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乞丐被餓死前,寫下一首《絕命詩》冠絕天下,令無數讀書人自愧不如

2020-12-12 騰訊網

杜甫曾經說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天下大批寒士俱歡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雖然我現在過得很苦,但是我也希望天下讀書人能夠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他們可以住在更好的房子裡,不需要操心很多物質問題」。

其實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就像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豁達一般。除了杜甫之外,境界很高的窮人其實也數不勝數,有一位乞丐在凍死之前曾經寫下了一首絕命詩,但是這首絕命詩卻成為了千古絕唱,同時也讓很多讀書人感覺到萬分羞愧。

這句古詩就是「而今不時皆來時,黃犬何須犬不休」,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要有自己的風骨,不要因為生活困苦就放棄了自己的尊嚴和底線,如果一昧的趨炎附勢,那麼很有可能自己會活得連一條狗都不如」。

這一句古詩現在已經成為了千古絕唱,還有很多人經常將其用在網絡名句當中。但是有些讀書人在社會中越來越迷失了自己,兩種現象自然也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科舉制度」從我國隋唐時期誕生以來,一直就吸引了很多讀書人去讀書。

但是有些人讀書只是為了完成科舉考試的選拔,想要去當官。有一些人去讀書,只是為了能夠壯大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眼界,充實自己的生活。直到1905年,「科舉制度」才正式從我國歷史上退出。

這2000年來的「科舉制度」,作為我國政治統治者對民間才子的一種選拔制度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也因為目的化,實在是過於現實也讓很多讀書人慢慢在官場上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科舉制度」的概念其實誕生於南北朝時期,但是當時並沒有被官方正式使用,真正成型時期是在唐朝時期。但是歷朝歷代都是過分的去講究學子們的知識淵博能力,而沒有更大一步程度上去要求學子應該提高自己的風骨和氣節。

所以也就呈現出了有些學者雖然被科舉考試選拔成為了官宦,但是虛偽一面也就隨之被揭發成為了貪官,依附於權勢,不為百姓著想。而有一些學子即便悽寒度日,依然活得有尊嚴。這就值得人們好好思考學習的重要性,到底是掌握知識,還是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不忘初心遵守底線和原則。

