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對我們的胃口。」這是村裡多數群眾對我的評價。 2019年5月,組織安排我到南加鎮黨古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長。 黨古村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298戶1049人,貧困人口50戶163人,是傳統的苗、侗民族聚居地。全村位於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坡地帶,沒有一塊大的平整土地,發展產業條件極差,村民最大的出路就是外出務工和讀書。 作為攻堅隊長,我深感責任重大,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力為群眾辦點實事。 剛到村裡,為儘快摸清村情民情,我首先挨家挨戶走訪。1個月走訪下來,我對每家每戶的人員情況、致貧原因等有了全面的了解。
楊卓壇入戶走訪
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架南自然寨特困供養戶吳文三戶的「兩不愁」和住房問題特別突出,他是智力和語言雙重殘疾,今年已經68歲,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經常是吃「百家飯」。 對於他的脫貧路徑,我組織攻堅隊全體網格員認真分析後,認為送他到敬老院集中供養是唯一穩定脫貧的辦法。
楊卓壇(左二)與村幹部動員吳文三入住養老院
在徵求他的監護人和村裡群眾的意見後,村「兩委」把他送到了南加南寨敬老院集中供養。 剛開始,他還不適應敬老院生活,兩次跑回村裡。為了穩定他的心,我安排幫扶幹部以及他在村裡的親戚隔三差五到敬老院看望他,這樣堅持了2個月,他終於安定了下來,過上了穩定有保障的生活。 為了儘快和群眾打成一片,凝聚脫貧攻堅合力,凡是苦活累活,我們網格員帶頭幹;改廁、改圈村幹帶頭先改;拆除舊房、爛豬圈等幹部帶頭做;室內衛生整治網格員帶頭示範。 為提高農戶積極性,我組織網格員逐戶動員,還免費給在家農戶發放清潔工具和衣架,開展衛生評比,通過幾個月的整治並建立長效機制,村民逐步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2019年7月9日晚下了一夜的雨,泥沙全部衝到了白早自然寨腳公路上,車輛不能通行。為了儘快恢復交通,第二天早上,我親自帶領網格員和護路員前往清理。
楊卓壇帶領攻堅隊員清理砂石
通過1個多小時的努力,公路終於恢復通車。群眾也對我們豎起了大拇指,幹群關係進一步拉近了。 2014年以來,通過因戶施策制定脫貧路徑,抓就業扶貧主渠道,逐步完善村級基礎設施,推動產業、住房、教育、醫療等一系列扶貧政策的實施落地,到2020年黨古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了,村莊更加美麗了,全體村民正邁向更加美好新生活。 【人物小傳】 楊卓壇,1988年2月出生,今年32歲。2011年7月畢業於四川大學旅遊管理專業,大學本科,管理學學士。200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14年到南加鎮人民政府工作,2019年4月任南加鎮政法委書記、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