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中國書畫超市"免費訂閱本刊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均為蘇軾撰並書,此兩賦並後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釐米,橫306.3釐米,前者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後者行書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題十行,八十五字,前後總計六百八十四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聖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時年已五十九歲。
此二賦筆意雄勁,姿態閒雅,瀟灑飄逸,而結字極緊,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明張孝思云:「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鬱屈瑰麗之氣,迴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王世貞云:「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乾隆曾評:「精氣盤鬱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
此兩帖清初為安岐所藏,乾隆時入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儀遜位,被輾轉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民間。1982年12月上旬發現併入藏吉林省博物館。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時被人撕掉,造成殘損。現藏吉林省博物館。
《天際烏雲帖》又稱《嵩陽帖》,蘇軾詩文一章,行書,真跡曾由明代項元汴收藏,清歸翁方綱,有翁氏題跋。共三十六行,計三百零七個字。藏處不詳。
此帖無年款,據清翁方綱所考,蘇軾有《常潤道中,有懷錢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飛時節,記得金籠放雪衣」句,並自注云:「杭人以放鴿為太守壽。」此正是帖中所言陳太守放營妓周韶事,杭人稱譽之。因周韶詩中有「開籠若放雪衣女」事,正應放鴿為壽。此在熙寧五、六年間事。翁氏又考蘇詩外集有《過濰州驛,見蔡君謨題詩壁上云:「綽約新嬌生眼底,逡巡舊事上眉尖。春來試問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不知為誰而作也?和一首》。此事在蘇軾自密州移徐州之際,即在熙寧九年蘇軾濰州度歲時。翁氏即猜此帖在熙寧十年書。然詩與帖又有矛盾:帖雲「僕在錢塘」見「堂前小閣中壁上」書蔡君謨「綽約新嬌」詩,而詩云:「過濰州驛,見蔡君謨題詩壁上云:『綽約新嬌……'。」二者必有一偽。再,《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又載蘇軾《題蔡君謨詩草》云:「此蔡君謨—《夢中》—詩,真跡在濟明家,筆力遒勁。」並自署為「元皊五年十月四日」。此是蘇軾知杭州事,距初悴杭州又十五、六年時間。這又留下一個可猜想的餘地。但帖中「僕在錢塘」云云,書此帖時必不在錢塘。因之,斷為熙寧十年左右較合理。然翁氏在帖考中又雲此帖書頗類《滿庭芳詞——為王長官作》和《上清宮詞》書。前者書於元豐六年,後者書於元皊二年。因此斷定在熙寧十年至元皊二年這十年之間。此又平添一重疑難也。
翁氏收藏此帖後,又引起了是否鈞填本的爭論。因存世蘇書鉤填本很多,而此帖紙質擦損嚴重,「有二一描失處」,故疑之。但翁氏肯定說這是真跡本,並將此帖與《快雪堂帖》刻本逐一比較,而斷定《快雪堂帖》刻本所據乃為董其昌記載所見之摹本。在沒有尋找到更多的證據前,我們尊重翁氏之論,也是有道理的。
《人來得書帖》北宋蘇軾書。紙本,縱29.5釐米,橫45.1釐米。正文行書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軾再拜」,但未署發信年月。現藏故宮博物院。
