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遺忘的國軍精銳——青年軍

2021-01-13 小孤山上聽風

青年軍是國民政府在抗戰末期所建立的一支政治性很強的軍隊。早在一九四三年,在大規模號召知識青年從軍之前,為了補充駐印軍的特種兵(如汽車團、炮兵團等技術性要求較高的兵種),曾由個別新兵補訓處招收一些知識青年,成立了幾個團,陸續空運到印度去。一九四四年日寇由湖南長驅直入,經廣西到達貴州邊境,重慶震動。為應付當時的局勢,蔣介石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號召知識青年從軍,並成立「知識青年從軍徵集委員會」,親自擔任主任委員,黨、團、軍、政各方面負責人及各大學校長、社會名流等擔任委員,蔣經國也是委員一。

1944年,日本已經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中國戰場已經從43年起轉入反攻階段日本軍隊在中國南方發動的豫湘桂戰役,已經是拼湊起來的非精銳部隊。

  而接收了絕大部分國際軍事援助物資,特別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陪都重慶,面臨威脅,政府打算必要時,遷都西康。」,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發出「戰爭總動員」,發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這就是這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由來。

  青年軍成立初期的各師師長是:二○一師戴之奇,二○二師羅澤闓,二○三師鍾彬,二○四師覃異之,二○五師劉安棋,二○六師楊彬,二○七師羅又倫,二○八師黃珍吾,二○九師溫鳴劍。

  青年軍訓練總監羅卓英是陳誠的重要助手,副監兼東南分監黃維是陳誠的親信幹部。各師的主要官佐不少是陳系的人,以二○四師為例:副師長吳嘯亞是陳的小同鄉;參謀長唐肇謨、參謀處長盧慶善、六一○團團長胡一、六一一團團長黃綬紳、六一二團團長藍嘯聲,山炮營、野炮營、工兵營的營長等,都是十八軍(陳的基本部隊)系統的人。政工人員則以蔣經國領導的三青團中央幹校學員為骨幹,把大專學校從軍的青年集中起來,成立「青年軍政工幹部訓練班」,蔣經國任班主任,訓練為期一個月。第一期一九四五年十二月開學,一九四六年一月結業,約一千人。訓練班設在三青團中央幹校內,工作幹部完全由幹校人員兼任。幹訓班的教育,基本上搬用贛南「江西青幹班」那一套。蔣經國常常與青年一道活動,特別令人注目的是,他往往在寒冷的早晨,光著膀子帶青年們跑步。他這種作風,當時曾博得青年人的好感。

政工班名義上雖屬總監部領導,實際上除經費補給由總監部轉發外,一切都是自搞一套。青年軍成立政治部時,由蔣經國任中將主任。各師政治部主任,除餘紀忠、範魁書(蔣經國的親信)有實權外,大多數都是掛名的,實際工作由他的親信副主任負責,如二○四師政治部主任劉炳黎(復興社分子)是教授,除到各團作政治講演外,一切具體工作都由副主任洪長銘掌握。各團督導員及師政治部組訓科長、總幹事等主要幹部,均由三青團中央幹校研究部學員擔任。一般連級政工幹部,則由政工班結業學員擔任。從青年軍的人事實排,已經初步看出「蔣介石——陳誠——蔣經國」的布局。有人說青年軍是蔣經國登上政治舞臺、準備接班的一股政治力量,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蔣經國在青年軍的政治工作,主要抓以下幾點:一、通過康樂活動(文體活動)使政工幹部與士兵打成一片(團有俱樂部、連有康樂室),二、通過小組活動,了解士兵的思想情況;三、逐步在士兵中培養爪牙。具體作法是:從每班士兵中各選出一二名,組成全團「小組長訓練班」,由團督導員親自負責,在師政治部協助下,經過一個月的訓練後,回到各連任學習小組長;師政治部從每排士兵中各選出一名或二名,組成師「康樂幹部訓練班」,經過一個月的訓練,回連協助連訓導員搞康樂活動。以上這些經過短期訓練的士兵,後來大多數成了蔣經國在青年軍士兵中的骨幹分子。

