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2020-12-14 天眼新聞

「毛弟,你來了,快來家裡坐......」。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

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繞慶村

我自己就是繞慶村人,並在村裡上小學,長輩們給我取了意思簡單、上口的乳名「毛弟」,所以村裡比我年長的村民都習慣性地這麼叫我,而年紀比我小的也都習慣性地叫我「毛哥」。

人們常說,「身在異鄉,家鄉便是鄉愁」,而我現身處故裡,鄉愁變成了愁鄉。繞慶村全村178戶634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0戶160人,扶貧任務艱巨。

我明白,扶貧先扶志。入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便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了多輪次走訪調查,準確了解情況,找準脫貧路徑,精準落實政策。

楊林(左二)入戶與村裡了解情況

在一次全面入戶核查及落實幫扶政策的工作中,貧困戶潘承麟激動地對我說:「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

潘承麟以前為了養育子女,維持家庭開支,迫於無奈只能與妻子一起外出務工,留下子女和老人在家。每年只能回一次家。

2015年夏天,孩子打去電話,潘承麟才得知父親意外受傷,臥病在床需要照顧,夫妻倆毅然返鄉創業,並在村裡從事種植養殖業,主要養殖土雞和種植果樹。

楊林來到潘承麟的養殖場了解情況

為了擴大養殖規模,今年4月,我幫助他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成功辦理了營業執照,新建了劍河縣樅樹山土雞養殖場。並幫助他申請到了省級農村產業革命生態家禽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分批次進行土雞養殖。

今年冬季養殖7500羽,明年春天再養殖7500羽。現在走進樅樹山土雞養殖場,成群的土雞或在樹下溜達覓食,或在枝頭嬉戲休憩,47歲的潘承麟笑意盈盈,信心滿滿。

他說,之前因為子女讀書要錢多,家庭困難,2017年被評上貧困戶,很是害羞。這幾年國家的政策好了,享受到了搬遷、教育、醫療、產業、就業等扶貧政策,自家的土雞養殖也越養越多,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已經達到了脫貧條件,因此,想要主動申請脫貧。

幫助村民搶收水稻

如今的繞慶村,已經實現了脫貧摘帽,村貌煥然一新,村莊安靜祥和,村民安居樂業,為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繞慶是我的家鄉,這裡是我永遠都忘不了的地方,是繞慶的水土養育了我,是繞慶的人們教育了我,是繞慶的精神成就了我,在全面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扶貧道路上,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恩奮進,砥礪前行。