《人來得書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誠死後蘇軾寫給季常的慰問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之句。帖上鈐有「吳土諤」、「御府寶繪、「儀周賞」等。帖後有董其昌跋:「東坡真跡,餘所見無慮數十卷,皆宋人雙勾廓填。坡書本濃,既經填墨,蓋不免墨豬之論,唯此二帖(新歲、人來)則杜老所謂須臾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也。」此帖曾經明項元汴,清安岐等遞藏,後入清內府。安岐將此帖與《歲新展慶帖》合成一帖,並稱坡公傑作。《人來得書帖》凝重,筆法流暢,為書牘傑作。
蘇軾《答謝民師論文帖》,行書,紙本墨跡卷,書於元符三年(1100),今僅存原帖之後半卷,縱27釐米,橫96.5釐米,共三十三行。現藏上海博物館。現存墨跡已闕文章篇首部分。起首處「軾口是文之意疑若」八字並非原本,其中軾字是從帖後「然軾方過臨江』句中殘剩之字拼湊而成,而在挖去軾字處另補上則字。卷後有明代婁堅補書缺字,又有陳繼儒等人跋。有影印本行世。
此卷為蘇軾於元符三年(1100)冬十二月寫給友人謝民師的一封信,談他對文學遣詞達意的見解。明陳繼儒題跋:「東坡碑版照四裔,不如尺牘天真爛漫。所謂『吾寫字覺元氣十指間拂拂飛出』,此卷等是也。」
《江上帖》又稱《邂逅帖》,9行,58字。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落筆如漫不經心,而整體布白自然錯落,豐秀雅逸,端莊圓潤,但不做作,筆法精嚴,但不拘束,作者的學問才氣發於筆端,與書札的蕭散風格相吻合。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一說存臺灣私人手中。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難怪黃庭堅為之折腰,嘆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黃州寒食詩跋》)董其昌也有跋語贊云:「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李白仙詩帖》,北宋蘇軾書。蠟箋紙本,縱54釐米,橫111.1釐米。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該帖為宋神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蘇軾58歲時書。清高士奇《江村銷夏錄》著錄。後有蔡松年、施宜生、劉沂、高衍及張弼、高士奇、沈德潛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謂「頌大白此語。則人間無詩,觀東坡此筆則人間無字。」此兩詩為逸詩《李太白文集》所不載。太白之詩共兩首。第一首娓娓道來.仙氣拂拂,引人入勝。第二首悽清空逸超脫人寰。書則第一首靈秀清妍,姿致翩翩,後10句漸入奇境,變化多端,神妙莫測。第二首馳騁縱逸,純以神行人書合一,仙氣飄渺,心隨書走,非復人間之世矣。此書境界,頗難企及。
《次韻秦太虛詩帖》,北宋蘇軾書,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渡海帖》,行書,元豐三年(1100),紙本,縱28.6、橫40.2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祭黃幾道文卷》,行楷書,縱31.6cm,橫121.7cm。1087年。上海博物館藏。元豐八年6月,蘇軾被召回汴京復朝奉郎,後又升至翰林軾讀學士、禮部尚書,使東坡生活和政治待遇發生了極大變化。這是他為好朋友去世而撰寫的一篇悼文。當時蘇軾五十二歲,書風古雅遒逸,真率自然,是蘇軾傳世作品中極少的楷書珍品之一,歷來飽受讚譽。
黃好謙,字幾道,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六月以著作佐郎登上仕途,之後歷任太常丞權監察御史等職務,元豐八年(1085)八月,以朝散郎為駕部郎中,元祐二年,被任命為潁州知州,還沒有到任,就在這年的四五月間去世了。由於他去世前最後的職務是潁州知州,所以又被稱為黃潁州。
宋人樓鑰著有《攻愧集》,卷七十三中有一篇《跋黃氏所藏東坡山谷二張帖》這樣寫道:「東坡與黃潁州父子厚善,嘗書潁州之父子思詩集之後。又龍圖二女為少公二子適、遜之婦。觀此祭潁州之文與龍圖、直閣二公書問,情好可知。」文中所說的黃潁州指的就是黃好謙,龍圖則是黃好謙的兒子黃寔。根據《蘇軾詩集合注》卷三十六《送黃師是赴兩浙憲》的施注(宋人施元之、施宿父子注),「黃寔,神宗時登進士第,歷樞屬……師是為章子厚之甥,子由官陳,由是二女皆為子由婦……終寶文閣待制,知定州,贈龍圖閣直學士。」關於黃、蘇兩家兒女親家的關係,清代學者王士禎的《香祖筆記》裡也有記載:「黃師是是章惇之甥,以二女妻潁濱(蘇轍號潁濱遺老)之子適、遠。」綜合上述材料可知,蘇軾、蘇轍和黃幾道是同一年中舉的進士,而黃幾道的兒子黃寔則把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蘇轍的兩個兒子,可見兩家的關係相當親厚,也正因為這樣,黃幾道去世之後,蘇氏兄弟共同為這位同年好友寫了祭文。
