勞累穿梭在中年的日子裡,時移世易、情涼意薄,即使把心事錯埋,也不喜人語,但你一如既往的問候讓我一直活在感動裡。看著欣賞的人,眼睛裡都是糖,能夠聽我講講一段過去,那些由盛而衰的往事,以生命最美麗的部分傳遞出歲月的品質,是你的心願。那麼好吧,我嚮往晴耕雨讀,等雨來的時候,你也來,共你一同清風裡採茶、聽著吳鳳花蒼涼的範派,看雨打梧桐,說一番人間掌故與你細聽。雨,終於來了,這是怎樣的幸福啊,所有情感都潮溼了。
  • 棗餑餑花饃饃大聚會
    從大年三十晚上起,各家都要祭祀灶神、財神、天地神、家堂(亦稱菩薩)和老祖宗(亦稱老爹老母)等,這祭祀的供品中,少不了大餑餑。膠東人家過年做大棗餑餑,為的討吉利。餑餑是發麵做的,寓意「大發」。「棗」與「早」諧音,故大棗餑餑蘊含「早發」、「大發」之意。不管是期盼事業蒸蒸日上,還是渴求生意發達,總之,這「發」字著實包含了膠東人家祈求過上好日子的美好心願。
  • 山東煙臺市舉辦「膠東花餑餑」農民工培訓班
    近日,由山東省煙臺市總工會、芝罘區總工會聯合主辦的「膠東花餑餑」農民工培訓班在煙臺市工友創業園、煙臺興業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開班,來自各區市的100多名農民工參加了培訓。年關將至,花色各樣、寓意豐富的「膠東花餑餑」深受市民喜愛,持續走俏市場。
  • 了不起的榮成 | 膠東花餑餑:巧手捏出中國畫,面裡藏乾坤!
    花餑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不僅外觀好看,而且是純天然手工製作,營養美味,健康環保,是膠東麵食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榮成花餑餑,不僅以食用為目的,而且多用於慶祝、祭祀和饋贈等民俗活動。每逢節日,家家戶戶都會蒸上一鍋花餑餑,將花餑餑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寓意著日子蒸蒸日上、紅紅火火。呂曉霞,是榮成花餑餑的非遺傳承人。
  • 膠東手工花式餑餑 好看好吃好寓意 植物染色無公害 還沒有添加劑
    都知道膠東人勤勞、熱情、實在,其實膠東人還有一雙靈巧的手。小編又機會在威海文登參觀了魯園花式餑餑的製作,非常有趣,發出來與大家共享。膠東花式餑餑的原料有:優質小麥粉、雞蛋、奶粉、白糖、花生油、紅曲米以及蔬菜汁。
  • 膠東鄉村影像:在棲霞山村裡,看到數百年的過道和槐樹
    距離煙臺棲霞十八盤公路不遠的上莊頭村,就是一個挺有故事的山村。實際上,我們此前已經介紹好幾次這個村莊,一次是介紹村裡的姓氏(馮氏),一次是介紹村裡的風景。而這次的故事,既與這裡的姓氏有關,也算是當地的一道風景,那就是村裡的過道和槐樹。
  • 舌尖上的春節:二十九蒸饅頭
    二十九蒸饅頭。饅頭是春節麵食的統稱。就北方來說,不外有以下品種:大餑餑(棗餑餑、小供養),米糕、豆包、菜包、發糕、米包等等。先說餑餑。餑餑又稱饃、饅頭,據說源自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宋·高承《事物紀原》饅頭條載:「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
  • 【年味兒】蒸蒸日上,即墨花餑餑蒸出濃濃年味兒
    「您需要什麼花樣的饅頭可以看下我們的微店或者我的朋友圈,裡面都是實物拍攝,現在也有新年套盒,花樣齊全,您根據自己需求下單就可以了。」一大早,韓彥就接到了來自北京顧客打來的電話,說是要預訂孩子百歲的花樣饅頭,從諮詢、挑選花樣、下單預訂不到15分鐘。 「她選的這組花餑餑大概有18斤左右,分量比較足,花樣也多。」韓彥說。而此時劉峰正忙著在廚房準備原料,打算和面。
  • 二十八把面發:膠東花餑餑 神蟲、財神餅、豬頭不能少
    在我國膠東地區,每逢春節,當地人都會準備足量的花餑餑。這些麵食大小、顏色各異,而且形狀可謂千奇百怪,既有壽桃、金魚,還有老虎、豬頭。據家住龍口市石良鎮集前趙家村的村民曲麗榮介紹,當地人口中的花餑餑,其實是一種麵塑手藝。即將發好的面捏成各種外型,再點上鮮豔的顏色,以此象徵不同的寓意,多做裝飾物,不常用於食用。
  • 威海婦女花餑餑做出新花樣 外國人都搶著訂
    在膠東地區,不論逢年過節還是婚喪嫁娶,抑或是壽宴、祭祀,膠東花餑餑是必不可少的,做花餑餑是膠東婦女們代代傳承的手藝。近幾年,威海市臨港區汪疃鎮的於日芬做花餑餑出了名,掙了錢,儘管她至今說不清楚網際網路是什麼,但她生意的一半訂單來自網際網路。
  • 棲霞不靠海,但古代有本記錄海鮮的書籍,作者卻是棲霞人
    這幾個詞彙,其實說的都是海中的物產,只不過有的用於白話,有的用於文言。其中的「海錯」,就是比較文雅的一種。古代文人寫書著作,多用「海錯」一詞。在清代,有一本記錄海鮮知識的書籍,名字就叫做《記海錯》。在三面環海的膠東半島,棲霞是為數不多的內陸縣市。而有趣的是,《記海錯》的作者,就是來自不靠海的棲霞,他的名字叫做郝懿行。
  • 煙臺各區的待客之道,看看棲霞是怎麼介紹自己嘀~
    最重要的是看咱棲霞人是怎麼向客人介紹自己滴~煙臺各區待客清單宴客菜:煙臺手擀麵、槓子頭火食、萊山西瓜、煙臺叉子夥食後花園:有黃海遊樂城、煙臺體育公園、煙臺第三海水浴場特點:每日裡乾淨整潔,在幾所大學中成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