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毛頭小子」丨劍河縣南加鎮城西社區...

2020-12-26 天眼新聞

我叫姜政能,是南加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也是南加鎮城西社區培榮村駐村幹部。

作為一個剛出校園的毛頭小夥,一上班就被安排到一個深度貧困村駐村,我心裡沒有一點底,但我心想我是學農出來的,來到農村應該還是有點用處的吧,也有點期待。

剛來到村時,第一件事就是入戶採集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因為是本鎮人,我與村民交流起來還算順暢,但是對村民不熟悉,還是要村幹部帶著入戶,帶了一個多星期,總算把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採集完,自己對村民的情況也有了大概的了解。

在走訪的時候,我遇到一戶房子特別爛的家庭,這位村民叫龍成兵,他說他是貧困戶,但是我看村裡貧困名單沒有他的名字。在詢問了村長後得知,他之前長期外出務工不在家,所以在評定時並未將其列入貧困戶。

龍成兵家裡有6口人,2個勞動力和4個小孩,剛回家來田也不種,一個在家看小孩讀書,一個在外省務工,因為家裡人口多,即使有一人在外務工,一家人的生活也比較困難。

我回鎮裡把這一情況跟扶貧站做了匯報,後來經過動態調整把龍成兵戶納入到貧困系統,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根據他家情況制定幫扶政策,小孩讀書有了教育資助,我們幫助他申請危房改造,安排了公益性崗位給他,經過我們駐村工作隊及村支兩委的幫助,龍成兵戶在2019年順利實現了脫貧,摘掉了貧困的標籤。

走訪貧困戶

給貧困戶送柜子

我大學學的農學專業,又到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到農村還是有很多地方有用得上的知識。為了村民增收,2017年培榮村發展小香雞養殖4000羽,小黃牛養殖84頭,因村民沒有養過這麼多的雞,需要對他們進行防疫雞養殖管理方面的指導,我不懂的地方就請教老師後再指導村民,幫助村民把雞養好,養殖戶得到了增收,貧困戶得到了分紅。

龍太濤是鼻咽癌患者,平時一個星期或半個月就要去州醫院化療,合醫報銷後花費仍然巨大。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便幫助其申請大病救助減輕其家庭負擔,同時幫助其妻子楊二妹推薦公益性崗位就業,在村裡擔任保潔員工作,每個月有400元的收入。

幫助楊二妹丈夫申請大病救助

從2017年到2020年,我的扶貧故事發生在培榮村的每一個角落,在幫助村民們辦實事的過程中,也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因我個子矮小,村民們都親切的稱一聲「小姜主任」,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長。以後我將一如既往地秉持著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繼續為村民村裡辦實事,為培榮村貢獻自己的力量。