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過文淵閣《四庫全書》,其中收有一種元代袁桷所作的《清容居士集》,第四十七卷的《跋蘇文忠與黃師是尺牘》有如下記載:「黃師是寔,先浦城人。其父穎州府君好謙,與二蘇公為同年進士,師是遂與蘇公家通姻譜……桷嘗聞長老言,其家所藏二蘇公帖凡數十紙,五世澤衰,皆散落殆盡。此帖蓋遭母章碩人之喪,文忠所慰唁者。舊亦嘗見石本,今獲真跡,為之深有感焉。」可惜的是,經多年世事變遷,黃氏家族所藏的二蘇手跡,如今留存於世的就只剩下這幅《祭黃幾道文》卷子了。
《醉翁亭記》,歐陽修撰,蘇軾書。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縣。原石宋時已毀,明嘉靖間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書體遠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張拓,前三張七行,末張五行,行二十字。
此碑書於歐陽修逝世後近二十年,無一筆鬆懈,無一字不縝密。在筆畫的披拂之間既得其遭勁,又顯示灑脫之美,其捺與撇往往十分舒展,如舉手投足之自如蕭散。筆筆用力,沉著寬厚,顯出雄強;而又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豎畫,先用一分,繼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筆。「提攜」兩字均為左右結構,又上下相聯,蘇武卻將下一「攜」字改為上下結構,使「扌」旁置於「乃」字上。趙孟頫《松雪齋》云:「餘觀此帖瀟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剛,真所謂綿裡裹鐵也。」王世貞評:「蘇書《醉翁亭記》,結法遒美,氣韻生動,極有旭素屋漏痕意。」李長善認為:「文忠早師顏魯公,大書《醉翁亭》、《袁州學記》,不改魯公家法。」可謂知言。王世貞云:「坡公所書《醉翁》、《豐樂》二亭記,擘窠書法出顏尚書、徐吏部,結體雖小散緩,而遭偉俊邁,自是當家。」清梁(山獻)《評書帖》曾云:「東坡楷書《豐樂》、《醉翁》二碑,大書深刻劈實勁健,今惟《豐樂亭》尚清白。」
《梅花詩帖》,見宋拓《西樓蘇帖》,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北宋蘇軾書,草書。共6行,28字。
北宋蘇軾行楷書。素箋墨跡卷。縱23.9公分,橫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補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兩文後世傳誦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本卷為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前赤壁賦,自識:「去歲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豐六年書,時四十八歲。
此卷行楷書,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蘇軾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石渠寶笈》載:卷高七寸五分,橫七尺二寸五分。卷後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稱:「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又稱:「此赤壁賦庶幾所謂欲透紙背者,乃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此帖運筆古拙內涵,非尋常蘇軾法書可比。
蘇軾《東武帖》,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蘇軾手札。衝和自然,輕鬆自如,筆墨揮灑之間,別有一種書卷氣息和超塵脫俗的筆情墨韻。
釋文:東武小邦 不煩牛刀 責無可以上助萬一者 非不盡也 雖隔數政 猶望掩惡耳 真州房緡 已令子由面白 悚息悚息 軾又上