  一九四五年九月日寇投降後,蔣介石最初決定把二○八師、二○九師合編為三十一軍,由黃維任軍長,開到杭州集中;二○四師、二○五師合編為第六軍,由劉安棋任軍長,開到粵漢路護路;二○二師、二○三師合編為第九軍,開到滬寧路護路。不久又把第三十一軍整編為二○八師,由吳嘯亞任師長;第六軍整編為二○五師,由覃異之任師長;鍾彬軍整編為二○二師,由羅澤闓任師長。

 蔣介石最初並未考慮到第一批青年軍很快就復員,因而未作復員的準備。約在一九四六年初,各師都有一部分青年要求復員升學、就業。蔣經國懷疑有共產黨分子從中鼓動,乃密令政工幹部在各連隊組織「防奸小組」;同時為了安定軍心,宣布復員前必須進行三個月的預備軍官教育,期滿後發給預備軍官證書。在這三個月期間,一方面加強反共宣傳,派一些反共教師到各師巡迴講演,如反共專家葉青曾到二○四師作過兩星期的宣傳;一方面集體參加三青團。青年軍的師長劉安祺、覃異之,師政治部主任餘紀忠、範魁書等成了三青團的中央幹事,有些師長和政治部主任成了中央監事。有人認為,這是蔣經國用青年軍來吞併三青團,曾提出過反對意見。至此,蔣經國實際上已控制了三青團。

  一九四六年秋在廬山召開三青團代表大會時,聽說蔣介石曾企圖以三青團為骨幹去改組國民黨,因元老派及CC系反對,結果用「黨團合併」來解這個矛盾。三青團的中央幹事成了黨的中央委員,團的中央監事成了黨的中央監察委員,蔣經國的親信鄭彥棻成了中央委員會的副秘書長。從此,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也有了自己的一派。

  青年軍的復員管理工作,實際上是控制復員青年軍的工作。「復員管理處」名義上由陳誠任處長,實際上由副處長蔣經國負責。管理處後來改為國防部預備幹部局,由蔣經國任局長。一九四六年六月三日,正式宣布第一批青年軍復員,並規定這一天是「復員節」。蔣經國控制復員青年軍的作法是:一、復員前夕,以地區為單位成立「通訊小組」(如武漢通訊小組、鄭州通訊小組等等),並創辦《曙光報》作為通訊聯絡的刊物。各小組負責人是復員青年中擁蔣的骨幹分子,直接與預幹局聯繫,在各地上學和就業的復員青年軍,既受當地三青團組織的領導,又參加當地的通訊小組;二、一九四七年改為「青年軍聯誼會」;三、每年夏季在各地組織夏令營活動,把各地的復員青年軍集中起來,受一次短期訓練。

  第一批青年軍大部分復員,其中一部分志願留營的,由各師根據留營的人數,編成教導團或教導營(二○五師編成教導團),準備擔任第二批青年軍的班長或副排長,一律以預備軍官待遇,以後根據工作成績,分批送中央軍校受訓。復員的青年軍分為「升學」、「就業」兩部分。就業的送入新成立的就業訓練班,在訓練中陸續分配到各機關團體工作。升學部分中,上大專院校的,送入各地成立的補習班或直接進入各院校,上中學的,除介紹到各地中學外,可進入三青團在各地成立的「青年中學」。各校的復員青年軍不少人成了破壞學生運動的打手。重慶的青年中學在解放戰爭中擴充成反共的武裝部隊。許多復員的青年軍後來成了蔣經國「青年勘亂建國大隊」的骨幹分子,也是他建立自己特務系統的基本力量。

