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楷書《醉翁亭記》,縝密卻瀟灑!

2021-02-13 書法思考

《醉翁亭記》,歐陽修撰,蘇軾書。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縣。原石宋時已毀,明嘉靖間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書體遠在明刻本之 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張拓,前三張七行,末張五行,行二十字。下面,我們與思友一道賞析:

此碑書於歐陽修逝世後近二十年,無一筆鬆懈,無一字不縝密。在筆畫的披拂之間既得其遭勁,又顯示灑脫之美,其捺與撇往往十分舒展,如舉手投足之自如蕭散。筆筆用力,沉著寬厚,顯出雄強;而又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 有四豎畫,先用一分,繼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筆。「提攜」兩字均為左右結構,又上下相聯,蘇武卻將下一「攜」字改為上下結構,使「扌」旁置於「乃」字上。

趙 孟頫《松雪齋》云:「餘觀此帖瀟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剛,真所謂綿裡裹鐵也。」王世貞評:「蘇書《醉翁亭記》,結法遒美,氣韻生動,極有旭素 屋漏痕意。」李長善認為:「文忠早師顏魯公,大書《醉翁亭》、《袁州學記》,不改魯公家法。」可謂知言。

王世貞云:「坡公所書《醉翁》、《豐樂》二亭記,擘窠書法出顏尚書、徐吏部,結體雖小散緩,而遭偉俊邁,自是當家。」清梁巘《評書帖》曾云:「東坡楷書《豐樂》、《醉翁》二碑,大書深刻劈實勁健,今惟《豐樂亭》尚清白。」

附:
《醉翁亭記》歐陽修 (宋代)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閱讀原文再熱鬧也要文明用語哦!

