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丨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2020-12-16 天眼新聞

「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對我們的胃口。」這是村裡多數群眾對我的評價。  2019年5月,組織安排我到南加鎮黨古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長。  黨古村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298戶1049人,貧困人口50戶163人,是傳統的苗、侗民族聚居地。全村位於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坡地帶,沒有一塊大的平整土地,發展產業條件極差,村民最大的出路就是外出務工和讀書。  作為攻堅隊長,我深感責任重大,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力為群眾辦點實事。  剛到村裡,為儘快摸清村情民情,我首先挨家挨戶走訪。1個月走訪下來,我對每家每戶的人員情況、致貧原因等有了全面的了解。

楊卓壇入戶走訪

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架南自然寨特困供養戶吳文三戶的「兩不愁」和住房問題特別突出,他是智力和語言雙重殘疾,今年已經68歲,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經常是吃「百家飯」。  對於他的脫貧路徑,我組織攻堅隊全體網格員認真分析後,認為送他到敬老院集中供養是唯一穩定脫貧的辦法。

楊卓壇(左二)與村幹部動員吳文三入住養老院

在徵求他的監護人和村裡群眾的意見後,村「兩委」把他送到了南加南寨敬老院集中供養。  剛開始,他還不適應敬老院生活,兩次跑回村裡。為了穩定他的心,我安排幫扶幹部以及他在村裡的親戚隔三差五到敬老院看望他,這樣堅持了2個月,他終於安定了下來,過上了穩定有保障的生活。  為了儘快和群眾打成一片,凝聚脫貧攻堅合力,凡是苦活累活,我們網格員帶頭幹;改廁、改圈村幹帶頭先改;拆除舊房、爛豬圈等幹部帶頭做;室內衛生整治網格員帶頭示範。  為提高農戶積極性,我組織網格員逐戶動員,還免費給在家農戶發放清潔工具和衣架,開展衛生評比,通過幾個月的整治並建立長效機制,村民逐步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2019年7月9日晚下了一夜的雨,泥沙全部衝到了白早自然寨腳公路上,車輛不能通行。為了儘快恢復交通,第二天早上,我親自帶領網格員和護路員前往清理。

