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與材——從文化傳統看印章與材質的關係

2021-02-07 壽山石文化網



印與材

從文化傳統看印章與材質的關係


文/唐穎


  「印」之一字,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執政所持信也。從爪從卪。凡印之屬皆從印。」清代學者段玉裁對此亦有一段闡述:「執政所持信也,凡有官守者皆曰執政。其所持之卪信曰印……諸侯於其國中,公卿大夫於其採邑用之。是即用印之始也。」可見,印最早的時候是作為身份和權力的憑證。



  實際上,在秦以前,印的材質與名稱並不因為使用者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分,方以智在《印章考》中寫道:「秦以前印、璽通名,漢以來章與印亦分矣……衛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惟其所好。秦以來天子始稱以璽,獨以玉。』」



  可見,在秦以後,天子之印不僅被特別地稱為「璽」,不許他人再用「璽」字,就連印的材質也被限定為了玉質。到了漢代,印材的等級區分則變得愈發界限分明,不同等級官階所掌之印有了「璽、章、印」這種命名上的區分,以及「黃金、銀、銅」的材質上的差別,正如明人甘暘所言:「古用金銀為印,別品級耳」。當然,這個時候皇帝所用的傳國之璽,依然是玉質的。




  從秦漢時期的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印多用於表示自我的身份,因此印文的內容多是姓名或者官職。而到了宋代,隨著用印製度越來越寬鬆,印文內容也變得更為豐富起來,明代甘暘的《印章集說》中寫道:「宋承唐制……更其制度,或方或圓,其文用齋堂館閣等字。」僅從「齋堂館閣」一詞,我們就可以發覺文人在篆刻中佔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的確,到了宋之後,文人代替了工匠,成為了篆刻的主要參與者,而這其中的轉變,和印材的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知道,原本印章所用到的玉乃是質地堅硬非常的材質,想要以此作為印材並且在其上篆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甘暘的《印章集說》中就記載了古代刻玉需要用到「昆吾刀」,方可切玉如脂,而在甘暘所處的明代,需要以藥治刀方可刻玉,這對於並非以力量見長的文人而言想來難度極高,不能夠勝任。雖然玉印篆刻還有「碾印」一法,但碾印難以呈現筆意,「且轉折結構,俱不流暢,不如刻者有神」,自然也非文人所喜。因而在秦漢時期,文人很難作為治印篆刻的主流群體出現。



  直到王冕以「花乳石」入印之後,文人群體才驟然湧現在印壇中。石質較玉質偏軟,適合奏刀,文人如獲至寶,亦因這小小的美石得以親試篆刻,從此成為了印壇的主流。文人之興稍縱即逝,就連畫畫也要「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在長時間的琢磨堅硬的玉印的過程中,雅興早就消耗殆盡,更別提在其中注入審美趣味了,「自王冕易以花乳石,而攻堅者鮮矣」(桂馥《續三十五舉》)。柔軟的石質正可以讓文人「趁興而篆」,從而完成諸多佳作。沈野在《印談》中坦言:「金玉之類用力多而難成,石則用力少而易就,則印已成而興無窮,餘亦聊寄其興焉耳,豈真作印工耶!」這大概也能算是文人對於選擇石作為印材的肺腑之語了。



  柔軟的石質除了使文人能夠酣暢淋漓地在印面上抒發個性、寄託情懷之外,還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就是石章能夠產生剝蝕感,這一點通過兩件在《印談》中記載的舊事可以看出,沈野寫道:「文國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櫝中,令童子盡日搖之;陳太學以石章擲地數次,待其剝落有古色,然後已。」柔軟的石章經過磕碰之後,「剝落有古色」,充滿古意與雅韻,正符合文人崇古擬古之心。