蘇軾手札,行書。
《新歲展慶帖》,北宋蘇軾書。紙本。縱30.2釐米×橫48.8釐米。正文行書十四行。款署「軾再拜,季常先生文閣下,正月二日。」應作於元豐四年(1081年),蘇氏時年四十六歲。
此帖信手寫來無拘無束,橫豎斜直,率意而成,揮灑自如,姿態橫生。筆力雄健,骨勁肉豐,更可展示作者的書法風格。曾經明項元汴,清安岐、清內府遞藏。原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影印件行世。
《一夜帖》,又名《致季常尺牘》,行書,30.3 x 48.6公分。是蘇軾謫居在黃州(今河南黃風)時寫給朋友陳季常的信札。
陳季常是蘇軾老長官陳希亮之子,喜談佛法,晚年隱居在黃州、光州之間,因與當時謫居在黃州的蘇軾時有往來,便成了好友。在這封信札中,蘇軾託陳季常向王君轉達:王君所索取的黃居寀畫龍已暫借給曹光州,一旦曹光州還畫以後,他便馬上還給王君。
這幅作品質樸敦厚,用筆凝重,筆畫豐腴多肉,且結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漸趨於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筆畫粗細、字體型態等也隨之改變,相當具有變化的趣味。蘇軾一生宦海浮沉,謫居於黃州的期間,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頂峰時期,這幅作品即是他在這段時間所作的行書精品之一,作品遒勁茂麗,肥不露肉,神採動人。
《次辯才韻詩帖 》,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獲見帖》,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歸去來辭卷》,紙本,縱32釐米,橫181.8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東坡書法兼得二王、顏真卿、李邕、楊凝式之長,其書風充分流露瀟灑奔逸豪邁不羈的氣概。此卷文字意態豐腴,結體穩密,縱筆重,橫筆輕,撇戈筆劃,左伸而右縮,為蘇字特色。
《覆盆子帖 》,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覆盆子甚煩採寄 感怍之至 令子一相訪 值出未見 當令人呼見之也 季常先生一書 並信物一小角 請送達 軾白
《歸安丘園帖》,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吏部陳公詩跋》,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坡蘇公帖》,又名《東坡書髓》、《西樓帖》,為蘇軾書跡刻帖。宋乾道四年(1168)汪應辰撰集,刻於成都。末尾跋云:「東坡蘇公帖三十卷。每搜訪所得,即以入石,不復銓次也。乾道四年三月一日,玉山汪應辰書。」又有陸遊跋:「成都西樓下有汪聖錫刻東坡帖卅卷。」「西樓下石刻東坡法帖十卷,擇其尤奇逸者為一編,號《東坡書髓》,三十年間未嘗釋手,去歲在京師,脫敗,再裝緝之。」清道光間,南海廖甡選翻此帖部分而成《觀海堂蘇帖》,其後又有長白瑛桂翻刻此帖部分,仍名《東坡蘇公帖》。原石刻拓本,今藏天津博物館。
《榿木卷帖》,又稱《書杜工部榿木詩卷帖》。蘇軾書杜甫詩,墨跡本,澄心堂紙本。行書,十九行,一百五十九字。原臺北蘭千山館藏,現寄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帖多用正鋒,精神凝聚,結構圓熟,字形勻稱,其墨法最有特點。安岐評論說:「此卷字畫沉著,用墨濃淡適中,較豐墨者別有生動之趣。」明代金冕跋云:「昔先生嘗讚美杜子美詩、顏魯公書皆求之於聲律點畫之外,今觀先生書杜詩,後千百年,宛然若昨日揮灑者,蓋寓精神於翰墨而才品所自到爾。倘拘以宇宙之得而論之,是未可同賞妙也。」在這短幅中,蘇軾以其筆墨骨肉賦其形,以其才學品性灌注其神情生氣;吟物有所寓,詠詩有所悟,讀杜有所思,揮毫有神助,使後人「愛玩不忍舍」。
《寶月帖》,信札,行書,書於1065年(治平二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曾編人《蘇氏一門十一帖》。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態,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靈變無常,神採飛揚。行間氣脈貫串,全幅氣韻生動。筆法精嚴,但不拘束;姿態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無法之間。作者的學問才氣發於筆端,與書札的蕭散風格相吻合。