相關焦點

  • 蘇軾楷書《醉翁亭記》,技法好學,這種氣質,一般人模仿不來
    這是蘇軾的經典名言,也就是因為這句話,註定了蘇軾的與眾不同。說起蘇軾,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的行書經典《寒食帖》。這份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將宋人尚「意」的書風表達到了極致。在這其中,我們能看到蘇軾「棉中裹鐵」的堅忍和無奈,同時也能讀出身處逆境仍淡然的瀟灑。
  • 插花起舞為公壽 蘇軾為何兩書《醉翁亭記》?
    故宮博物院藏袁丁正在故宮舉辦的蘇軾主題書畫特展,是故宮今年首次重量級展覽。展品以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主,兼有部分天津博物館藏品。不但有蘇軾自己的佳作,還有部分蘇軾師友作品。展覽呈現出蘇軾的「朋友圈」,包括前輩歐陽修,同輩友人中的王詵、陳慥、李公麟,再到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等。
  • 《醉翁亭記》誕生30年後,蘇軾寫下千古佳作,令人不忍卒讀
    之所以被稱為「醉翁」,是因為他曾經寫下一首盡人皆知的《醉翁亭記》。宋仁宗慶曆五年,歐陽修因為替範仲淹等人上書辨解,再加之被牽扯到外甥女張氏的事情中,便被貶到了滁州。在這裡,有一處風景優美的琅琊幽谷,歐陽修醉情於山水美景之中,寫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記》:「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醉翁亭裡說醉翁
    西晉末年,琅琊王司馬睿南渡建業,曾於此駐蹕,因此稱作「琅琊山」。琅琊寺名僧智仙和尚欽佩他的學識才華,與之相談甚歡,便為這位年方四十、風流倜儻的太守建造了一座亭子,歐陽修親自命名為「醉翁亭」,並為之寫下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醉翁亭記》僅四百字,筆墨簡練含蓄、風格清新,通篇以一個「樂」字縱觀:「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從山水之中論政事,山水景色與自己的曠達情懷融貫其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餘音繞梁,回味無窮。
  • 回味經典:醉翁亭記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曆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
  • 許介川書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書法作品欣賞
    歐陽修《醉翁亭記》一直是我喜歡的文章。從中學開始就常常誦讀,至今不知疲倦。其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閒適、恬淡的情境裡,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裡,使文章如田園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 古文賞析:歐陽修《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散文,首先這裡邊有一個很奇怪的問題,醉翁,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歐陽修是個老頭兒,實際上當時在寫《醉翁亭記》的時候歐陽修還不到40歲,古人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我們現在人總喜歡把自己說得更年輕一些,但是古人好像不把自己說老點就好像沒有身份地位一樣,你比如蘇軾說老夫聊發少年狂
  • 《醉翁亭記》原文/譯文/賞析
    《醉翁亭記》歐陽修環滁皆山也。
  • 蔡襄楷書《萬安橋記》,深得顏真卿筆意,寫成這樣,也是沒誰了
    比如蘇軾、黃庭堅等人,雖然他們都強調「我書意造本無法」,雖然他們的書法都比較有個性,但是呢,仍然離不開取法借鑑顏真卿。在那個強調展現自我的宋代,誰是學顏真卿最厲害的呢?或者說,誰才是踏踏實實學顏真卿的高手呢?當然是同為「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就這功力,即使放在整個書法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
  • 蘇軾罕見《醉翁亭記》草書,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
  • 「唐宋八大家」今起展出:品讀韓愈和蘇軾的時代
    宋拓(舊題)蘇軾楷書歐陽修醉翁亭記   紙本 墨拓 楷書   遼寧省博物館藏《醉翁亭記》初刻碑石字小刻淺,蘇軾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以大字楷法重書,刻石立碑於醉翁亭。蘇書亭記風骨峻朗,氣韻淳厚,是其楷書代表作品。崇寧黨禁,《醉翁亭記》原石被鏟毀,明宣德年間重刻,但氣格遜於原石。蘇書亭記原石拓本皆為宋拓,傳世極少。此拓本為羅振玉舊藏,缺字34個,以雙鉤法補全。羅氏將此認定為宋拓,有學者認為也可能是明拓。南宋孝宗趙昚章草書後赤壁賦
  • 寫下《醉翁亭記》的歐陽修,原來是這樣的人
    談起歐陽修,相信不少人都背過他的名作《醉翁亭記》。歐陽修,字永叔他也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等人合稱「唐宋八大家」。那個時期,他就大筆一揮,寫下了我們全篇背誦的《醉翁亭記》
  • 走進書法 | 蘇軾書法的境界
    蘇軾天資聰穎,隨手寫去修短合度,他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他的書法「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得晉之韻、唐之法,並開創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難以企及。學習蘇軾書法我認為有幾個門檻是很重要的。
  • 蘇軾最全全集:60副
    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聖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時年已五十九歲。此二賦筆意雄勁,姿態閒雅,瀟灑飄逸,而結字極緊,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
  • 書畫之外:故宮蘇軾特展中的金石秘事
    ,由南宋汪應辰蒐集大量蘇軾手跡刻於成都,三十卷無一偽跡,現存雖非全帙,但仍保存了目前所知蘇軾最早年書跡和唯一可靠的臨書作品;見於圖錄未見於現場的,有明刻清拓太倉本褚遂良、趙孟頫《枯樹賦》,其中含蘇門四學士之一晁補之題跋,筆者曾撰文研究晁氏書跡,除少量楷書墓誌外,這是其僅存的大字行書代表作品。
  • 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醉翁亭記》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醉翁亭記》,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醉翁亭記》中 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2.《醉翁亭記》中描繪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3.
  • 早讀7:高考名句名篇巧記:《嶽陽樓記》《醉翁亭記》
    [助記] 本段寫醉翁亭得名的緣由,解釋了「醉翁」的含義,主要是點出醉翁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樂」。②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 歐陽修一生奇恥大辱,成就了名篇《醉翁亭記》
    提起歐陽修,耳熟能詳的莫過於《醉翁亭記》,這篇入選中學課本的千古名篇,不僅將「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的琅琊山盛景推介天下,更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文人情懷抒發到了極致。他近四十歲不惑之年,陷「與外甥女亂倫」傳聞,被貶滁州,作《醉翁亭記》;後六十歲時,又遭所謂「幃薄不修」彈劾,背負「與長媳通姦」不實指控,從此絕意官場,強意歸隱,在潁州西湖終老。縱觀封建歷史,政治鬥爭無時不在,擊倒一個政治對手,最直接的辦法,便是從道德上汙名醜化。歐陽修背負的罵名,其實是北宋黨爭的真實寫照。
  • 遒勁典雅——文徵明 行書《醉翁亭記》欣賞
    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於慶曆六年創作出一篇優美的散文《醉翁亭記》。此文深受歷代文人喜愛,被後人廣為傳頌。明代,著名書家文徵明曾多次揮毫書寫《醉翁亭記》一文,其中以其小楷《醉翁亭記》和大字行書《醉翁亭記》最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