  其二由於質地較軟,石材在自然條件下易產生筋格瑕裂,這在文人看來如同筆墨皴法,淋漓亂灑之處亦是難得的天然之致。



  從古至今,文人所記載的印石名品數量蔚為可觀:「印石種類不一,要其可用者,凍為上,浙中處州之青田次之,昌化及閩中壽山又次之,楚之荊州、滇之武定等類,不足數矣。」(《印典》)。陳克恕的《篆刻針度》列舉了青田凍石、封門石、大松石、壽山石、昌化石、莆田石、寶花石、楚石、大田石、朝鮮石、萊州石、煤精石、綠松石、丹砂印、房山石、豐順石等十數個較大類的印石品種。到了鄧散木的《篆刻學》中,又增加了陰洞石、遼石、閩清石、延平石、古田石、永福晶、廣石、豐潤石等若干品類,並對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這三大印石加以細分,如此相加,大抵有百多種之數。



  那麼文人們如何給這些印石名品劃分等級?

  當然,最基本的一點依然是刀感。


  文人在記載各類石種時,最為常見的評價便是刀感,如青田、壽山石就以適刀而受到喜愛,昌化石則「往往多砂釘與筋,且性膩難刻,不若青田、壽山之適刀法也」,寶花石「形亦如壽山石,然其質粗松,不足取」、朝鮮石「堅不讓刀」,綠礦石「蒼翠可愛,又易著刀」、房山石「其性松嫩,不中刀法」、風門藍「質粗不適刀鍥」等等。



  當然,隨著篆刻風尚的逐漸淡化,如今的人們在收藏這些名石時也許不再將「適刀」作為評判石材的最基本標準,且如今越來越多的新石種出現在市場中,它們或許還未得到較為廣泛的刀感評判,但「適刀」與石質相關,也反映了石材本身的緊密度,古代文人們的判斷無疑仍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能否適刀也從側面反映出石材的純淨度,如陳亮伯評價田黃石就特別提到其細膩純淨,「紋理瑩細,而石質中往往有大小墨點,並非沙子礙刀者可比,乃彌覺其古潤也」。



  另外,從沈野、陳克恕、朱象賢、鄧散木的記錄中可以看出,文人的審美通常以晶瑩剔透的凍石為上,燈光凍就是「通體明瑩,照之燦若燈輝」,至於其他名品印石,亦往往強調晶凍光潔的特點,如「光潔可愛,稍遜燈光」(青田黃色凍)、「半透明如玉」(青田魚腦凍)、「『水坑』中所得『水凍』尤為妙品」(壽山水坑石)、「純淨通靈,色慾淡欲佳」(壽山水坑天藍凍)、「白如玉半透明」(昌化羊脂凍)。



  其次,自然的動人色彩和優美紋理也是吸引文人的重要原因,如「石帝」田黃的顏色就分外引得文人青睞:「色首橘皮黃、次金黃、桂花黃、熟慄黃、枇杷黃、其橘皮黃四方者兩以上價三倍黃金,為壽山石第一品」,另外諸如「間有灑墨黑斑、文採流麗」(大松石)、「純雞血紅為最」(昌化雞血石)、「色光潤而黑、質堅、體輕有似烏犀,印材中之清品也」(煤精石)等等,鄧散木總結說:「石之佳者,色彩光澤炳然可玩。」雅玩之趣味,就從這小小的方寸之物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壽山石文化網