  一九四七年七月,蔣介石在廬山親自主持召開青年軍幹部會議,決定徵集第二批知識青年。新整編的二○五師(覃異之任師長)於一九四七年初分別由萬縣、貴陽開往粵漢鐵路沿線,一面護路,一面招募第二批知識青年。各地方的三青團組織雖大力動員,但志願從軍的知識青年仍不踴躍,到八月才勉強招足。這時蔣介石電召覃異之到南京,要覃異之準備開往臺灣接受美械裝備。覃異之便和孫立人(已內定為臺灣訓練司令)以及美國駐華武官蘇洛一同飛往臺灣察看訓練場地。行前,覃異之曾去見蔣經國,他正忙於到上海負責管制經濟的工作。從他簡短的談話中,知道這次青年軍接受美械裝備是費了一番交涉的(因美國最初不同意裝備青年軍),用孫立人作臺灣訓練司令,是為了便於與美國打交道。看來蔣介石對孫立人,既討厭他依靠美國人以自重(他到英國去接受勳章後,未經蔣介石的許可逕自訪美,加強與美國的關係),又不得不利用孫以爭取更多的美械裝備。

  二○五師於八月底開始由粵漢鐵路陸續向廣州黃埔港集結,運往臺灣。因船隻少,運輸速度很慢,師部及直屬部隊十月初才到達臺南高雄鳳山營房,後續部隊仍在運輸中。正在這時,蔣介石電召覃異之到南京,告訴覃異之說,東北行轅主任陳誠要調覃異之到東北去擔任第八兵團副司令兼五十二軍軍長,要覃異之準備到東北去。當時東北戰局對蔣軍不利,熊式輝、杜聿明已相繼離開,覃異之當然不願去做替死鬼,便找蔣經國想辦法。他這時正在負責上海的經濟管制工作,剛從上海回來,一兩天又要回上海去,看來很忙碌。他答應向蔣介石轉達覃異之希望免調東北的想法。第二天他給覃異之電話說:「已電陳主任商量,可能免調。」過了兩天,蔣介石召見覃異之,仍要覃異之去東北。覃異之又去找蔣經國,他已到上海去了。第二天晚上,蔣介石又召見覃異之,限我在十月十六日以前到瀋陽行轅報到,覃異之這才不得不去東北。蔣經國此時名義上雖已不負責青年軍的政治工作(政治部已改為新聞處),但是青年軍的重要問題,他還是過問的。他的政工幹部也常向他匯報青年軍的情況,對青年軍的重要人事還得徵求他的意見。如二○五師師長的繼任人選,孫立人曾保薦唐守治,蔣經國卻堅決主張提升副師長劉樹勳。又如二○五師鎮壓地下共產黨員伍瑞雲等案,也是請示蔣經國處理的。 青年軍1944年12月起成師時序列:

  1、第二○一師:1944年12月在四川璧山由第94師為基幹改編。1946年9月整編為第203師第2旅。

  師長宋賀/潘華國(1945年11月)

  下轄第601團、第602團、第603團

  2、第二○二師:1944年12月在四川綦江由新編第34師為基幹改編。1946年9月整編為第202師第1旅。

  師長羅澤闓

  下轄第604團、第605團、第606團

  3、第二○三師:1944年12月在四川瀘江由新編第5師為基幹改編。1946年9月整編為第203師第1旅。

  師長鍾彬/姚秉勳(1945年8月)

  下轄第607團、第608團、第609團

  4、第二○四師:1945年2月在四川萬縣由暫編第56師為基幹改編。1946年9月整編為第205師第2旅。

  師長覃異之

  下轄第610團、第611團、第612團

  5、第二○五師:1945年2月在貴州扎佐由新編第23師為基幹改編。1946年9月整編為第205師第1旅。

  師長劉安祺/胡素(1946年2月)

  下轄第613團、第614團、第615團

  6、第二○六師:1945年1月在陝西漢中由陝南師管區為基幹改編。1946年9月擴編為整編第206師。

  師長楊彬/方先覺(1945年4月)/蕭勁(1945年10月)

