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們家當上了「股東」丨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叫裴木恩,是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目前就讀於貴州理工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今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年。

政府與教育部門的支持,對於貧困家庭出生的我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幫助。

我家有4口人,在2016年被評為精準扶貧戶,到目前已有5年之久。在這期間,我感受到了國家對我們的關懷,享受到了國家的許多扶貧政策。

在這之前,我想都不敢想,我們家可以當「股東」。這幾年,國家扶貧政策「光臨」我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父親成為了合作社的一名「股東」,每年參與合作社利益分紅,坐著也能賺錢,家人別提多開心了。

裴木恩的父親在搬運砍好的竹子

更讓我想不到的是,父親還能在村就職,當巡山護林員,父母還會在生產生活之餘,砍竹子拿去售賣,家庭經濟得到一定增收。

這一切的改變就這樣在我眼前真實地出現,驚訝之餘更多的是驚喜。

如果是在以前,僅靠父母務農,家裡收入來源少,我還真不知道拿什麼讀大學。可是現在,國家的扶貧政策這麼好,我滿懷信心和希望,一直努力學習,也如願考上了大學。

作為貧困戶,國家對於我們來說就像是黑暗中照進的一縷陽光,帶給我們一種信心與希望。我和妹妹在學校享受到了國家專項扶貧資金,政府還派了駐村幹部、幫扶幹部幫助我們解決許多實際問題,我們十分感謝。

脫貧攻堅隊的叔叔阿姨經常走村串巷,不分白天和黑夜,更顧不上酷暑和寒冷,他們親自來到我小小的家講解扶貧政策,多次幫助我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裴木恩的母親在整理砍好的竹子

他們有的離開家中年邁的父母、有的與孩子分離,來到我們偏僻、貧苦的農村,只為改善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我們的幸福指數。這樣的一份心意,這樣的一份付出,無時無刻不感動和觸動著我。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是國家幫助我們的許許多多,感謝脫貧攻堅隊的叔叔阿姨,給我們提供幫助及指導,使我家能在2020年順利脫貧。