壽山石文化深度閱讀首選平臺

與您分享美石美刻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印章文化課堂開課啦!古人刻印章的材質有何講究?
    古人刻印章的材質有什麼講究嗎?今天這一期,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
  • 日本印章文化的存留
    但是,在隔壁的鄰國日本,卻將這小小的印章發揮到了極致,同時在新冠病毒爆發之後,讓日本政府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日本印章文化的由來     原本日本的印章文化是由中國傳過來.最古老的印章是出土於九州地區,是在公元57年的「漢委奴國王印」,現保存在福岡市立博物館裡.
  • 明代人如何看待不同材質印章?
    《集古印正》是明代篆刻家甘暘編著的一部集古印譜。全書共五卷,末附《印正附說》。本文即據《印正附說》部分整理而成,內容是作者甘暘對不同材質印章的認識及評價。甘暘有長期的摹刻、篆刻實踐,其論印章可謂本色當行。作為篆刻史上一部早期的系統性著作,對於了解古人對印章的認識無疑具有重要價值。
  • 【石友藏事】呈現石頭的生命—印章收藏門道
  • 智能印章智能化管理公司用印行為 防範印章管理風險
    智能印章對企業實體印章智能化一體管理,解決企業用章難、管章難、驗章難、印章量大、用章分散、異地用印等難題。董助印章智能化管理採用軟硬體協同的模式管控用印流程,利用物聯網、網際網路、遠程控制等信息化技術,不僅解決了企業用章監管難的問題,也提升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和節約了公司的管理成本。
  • 小印章,大情懷:古今水晶印章大賞
    印紐平臺圓雕,螭虎四肢伏地,印側薄刻饕餮紋飾,尚古效漢。印高4公分,印面成3.5公分見方,且琢刻繁複,四周作朱文雙螭中拱護「御賜」二字,中間四方減地陽文漢隸「為國藩輔」四字,字體遒勁剛正,印風凝素沉穆。「藩輔」取諸侯為屏藩以輔佐天子之義。「為國藩輔」則出自宋曾鞏《節度使制》中:「以作股肱之良,以為國藩輔之重。」刀法布局極似同年佳士得香港春拍董滄門刻恭親王龍鳳田黃對章之鳳章。
  • 戰漢印章大賞,大美至極!
    ▲秦  王猷私印 印章材質為新疆和田白玉用砣機勾砣加解玉砂碾成▲秦  張頛 印章材質為岫巖河磨玉(花岫)用砣機勾砣加解玉砂碾成漢代玉印▲漢代  宋嬰 印章材質為新疆和田玉▲漢代  蘇過期 印章材質鈣化嚴重呈雞骨白其實,上述印章在戰漢印章裡大多算普品水平,戰漢印章的精華是帝王璽和諸侯印,那才是一個時代和帝國的文化濃縮品。後面會有專題推出。
  • [圖賞]國粹魅力,中國印章之美!
    印章,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鑑定或籤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會先沾上顏料再印上,不沾顏料、印上平面後會呈現凹凸的稱為鋼印,有些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製作材質有 玉石、金屬、木頭、石頭等。印章種類繁多,基本上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不僅名稱不同,形狀、大小、印文、紐式也有差異。印章由皇家頒發,代表權力,以區別官階和顯示爵秩。
  • 藏在鈔票裡的印章
    在2000年發行現行臺幣後,行名不再是臺灣銀行,改為「中央銀行」,隨之而來印章內容也發生了變化,例如現行臺幣的印章印文為:「中央銀行總裁、中央銀行印」。儘管在某個程度上來講,臺灣省算是延續著民國的風格和傳統,但印章內容和民國紙幣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 吐蕃印章初探
    三、吐蕃印章的淵源雖然有學者提到吐蕃印章可能受到了周邊文明的影響,但都未深入論證。從現有資料來看,筆者認為吐蕃印章至少受到了漢地和西方印章文化的雙重影響。(一)漢地印章文化的影響有學者已經注意到吐蕃大方官印與漢地印章在形制上的相似性,但於此之外的其他關係則未提及。
  • 視覺盛宴:古今水晶印章大賞
    再從使用者上來看,古代水晶印章的使用者多為王侯將相和文人墨客,因材質珍貴和文化水平,水晶印章屬於上層使用的奢侈品。而今天隨著全球貿易的開展,大量平價的水晶印章走入百姓家,為普通人也可以收藏使用。首先來看近年來拍賣會上價值較高的幾件,這幾件水晶印章價值高,主要來自於宮廷上品,為皇族使用或御賜印章,文化價值較高。
  • 國人崇石,心心向印——觀瞻中國印文化大展有感