  下轄第616團、第617團、第618團

  7、第二○七師:1945年1月在雲南曲靖由昆明防守司令部與第48師改編。1946年9月擴編為整編第207師。

  師長方先覺/羅又倫(1945年4月)

  下轄第619團、第620團、第621團

  8、第二○八師:1945年3月在江西黎川由第144師為基幹改編。10月改為四團制。1946年9月擴編為整編第208師。

  師長黃珍吾/吳嘯亞(1946年1月)

  下轄第622團、第623團、第624團/1945年10月下轄第622團、第623團、第624團、第628團

  9、第二○九師:1945年4月在江西鉛山由第75師為基幹改編。10月改為四團制。1946年9月縮編為整編第202師第2旅。

  師長溫鳴劍

  下轄第625團、第626團、第627團/1945年10月下轄第625團、第626團、第627團、第629團

  10、第二一○師:該師原擬於1945年4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但因只成立兩個團,不符合師建制,便取消番號,所屬兩個團分別撥隸第208、209師。

  師長劉安祺(未到職)/胡素(代)

  下轄第628團、第629團

青年軍的戰鬥力很強,抗日戰爭後內戰最激烈的戰鬥幾乎都是青年軍打的,青年軍的部隊番號都是2開頭的,比如201師220師。青年軍的戰鬥意志是國軍中最強的。青年軍只是生不逢時,或者說蔣介石組建的太晚。如果早上幾年說不定會改寫歷史,當然歷史是不能有如果的。守城最頑強的部隊都是青年軍,友鄰部隊都撤了青年軍都是不會撤的更不用說投降,都會拼到最後,因為的戰鬥力來自於部隊的信仰,這個部隊有自己的信仰,入骨髓的三民主義。因為組建時間不長江山就換了模樣,所以青年軍很快就被人們忘掉了。