【人物小傳】

姜政能,男,1991年8月出生。2016年7月畢業於安順學院農學專業,長期在南加鎮農業服務中心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及農業生產指導工作,2017年10月被派到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擔任一名駐村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小郭,最甜的橘子我給你留著」丨劍河縣南加鎮...
    「小郭,房子修好了,現在打雷下雨再也沒著拿盆來接咯!」貧困戶姜繼德的房屋通過透風漏雨整治完成後,他激動地打來電話說道。我叫郭宇,2017年11月在劍河縣南加鎮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來到了南加鎮城西社區南孟村,擔任駐村幹部,開啟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丨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這是村裡多數群眾對我的評價。  2019年5月,組織安排我到南加鎮黨古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長。  黨古村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298戶1049人,貧困人口50戶163人,是傳統的苗、侗民族聚居地。  作為攻堅隊長,我深感責任重大,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力為群眾辦點實事。  剛到村裡,為儘快摸清村情民情,我首先挨家挨戶走訪。1個月走訪下來,我對每家每戶的人員情況、致貧原因等有了全面的了解。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小龍,快來、快來屋裡坐坐。」這是每每走訪我的幫扶戶石照文時,聽到的第一句話。  我叫龍仲坤,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九旁村白漢自然寨的石照文戶是我的結對幫扶戶,記得第一次去他家了解家庭情況,看到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窘困的生活環境後,我時常思考如何才能改變他家的生活現況呢?從此,「如何讓石照文家脫貧」這個問題,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頭。也是在你往我來的幫扶瑣事中,我與石照文慢慢的結下了不解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老石和小石的故事丨劍河縣南加鎮城東社區網格員...
    我叫楊石健,是劍河縣南加鎮城東社區街上村網格員。2019年7月大學畢業後,11月我便參加了工作,回到生我養我的南加鎮,雖然離縣城很遠但離我家很近,我很滿足。2019年11月,接到鎮黨委通知正式來到南加鎮城東社區街上村擔任一名網格員兼幫扶幹部。很早我就聽說我家有位幫扶幹部,當自己也成為了一名幫扶幹部的時候,既激動又有些擔憂。激動的是我也成為了一名能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工作者,擔憂的是不知道自己是否勝任這份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酸甜苦辣「扶貧四味」︱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第一...
    我叫邰勝學,今年32歲,2018年4月至今擔任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第一書記。九旁村是劍河縣南加鎮傳統村落之一,同時也是個深度貧困村,主要聚居苗族,全村所轄8個村民小組,共計農戶290戶117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4戶701人。  進了村,第一時間我便到黨員家中就生產、生活、村黨組織建設等有關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到困難戶家中進行走訪,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使我走出困境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
    我叫龍遠木,現年42歲,2級肢體殘疾,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家有4口人。  一直以來,由於家庭十分困難,家庭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2014年5月17日我向村委申請,得到群眾大會評議列為貧困戶。我曾在工廠做工,不小心被機子廢掉一隻手,雖然廠家負責了醫藥費用,但同時也辭退我在廠務工。   那段時間正值子女就學,我沒有了收入,整個家庭收入全靠妻子一人,生活都難以維持,住房就更不肖說了,偏斜的舊房隨時都有被風吹倒的可能。
  • 「我的扶貧故事」高山苗寨裡的笑臉丨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幫扶幹部...
    我叫彭清萍,是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大坪小村的一名幫扶幹部。南岑村由南岑、大坪兩個小村組成,其中我的幫扶戶所在的大坪村總人口97戶48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3戶250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小楊」 一份情丨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網格...
    我叫楊文振,是劍河縣公安局選派到南加鎮雷打塘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5月開始到小村天培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2015年我在劍河縣公安局參加工作,當時我被安排到柳川派出所工作,在柳川派出所工作的幾年時間裡我學到了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我也利用這樣的工作經驗,在駐村期間,融入老百姓當中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謀福利。我的網格是南加鎮天培村二組,我的網格內有15戶貧困戶,幾乎每一戶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有因為孩子上學致貧的,有因為殘疾致貧的,有因為缺少資金致貧的,還有就是缺少勞動力致貧的等等。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成了半個村裡人丨劍河縣南加鎮興塘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李恆
    「小李,你來啦!」「小李,去我家坐坐!」「小李,你的那十幾個『親媽』想你很啊!」我每次來到村裡村民們都親切地問候著。看到村民們的笑容與問候,我很欣慰也滿足了,他們是我駐村四年來「最可愛」的一群人,這裡也是我的另一個「家」。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毛弟,你來了,快來家裡坐......」。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脫貧故事」「一隻手」打拼出幸福生活︱劍河縣南加鎮康中村...
    我叫楊通舉,今年55歲,是劍河縣南加鎮康中村村民,家裡有5口人,小時候因傷失去了右手,屬於身體一級殘疾。因我們這裡交通不便、地區偏遠,生產條件落後,生活過得十分艱辛,加上身體的殘疾,家庭生活非常困難。  結婚後,家裡有了2個小孩要上學,讓原本十分困難的家庭變得更加拮据。妻子文化水平很低,加上兩個上學的小孩需要照顧,不能外出務工,家裡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妻子身上,讓我很是愧疚。而我因身體殘疾,外出務工處處碰壁,只能回到家鄉找點臨散的活幹。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那麼問題又來了,我一個外地來的年輕姑娘,既不是領導,沒有權利資金支持村裡搞發展,又沒有經驗技術,帶不動隊員、帶不動群眾怎麼辦呢?這個問題讓我很困擾。但是既然組織安排我來了,趕鴨子上架也要把這個擔子擔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從「輸血」到「造血」 扶貧決心勇直前丨劍河縣...
    我叫石小鈴,是劍河縣南哨鎮高定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初到高定村時,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首先聽取了之前來到攻堅隊的幹部一些簡單的情況介紹,儘可能全面地了解村裡近幾年來的發展情況。我給自己定下要求,在完成黨委、政府的工作後,只要有時間就到村裡去,走訪群眾,收集民情民意。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的扶貧工作而驕傲|劍河縣圖書館館長龔南榕
    我是龔南榕,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反村(南甲村、反召村的合併村)攻堅隊副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圖書館館長。期間,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措施,同時深入農戶家庭做好宣傳和了解實際情況,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 「我的脫貧故事」靠雙手勤勞致富 我心裡很踏實丨劍河縣南哨鎮反召...
    我叫龍家來,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反召村村民。家有5口人,我和妻子,還有三個還在讀書的小孩。幫扶幹部在龍家來走訪困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2014年,那年國家開始實行精準扶貧政策,我在村裡的幫助下,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從那天起,我便感覺看見了希望的曙光。
  • 「我的扶貧故事」不馳於空想 不鶩於虛聲丨劍河縣太擁鎮昂英村脫貧...
    「小吳啊,我覺得你真的神通廣大啊,什麼事都能做成的樣子。」在一次閒聊中,我的幫扶對象李明輝說。其實我哪有什麼神通廣大,做的都只是一件件小事,但對於群眾來說這些都是事關切身利益的大事。我叫吳英龍,2019年,來到劍河縣太擁鎮昂英村駐村,擔任脫貧攻堅戰隊副隊長。入村後,我堅持每日走訪村民,建立完善「三個臺帳」,因戶施策。吳英龍入戶走訪昂英村二組貧困戶李明輝是我的幫扶戶,其上有一個年邁的母親,下有一個在讀高二的女兒。
  • 「我的脫貧故事」這份幸福我等了十六年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
    我叫邰拿幹,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村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的故事要從1996年說起,那年我嫁給了交洗村邰九林,我們的生活過得很幸福快樂,夫妻恩恩愛愛,家裡生活也很富有,貧困似乎離我們很遠很遠,村裡人都很羨慕我的家庭生活條件。
  • 「我的脫貧故事」搬進幸福社區 過上幸福新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盤樂...
    我叫楊長櫻,今年22歲,是劍河縣磻溪鎮盤樂村村民,也是劍河縣幸福社區的搬遷群眾。我們家現在有3口人,正如社區的名字,我們現在過著幸福的生活。2018年,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我一家三口從村裡搬了出來,住進了縣城的新房子。現在的好光景,全靠國家的關心和扶貧幹部的幫助。作為一名貧困戶的我,如今在新的生活環境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找到了通向小康新生活的道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