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使我走出困境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龍遠木,現年42歲,2級肢體殘疾,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家有4口人。  一直以來,由於家庭十分困難,家庭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2014年5月17日我向村委申請,得到群眾大會評議列為貧困戶。  回想過去貧困的日子,真是摧人淚下。我曾在工廠做工,不小心被機子廢掉一隻手,雖然廠家負責了醫藥費用,但同時也辭退我在廠務工。   那段時間正值子女就學,我沒有了收入,整個家庭收入全靠妻子一人,生活都難以維持,住房就更不肖說了,偏斜的舊房隨時都有被風吹倒的可能。

龍遠木以前的家

2014年以來,在鎮黨委、村支兩委、幫扶幹部對我進行了大力扶持下,2015年我家享受到了國家的危房改造優惠政策12300元,拆除了透風漏雨的老舊住房,住上了安全的磚房。   2019年新柳村成立了脫貧攻堅隊,負責我家的幫扶幹部叫田如成。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他基本上每個星期都來我家裡找我了解情況、宣傳政策,問我有沒有什麼生活上的需求。

龍遠木一家人住進了新家

同時也十分關心我的兩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後來在他的幫助下,我和妻子還得到了去外地廠家務工的機會。他還幫助我的兒子和女兒2人在讀書期間,享受35000元教育幫扶資金。  不僅如此,在他和攻堅隊的幫助下,我家還享受到了稻田養魚、先建後補生豬養殖和杭州對口幫扶劍河縣姬松耳種植項目利益聯結。  如今,加上我和妻子的外出務工收入,到了2020年我們家的總收入已經大幅提高,一年能賺到70000餘元、人均純收入17000餘元,我也主動申請脫貧了。  現在,我的孩子們就學有了保障,住房得到了改造,醫療也有了保障,加上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得到了適合的務工崗位,生活過得多姿多彩,終於走出困境衣食無憂了。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編輯 胡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小郭,最甜的橘子我給你留著」丨劍河縣南加鎮...
    我叫郭宇,2017年11月在劍河縣南加鎮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來到了南加鎮城西社區南孟村,擔任駐村幹部,開啟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對於南孟村架獨山自然寨來說,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在這個「養老寨」上居住的,大多是6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他們捨不得離開這個住了一輩子的地方,捨不得腳下肥沃的田土。
  • 「我的脫貧故事」國家政策給我們提供的堅實後盾丨劍河縣南加鎮新...
    我叫張廣聖,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的村民。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我二十四歲的時候父親和母親就已經去世了,打小時候家裡就特別窮,住在一個小房子裡,什麼像樣點的家具都沒有。一年到頭也就能夠吃飽飯,有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 「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丨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這是村裡多數群眾對我的評價。  2019年5月,組織安排我到南加鎮黨古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長。  黨古村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298戶1049人,貧困人口50戶163人,是傳統的苗、侗民族聚居地。全村位於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坡地帶,沒有一塊大的平整土地,發展產業條件極差,村民最大的出路就是外出務工和讀書。  作為攻堅隊長,我深感責任重大,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力為群眾辦點實事。  剛到村裡,為儘快摸清村情民情,我首先挨家挨戶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毛頭小子」丨劍河縣南加鎮城西社區...
    我叫姜政能,是南加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也是南加鎮城西社區培榮村駐村幹部。作為一個剛出校園的毛頭小夥,一上班就被安排到一個深度貧困村駐村,我心裡沒有一點底,但我心想我是學農出來的,來到農村應該還是有點用處的吧,也有點期待。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這是每每走訪我的幫扶戶石照文時,聽到的第一句話。  我叫龍仲坤,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九旁村白漢自然寨的石照文戶是我的結對幫扶戶,記得第一次去他家了解家庭情況,看到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窘困的生活環境後,我時常思考如何才能改變他家的生活現況呢?
  • 「我的扶貧故事」酸甜苦辣「扶貧四味」︱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第一...
    我叫邰勝學,今年32歲,2018年4月至今擔任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第一書記。九旁村是劍河縣南加鎮傳統村落之一,同時也是個深度貧困村,主要聚居苗族,全村所轄8個村民小組,共計農戶290戶117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4戶701人。  進了村,第一時間我便到黨員家中就生產、生活、村黨組織建設等有關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到困難戶家中進行走訪,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 「我的脫貧故事」光榮家庭脫貧最光榮丨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村民肖...
    我叫肖思軍,是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二組村民。我家有4口人,由於我先天身體發育不良,身材矮小,我的妻子也有智力障礙,先天條件不足的兩個人組建的家庭生活十分艱難。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村民肖思軍直到2014年,國家實行的精準扶貧政策,讓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向村裡申請後,經過村民評選,我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下,我們的生活迎來了轉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一路向好。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脫貧故事」女子當家也能富丨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村民楊勝花
