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經說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天下大批寒士俱歡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雖然我現在過得很苦,但是我也希望天下讀書人能夠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他們可以住在更好的房子裡,不需要操心很多物質問題」。
其實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就像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豁達一般。除了杜甫之外,境界很高的窮人其實也數不勝數,有一位乞丐在凍死之前曾經寫下了一首絕命詩,但是這首絕命詩卻成為了千古絕唱,同時也讓很多讀書人感覺到萬分羞愧。
這句古詩就是「而今不時皆來時,黃犬何須犬不休」,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要有自己的風骨,不要因為生活困苦就放棄了自己的尊嚴和底線,如果一昧的趨炎附勢,那麼很有可能自己會活得連一條狗都不如」。
這一句古詩現在已經成為了千古絕唱,還有很多人經常將其用在網絡名句當中。但是有些讀書人在社會中越來越迷失了自己,兩種現象自然也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科舉制度」從我國隋唐時期誕生以來,一直就吸引了很多讀書人去讀書。
但是有些人讀書只是為了完成科舉考試的選拔,想要去當官。有一些人去讀書,只是為了能夠壯大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眼界,充實自己的生活。直到1905年,「科舉制度」才正式從我國歷史上退出。
這2000年來的「科舉制度」,作為我國政治統治者對民間才子的一種選拔制度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也因為目的化,實在是過於現實也讓很多讀書人慢慢在官場上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科舉制度」的概念其實誕生於南北朝時期,但是當時並沒有被官方正式使用,真正成型時期是在唐朝時期。但是歷朝歷代都是過分的去講究學子們的知識淵博能力,而沒有更大一步程度上去要求學子應該提高自己的風骨和氣節。
所以也就呈現出了有些學者雖然被科舉考試選拔成為了官宦,但是虛偽一面也就隨之被揭發成為了貪官,依附於權勢,不為百姓著想。而有一些學子即便悽寒度日,依然活得有尊嚴。這就值得人們好好思考學習的重要性,到底是掌握知識,還是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不忘初心遵守底線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