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2020-12-16 天眼新聞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九朗村是九當村和朗晃村合併的行政村,但是兩個村離得很遠,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楊江勇隊長與我一人負責一個小村,我具體負責九當村脫貧攻堅工作。

我是河南人,來到劍河工作了6年多了,但是到村裡駐村是第一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剛到村裡的時候特別擔心,生怕語言不通或者自己做不好。

走訪貧困戶

慶幸的是,九當村村民大都聽得懂普通話,思想比較開放,也很容易溝通。第一個問題沒有了,接下來如何帶著攻堅隊隊員,帶著村民脫貧致富才是關鍵。

那麼問題又來了,我一個外地來的年輕姑娘,既不是領導,沒有權利資金支持村裡搞發展,又沒有經驗技術,帶不動隊員、帶不動群眾怎麼辦呢?這個問題讓我很困擾。

但是既然組織安排我來了,趕鴨子上架也要把這個擔子擔起來。思索良久,我對自己說,我是個普通人,老百姓也是普通人,普通人與普通人的交往就是真心的交換,我相信自己只要用真心對待他們,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家人,時間久了,攻堅隊員會接納我,老百姓也會認可我。

呂文文(左)下田幫農戶收割水稻

剛到村裡的第一個月,因為不熟悉村情,我就不斷地入戶走訪群眾,了解情況,經過深入仔細地摸排掌握了村情、貧困戶情況之後開始組織攻堅隊幹部按照戰區指揮部指令開始抓落實。

駐村期間,我每周都會入戶與群眾溝通交流,摸清群眾情況,把全村貧困戶、邊緣戶情況爛熟於心。同時,積極與外出務工群眾跟蹤聯繫,建立了微信群及時傳遞扶貧政策信息,讓外出的年輕人也隨時掌握家鄉的發展動態。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9年12月的一天,我陪同施工隊正在入戶驗收透風漏雨項目,突然發現附近的一家農戶房子失火了,我立馬帶領村民開始滅火,慶幸的是當日正好中午,許多農戶都到家休息,很快撲滅了大火,將損失降到了最少。

