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2 08:47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錢袋鼓、糧倉足、村容美——
「豐收節」裡話豐收
9月21日,俯瞰江寧湖熟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泛黃的稻田呈現一片即將豐收的景象。 通訊員 丁倩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看看,這是今年的早稻,穗大、籽粒飽。」六合區竹鎮立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張立友最近很忙,收割、烘乾、入庫,400畝早稻已經顆粒歸倉,「今年每畝打了1200多斤糧食。國慶節前新米就能搶『鮮』上市!」
在六合區橫梁街道,南京綠航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600畝獼猴桃成熟了,前來採摘的人絡繹不絕。負責人戴紅衛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現在成熟的是紅心獼猴桃,到了國慶期間,黃心和綠心獼猴桃也會成熟,歡迎市民朋友來採摘。」
在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南京農民在「三秋」生產中歡快地忙碌著。糧食豐收,農民收入增長,上半年南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923.7元,同比增長3.7%,增幅排名全省第二。今年以來,南京廣大農民和基層幹部,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誤農時抓生產,堅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落實「六穩」「六保」做出有力貢獻。
豐收節裡看農民獲得感幸福感——
村民增收 村莊更新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主題是「慶豐收、迎小康」。
一泓碧水穿百畝良田,鄉間小路連十裡人家。這是江寧區湖熟街道錢家渡村現在的模樣,過去這裡卻是偏僻閉塞的小村莊。近年來,通過發展鄉村休閒農業,村民利用自家房屋開辦民宿增收致富,生活越來越幸福。
73歲的村民張式才,以前種地年收入6000多元。現在他將家裡的土地流轉給村集體成立的旅遊公司,流轉費收入6300元。在村集體成立的合作社就業,每年還有4萬多元收入。張式才說:「錢包鼓起來了,現在生活太愜意了!」
蓬勃發展的鄉村休閒農業正成為南京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代表,推進鄉村振興。上半年,南京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超過1648萬人次,同比增長17.7%;綜合收入超過50億元,同比增長16.2%。
「村容村貌變化,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提升,我們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勝家橋社區史家村村民史學榮今年7月告別打拼了幾十年的城市,回到村裡開了一家小超市。得益於南京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推進,今年來,勝家橋社區解決了村莊汙水、道路、垃圾分類等問題,進一步營造了乾淨、整潔、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村民的生活發生了巨變。
截至8月底,南京3月份集中開工農業農村重大項目40個,總投資23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81億元,已完成投資64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79%,涉及現代種養、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業現代服務業、農村人居環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
豐收節裡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綠色生產 結構優化
農業豐收,是南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結出的豐碩果實。
綠色生產,是豐收節的律動。在浦口區橋林街道,大型聯合收割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搶收早稻。種植大戶馬濤介紹,從去年開始,糧食種植就採用商品有機肥替代化肥和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高效節本,增效明顯。這只是南京農業生產農藥化肥減量的一個縮影,2019年南京沿江5公裡化肥、化學農藥施用量較2015年分別減少36.2%和20.3%,超額完成目標。
6月2日,六合區金牛湖街道,收割機正在收割小麥。南報融媒體記者 鄧建鷹 攝
夯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礎,建設高標準農田,是豐收節的底色。3800多畝水稻即將成熟,溧水區金達穀物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沈金水正在聯繫聯合收割機隊,他說:「以前一塊一塊的『燒餅田』,收割機都下不去。整治後都是大田,道路也寬闊了,收割機下田工作效率很高。」截至去年年底,南京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74.43萬畝。今年,計劃再建設高標準農田17萬畝,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再上新臺階。
農業結構持續優化,鄉村產業提質增效,是豐收節的亮色。眼下,浦口區十裡家庭農場的千畝茶園正忙著採茶、制茶,供應兩節市場。農場負責人陶長清告訴記者,他還通過與茶葉專業合作社、茶企多方聯合,基於訂單和合約,帶動周邊種茶散戶參與產業化經營。欣欣向榮的家庭農場,正成為南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力軍。截至今年上半年,南京累計培育家庭農場3562家,經營土地95.7萬畝。
豐收節裡看農產品供應——
供應充足 質量上乘
豐收節,不僅是農民的節日,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節日。今年以來,面對疫情災情,南京廣大農民積極應對困難挑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農業生產,「菜籃子」產品供應總體充足。
南京現有常年菜地42萬畝,種植種類160多種,年產量285萬噸。基本形成「浦口六合應時蔬菜、江寧設施蔬菜、溧水有機蔬菜、高淳食用菌、棲霞蘆蒿和水生蔬菜、江北新區速生葉菜」的六大特色生產格局。
通訊員 周學凱 南報融媒記者 董家訓 攝
葡萄、桃子、梨子、火龍果、西梅、藍莓、黑莓、無花果、獼猴桃……這個夏天,不少市民都習慣去公園、廣場購買地產新鮮水果。這是由市農業農村局、南京報業傳媒集團等主辦的「助力『四新』 『園園』牽手」2020地產果品進公園系列活動。南京的果園有多豐富?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蔬菜園藝處獲悉,南京現有果樹面積20萬畝,品種多達110多個,地產果品年產量15萬噸,年產值15億元。
供應充足,品質也得有保證。一盒盒蔬菜的包裝外,貼著一個個小小的二維碼,手機掃一掃,蔬菜的規格、生產基地、有機證書及證書有效期等身份信息一覽無餘。力爭到2022年年底南京農業規模生產主體追溯全覆蓋,實現「帶證上網、帶碼上線、帶標上市」。此外,今年市農業農村局、南京新農集團還共同打造了市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食禮秦淮」,全面提升南京品牌農產品的公信力、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南京品牌農產品的溢價增值。
南報融媒體記者 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