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弟,你來了,快來家裡坐......」。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
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繞慶村
我自己就是繞慶村人,並在村裡上小學,長輩們給我取了意思簡單、上口的乳名「毛弟」,所以村裡比我年長的村民都習慣性地這麼叫我,而年紀比我小的也都習慣性地叫我「毛哥」。
人們常說,「身在異鄉,家鄉便是鄉愁」,而我現身處故裡,鄉愁變成了愁鄉。繞慶村全村178戶634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0戶160人,扶貧任務艱巨。
我明白,扶貧先扶志。入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便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了多輪次走訪調查,準確了解情況,找準脫貧路徑,精準落實政策。
楊林(左二)入戶與村裡了解情況
在一次全面入戶核查及落實幫扶政策的工作中,貧困戶潘承麟激動地對我說:「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
潘承麟以前為了養育子女,維持家庭開支,迫於無奈只能與妻子一起外出務工,留下子女和老人在家。每年只能回一次家。
2015年夏天,孩子打去電話,潘承麟才得知父親意外受傷,臥病在床需要照顧,夫妻倆毅然返鄉創業,並在村裡從事種植養殖業,主要養殖土雞和種植果樹。
楊林來到潘承麟的養殖場了解情況
為了擴大養殖規模,今年4月,我幫助他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成功辦理了營業執照,新建了劍河縣樅樹山土雞養殖場。並幫助他申請到了省級農村產業革命生態家禽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分批次進行土雞養殖。
今年冬季養殖7500羽,明年春天再養殖7500羽。現在走進樅樹山土雞養殖場,成群的土雞或在樹下溜達覓食,或在枝頭嬉戲休憩,47歲的潘承麟笑意盈盈,信心滿滿。
他說,之前因為子女讀書要錢多,家庭困難,2017年被評上貧困戶,很是害羞。這幾年國家的政策好了,享受到了搬遷、教育、醫療、產業、就業等扶貧政策,自家的土雞養殖也越養越多,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已經達到了脫貧條件,因此,想要主動申請脫貧。
幫助村民搶收水稻
如今的繞慶村,已經實現了脫貧摘帽,村貌煥然一新,村莊安靜祥和,村民安居樂業,為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繞慶是我的家鄉,這裡是我永遠都忘不了的地方,是繞慶的水土養育了我,是繞慶的人們教育了我,是繞慶的精神成就了我,在全面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扶貧道路上,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恩奮進,砥礪前行。
【人物小傳】
楊林,1982年3月出生,畢業於貴州醫科大學,2005年至2016年,先後在劍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劍河縣投資促進局工作,2016年8月至今任南寨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副鎮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