《啜茶帖》,書於1080年(元豐三年),信札,行書,紙本,縱23釐米,橫17.7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編入《蘇氏一門十一帖》。內容是通音問,談啜茶,說起居,落筆如漫不經心,而整體布白自然錯落,豐秀雅逸。
釋文:道源無事 只今可能枉顧啜茶否 有少事須至面白 孟堅必已好安也 軾上 恕草草
《治平帖》,紙本,縱29.2釐興,橫45.2釐米,熙寧二年(1069)蘇軾三十四歲時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
《治平帖》是蘇軾書寫的信札,內容主要是委託鄉僧照管墳塋之事。根據帖後趙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當是蘇軾於北宋熙寧年間在京師時所作,時年約30餘歲。該帖筆法精細,字體遒媚,與蘇軾早年書法特徵吻合,正如趙孟頫所稱「字劃風流韻勝」,並譽之為「世間墨寶」。本卷引首有明人所畫蘇軾像及釋東皋妙聲所書《東坡先生像讚》。鑑藏印有「商丘宋犖審定真跡」、「吳江張荃德載圖書」二方。
《平生壯觀》卷二、《裝餘偶記》卷二、《盛京書畫錄》第二冊著錄。
羅池廟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的廟。柳宗元字子厚,早年參加王叔文革新派的政治活動,被長期貶官,最後死在柳州刺史任上。傳說柳宗元死後成了「神」,並託夢給他的部將,要求把廟建在羅池,廟也因其所在稱羅池廟。廟建成後的第二年,柳的部將到京城「請書其事於石」,刻成了韓愈撰文,沈傳師楷書的《羅池廟碑》,其石久佚。
《羅池廟迎享送神詩碑》刻於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僅書寫了韓愈所撰碑文篇末的迎享送神詩,楷書十行,每行十五六字,字大四寸。據此碑的跋文記載,此碑是用蘇軾的真跡上石刻成的,雖下真跡一等,但刻工極佳,神氣實足。
蘇軾楷書學顏真卿、楊凝式,用筆豐腴跌宕、藏巧於拙,極富情趣。而此碑,明王世貞云:「東坡書柳子厚《羅池銘辭》遵勁古雅,是其書中第一。」
蘇軾《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帖》。
蘇軾《尊丈帖》,約書於1093年(元祐八年)。
釋文:尊丈不及作書 近以中婦喪亡 公私紛冗 殊無聊也 且為達此懇 軾又白
蘇軾《書林逋詩後》約書於1089-1091年(元祐四至六年)。
蘇軾《王晉卿帖》。
蘇軾《令子帖》約書於1094年(紹聖元年)。
釋文:令子所示 專在意 來日相見 即達之 但未必有益也 輒送十緡 省為一莫之用 患難流落中 深愧不能展毫末也 不罪不罪 軾手啟
蘇軾《春中帖》,約1092年(元祐七年)。
蘇軾《歸園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近人帖》,上海張氏涵廬舊藏。
蘇軾《致南圭使君帖》,書於1096年(紹聖三年),行書。
蘇軾《屏事帖》,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釋文:宣猷丈丈計已屏事齋居 未敢上狀 至常乃附區區 軾惶恐
蘇軾《久留帖》,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蘇軾《陽羨帖》,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蘇軾《職事帖》,書於1083年(元豐六年),行書。
蘇軾《滿庭芳詞》,書於1083年(元豐六年),行書。
蘇軾《京酒帖》,書於1080年(元豐三年),行書。
釋文:京酒一壺送上 孟堅近晚 必更佳 軾上道源兄 十四日
蘇軾《定惠院月夜偶出詩稿》,書於1080年(元豐三年),行書。
蘇軾《廷平郭君帖》,書於1071年(熙寧四年),行書。
釋文:軾啟 辱教 具審孝履支持 承來日遂行 適請數客 未得走別 來晨如不甚早發 當詣見次 梅君書寫未及 非久差人去也 李六丈近遣人賚書去 且為致懇 酒兩壺 以飲從者而已 不宣 軾再拜 至孝廷平郭君 三日
蘇軾《致運句太博帖》,書於1071年(熙寧四年),行書。
蘇軾《跋王晉卿藏挑耳圖帖》,書於1091年(元佑六年),行書。
⊙免費訂閱:標題下[中國書畫超市]→關注
⊙書畫拍賣:+微信515958379[QQ]
⊙推薦閱讀:搜:歷代|牌匾|書法有法|所謂大師|點將|王羲之|名家100人|黃秋園|黃賓虹|齊白石|李可染|張大千|扇面……還可回復任何詞查看哦!
↓↓↓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