相關焦點

  • 乞丐臨死前,寫下一首冠絕天下的絕命詩,讓無數讀書人羞愧
    杜甫曾寫下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舊社會,普通老百姓吃不飽飯是常態,稍有變故就只能淪落成乞丐,當衣衫襤褸的走在街頭,食那嗟來之食,備受嘲笑與蔑視,心中的那份苦楚無人可以訴說,也根本沒人在意。但曾經就有一個乞丐用一首絕命詩,給世人留下振聾發聵的警醒。
  • 一個乞丐被凍死前,寫下一首冠絕千古的絕命詩,讓無數讀書人羞愧
    在古代有一種「三教九流」的說法,主要是指職業上的高低之分,而乞丐則處於「下九流」之列。但是在歷史上卻不乏比較著名的乞丐,比如說春秋時的伍子胥便被尊為是乞丐的始祖,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乞丐出身,還有蘇乞兒更是一代武林宗師。乞丐中真是包含了各行各業的精英,而今天要說的這名乞丐則被尊為「詩丐」,只因他臨終留下的一首《絕命詩》。
  • 清朝乞丐凍死路旁,留下一首絕命詩冠絕千古,句句催人淚下!
    乞丐凍死道旁,留下一首催人淚下的絕命詩,令讀書人羞愧難當!清朝乞丐凍死路旁,留下一首絕命詩冠絕千古,句句催人淚下!國人是講究氣節的,尤其是以聖賢自詡的讀書人,即使窮困潦倒,也不變節事敵。不僅僅是讀書人,即便是普通人,也都活得有骨氣,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渴不飲盜泉之水,飢不吃嗟來之食」。所謂「嗟來之食」,是指別人施捨的食物。
  • 清朝無名乞丐寫下《絕命詩》,句句冠絕古今,好文採驚動了知府
    這個在路邊凍死的乞丐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乞丐,而是一個充滿了文採、滿腹詩書的詩丐,他死後懷裡揣著的詩句令無數後人驚嘆不已。並且被封為「永嘉詩丐」,他死前所寫下的這首《絕命詩》也由於文採出眾而被大家銘記,一直流傳至今。
  • 古代一乞丐在凍死前,寫下一首世人皆知的絕命詩,道出了人情冷暖
    所以,一旦到了無路可走的情況,人們就會淪落為乞丐。可別小瞧乞丐,明清時期的乞丐基本上都會作詩。嘉慶年間,一位乞丐在凍死前就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其精妙深奧程度讓很多士大夫都感到羞愧。當時,一個老者收拾著一具屍體,看樣子死者生前是個乞丐。後來老者將屍體送到了官府,官府在處理乞丐屍體的時候發現了一張紙,紙上寫著一首詩:「身世渾如水上鷗,隨風逐浪到南州。飯囊日暮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一肩儘是古今愁,兩腳踢翻凡塵世。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 清朝乞丐餓死街頭,遺物中翻出一首「絕命詩」,知府看後為他立碑
    這時候,有人無意間發現,在官道的一側,有一個乞丐倒在了那裡。眾人走到近前一看才發現,乞丐的身體已經僵硬了,顯然是被活活餓死的。在古代,乞丐餓死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大家並不感到驚訝,只是通報了官府,就又開始各忙各的。
  • 被凍死的無名乞丐,寫下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讓多少大丈夫慚愧
    邑令彭嘉寅據報往驗乞丐也,於發中撿得七律一首。」 詩乞,顧名思義就是會寫詩的乞丐,這名被凍死的無名乞丐,在其臨死之前,寫下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讓多少大丈夫慚愧。那麼,他究竟是個什麼人,為何一個乞丐有如此才學呢?
  • 凍死街頭的乞丐,留下一首遺詩,可謂冠絕天下之作
    《絕命詩》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本以為,這樣一個流落街頭的乞丐,就是作詩也是打油詩。但是,這首七律水平相當高,對仗工整,採用了仄起入韻格式,完全合格。語言更是清幽雋永,比之歷史上任何一個文人騷客的詩歌,都不遑多讓。甚至,有人認為這首詩冠絕天下遺詩。這首詩的前四句,頗有才情,仿佛是王維的恬淡。
  • 史上最有才華的乞丐,寫下一首絕命詩,不輸任何詩詞名家!
    清朝嘉慶年間,一個寒冷的早晨,有一個拾糞的老人看到有人躺在地上一動不動,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老乞丐,他早就在昨天夜裡的寒風中凍餓而死,老人趕緊報告給官府,時任縣令的鄭板橋趕緊帶官差前來驗屍,卻在老乞丐身上發現一首絕命詩,寫的是工整清麗又豪放不羈,絲毫不輸唐宋詩詞名家,讓人唏噓不已,
  • 被凍死的無名乞丐,寫下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讓多少大丈夫羞愧
    官府找來人驗屍後,就是被凍死的,這早已經是普遍的事情,但也要來個程序,所以要檢查一下衣物,突然發現有個紙,上面還寫著一首詩,叫《絕命詩》,應該是他在去世前所寫下的,於是檢查這個物件的人感到很是驚訝
  • 清朝一無名乞丐寫了首《絕命詩》,句句冠絕古今,你肯定也背過