同時,也非常感謝政府及學校對我的照顧和支持,給予了我在這種年紀及貧困環境下所需要的愛與關心。

在今後的日子裡,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心存感激,努力讓我的家庭過得更好,不辜負國家的期望,也不辜負自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脫貧故事」國家政策挽救了我的家|劍河縣太擁鎮白道村村民張玉安
    我叫張玉安,今年25歲,家住劍河縣太擁鎮白道村,家有7口人。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中靠幾畝地為生,我不得不外出務工,保障家中生活開支,家中不富裕,但是也還算過得去。天有不測風雲,2019年8月21日,母親不幸患病,醫生說治療費用需要10多萬,對於我這個原本清貧的家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當下的我真的不知所措。母親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家庭又困難,沒有享過幾天福,還要遭受病痛的折磨,我實在是於心不忍,儘管手頭沒有一分錢,但是我還是下定決心,哪怕砸鍋賣鐵,我也要治好母親。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我叫田景奎,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村)村民,因家庭生活困難,於2014年5月,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家被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9年過完春節,妻子和商量,說我們不能在家呆著等政府支持,她說要去廣東打工,我身體不好,在照顧小孩讀書。我同意了她的想法,4月她到了廣東東廣京都物流公司做包裝工,月工資3000元。而我本人經村兩委的幫助下,安排到劍河縣華潤希望小鎮工地上班,月工資2000元。
  • 「我的脫貧故事」家裡生活好起來了 我也重拾了上學夢丨劍河縣太擁...
    「長成,現在脫貧了,家庭收入也穩定了,有沒有意願重新邁入校園的大門?」今年7月的一個電話,使我重拾了上學夢。我叫歐長成,今年19歲,是劍河縣太擁鎮柳開村村民。我出生在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家有5口人,2017年以前,家裡無痛無災,齊享幸福生活,父母親在榕江縣朗洞鎮務工,弟弟妹妹和我在朗洞上學。2017年,我初中畢業,也是這一年,我父親患上了重症肌無力,無法進行重勞力工作。沒有辦法,我只能放棄學業,一邊務工一邊照顧家裡。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0年前我一直在外打工,因為家裡人多,全靠我一人的務工收入支持家裡的生活開支,當時家裡有年邁的父母、我的一雙兒女,還有身體不好的嶽母也跟著我們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光榮家庭脫貧最光榮丨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村民肖...
    我叫肖思軍,是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二組村民。我家有4口人,由於我先天身體發育不良,身材矮小,我的妻子也有智力障礙,先天條件不足的兩個人組建的家庭生活十分艱難。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村民肖思軍直到2014年,國家實行的精準扶貧政策,讓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向村裡申請後,經過村民評選,我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下,我們的生活迎來了轉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一路向好。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使我走出困境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
    我叫龍遠木,現年42歲,2級肢體殘疾,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家有4口人。  一直以來,由於家庭十分困難,家庭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2014年5月17日我向村委申請,得到群眾大會評議列為貧困戶。我曾在工廠做工,不小心被機子廢掉一隻手,雖然廠家負責了醫藥費用,但同時也辭退我在廠務工。   那段時間正值子女就學,我沒有了收入,整個家庭收入全靠妻子一人,生活都難以維持,住房就更不肖說了,偏斜的舊房隨時都有被風吹倒的可能。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九朗村是九當村和朗晃村合併的行政村,但是兩個村離得很遠,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楊江勇隊長與我一人負責一個小村,我具體負責九當村脫貧攻堅工作。我是河南人,來到劍河工作了6年多了,但是到村裡駐村是第一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剛到村裡的時候特別擔心,生怕語言不通或者自己做不好。
  • 「我的扶貧故事」成為村民們熟悉的「陌生人」丨劍河縣南寨鎮九寨...
    我叫姜學成,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寨鎮九寨村網格員。2019年7月23日我駕駛著自己的車載著自己生活起居的必需品,從單位出發前往新的工作駐地——九寨村,一路上心情忐忑,思緒萬千,擔心、激動各種情緒在心頭纏繞。
  • 「我的脫貧故事」奮鬥讓下一代過得更好丨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村民...
    我叫邰通明,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村民,我家裡有4口人,我和妻子在黔南惠水高速修建工地打工,兒子目前在武漢大學上學,女兒在凱裡振華中學上初三。2013年底,我家因為一場火災,奮鬥了多年的房子沒了,這讓我一下子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一樣。好在黨的政策好,當年就給了我們危房改造資金重新修了房子。  2014年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往後的4年間,我的2個小孩都在上學,特別是兒子在上高中,開銷較大。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你們的真情付出 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劍河縣...
    我叫李秀花,是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村民,現就讀於貴陽學院,今年大四。家中共5口人,我和弟弟李忠洪在學校讀書。幾前年,我父親李進忠在廣東打工的時候大腿受重傷導致殘疾,喪失了勞動力,家中經濟來源全靠母親那微薄的務農收入來維持。
  • 「我的脫貧故事」自食其力 脫貧讓我很自豪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源江...
    我叫張德勝,今年48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源江村村民。我家有4口人,是再婚家庭,妻子與我還有三個孩子擠在一個小小的房子裡勉強度日。因為缺少文化和實用技術,我和妻子只能在縣城周圍打打零工,收入無法穩定,讓我們的家庭極為困難,連小孩上學的費用都是靠親友支助。為改變生活,我和妻子曾嘗試過各種工作,和搞建築的老闆塔外牆架子、在飯店洗碗等但始終不見起色,同時也學不到什麼技術。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是奔向新生活的起點丨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
    我叫龍中明,今年57歲,是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村民。我和我妻子都患有疾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無法外出掙錢,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村裡將我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考慮到我家情況,鎮政府聘我擔任久仰鎮黨義村護林員。同時,在社保兜底精準幫扶政策的保障下,吃穿已經不用我發愁了,2017年底我申請了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脫貧了 我心裡就踏實了丨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
    我叫姚倫文,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網格員。  2019年4月底,組織上安排我接替龔文焱老書記負責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八組的脫貧攻堅網格工作。剛到新民村,龔書記就帶我走了一圈八組的村民家庭,介紹了村民家裡的基本情況,在路上遇到行人,老書記還會跟他們說:「這是小姚,以後就由他來負責幫扶你們家了,你們要像支持我一樣支持他的工作哦」。
  • ...故事」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丨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潘仲海
    我叫潘仲海,是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兼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黨裡村由巫裡村和黨開村兩個小村組成,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166戶74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343人。這裡山高坡陡、資源匱乏、環境較為惡劣,村民文化水平低、經濟發展緩慢。了解到黨裡村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房屋老舊、季節性缺水、環境衛生髒亂差、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精細調研,摸準村情,確立扶貧工作思路。我迅速走遍全村的常住戶,重點入戶走訪79戶貧困戶,了解村民所需所想。
  • 「我的扶貧故事」從「輸血」到「造血」 扶貧決心勇直前丨劍河縣...
    我叫石小鈴,是劍河縣南哨鎮高定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初到高定村時,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首先聽取了之前來到攻堅隊的幹部一些簡單的情況介紹,儘可能全面地了解村裡近幾年來的發展情況。石小鈴(右排右三)組織村民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我們村生態環境好,過去有養殖基礎,就是成不了規模,貧困戶大都想幹不敢幹,大部分貧困戶較為喜歡見效快的方式。本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務工工種都比較單一,都屬於建築行業,而且務工地點都在山西省太原市。
  • 「我的脫貧故事」幫扶幹部把我當成親兄弟丨劍河縣南哨鎮坪寨村...
    我叫陽大伍,是劍河縣南哨鎮坪寨村(大坪小村)村民,現年54歲。我家現有5口人,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已於2019年脫貧。9年前,大坪村發生火災,我家的房屋被燒毀,後與他人購買的兩間兩層樓的木房才能勉強有個落腳的地方。
  • 「我的脫貧故事」女子當家也能富丨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村民楊勝花
    我叫楊勝花,今年40歲,是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的村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丈夫楊通福是一名樸實勤勞的農民,通過我兩夫妻的努力,生活過得比較充實,日子也在一天一天的變好。但是在2014年的一天,意外來臨,丈夫因病去世,家裡面的頂梁柱突然倒塌,看著家裡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我一時失了魂,不知以後的日子該怎麼辦。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信心活出精彩人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
    我叫張昌明,是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2014年,由於經濟情況不穩定,三個小孩年齡尚小且在讀書,生活十分艱難,村裡便把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關心下,2015年初他們組織我和妻子到廣東省東莞市製衣廠務工,當時每人每月2600元左右的收入。隨後我家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有了穩定收入,就學、就醫也都得到了保障,那一年,我便主動向村「兩委」申請退出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