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頭號女間諜川島芳子及受審照片
1932年1月18日,上海發生「三友實業社」事件,1名日本僧人因此喪生;實際為日本特務川島芳子所策劃;妄圖製造第二個九一八。兩天後,一群日本暴徒來到三友實業社尋仇,他們在返回的途中又與工部局警察發生衝突,1名華警與1名日本人死亡。
抗日英雄-蔡廷鍇將軍
1.國民政府接受最後通諜,第19路軍秘密備戰
1932年1月20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村井倉松正式向上海市長吳鐵城提出五點要求:道歉;賠款;拘捕兇手;取締排日活動和解散抗日組織。21日,日軍將領鹽澤幸一發表聲明,要求吳鐵城接受村井的一切要求,否則駐滬日軍將會「有所行動」。
1931年1月23日,第19路軍召開了營以上幹部緊急軍事會議。會議討論了一切必要的應變措施(包括準備軍糧物資等內容)。參加會議的軍官均表示,一旦日軍進攻,決心保衛上海,矢志不渝。下午7時,軍部根據會議決定向所屬部隊下達了警惕日軍進犯,保衛上海及其具體部署的密令。1月24日,蔡廷鍇等致電行政院長孫科、軍政部長何應欽等:「職等為國家人格計,如該(日)寇來犯,決在上海附近抵抗。即使犧牲全軍,亦非所顧。」
1931年1月28日下午,為避免與日本全面戰爭;經國民政府同意吳鐵城接受了最後通牒;但是當天晚上「一·二八」事件爆發,日軍卻再次挑起戰端;由於第19路軍提前準備,1月28日晚11時30分,日軍直犯閘北第19路軍翁照垣部時,翁部即按密令部署,當即予以迎頭痛擊。
2.日軍驕兵必敗,第19路軍擊退第一,二次進攻
開戰後前一周內,戰爭始終被控制在閘北,日軍未取得絲毫進展。1932年2月4日,日軍在新增兵力計巡洋艦3艘、驅逐艦4艘、航母2艘並海軍陸戰隊五千餘人的,沿閘北、江灣、吳淞一線發起第一次總攻。
第19路軍與之激戰9小時之久,完全粉碎了此次總攻。曾狂妄揚言:「一旦發生戰事,4小時即可結束」的日軍司令官鹽澤被撤職調回,其職務由新增派的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野村吉三郎中將接替。本想在上海大出風頭的日本海軍,在參謀本部與日本內閣的協調下,與陸軍達成了聯合出兵的計劃。陸軍決定派遣精銳第9師團增援海軍。第19路軍同仇敵愾、猛烈抗擊,直至與敵白刃肉搏,血戰7小時;再次粉碎了日軍的第二次總攻。
抗日名將,民族英雄-宋希濂
3.蔣介石指揮上海抗戰,中央軍馳援上海
第19路軍的英勇抗戰,在全國掀起了抗日浪潮。此時,蔣介石剛剛重新上臺,面對孤軍抗戰的局面。1932年1月30日晚。陸軍第87師第261旅的30餘名軍官,在旅長宋希濂將軍的率領下,直闖軍政部長何應欽住宅,面陳何應欽請纓抗戰。
1932年2月初,張治中將軍於浦口對蔣介石面陳抗日主張,並表示了願統兵抗日的決心。蔣同意之,並要軍政部長何應欽具體安排。2月14日,國民政府軍政部發布命令,由陸軍第87師、第88師、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未參戰)和第1炮兵獨立團山炮營組成第5軍,由張治中任軍長。
次日,軍政部命令第5軍馳援第19路軍。為避免日軍藉機擴大戰爭,中方沒有公開第5軍增援的消息,並明確「第5軍暫歸蔣總指揮光鼐指揮」、「以第19路軍名義抗戰」。第5軍隨即出發(87師已於14日行抵上海)。第5軍抵達上海後,即接防了江灣以北,經廟行至瀏河一線。2月18日。全軍接防完畢,進入前沿陣地。
隨後宋子文也下令稅警總團赴上海參戰,稅警總團是當時國軍最精銳部隊。
