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女子當家也能富丨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村民楊勝花

2020-12-18 天眼新聞

我叫楊勝花,今年40歲,是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的村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我丈夫楊通福是一名樸實勤勞的農民,通過我兩夫妻的努力,生活過得比較充實,日子也在一天一天的變好。

但是在2014年的一天,意外來臨,丈夫因病去世,家裡面的頂梁柱突然倒塌,看著家裡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我一時失了魂,不知以後的日子該怎麼辦。

楊勝花以前的家

在這個家庭最艱難的時候,我通過村幹部了解到國家出臺了」精準扶貧」政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寫了貧困戶申請書交到了村裡面。通過貧困戶識別的正規程序,我家在這一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此後的幾年,我家都享受了農村低保政策,保障了家裡最基本的開銷,生活逐漸有了希望,小孩上學也有了教育資助,讀書也不再那麼困難,我也在政府就業政策的支持下外出務工。

時間來到了2019年,這一年是我家變化最大的一年,在前幾年政策的支持下,我家的生活條件從量的變化升華到了質的改變。

「嬢,你在家啊,我叫陳昌遠,是南加鎮人民政府下派到我們方家村的網格員兼你家的幫扶幹部。」一天,我正在家裡面打掃衛生,一個和我女兒年紀相仿的幹部到家裡訪問時自我介紹到。

幫扶幹部陳昌遠(左)來到楊勝花(右)家了解情況

在幫扶幹部陳昌遠和村兩委的幫助下,這一年我家完成了易地扶貧搬遷入住,去到了凱裡生活,享受了農村低保,就業援助等政策,女兒上了大學並且辦理了助學貸款,陳昌遠還給我家申請了一臺電視機。

楊勝花住進的凱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

2014年以來,通過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和自身的發展,我家的收入實現了穩定增長,到2019年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了一萬元左右。同年年底,在貧困人口動態調整的時候,我主動向村裡面申請脫貧。

在黨和國家的精準幫扶下,我家的生活條件得到了質的飛躍,現在小孩也快畢業,我肩上的擔子也終於可以輕鬆一點了。在這裡,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熱心幫助過我家的幹部們,在未來的日子裡,我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見習編輯 段嵐茜

