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的文化巨人,據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表明,他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裡就藏有一本他的書。
在世界上被譯成外國文字進行發行的世界文化名著中,他的書發行量排名第二,僅次於《聖經》。
德國前總理施洛德,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美國總統裡根等國家元首運用他的思想進行國家管理。
日本松下、國內的海爾、阿里巴巴、網易等公司的創始人運用他的智慧進行企業管理。
世界各國的哲學界,科學界,思想界的諸多名人大家都在運用他的思想智慧,來應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他就是老子,出生於兩年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他一生只寫了一本書,就是《老子》,又名《道德經》。
老外們為何如此喜歡老子?名人大咖們又藉助了老子的哪些智慧?我們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學習《道德經》,從而讓生活變得更好呢?
於是,我翻箱倒櫃找到了幾年前在圖書節上淘到的《老子傳》和《道德經》。
我發現兩千多年前的老子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不是神,他只是愛動腦經,在讀了萬卷書,又行了萬裡路後,根據他自己的所見所想,領悟出了一些道理而已。
古人稱老師為子,因此老子就是老先生的意思。
老子一生坎坷,從小就失去了父母,他的童年是不幸和孤苦的,所幸幾代祖輩都是貴族,家裡有許多藏書,老子有機會讀了不少書。
老子學習刻苦,又愛動腦筋,喜歡觀察周圍的世界,族人們看到老子如此勤奮好學,於是幫老子請了一位老師。
後來,老子就考上了國家公務員,出任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史官),從小就好學的老子抓住此機會,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各類專業書籍。
通過遍閱群書,老子得以通古博今,熟知古史和歷代社會狀況。
圖書館館長的行政級別是史官,老子又得以在官場歷練了許多年。
在他的政治生涯裡,他兩次因為王室內鬥,受到牽連而被罷官,導致他在春秋各國之間顛沛流離多年,接觸到世間各種人情冷暖與悲歡,這使他見多識廣,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後,他的思想變得更加成熟深沉。
老子比孔子早出生大約二十年,孔子曾經三次拜訪過老子。
老子一生閱盡滄桑,飽嘗得失。
在他50多歲的時候,他又一次被免職了,他回到了闊別多年的老家,料理完事情後,便騎著一頭青牛向西緩緩而去。
路過函谷關時,在好友關尹子(列子的老師)建議下,老子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寫下了《道德經》。
再往後,就沒有人知道老子的下落了,史書沒有記載他之後的活動,傳說他活了至少一百歲以上。
老子生逢春秋亂世,那個時候的大小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奪霸主之位,進行著長年累月的戰爭,導致各地良田荒蕪,哀魂遍野,民不聊生,老子的思想就是在這種大動蕩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經過了兩千多年,我們的社會已發展到如今的高度文明,物質生活可能已達到了古人認為的神話水平。但是對於人性和人類自身的剖析,我們還是需要向古人學習。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自然而為,但其宗旨是救世,而不是出世;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
學好《道德經》可以修身養性,練就強大的內心,趕走不必要的焦慮與困惑。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和他學到的知識以及生活經歷是息息相關的,和有遠見卓識的人聊天,會開闊你的眼界,提升你的認知,使你幡然醒悟,茅塞頓開。
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會看得更遠,而看書其實就是在和書的作者聊天。
我把我在工作生活中曾經遇到的問題與《道德經》裡的智慧做了對應,限於篇幅的關係,我將在下一篇文章裡進行總結呈現。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