相關焦點

  • 解放時期的中原戰場上,國軍四大精銳部隊,是指哪四個軍
    就比於中原戰場上與華東戰場上,國軍當時不僅投入的人數多,而且大多都是精銳部隊。其中有四個軍,戰鬥力最強被稱之為中原戰場上,國軍四大精銳部隊。第一個精銳部隊是國民革命軍整編第74師,其實就是抗戰時期最能打的國軍王牌第74軍。可能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第74軍是國軍五大王牌之首,在抗戰時期表現十分出色,同時贏得了虎賁軍,御林軍,抗日鐵軍等美譽。
  •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司令官,兩位戰死沙場,另一位被生擒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司令官,兩位戰死沙場,另一位被生擒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場戰略性戰役。
  • 國軍精銳部隊第26路軍駐紮在中村,孫連仲想不到這是一場潰敗
    國軍精銳部隊第26路軍駐紮在中村,孫連仲想不到這是一場潰敗文/無計讀史第二次反圍剿的順利進行,讓蘇區內的國軍開始像鍋裡的螞蟻一樣燥熱。指揮部不能給他們一個明確的指令,部隊和部隊之間的聯繫又不緊密,所有的國軍都變成了孤軍奮戰。
  • 國軍3個精銳師打不過3千日本兵?看看淞滬會戰到底有多難打
    早在淞滬會戰時期,國軍就表現出了頑強抵抗的戰鬥精神,那麼,在淞滬會戰時,國軍真的動用了3個精銳師都不能打敗3千日本兵嗎?看看淞滬會戰到底有多難打。淞滬會戰是抗戰日期中日雙方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不僅作戰規模大,戰況也十分激烈。在淞滬會戰之前,日本的海軍就曾率先向我國的上海發動了襲擊,遭到了國軍的強烈反擊,雙方首次交鋒。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蔣介石精銳盡出,前線國軍為何卻仍節節敗退?
    1938年4月,徐州會戰爆發,這場戰役蔣介石前後投入兵力達到了六十餘萬,戰役規模僅次於一年前的淞滬會戰,此後國軍再也無力組織規模如此浩大的戰役。徐州會戰初期,在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國軍取得了臺兒莊大捷,但也暴露出了國軍主力部隊的位置,日本人不怒反喜,在徐州發去全面大決戰。
  • 管虎最新力作《八佰》,還原那段被遺忘的歷史,祭奠英靈永垂不朽
    進攻的日軍第3師團是當時日本帝國陸軍中最精銳的部隊, 該師團裝備有九四式輕裝坦克及八九式迫擊炮。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由於歷史原因被人遺忘,在之前拍攝過一部老電影。在近年來的戰爭劇中幾乎沒有出現,管虎擅長塑造電影中的人物,對故事情節的改變尊重歷史,講究一比一還原歷史。
  • 國軍戰鬥力最強的二十個軍
    即使後面重建的74軍,也還是堪稱國軍精銳。(48年淮海戰役前空投了74軍7個連防守商埠,力拒華野6個縱隊的進攻)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見的。 第二名: 18軍, 編制:3個整旅(師),3萬餘人。
  • 此軍重創板垣師團,戰力不輸國軍「五大主力」,竟全建制逃到臺灣
    文/孤寂寒光說到國軍一流部隊,就會想到國軍大名鼎鼎的「五大主力」。其實不僅「五大主力」,此軍戰力也相當強悍。由於重創板垣師團,日軍稱此軍一個軍頂國軍十個軍,曾經一個團頂住我軍三野兩個軍的進攻。52軍成立於1937年,號稱國軍「第六大主力」。我們看看他的師長都是誰?第二師師長就是赫赫有名的鄭洞國,二十五師長是張耀明。鄭洞國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就是長春兵團司令,曾經參加過國軍遠徵軍,出徵緬甸。而他的軍長,更是有名的悍將關麟徵。為啥說關麟徵有名呢?因為關麟徵的52軍參加了臺兒莊大捷,曾經在臺兒莊重創日軍。
  • 抗戰時期國軍有一部隊,全副德系裝備只有四千人,只聽老蔣的命令
    在抗日戰爭前期,主要抗日的隊伍,就是國民黨的軍隊了,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在國軍的隊伍中,整編74師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很多人都不知道,實際上在國軍中,還有一隻更厲害的部隊,只有蔣介石才能調動。
  • 淞滬會戰:日軍憑險據守,國軍精銳受挫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樓
    上海有一座年代久遠建築,它位於上海四川北路和東江灣路交叉路口,這座建築便是當年中日淞滬會戰爆發時日軍駐上海的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樓,這座褐色的堡壘式建築呈「口」字型,四周為營房和倉庫,中間是2200平米的操場,可以容納2000多人,大批裝甲車也可以開進開出。
