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信息時報記者鄭曉玫
自熱火鍋剛「火」起來的時候,恰逢方便麵等速食食品受外賣崛起的影響而市場份額萎縮。當時,在不少人看來,自熱火鍋會和眾多「網紅」產品一般稍縱即逝,不曾想其生命周期卻一再延長。根據海底撈火鍋底料的官方供應商頤海國際昨日發布的2019中報數據,今年前六月,其自熱產品收入3.41億元,同比增長216.7%,業務佔比達20.6%,僅次於火鍋底料。由此看來,自熱火鍋至今還未變冷。
潛力大:百億市場吸引企業布局
自2017年下半年頤海國際切入自熱食品市場以來,其關聯企業海底撈布局速食領域已有兩年。不少研報指出,儘管火鍋底料依舊是頤海國際目前最大的收入和利潤來源,可自熱產品在企業幾大板塊的增速不容小覷。
根據頤海國際2019中報,今年前六月,其方便速食產品(包括自加熱小火鍋及自加熱米飯各產品)收入3.41億元,同比增長216.7%,業務佔比達20.6%,僅次於火鍋底料。據悉,今年上半年,頤海國際推出的新產品中,就有3款自加熱米飯產品和1款自加熱小火鍋。
在今年4月,頤海國際發布2018年財報時,國盛證券發布的研報指出,自熱火鍋市場的空間達百億,自熱小火鍋作為方便麵的消費升級產品,未來有望形成類似於方便麵的競爭格局。目前,海底撈的自熱小火鍋在市場上銷售額暫時排名第一,未來市場佔有率有望逐步提升至20%以上,對應2022年產值24.73億元,較2018年增長451%。
從2015年萌芽,到2017年迅速崛起,再到如今的百億市場空間,自熱火鍋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布局。尤其在2017年,傳統食品企業、餐飲企業等更是紛紛加碼。其中,2017年3月,大龍焱的隨身鍋上市,4月德莊、小龍坎推出自熱火鍋;7月,海底撈大舉布局自熱火鍋。2018年,號稱「方便麵雙雄」之一的統一也宣布進軍自熱火鍋行業。
自熱火鍋掀起速食食品的又一波浪潮,並且在熱潮的「反哺」下,自熱食品市場近兩年還陸續出現自熱酸辣粉、重慶小面、乾拌麵以及自熱羊肉湯等新產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面上的自熱食品品牌已經有上百家。
利潤高:成本不及售價三分之一
企業爭相布局的背後,除了看好市場前景,也因為自熱火鍋是一門「低成本高利潤」的好生意。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很多自熱火鍋都是「多方代工、組裝出品」,如委託方為某電子商務公司,而底料、配菜、發熱包、外包裝等,則分別由不同材料廠家進行代工生產。
記者在沃爾瑪超市走訪時發現,包括海底撈、小龍坎、德莊等品牌在內,一盒自熱火鍋淨重為400多克,其中肉食品含量不到四分之一(素食口味除外),而售價均集中在38~40元之間;素食口味的價格相對較低,不到30元。成本不及售價三分之一。
這其中的利潤有多少呢?上述人士就指出,一盒自熱火鍋加上包裝和發熱包,成本基本控制在11~16元,可見利潤空間相當客觀。「之前也有媒體報導過,在市面上流通的牛肉版自熱火鍋,如果拿貨在100箱以上,那一盒進貨價大約在15元,而市場的零售價在35.9元,利潤達到100%以上。」
渠道方面,電商渠道似乎比傳統商超渠道更有優勢。記者在超市走訪時發現,在一整排擺滿方便麵等速食品的貨架上,自熱火鍋只佔據著最靠邊的角落位置,甚至還跟不少酸辣粉、螺螄粉「混搭」在一起。
不過,記者在淘寶上搜索「自熱火鍋」按銷量排行,一款名為「椒吱素食小火鍋」的商品月銷量高達45萬筆,「百草味麻辣什蔬火鍋」月銷量高達15萬筆,而「海底撈自熱小火鍋」月銷量最高達6.5萬筆。
此外,商家也在不斷開拓新渠道打開市場。頤海國際表示,今年上半年,集團方便速食品類持續錄得較快增長,正是得益於經銷商渠道持續下沉以及例如便利店、火車站、旅遊景點等新渠道的持續擴展。
專家:行業亟待統一標準未來仍有增長紅利
不過,經過近兩年的高速發展後,自熱火鍋存在的問題也開始出現。近年來,多地曾發生自熱食品傷人事件。據媒體報導,成都一名市民在家吃自熱火鍋,結果導致1釐米厚的玻璃桌炸裂。家住上海靜安區的方先生由於加熱「自熱火鍋」操作不當引發爆炸,熱液濺至右眼。
此外,也有市民認為自熱火鍋配料中的味精味太濃、產品價格過高、包裝不嚴謹等等。
對此,有專家直言,自熱食品行業至今未有統一的國家標準。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記者,自熱食品行業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包括沒有國標,僅各地級市出臺的(徵求意見稿)試行公告對行業進行約束,而且內置的加熱包難免會有安全隱患。另外,自熱食品行業還屬於小眾產品,處於快消品行業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導入期,所以企業能夠推出創新型產品進行前瞻式布局,那對於自熱食品行業來說才是有意義的。
「隨著國家標準慢慢完善和即將出臺。自熱食品肯定會迎來一波新的增長紅利。企業如果想坐享這股紅利,新研發的品類必須帶有品牌的特性,而非盲目跟風。而這一切還有賴於國家儘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未來,行業才能在技術升級的前提下,保證產品安全且降低成本消耗。」朱丹蓬說道。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