    除了實用功能,印章也被賦予了高妙的藝術屬性。自甲骨、金文、小篆、繆篆、隸、楷等文字的不斷演繹,乃至各個時代、民族、區域的文化、審美因素和製作手段的不同,使印章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先後衍生出先秦、秦、漢、魏晉及唐、宋、元的各式印章,以及明清以來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的文人篆刻,印風魚龍變化,各臻其妙,形成中國獨有的印章(篆刻)藝術。中國印章藝術涉及印章、印譜、印材等多個方面。
  • 從印章國禮看方寸間的文化內涵
    首都師範大學「弘文書苑」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北京市分會會員、北京市西城區文聯理事、北京東方書畫研究會副會長趙增福表示,「隨著現在印章、印石在拍場上的價格屢創新高,大家把對印章的關注焦點都放在了價格上,其實一枚印章中所包含的文化價值才是收藏愛好者更應關注的重點」。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中國的傳統文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 Shachihata定製姓名印章,水洗不掉色、可印上萬次!衣服杯子玩具都能印!
    印章是日本進口的,款式可以自己定製,非常好用,不僅可以印在書本上,而且印在布藝,塑料,金屬上都沒問題。校服上印的名字洗了一學期也不會掉色,非常好用。像鉛筆外皮這種材質也是沒問題的,每次看到印著名字的鉛筆,我就想起小時候新買的鉛筆總是被同學悄悄拿走,真氣憤為什麼30年前沒有這種姓名印章呢。
  • 硨磲印章知識大全
    5.從構成形式上分有: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印章的鑑賞  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銅印材顏色莊重,它可以比上述印材表現更細緻、鏤空等,配合錯金、錯銀、鎏金、鏨制等表面深加工技術,銅印章可以更高層次地表現皇家的永恆、持久、莊重、高貴的氣派。  今天銅印章印鈕的設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壽星、佛像、龍鳳、獅子、瑞獸、螭虎、蒲牢、生肖等等,銅印章作為中國印璽文化的代表,我們需要進一步來了解和重新認識它的價值。
  • 智能印章數據化用印軌跡 保障用印安全
    傳統用章紙質申請審批,人力保管申請書,想要溯源,時間精力花費巨大,很多企業用章申請並不規範,無法確保用印人在蓋章時間段去過哪些地方,蓋過哪些文件,蓋了多少次章。智能印章數據化每一次用印詳情,全流程記錄每一次用印軌跡,包括申請人、審批人、蓋章文件名稱、蓋章文件圖片、蓋章文件分數、印章類型、蓋章時間、蓋章次數、蓋章地點等,保障每一次用印人事章三方關聯,保障用印安全。
  • 藏玉眾籌|牛角印章——方寸之間見性情
    《藏玉》專注傳統和田玉 為您打開玉石收藏之路
  • 說說「印章、印泥與印譜」那些事兒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上,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對印章的擁有和使用。
  • 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他三個古國的印章逐漸衰落,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中國的情況不同,它緊密的與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宗教、文化、藝術等相結合,在各個領域發揮其獨有的作用,長盛不衰。  印章崛起於秦漢,後在元明清三代進入了鼎盛時期,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長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印章為中心的獨特民族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顯著而重要的地位,後統稱為「印文化」。
  • 走進書法印章知識大全
    5.從構成形式上分有: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印章的鑑賞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銅印材顏色莊重,它可以比上述印材表現更細緻、鏤空等,配合錯金、錯銀、鎏金、鏨制等表面深加工技術,銅印章可以更高層次地表現皇家的永恆、持久、莊重、高貴的氣派。今天銅印章印鈕的設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壽星、佛像、龍鳳、獅子、瑞獸、螭虎、蒲牢、生肖等等,銅印章作為中國印璽文化的代表,我們需要進一步來了解和重新認識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