楊卓壇帶領攻堅隊員清理砂石

通過1個多小時的努力,公路終於恢復通車。群眾也對我們豎起了大拇指,幹群關係進一步拉近了。  2014年以來,通過因戶施策制定脫貧路徑,抓就業扶貧主渠道,逐步完善村級基礎設施,推動產業、住房、教育、醫療等一系列扶貧政策的實施落地,到2020年黨古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了,村莊更加美麗了,全體村民正邁向更加美好新生活。  【人物小傳】  楊卓壇,1988年2月出生,今年32歲。2011年7月畢業於四川大學旅遊管理專業,大學本科,管理學學士。200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14年到南加鎮人民政府工作,2019年4月任南加鎮政法委書記、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小郭,最甜的橘子我給你留著」丨劍河縣南加鎮...
    我叫郭宇,2017年11月在劍河縣南加鎮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來到了南加鎮城西社區南孟村,擔任駐村幹部,開啟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對於南孟村架獨山自然寨來說,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在這個「養老寨」上居住的,大多是6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他們捨不得離開這個住了一輩子的地方,捨不得腳下肥沃的田土。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毛頭小子」丨劍河縣南加鎮城西社區...
    我叫姜政能,是南加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也是南加鎮城西社區培榮村駐村幹部。作為一個剛出校園的毛頭小夥,一上班就被安排到一個深度貧困村駐村,我心裡沒有一點底,但我心想我是學農出來的,來到農村應該還是有點用處的吧,也有點期待。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這是每每走訪我的幫扶戶石照文時,聽到的第一句話。  我叫龍仲坤,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九旁村白漢自然寨的石照文戶是我的結對幫扶戶,記得第一次去他家了解家庭情況,看到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窘困的生活環境後,我時常思考如何才能改變他家的生活現況呢?
  • 「我的扶貧故事」酸甜苦辣「扶貧四味」︱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第一...
    我叫邰勝學,今年32歲,2018年4月至今擔任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第一書記。九旁村是劍河縣南加鎮傳統村落之一,同時也是個深度貧困村,主要聚居苗族,全村所轄8個村民小組,共計農戶290戶117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4戶701人。  進了村,第一時間我便到黨員家中就生產、生活、村黨組織建設等有關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到困難戶家中進行走訪,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 「我的扶貧故事」老石和小石的故事丨劍河縣南加鎮城東社區網格員...
    我叫楊石健,是劍河縣南加鎮城東社區街上村網格員。2019年7月大學畢業後,11月我便參加了工作,回到生我養我的南加鎮,雖然離縣城很遠但離我家很近,我很滿足。2019年11月,接到鎮黨委通知正式來到南加鎮城東社區街上村擔任一名網格員兼幫扶幹部。很早我就聽說我家有位幫扶幹部,當自己也成為了一名幫扶幹部的時候,既激動又有些擔憂。激動的是我也成為了一名能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工作者,擔憂的是不知道自己是否勝任這份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使我走出困境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
    我叫龍遠木,現年42歲,2級肢體殘疾,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家有4口人。  一直以來,由於家庭十分困難,家庭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2014年5月17日我向村委申請,得到群眾大會評議列為貧困戶。  回想過去貧困的日子,真是摧人淚下。我曾在工廠做工,不小心被機子廢掉一隻手,雖然廠家負責了醫藥費用,但同時也辭退我在廠務工。   那段時間正值子女就學,我沒有了收入,整個家庭收入全靠妻子一人,生活都難以維持,住房就更不肖說了,偏斜的舊房隨時都有被風吹倒的可能。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小楊」 一份情丨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網格...
    2015年我在劍河縣公安局參加工作,當時我被安排到柳川派出所工作,在柳川派出所工作的幾年時間裡我學到了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我也利用這樣的工作經驗,在駐村期間,融入老百姓當中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謀福利。我的網格是南加鎮天培村二組,我的網格內有15戶貧困戶,幾乎每一戶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有因為孩子上學致貧的,有因為殘疾致貧的,有因為缺少資金致貧的,還有就是缺少勞動力致貧的等等。
  • 「我的扶貧故事」高山苗寨裡的笑臉丨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幫扶幹部...
    我叫彭清萍,是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大坪小村的一名幫扶幹部。南岑村由南岑、大坪兩個小村組成,其中我的幫扶戶所在的大坪村總人口97戶48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3戶250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不馳於空想 不鶩於虛聲丨劍河縣太擁鎮昂英村脫貧...