    清朝就有一個人,身為乞丐,被凍死在街頭,府衙的人整理他的遺物時,無意間發現了一首他的絕命詩,不讀不知道,一細讀發現,這首詩的意境竟然如此之高,句句驚豔,到底這首詩寫了什麼呢?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慨。
  • 為什麼乾隆皇帝的四萬多首詩,卻比不上無名乞丐的一首絕命詩?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很顯然,乾隆的這首詩是模仿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而且這首詩也毫無詩意。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再來看一下,一個發生在清朝嘉慶年間,一個無名乞丐寫的一首絕命詩。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 無名的清朝乞丐,卻寫下一首《絕命詩》,句句驚絕,流傳至今
    這時候有人發現:在官道的旁邊,有個乞丐被凍僵了。根據屍體上覆蓋了一層寒霜這點來看,這個乞丐多半已經去世了。其實在古代社會,不論是什麼盛世,每年都有餓死人的。因此,一個乞丐被餓死,在當時並沒引起太多人驚訝關注,畢竟,這是習以為常的事情。當地官府收到通知後,也照例派去仵作和衙役前去驗屍,而後按照慣例送到城外的義莊進行處理。
  • 無名乞丐被凍死,卻寫下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讓古今多少大丈夫羞愧
    他突然看到一個凍僵的乞丐身上有一層霜,看起來他好像已經去世了,他將這件事報告給了官府。 但是,需要一個程序,所以不得不檢查衣服,他們發現一張紙上寫著一首名叫《絕命詩》的詩,應該是在乞丐死前寫的。檢查物件的人非常驚訝。 由此這首詩得到了廣泛傳播,只要讀過它的人都非常欣賞它,它絕對是經典之作。這首詩的全文是:「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 被凍死的無名乞丐,臨死前寫下一首絕命詩,至今被世人傳唱
    等到夜更深一些時,街上幾乎再沒有人行走,這時,一個乞丐蜷縮在寒冬裡,饑寒交迫,直到寒冷的風兒耗盡了他最後一絲力量,他吐出了最後一口氣,便靜悄悄地離開了世間。他帶走的,還有他的滿腔熱情與滿腹詩書。第二天,一位拾糞老者發現了他,老者馬上報了官府,官府的人們一開始看到這位剛剛去世不久的乞丐,不免為他凍死街頭而感到同情,按照慣例,官府要為他驗證身份,然而,州官在命人驗證身份之時,他們忽然從乞丐的衣物間找到了一張紙條,上面竟然寫著乞丐臨終前留下的一首詩: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 紅樓詩社庚子第七社次韻清永嘉一無名乞丐《絕命詩》集及秋水流觴
    紅樓詩社庚子第七社·次韻清永嘉一無名乞丐《絕命詩》社主劉德平清永嘉一無名乞丐寫下一首成為時人稱誦不已的經典七律《絕命詩》。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此詩對仗工整,語言清幽,格調高雅,也非常有教育意義。本社以乞丐為主題,次韻《絕命詩》。9月8日開社,9月18日結社。
  • 被凍死的無名乞丐,卻寫下一首舉世皆知的乞丐詩,句句驚絕千古
    清朝乾嘉時期的通州,官道邊的溝裡一個被凍死了的乞丐,衣衫襤褸。官府派人驗屍時,仵作翻看乞丐的衣物,卻發現懷中揣著一張紙。眾人把紙展開一看,原來上面寫著一首詩。後來人們根據詩歌的內容和乞丐的身份,給這首詩起了個名字——《絕命詩》: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 清朝一個無名乞丐寫了一首經典的詩《絕命詩》,這首詩發人深省
    原來有一個乞丐躺在官道旁的地上,他凍僵了。從他的屍體上覆蓋著寒霜這一事實來看,這個乞丐大部分已經死了。不管多大年紀,都會有窮人死去。不是關於新鮮事。震後,人們向政府報告。清朝一個無名乞丐寫了一首經典的詩《絕命詩》,這首詩發人深省,至今仍然流行。當他在屍檢過程中發現乞丐的遺骸時,他立刻神色凝重。這件文物似乎只是一張寫滿文字的紙,但紙上的內容卻令人驚嘆:他的人生經歷就像水面上的一隻海鷗,他背著一根竹竿經過南州。
  • 他27歲絕命詩慷慨激昂,61歲絕命詩云遮霧罩,有人還改其詩諷刺之
    對於他這樣的人,不知有多人都希望他27歲那年真的慷慨就義了,那麼,他將永遠是英雄的形象,他的絕命詩會有無數人傳誦並感慨淚流。此人乃王兆銘,因他經常用筆名「精衛」,所以人們都稱呼其為汪精衛。說了這名字大家都知道了,這可是史上頭號大漢奸。
  • 大貪官和珅自縊前,寫下一首絕命詩,嘉慶帝看後淡淡地說了一句話
    當和珅看到嘉慶讓太監送來的一條白綾時,他明白了一切,留下了一首絕命詩後白上吊自殺,時年50歲。和珅的絕命詩是這樣的,「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留取香菸是後身。」兩百多年來,關於和珅這首絕命詩有著無數解讀,至今都沒有一個統一說法。和珅自縊後,刑部官員將和珅的絕命詩呈送給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