【人物小傳】

楊林,1982年3月出生,畢業於貴州醫科大學,2005年至2016年,先後在劍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劍河縣投資促進局工作,2016年8月至今任南寨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副鎮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成為村民們熟悉的「陌生人」丨劍河縣南寨鎮九寨...
    我叫姜學成,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寨鎮九寨村網格員。2019年7月23日我駕駛著自己的車載著自己生活起居的必需品,從單位出發前往新的工作駐地——九寨村,一路上心情忐忑,思緒萬千,擔心、激動各種情緒在心頭纏繞。
  • ...群眾的生活更好了丨劍河縣南寨鎮南包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楊鋒
    「弟,來屋吃飯嘞,我煮飯等你們!」每次走在村裡,看到村民熱情地和我打招呼,心裡都會暖暖的,感覺我已經完完全全地融入了他們的生活。我叫楊鋒,是劍河縣司法局副局長,同時也是南寨鎮南包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根據組織安排,2019年7月我到南寨鎮南包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負責的網格是南包村(九秀村自然寨)。南包村由南包、九秀兩村組成,到村後,我收集民情民意,組織召開群眾大會。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的扶貧工作故事」用心扶貧 讓貧困群眾精準出列丨劍河縣南寨鎮...
    我叫姜翠菊,是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員。柳社村是由柳社、九社兩個小村組成,九社村本網格裡共有27戶,其中貧困戶13戶,我主要負責其中6戶的幫扶工作。第一天到脫貧攻堅隊報到後,村幹部便帶著我在網格裡轉了一圈。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前我們也害怕「開學」丨劍河縣南寨鎮白都村...
    我叫徐貴青,今年48歲,家住劍河縣南寨鎮白都村。由於子女就讀高中、大學,昂貴的學費讓我們收入本就微薄的家庭更加舉步維艱。   2014年,得到村裡的幫助,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幹部劉永福入戶走訪回想當年,我長子徐哲就讀凱裡學院,長女徐蘭就讀劍河民中,妻子我倆文化低,沒有什麼技術,我只能在縣內賣苦力打點零工掙點工資補貼家用,妻子在照看家,種點田,填飽肚子而已,家裡的生活是很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不放鬆 不停頓 不懈怠|劍河縣南寨鎮白都村網格員...
    我叫劉永福,現年38歲,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寨鎮白都村網格員,同時也是劍河縣減災救災中心工作員。脫貧攻堅工作實行網格化作戰,網格員不再承擔原單位業務工作下沉到村專抓脫貧攻堅工作,深感肩上的擔子很承重。
  • 「我的扶貧故事」盡微薄之力做扶貧小事丨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
    2019年7月,我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幹部的一員,我網格內涉及35戶(貧困戶16戶),135人(貧困人口62人)。  網格內貧困戶人口主要以病、殘、老、弱為主,自身發展基礎條件差,穩定增收路徑窄,脫貧難度大。
  • 「我的脫貧故事」生活有盼頭 我幹勁十足丨劍河縣南寨鎮反皓村村民...
    遠遠地,第一書記就向我喊話,他來我家了解新房建設進度。最近我家建新房,書記每天都要來看新房的施工進度,看看我有沒有什麼困難,然後幫我想辦法解決。楊秀奇房屋建設我是劍河縣南寨鎮反皓村(中寨小村)村民楊秀奇,因家裡生活條件差,老婆離開了我,只剩下我和女兒兩個人相依為命。女兒當時還在讀初中,為了能把女兒撫育成才,我沒捨得拋下她外出務工。2014年村裡把我家納入貧困戶。
  • ...高尚見於細微丨劍河縣南寨鎮南寨社區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張紹志
    我叫張紹志,是劍河縣南寨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8年7月兼任劍河縣南寨社區黨支部書記,2019年3月任南寨社區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南寨社區是劍河縣南寨鎮政府所在地,全村168戶602人,2014年有貧困戶25戶81人。
  • 「我的扶貧故事」從「輸血」到「造血」 扶貧決心勇直前丨劍河縣...
    我叫石小鈴,是劍河縣南哨鎮高定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初到高定村時,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首先聽取了之前來到攻堅隊的幹部一些簡單的情況介紹,儘可能全面地了解村裡近幾年來的發展情況。但光聽取幹部的介紹還遠遠不夠,老百姓怎麼說、怎麼看、怎麼想,這是最直接、最真實的。我給自己定下要求,在完成黨委、政府的工作後,只要有時間就到村裡去,走訪群眾,收集民情民意。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脫貧了 我心裡就踏實了丨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
    我叫姚倫文,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網格員。  2019年4月底,組織上安排我接替龔文焱老書記負責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八組的脫貧攻堅網格工作。剛到新民村,龔書記就帶我走了一圈八組的村民家庭,介紹了村民家裡的基本情況,在路上遇到行人,老書記還會跟他們說:「這是小姚,以後就由他來負責幫扶你們家了,你們要像支持我一樣支持他的工作哦」。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九朗村是九當村和朗晃村合併的行政村,但是兩個村離得很遠,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楊江勇隊長與我一人負責一個小村,我具體負責九當村脫貧攻堅工作。我是河南人,來到劍河工作了6年多了,但是到村裡駐村是第一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剛到村裡的時候特別擔心,生怕語言不通或者自己做不好。
  • 「我的扶貧故事」我真誠服務 你滿意脫貧丨劍河縣柳川鎮乃壽村網格...
    劉林海的妻子姓楊,我也姓楊,所以她總稱呼我哥,每次到他們家走訪,他們都特別熱情。當然打動我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熱情,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我工作的支持和信任,以及他們對扶貧政策的理解上了一個新臺階。楊義洪(左)聽取農戶反映問題我叫楊義洪,是劍河縣柳川鎮乃壽村網格員。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我叫田景奎,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村)村民,因家庭生活困難,於2014年5月,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家被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田景奎向幹部們介紹自己的工作情況2019年,我家的收入就增加了2萬多元,加上低保金、公益性崗位工資、合作社項目分紅及各種補償款,家庭人均收入超過了脫貧標準,2019年實現了脫貧摘帽,不拖全縣的脫貧工作後腿。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是奔向新生活的起點丨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
    我叫龍中明,今年57歲,是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村民。我和我妻子都患有疾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無法外出掙錢,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村裡將我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根據我家的實際情況,駐村幫扶工作隊幫忙申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利用社保兜底精準幫扶政策,幫我渡過難關。「龍哥,你好,我是你家幫扶幹部龍金理,同時也是你們三組的網格員,你可以叫我小龍,1528664.....是我的電話,你有困難隨時可以聯繫我,咱們一起想辦法解決。」聽著幫扶幹部龍金理樸實的話語,我感到十分溫馨。
  • 「我的扶貧故事」姐,奶奶說她捨不得你丨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第一...
    前幾天在路上遇到村裡的劉秀王老人,她拉著我的手說了一大堆苗話,我也不知道她在說什麼。她兒媳過來解釋說:「姐,奶奶說,聽說你搞完今年的脫貧工作就要回去了,是嗎?她說捨不得你。」看到村民這樣對我,我很感動,也讓我覺得,這麼多年的付出,是如此的值得。2016年4月,我被縣委組織部抽派到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任第一書記。自2014年駐村以來,我吃住都在村裡,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我逐戶摸排群眾生產生活情況,了解村情民情。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敢想敢做 脫貧就在眼前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
    我叫楊明,今年37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的村民。楊明在為客戶安裝空調國家扶貧政策的實施,我的家庭情況得到很大改善,大女兒送去南東小學讀書,學校的營養餐,小孩上學有了保障。父母雙雙領取的養老保險金2000元,可以添置棉襖和四季換洗衣物,解決冷暖問題。整戶參合有了醫療保障不再擔心疾病恐慌。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小楊」 一份情丨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網格...
    我叫楊文振,是劍河縣公安局選派到南加鎮雷打塘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5月開始到小村天培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剛開始我以為為老百姓申請一個臨時救助,又或者為他們申請一個農村低保就可以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但是後來我發現這樣既不能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還會促使他們養成懶惰的想法,因此我必須改變思路。
  • 「我的扶貧故事」是群眾的樸實讓我堅定信念丨劍河縣革東鎮建新村...
    我叫王通成,今年45歲,是劍河縣財政局副科級幹部,現任劍河縣革東鎮建新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工作隊隊長、交榜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從參加工作起,我絕大部分時間在鄉鎮工作(工齡有21年,有19年在鄉鎮工作),每天與農村農民打交道,自己又生長在農村,對農民有深厚的感情。建新村是由交榜村和建新村兩個小村組成。駐村以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村中兩位樸素的農民,他們是交榜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用自己的腳踏實地、勤勞能幹,讓我感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