    「小吳啊,我覺得你真的神通廣大啊,什麼事都能做成的樣子。」在一次閒聊中,我的幫扶對象李明輝說。其實我哪有什麼神通廣大,做的都只是一件件小事,但對於群眾來說這些都是事關切身利益的大事。我叫吳英龍,2019年,來到劍河縣太擁鎮昂英村駐村,擔任脫貧攻堅戰隊副隊長。入村後,我堅持每日走訪村民,建立完善「三個臺帳」,因戶施策。吳英龍入戶走訪昂英村二組貧困戶李明輝是我的幫扶戶,其上有一個年邁的母親,下有一個在讀高二的女兒。
  • 「我的脫貧故事」「一隻手」打拼出幸福生活︱劍河縣南加鎮康中村...
    我叫楊通舉,今年55歲,是劍河縣南加鎮康中村村民,家裡有5口人,小時候因傷失去了右手,屬於身體一級殘疾。因我們這裡交通不便、地區偏遠,生產條件落後,生活過得十分艱辛,加上身體的殘疾,家庭生活非常困難。楊通舉和孫子玩耍我記得小孩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回來和我說:「老爹,我那些同學每個星期都有幾十塊錢買零食吃,我只有十塊錢買飯吃,能不能多給點錢,我也想吃點好吃的。」
  • 「我的扶貧故事」是群眾的樸實讓我堅定信念丨劍河縣革東鎮建新村...
    我叫王通成,今年45歲,是劍河縣財政局副科級幹部,現任劍河縣革東鎮建新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工作隊隊長、交榜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今年六月份我去走訪時,他正在他的水田裡忙活,他一家3人種植3畝的水稻、青菜等,有時愛人幫他過來澆水,有時兒子幫他播種,更多的時候是他一個人摸索著侍弄、收割,每天他就在田間裡穿梭。
  • 「我的脫貧故事」國家政策給我們提供的堅實後盾丨劍河縣南加鎮新...
    我叫張廣聖,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的村民。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我二十四歲的時候父親和母親就已經去世了,打小時候家裡就特別窮,住在一個小房子裡,什麼像樣點的家具都沒有。一年到頭也就能夠吃飽飯,有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 「我的扶貧故事」歷盡鉛華成此景 人間萬事出艱辛丨劍河縣岑松鎮南...
    我叫吳林桂,是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負責南岑村的小村大坪村的網格工作。回想一年前,接到組織派我到岑松鎮大坪村駐村的通知後,我既忐忑又期待。作為退役軍人的我,一直很想為群眾幹些實實在在的好事,但又怕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足,得不到群眾的認可。
  • ...我成了半個村裡人丨劍河縣南加鎮興塘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李恆
    「小李,你來啦!」「小李,去我家坐坐!」「小李,你的那十幾個『親媽』想你很啊!」我每次來到村裡村民們都親切地問候著。看到村民們的笑容與問候,我很欣慰也滿足了,他們是我駐村四年來「最可愛」的一群人,這裡也是我的另一個「家」。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脫貧了 我心裡就踏實了丨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
    我叫姚倫文,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網格員。  2019年4月底,組織上安排我接替龔文焱老書記負責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八組的脫貧攻堅網格工作。  在我的幫扶對象中,讓我最愁的就是楊土包戶了。楊土包家裡有5口人,楊土包本人為肢體二級殘疾,並患有癲癇和高血壓慢性病,基本喪失勞動力,2014年因病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其次子和三子在讀高中,長子為了幫助兩個弟弟上學,高中畢業後就跟他母親一起外出務工了。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毛弟,你來了,快來家裡坐......」。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的扶貧工作而驕傲|劍河縣圖書館館長龔南榕
    我是龔南榕,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反村(南甲村、反召村的合併村)攻堅隊副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圖書館館長。期間,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措施,同時深入農戶家庭做好宣傳和了解實際情況,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從「輸血」到「造血」 扶貧決心勇直前丨劍河縣...
    我叫石小鈴,是劍河縣南哨鎮高定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初到高定村時,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首先聽取了之前來到攻堅隊的幹部一些簡單的情況介紹,儘可能全面地了解村裡近幾年來的發展情況。走訪村中貧困戶了解家中情況高定村地處於劍河縣、黎平縣、榕江縣三縣交界之地,是一個傳統的高山農業小村,一無自然資源,二無特色主導產業,仍然是以水稻、牲豬等傳統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全村435戶2124人,貧困人口172戶814人,主要以病、殘、老、弱為主,自身發展基礎條件差,穩定增收路徑窄,脫貧難度大
  • 「我的扶貧故事」我真誠服務 你滿意脫貧丨劍河縣柳川鎮乃壽村網格...
    「哥,你等哈,我打點菜,你拿去煮吃。」劉林海的妻子叫住了剛剛走訪完的我。「不用了,老妹,太麻煩你們了,謝謝了。」「麻煩哪樣哦,快點快點,先莫走,在村裡你們買菜不方便。」劉林海的妻子還沒有說完,身子已經跳下門前的小塊菜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