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在北宋政治、文學和文化上的造詣頗深,但在他四十歲不惑之年,在他整個事業和人生都處於巔峰的時刻,貶官滁州給了歐陽修當頭一喝,讓他遭受了人生重大的挫折。鬱悶和無奈會讓歐陽修就此頹廢終生嗎?滁州的山川美景又是否能給予他希望呢?
【誦讀】
誦讀專家:方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
【書寫】
書寫專家:吳震啟(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講解】
講解專家: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散文,首先這裡邊有一個很奇怪的問題,醉翁,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歐陽修是個老頭兒,實際上當時在寫《醉翁亭記》的時候歐陽修還不到40歲,古人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我們現在人總喜歡把自己說得更年輕一些,但是古人好像不把自己說老點就好像沒有身份地位一樣,你比如蘇軾說老夫聊發少年狂,其實當時他寫那首詩的時候也不到40歲,那歐陽修在寫《醉翁亭記》的時候也不到40歲,所以我們大家首先在讀《醉翁亭記》的時候不要感覺是個老頭子寫的,錯了,這個人還不到40歲呢。
歐陽修的秉性是很剛直的,他曾經多次擔任諫官,所以在朝廷裡邊他是以敢放言直諫而著稱的,為此他也得罪了不少的人,在宋仁宗的時候,範仲淹曾經開創了慶曆新政這樣一個局面,實際上也是宋仁宗讓範仲淹主持慶曆新政,慶曆新政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澄清吏治,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人事制度改革,這是最難的。範仲淹主持澄清吏治的慶曆新政得罪了很多官員,後來宋仁宗自己也盯不住了,為了緩和矛盾,為了能夠妥協革新者和守舊者之間的關係,他不得不最後罷免了範仲淹及其他的追隨者,在當時的朝廷掀起了軒然大波,歐陽修當然是範仲淹堅強的支持者,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也遭到了政敵的詆毀。
這個在中國古代政敵之間的互相詆毀有時候確實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歐陽修被政敵詆毀說他生活作風有問題,當然事後朝廷也調查說此事查無實據,但是捕風捉影而來,說是沒有具體的結果,也沒有查出他到底有什麼問題,可是到最後還是把歐陽修從中央調開,貶謫到了滁州做知州。我們可以這樣說,歐陽修參與慶曆新政,是慶曆新政的重要成員之一,同時在這個過程之中他也得罪了不少的權貴,得罪了不少當時的既得利益者,因為這樣一個原因,所以政敵詆毀他,他也因此被貶謫到了滁州做知州,這就是他寫《醉翁亭記》的一個大背景。
歐陽修來到滁州心裡肯定是不痛快的。但是歐陽修這個人有個特點,一方面他的性格是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另外一方面他很善於放自己一馬,什麼叫放自己一馬呢?就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遇到艱難的時候,遇到挫折的時候他不會再給自己施加壓力,相反他要釋放壓力,所以這個《醉翁亭記》就是非常典型的為自己釋放壓力的一篇作品。
這文章開頭說,「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看著滁州周圍全都是山,據說這文章的開頭改了好多遍,一開始就是說,原稿上寫的這東邊什麼山,西邊什麼山,南邊什麼山,北邊什麼山,寫了一堆的山。據說這《醉翁亭記》寫好之後他就張貼出來讓大家提意見,後來是一打柴的老頭兒給他提意見,可能這打柴的老頭經常上山,就告訴歐陽修,其實這麼寫挺囉嗦的,用不著都點到了,這提醒了歐陽修,就把它改成了環滁皆山也,周圍全是山,然後才能凸顯出來那最漂亮的一座山,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西南邊那幾座山峰最漂亮,尤其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看上去鬱鬱蔥蔥,蔚然成秀的是琅琊山,這琅琊山上就由智仙和尚建了一座亭子,這座亭子沒名,我給它起一名叫醉翁亭。
為什麼叫醉翁亭呢?他文章裡頭寫了,我邀集我的朋友和同事到這個亭子來喝酒,來喝酒的人裡頭我歲數最大,我最先喝醉了,我喝醉酒之後然後告訴你,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其實他那心思也不在山水之間,他的心思在哪呢?他的心思是想要借著酒,借著山水把心裡的怨氣給它釋放出來。這是他真正想要說的。所以在文章結尾的部分他特別寫到說,夕陽西下,鳥兒也歸林了,遊人們也回家了,我們這個酒宴也快散場了,那麼散場了之後,這個鳥在樹林子裡叫來叫去的,這鳥它有快樂,但它不知道這遊人的快樂在哪?這遊人他很快樂,可是他不知道我們這群喝酒的人快樂在哪,我們這群跟我一塊兒喝酒的人他們很快樂,但他不知道我為什麼很快樂。他最後說了,我為什麼很快樂啊?我看到老百姓一個人都快快樂樂地過著幸福的生活,所以我心裡頭很高興。
從達老到醉翁,再到六一居士,代表了三種不同的人生階段
歐陽修年輕的時候也給自己起過一個號,叫什麼呢?叫達老。其實原來最早不是這樣,他們幾個好朋友經常在一塊兒聚會,吃飯喝酒,聚會的時候這些年輕人,那時候他們在洛陽做官,就商量說我們給每個人都起一個號,比方說給歐陽修,當時歐陽修沒跟他們在一塊兒,在外地呢。他們就說我們給歐陽修也起一個號叫他儀老,儀就是放達的意思,超儀的儀,歐陽修聽說了以後就很不高興,因為儀還有放縱的意思在裡頭,所以他就改了,改成自己叫達老,就是放達,非常地超邁,非常地豁達這個意思,年輕的時候就給自己起了一個號叫達老,人到中年的時候給自己又起一個號叫醉翁。我們知道到晚年的時候歐陽修還有一個號呢,叫六一居士。為什麼叫六一居士?他說他們家有一張琴,歐陽修喜歡收藏琴,有一局棋,還有一壺酒,還有一萬卷的藏書,還有一千卷的碑刻,這是五個一了,還有一個一是誰呀?就是他自己,就這麼個六一居士。
歐陽修在政壇上可以說是歷盡坎坷,但是他始終矢志不渝,沒有改變自己人生的本色,這個《醉翁亭記》當時寫好之後風靡天下,刻在碑上,就在醉翁亭子旁邊,後來在醉翁亭的旁邊又修了一座亭子,叫醒心亭,那是醉翁醉了,這是心從酒裡頭醒過來了,那麼他的學生曾鞏後來到滁州來看望他的時候,歐陽修特別交代讓他寫了一篇《醒心亭記》,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舉動,他自己寫了一個《醉翁亭記》,讓他的學生曾鞏又寫了一篇《醒心亭記》,曾鞏在這《醒心亭記》裡邊就詳細地描述了他的老師歐陽修在想什麼,在當地是怎麼為政的,所以一個醉翁,一個醒心實際上是寫出了歐陽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這樣一種人生態度。
來源:教育部新聞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