編輯 駱航念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小楊」 一份情丨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網格...
    我叫楊文振,是劍河縣公安局選派到南加鎮雷打塘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5月開始到小村天培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所以我對農民有著不一樣的情懷,往往看到他們我都會不自覺地感到親切,我也曾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工,在大城市裡打過工,深知一個農民想要富起來是有多麼的不容易。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時常在思考,作為一名中共黨員,不應該只考慮自己,而應該多考慮群眾,我心裡萌生一個念頭,要帶領更多群眾脫貧致富。  2019年是劍河縣脫貧出列之年,通過幫扶單位黔東南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幫助,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我們成立了村社建聯劍河縣群振生態產業旅遊開發專業合作社,我是也社員之一。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我叫田景奎,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村)村民,因家庭生活困難,於2014年5月,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家被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了解到我家庭的困難後,村裡將我安排到了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給我每月工資800元,工作又輕鬆又能鍛鍊身體。  後來,我們全家享受到了低保、教育資助、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等,我的肺結核病也經住院治療和疾控中心無償開藥服用,已得到了康復。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使我走出困境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
    我叫龍遠木,現年42歲,2級肢體殘疾,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家有4口人。  一直以來,由於家庭十分困難,家庭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2014年5月17日我向村委申請,得到群眾大會評議列為貧困戶。我曾在工廠做工,不小心被機子廢掉一隻手,雖然廠家負責了醫藥費用,但同時也辭退我在廠務工。   那段時間正值子女就學,我沒有了收入,整個家庭收入全靠妻子一人,生活都難以維持,住房就更不肖說了,偏斜的舊房隨時都有被風吹倒的可能。
  • 「我的脫貧故事」光榮家庭脫貧最光榮丨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村民肖...
    我叫肖思軍,是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二組村民。我家有4口人,由於我先天身體發育不良,身材矮小,我的妻子也有智力障礙,先天條件不足的兩個人組建的家庭生活十分艱難。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村民肖思軍直到2014年,國家實行的精準扶貧政策,讓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向村裡申請後,經過村民評選,我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下,我們的生活迎來了轉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一路向好。
  • 「我的脫貧故事」我們家當上了「股東」丨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
    我叫裴木恩,是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目前就讀於貴州理工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今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年。政府與教育部門的支持,對於貧困家庭出生的我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幫助。在這期間,我感受到了國家對我們的關懷,享受到了國家的許多扶貧政策。在這之前,我想都不敢想,我們家可以當「股東」。這幾年,國家扶貧政策「光臨」我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父親成為了合作社的一名「股東」,每年參與合作社利益分紅,坐著也能賺錢,家人別提多開心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九朗村是九當村和朗晃村合併的行政村,但是兩個村離得很遠,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楊江勇隊長與我一人負責一個小村,我具體負責九當村脫貧攻堅工作。我是河南人,來到劍河工作了6年多了,但是到村裡駐村是第一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剛到村裡的時候特別擔心,生怕語言不通或者自己做不好。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敢想敢做 脫貧就在眼前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
    我叫楊明,今年37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的村民。  「瞌睡還沒清醒,就通了公路、電話、電視、路燈」,出行方便多了,村民提高了自覺性,村莊逐步規範整潔,生產生活狀況明顯改善,我老爸67歲了,還會用微信哩!
  • 「我的扶貧故事」成為村民們熟悉的「陌生人」丨劍河縣南寨鎮九寨...
    我叫姜學成,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寨鎮九寨村網格員。2019年7月23日我駕駛著自己的車載著自己生活起居的必需品,從單位出發前往新的工作駐地——九寨村,一路上心情忐忑,思緒萬千,擔心、激動各種情緒在心頭纏繞。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是奔向新生活的起點丨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
    我叫龍中明,今年57歲,是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村民。我和我妻子都患有疾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無法外出掙錢,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村裡將我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龍金理向我詳細講解國家扶貧政策,告訴我不要擔心,要樹立信心,現在醫療進步了,什麼病都能治。幫扶幹部龍金理到龍中明家走訪聽了他的話後,我備受鼓舞,感覺生活又燃起新的希望。
  • 「我的脫貧故事」奮鬥讓下一代過得更好丨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村民...
    我叫邰通明,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村民,我家裡有4口人,我和妻子在黔南惠水高速修建工地打工,兒子目前在武漢大學上學,女兒在凱裡振華中學上初三。2013年底,我家因為一場火災,奮鬥了多年的房子沒了,這讓我一下子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一樣。好在黨的政策好,當年就給了我們危房改造資金重新修了房子。  2014年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往後的4年間,我的2個小孩都在上學,特別是兒子在上高中,開銷較大。
  • 「我的脫貧故事」自食其力 脫貧讓我很自豪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源江...
    我叫張德勝,今年48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源江村村民。我家有4口人,是再婚家庭,妻子與我還有三個孩子擠在一個小小的房子裡勉強度日。就在我一籌莫展之際,「精準扶貧」的東風颳進了我們家,國家給村裡派來了一支脫貧攻堅隊,同時也給我家帶來了希望。我的結對幫扶幹部叫陳禮應,他第一次來到我家時便對我家的家庭情況表示很驚訝,看到了我們的難處,他表示要竭盡所能幫助我們一家四口擺脫貧困。
  • ...故事」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丨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潘仲海
    我叫潘仲海,是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兼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黨裡村由巫裡村和黨開村兩個小村組成,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166戶74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343人。這裡山高坡陡、資源匱乏、環境較為惡劣,村民文化水平低、經濟發展緩慢。了解到黨裡村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房屋老舊、季節性缺水、環境衛生髒亂差、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精細調研,摸準村情,確立扶貧工作思路。我迅速走遍全村的常住戶,重點入戶走訪79戶貧困戶,了解村民所需所想。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脫貧了 我心裡就踏實了丨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
    我叫姚倫文,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網格員。  2019年4月底,組織上安排我接替龔文焱老書記負責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八組的脫貧攻堅網格工作。剛到新民村,龔書記就帶我走了一圈八組的村民家庭,介紹了村民家裡的基本情況,在路上遇到行人,老書記還會跟他們說:「這是小姚,以後就由他來負責幫扶你們家了,你們要像支持我一樣支持他的工作哦」。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信心活出精彩人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
    我叫張昌明,是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2014年,由於經濟情況不穩定,三個小孩年齡尚小且在讀書,生活十分艱難,村裡便把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關心下,2015年初他們組織我和妻子到廣東省東莞市製衣廠務工,當時每人每月2600元左右的收入。隨後我家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有了穩定收入,就學、就醫也都得到了保障,那一年,我便主動向村「兩委」申請退出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幫扶幹部把我當成親兄弟丨劍河縣南哨鎮坪寨村...
    我叫陽大伍,是劍河縣南哨鎮坪寨村(大坪小村)村民,現年54歲。我家現有5口人,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已於2019年脫貧。9年前,大坪村發生火災,我家的房屋被燒毀,後與他人購買的兩間兩層樓的木房才能勉強有個落腳的地方。
  • 「我的扶貧故事」從「輸血」到「造血」 扶貧決心勇直前丨劍河縣...
    我叫石小鈴,是劍河縣南哨鎮高定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初到高定村時,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首先聽取了之前來到攻堅隊的幹部一些簡單的情況介紹,儘可能全面地了解村裡近幾年來的發展情況。結合本村情況,我召集村組幹及村內較有代表性的務工人員一起商議,依託本村人在山西省太原市務工的基礎,在基礎上進行勞務輸出,讓我村的村民外出有穩定的務工地點,還能保障我村村民在外務工的安全。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我們把全村黨員組織起來,聯繫每個貧困戶,做好脫貧申請和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村民當家人,村民也把我當家人丨劍河縣太擁鎮...
    我叫吳親文,是貴州銀行劍河支行的一名普通職工,也是劍河土生土長的26歲小夥。2019年3月,為助力家鄉打贏脫貧攻堅戰,按照組織的安排,我來到劍河縣太擁鎮九儀村擔任駐村網格員。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和這裡的鄉親們與貧困進行了最後的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