  • 兩個精銳整編師!兩個德式重炮團,面對8千日軍,蔣介石的做法讓人寒心!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上海附近所有的中國軍隊開始迅速集結,到了8月份,一些偽裝成保衛隊的中央軍在上海閘北地區連夜舉行軍事演習,當時,日本在上海駐守的士兵,只有日本海軍陸戰隊兵力不足8000人,包括在日本軍艦上可隨時到陸地上作戰的水兵。
  • 參軍的國軍將領都有誰?
    但是,日本人進軍華南地區的決心很大,大批日本軍人被派到前線。在這場戰爭中,國軍遇到了很大難題。杜聿明沉著應對,主動進攻,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最終,這場戰爭持續了18天之久,被稱為崑崙山大捷。他早年曾投在多人部下,憑藉自己出色的才能,受到了蔣介石的讚賞,最終在國軍中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在淮海戰役之前,黃百韜的位置最靠前。他當時意識到了不對勁,便向上級請求撤退。可是,對方卻讓他等了三天。在這段期間內,黃百韜被共產黨人包圍。
  • 淞滬會戰中殺敵4萬自損30萬,國軍的德械師,並沒有輸在指揮上
    淞滬會戰是國軍發起的,目的是防止日軍迅速打通津浦路,從而將國軍的主力包圍在東南沿海地區,實際上這是國軍的預判,日軍當時並沒有整體侵華計劃,撤守山東,日軍也並未跟進,國軍有預謀的在上海打死一個日軍守衛,日軍派代表來理論,蔣介石直接派5個軍精銳進攻日本駐地,日軍向本土求援,淞滬會戰全面爆發。
  • 上海一二八抗戰真相:國軍血戰日寇,紅軍發起贛州戰役
    兩天後,一群日本暴徒來到三友實業社尋仇,他們在返回的途中又與工部局警察發生衝突,1名華警與1名日本人死亡。第18軍是當時國軍精銳,其第11師更是陳誠的土木系王牌。很遺憾,他們的抗戰直到1937年淞滬會戰才開始。抗戰期間,他們在羅店戰役,武漢會戰,石牌大捷,常德保衛戰,雪峰山打成了國軍五大之力的威名,被日軍戰史稱讚為:蔣介石的戰場虎之子部隊。然而,早在1932年2月4日,彭德懷率領紅三,紅四軍團趁上海抗戰,向贛州發起攻擊。
  • 蔣介石犧牲了三十萬國軍換來的一場慘敗,但卻贏得了世界尊重
    淞滬會戰爆發於1937年8月,整個戰役歷時3個月,國軍投入了80萬軍隊,日軍投入8個師團共20萬人。80萬中國軍隊中有最為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全德械的87和88師。
  • 杜月笙與忠義救國軍!
    八個樣板戲,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能已經非常遙遠了——不過有一段唱詞可能並非那麼陌生,試請看: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攏共才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遇皇軍追得我暈頭轉向,多虧了阿慶嫂,她叫我水缸裡面把身藏…… 沒錯,這就是《沙家浜》裡著名的《智鬥》一出的前幾句,大概有些年紀的人即便不是京劇票友,也能荒腔走板地來上這一段。
  • 北伐時國軍兵力如此懸殊,是靠什麼打贏的北洋軍閥?
    北伐戰爭對於中國來說具有深遠的影響,不僅結束了北洋軍閥長期對中國的統治,在很大程度上還實現了中國的統一,但是在整個被北伐戰爭中,北伐國軍初期的兵力僅有十萬餘人,只是北洋軍隊人數的七分之一,那北伐國軍是靠什麼在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取得北伐戰爭
  • 比國軍精銳部隊還強悍的稅警總團,軍官全畢業於英美著名軍校
    民國時期,有一支不隸屬於國民黨軍正規部隊,但卻比國軍精銳部隊還強悍的部隊,這支部隊就是直屬於財政部的緝私警察部隊,稅警總團。這支部隊在民國時期是一支特殊的武裝力量,在抗戰時立下了赫赫戰功。
  • 1938年山東臺兒莊戰役國軍將士老照片,日本在中國第一次遭遇失敗
    1938年爆發的臺兒莊戰役,是中國抗戰以來最重大的軍事勝利,國軍將士奮勇殺敵,犧牲巨大,才換來了擊潰日軍兩個精銳師團主力的戰績。這些老照片就是臺兒莊戰役,此戰役也是徐州會戰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時一個月的戰火中,國軍共投入了29萬人,日軍參戰部隊多達5萬,雖然日軍人少,但裝備、訓練、戰鬥力、後勤給養都是中國軍隊所不能及的,而且日本人還具有明顯的空中優勢。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歷史上蔣介石曾經有五支能徵善戰,裝備精良的部隊,他們在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序列中戰力最為強大,戰績最為彪炳突出,但這五支國軍力量最強的部隊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卻先後被殲滅,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五支王牌軍走向了滅亡的命運?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