救火結束後,村民看到我滿身泥巴,臉蛋也被火燻的紅彤彤,許多村民主動來噓寒問暖,甚至從家裡帶了藥膏給我塗抹。

呂文文下田幫農戶收割水稻

那一刻,我覺得心裡特別欣慰。說明老百姓把我的付出看在了眼裡,對我的工作給予了認可。

現在,一到村裡,老百姓遠遠地就會打招呼,「隊長,你們回來了」「呂妹,有空來家裡坐哈」「我家妹崽回來了,來家裡吃飯呀」……回到村裡就像回到了家,感覺特別的溫馨。

【人物小傳】

呂文文,女,中共黨員,漢族,1990年9月出生,本科學歷,一級科員。2014年7月畢業於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旅遊管理專業,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劍河縣旅遊產業發展辦公室工作,2014年12月至今在劍河縣旅遊服務中心工作(2014年12月劍河縣旅遊產業發展辦公室更名為劍河縣旅遊服務中心),2015年12月任旅遊服務中心綜合部部長,2019年7月任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任副隊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從「輸血」到「造血」 扶貧決心勇直前丨劍河縣...
    我叫石小鈴,是劍河縣南哨鎮高定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初到高定村時,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首先聽取了之前來到攻堅隊的幹部一些簡單的情況介紹,儘可能全面地了解村裡近幾年來的發展情況。走訪村中貧困戶了解家中情況高定村地處於劍河縣、黎平縣、榕江縣三縣交界之地,是一個傳統的高山農業小村,一無自然資源,二無特色主導產業,仍然是以水稻、牲豬等傳統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全村435戶2124人,貧困人口172戶814人,主要以病、殘、老、弱為主,自身發展基礎條件差,穩定增收路徑窄,脫貧難度大
  • ...為民辦實事丨劍河縣南哨鎮章白村脫貧攻堅副隊長劉貴榮
    我叫劉貴榮,是劍河縣南哨鎮章白村脫貧攻堅網格員,主要負責白索村七組網格工作,2019年9月份任副隊長。白索村位於劍河縣南哨鎮東北部,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屬於深度貧困村,少數民族村落,總人口206戶99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8戶398人,脫貧擔子任務重。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情實感實力「圈粉」丨劍河縣南哨鎮章白村...
    駐村伊始,我主要負責小村白索村一、三組網格工作。  雖自己在基層工作多年,但做脫貧工作是第一次,不知從何做起,加上我文化不高,年紀偏大,所以對這項工作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依照以往的工作經驗,我從「真心為民」抓起,這四個字,雖讀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 ...三年奉獻丨劍河縣南哨鎮章白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唐宏
    我叫唐宏,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南哨鎮章白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章白村位於南哨鎮北面,由原章漢村、白索村合併而成,全村473戶,屬省級深度貧困村。南哨鎮章白村一角我記得第一次到章白村是2017年11月初,在我剛到村裡時,看到的景象與我當初想像的大不一樣,用「髒、亂、差」來形容並不為過,全村垃圾遍地,隨處可見畜禽糞便。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的扶貧工作而驕傲|劍河縣圖書館館長龔南榕
    我是龔南榕,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反村(南甲村、反召村的合併村)攻堅隊副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圖書館館長。期間,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措施,同時深入農戶家庭做好宣傳和了解實際情況,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我真誠服務 你滿意脫貧丨劍河縣柳川鎮乃壽村網格...
    劉林海的妻子姓楊,我也姓楊,所以她總稱呼我哥,每次到他們家走訪,他們都特別熱情。當然打動我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熱情,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我工作的支持和信任,以及他們對扶貧政策的理解上了一個新臺階。楊義洪(左)聽取農戶反映問題我叫楊義洪,是劍河縣柳川鎮乃壽村網格員。
  • 「我的扶貧工作故事」用心扶貧 讓貧困群眾精準出列丨劍河縣南寨鎮...
    我叫姜翠菊,是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員。柳社村是由柳社、九社兩個小村組成,九社村本網格裡共有27戶,其中貧困戶13戶,我主要負責其中6戶的幫扶工作。第一天到脫貧攻堅隊報到後,村幹部便帶著我在網格裡轉了一圈。
  • ...扶貧結束我就回來看你丨劍河縣磻溪鎮洞庭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潘陽
    「爸爸,您安安心心治病,我會努力做好扶貧工作,待扶貧勝利,您也要健康歸來。」我在與父親的通話中說。  我叫潘陽,是劍河縣磻溪鎮人民政府安監站工作員,同時擔任劍河縣磻溪鎮洞庭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主要負責圭仁村的脫貧攻堅工作。  圭仁村共163戶645人,其中貧困戶47戶193人。
  • 「我的扶貧故事」真蹲實駐 爭做群眾喜愛的扶貧隊長|劍河縣仰阿莎...
    我叫張俊傑,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撤併村後,寨章村是合併村川洞大村中的1個自然寨,共有119戶45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173人,貧困發生率37.9%,是街道3個貧困村之一。
  • ...能安居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丨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我的胃痛得不得了,歐大榮要照顧我,他無法外出務工,家裡困難好多年了......」在歐大榮家,他妻子萬老政聲音低沉地向我介紹著,看到這樣的家庭狀況,我憂心忡忡。我叫徐文美,是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 「我的脫貧故事」是你們讓我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南哨...
    我叫吳老久,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翁座村村民,家裡面有7口人,其中,2個學生,1個多重殘疾兒童,生活極其困難。2016年,村兩委要我申請為貧困戶時我十分的不情願,一個五尺高的漢子,年輕力壯,要我帶上貧困戶這頂帽子我心理著實不痛快,後來想了想,為幾個孩子,我還是按程序向村兩委遞交了申請。
  • 「我的脫貧故事」自食其力 脫貧讓我很自豪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源江...
    我叫張德勝,今年48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源江村村民。我家有4口人,是再婚家庭,妻子與我還有三個孩子擠在一個小小的房子裡勉強度日。就在我一籌莫展之際,「精準扶貧」的東風颳進了我們家,國家給村裡派來了一支脫貧攻堅隊,同時也給我家帶來了希望。我的結對幫扶幹部叫陳禮應,他第一次來到我家時便對我家的家庭情況表示很驚訝,看到了我們的難處,他表示要竭盡所能幫助我們一家四口擺脫貧困。
  • 「我的脫貧故事」我們家當上了「股東」丨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
    我叫裴木恩,是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目前就讀於貴州理工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今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年。政府與教育部門的支持,對於貧困家庭出生的我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幫助。在這期間,我感受到了國家對我們的關懷,享受到了國家的許多扶貧政策。在這之前,我想都不敢想,我們家可以當「股東」。這幾年,國家扶貧政策「光臨」我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父親成為了合作社的一名「股東」,每年參與合作社利益分紅,坐著也能賺錢,家人別提多開心了。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   川洞村共289戶120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565人,貧困發生率佔識別當年人口總數的46.8%,屬仰阿莎街道唯一的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圓夢時刻 我們是親歷者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李桂汕,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網格員,負責小村打佬村的網格工作。脫貧攻堅是幹出來的,不是說來的、等來的。駐村的日子沒有節假日、晝夜之分,只有日以繼夜的工作,我才能第一時間全面摸清村莊的基本情況,完善打佬村村民檔案資料,為進一步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打下良好基礎。通過就業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兜底保障等措施,我與全體攻堅隊員一起幫助打佬村貧困人口提高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換真誠 用真誠換滿意|劍河縣革東鎮五岔村...
    我叫龍文宏,2019年11月根據縣委安排,我來到劍河縣革東鎮五岔村任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五岔村位於劍河縣革東鎮西北部,全村5個自然寨轄12個村民小組,屬深度貧困村,全村529戶209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9戶598人,脫貧攻堅任務艱巨。進村後,因為村子大、貧困發生率高等諸多因素,扶貧工作從哪兒入手,我很迷茫。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使我走出困境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
    我叫龍遠木,現年42歲,2級肢體殘疾,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家有4口人。  一直以來,由於家庭十分困難,家庭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2014年5月17日我向村委申請,得到群眾大會評議列為貧困戶。  回想過去貧困的日子,真是摧人淚下。我曾在工廠做工,不小心被機子廢掉一隻手,雖然廠家負責了醫藥費用,但同時也辭退我在廠務工。   那段時間正值子女就學,我沒有了收入,整個家庭收入全靠妻子一人,生活都難以維持,住房就更不肖說了,偏斜的舊房隨時都有被風吹倒的可能。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前進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丨劍河縣革東鎮前進村...
    我叫吳聲良,是劍河縣政法委派駐革東鎮前進村脫貧攻堅隊的網格員、資料員。前進村第二網格壩壩會前進村總人數144戶62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戶182人。這裡的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作為網格員兼資料員的我,工作任務較為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