    我叫楊勝花,今年40歲,是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的村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丈夫楊通福是一名樸實勤勞的農民,通過我兩夫妻的努力,生活過得比較充實,日子也在一天一天的變好。楊勝花以前的家在這個家庭最艱難的時候,我通過村幹部了解到國家出臺了」精準扶貧」政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寫了貧困戶申請書交到了村裡面。通過貧困戶識別的正規程序,我家在這一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高山苗寨裡的笑臉丨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幫扶幹部...
    我叫彭清萍,是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大坪小村的一名幫扶幹部。南岑村由南岑、大坪兩個小村組成,其中我的幫扶戶所在的大坪村總人口97戶48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3戶250人。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脫貧了 我心裡就踏實了丨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
    我叫姚倫文,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網格員。  2019年4月底,組織上安排我接替龔文焱老書記負責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八組的脫貧攻堅網格工作。剛到新民村,龔書記就帶我走了一圈八組的村民家庭,介紹了村民家裡的基本情況,在路上遇到行人,老書記還會跟他們說:「這是小姚,以後就由他來負責幫扶你們家了,你們要像支持我一樣支持他的工作哦」。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劉常茂到楊保土家入戶走訪和核對信息工作入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的熱情積極投入,加上會說苗話語言相通,很快取得村民的信任,許多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都喜歡和我「訴苦」,我對他們每提出的問題都記在心裡,想盡辦法為他們解決。萬政明戶是典型的缺少勞力造成的貧困戶,家庭有3人,六十多歲的萬政明夫婦和三十多歲的兒子萬通祥。萬通祥一出生便是智力有阻礙,是重度智力殘疾人,無法正常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我叫田景奎,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村)村民,因家庭生活困難,於2014年5月,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家被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我還參加了打老村林下養雞入股分紅合作社,當年分紅400元。  幾年來,我家享受著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感受著幫扶班幹部親切關懷和幫助,讓我從心底覺得國家給予我們貧困戶這麼多幫助,自己更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改善自家生活水平。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九朗村是九當村和朗晃村合併的行政村,但是兩個村離得很遠,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楊江勇隊長與我一人負責一個小村,我具體負責九當村脫貧攻堅工作。我是河南人,來到劍河工作了6年多了,但是到村裡駐村是第一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剛到村裡的時候特別擔心,生怕語言不通或者自己做不好。
  • 「我的脫貧故事」「一隻手」打拼出幸福生活︱劍河縣南加鎮康中村...
    我叫楊通舉,今年55歲,是劍河縣南加鎮康中村村民,家裡有5口人,小時候因傷失去了右手,屬於身體一級殘疾。因我們這裡交通不便、地區偏遠,生產條件落後,生活過得十分艱辛,加上身體的殘疾,家庭生活非常困難。我憑藉自己的勤勞和努力,生活也慢慢地好轉了起來。楊通舉給家禽餵食2014年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給了我教育資助和醫療補助,讓我的孩子享受到了教育的好政策,全家也有了醫療保障,家庭負擔減輕了不少。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2014年,我村就進駐了扶貧工作隊,村委和駐村幹部經常來我家了解情況,經過評議,把我家評為貧困戶。至此,醫療、教育和住房方面開始得到國家政策扶持,我在高中讀書的書費、學費都免除了,每年還能得到國家扶貧助學金4000元。妹妹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獲得書費、學費兩免待遇,這樣,我家在教育上的困難解決了,在原來費用開支的基礎上可以節省上萬元。
  • ...我成了半個村裡人丨劍河縣南加鎮興塘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李恆
    我每次來到村裡村民們都親切地問候著。看到村民們的笑容與問候,我很欣慰也滿足了,他們是我駐村四年來「最可愛」的一群人,這裡也是我的另一個「家」。我叫李恆,是劍河縣南加鎮興塘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興塘村是由塘流村和塘化村合併而成。
  • 「我的扶貧故事」成為村民們熟悉的「陌生人」丨劍河縣南寨鎮九寨...
    我叫姜學成,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寨鎮九寨村網格員。2019年7月23日我駕駛著自己的車載著自己生活起居的必需品,從單位出發前往新的工作駐地——九寨村,一路上心情忐忑,思緒萬千,擔心、激動各種情緒在心頭纏繞。
  • 「我的扶貧故事」從「輸血」到「造血」 扶貧決心勇直前丨劍河縣...
    我叫石小鈴,是劍河縣南哨鎮高定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初到高定村時,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首先聽取了之前來到攻堅隊的幹部一些簡單的情況介紹,儘可能全面地了解村裡近幾年來的發展情況。「輸血式」扶貧終究不可持續,「造血式」扶貧才是長久之計。石小鈴(右排右三)組織村民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我們村生態環境好,過去有養殖基礎,就是成不了規模,貧困戶大都想幹不敢幹,大部分貧困戶較為喜歡見效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