4.廟行兩次大捷,真正打響中國抗戰勝利第一槍
1932年2月18日,植田蠻橫通牒蔡廷鍇,要其率第19路軍後撤20公裡。否則日軍將採取「自由行動」。蔡廷鍇與蔣光鼐立即召集了高級幹部會議,大家均氣憤至極。指揮部下令前線部隊集中炮火猛轟日軍陣地,作為對植田的答覆。
1932年2月20日晨,植田指揮日軍沿閘北與吳淞之間的江灣—廟行一線發起第三次總攻,第19路軍及第5軍奮起抗擊,與日軍血戰三晝夜,並從兩翼迂迴敵軍側後,對進攻之敵漸成包圍態勢,迫敵逃竄。25日,國軍再戰再捷,粉碎日軍對廟行的又一次重點進攻。同期,國軍敢死隊潛水炸傷敵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日軍第三次總攻計劃徹底破產。
中國抗戰領袖-蔣介石
此役使日軍第9師團及其強悍的久留米混成旅團遭受到重大傷亡,廟行—江灣間敵軍陳屍遍地。第9師團部分散兵逃至楊樹浦匯山碼頭一帶,急欲覓船返日,極其狼狽。南京統帥部致電嘉獎第19路軍:「自經22日廟行鎮一役,我國我軍聲譽在國際上頓增十倍。連日各國輿論莫不稱頌我軍精勇無敵,而日軍聲譽則一落千丈。」
令國人心寒的是,中央軍及第19路軍官兵。在上海浴血拼殺之時。各地軍閥卻觀望。而江西蘇區紅軍,更在2月4日即發起反攻;牽制住了國軍主力,造成上海抗戰徹底逆轉。
4.日軍大舉增兵,紅軍發起贛州戰役!蔣介石無兵可調!
野村吉三郎於1932年2月22日,向日軍中央本部發出急電:「目下當務之急是以足夠的陸軍兵力迅速結束戰局。現在,豈止戰局僵持不下,縱使一日之遲延亦有貽誤大局的危險。上海郊區之敵的抵抗相當頑強,在此情況下,迅速增援大量兵力非常必要。增援部隊還應儘量由軍艦火速運送,登陸地點可在吳淞鐵路棧橋。」
1932年2月23日,日本內閣召開緊急會議,通過了陸相荒木貞夫增兵上海的提案。根據此提案,日軍參謀本部立即成立了上海派遣軍司令部,任命曾為田中內閣陸相的白川義則大將為司令官,曾任關東軍司令官的菱刈隆副之,決定增派精銳第11、第14兩個師團赴淞滬參戰。24日參謀本部將上述計劃上奏天皇,即獲天皇批准,爾後參謀本部立即下達了作戰命令。27日,第11師團由日海軍第2、第3艦隊載運,離日出發,白川等乘坐第2艦隊第4戰隊旗艦「妙高」號同往。
耿直的彭德懷元帥
面對日軍的大軍來犯。蔣介石決定抽調圍剿江西蘇區的陳誠第18軍,馳上海;與日軍決戰。第18軍是當時國軍精銳,其第11師更是陳誠的土木系王牌。很遺憾,他們的抗戰直到1937年淞滬會戰才開始。抗戰期間,他們在羅店戰役,武漢會戰,石牌大捷,常德保衛戰,雪峰山打成了國軍五大之力的威名,被日軍戰史稱讚為:蔣介石的戰場虎之子部隊。
然而,早在1932年2月4日,彭德懷率領紅三,紅四軍團趁上海抗戰,向贛州發起攻擊。贛州戰役歷時33天,一直打到3月8日,原本北上增援第18軍第11師,第14師及2個獨立旅3萬餘人增援,被牢牢牽制在贛州。導致了上海抗戰,國軍無兵可調;更讓紅軍背上了「不義之師」的罵名。解放後,彭德懷元帥曾總結贛州戰役的失利。認為失利最主要原因是興不義之師,造成敵竟得到民眾支持;眾志誠城。其次是敵以優勢兵力,據堅防禦,當然不易攻克。敵情沒有弄清楚,就貿然攻堅。日本再次成功利用中國內部分裂。
浴血拼殺的國軍官兵
5.上海抗戰失敗!蔣介石全面推行「攘外先安內」政策
1932年2月27日上海日軍在得到精銳第11、第14師團增援,總兵力增至9萬人、軍艦80艘、飛機300架。從瀏河登陸,兩面夾擊國軍主力;同時3月1日第11師團從瀏河口、楊林口、七丫口突然登陸,疾速包抄守軍後路。淞滬守軍腹背受敵,被迫退守嘉定、太倉一線。2日,日軍攻佔上海,3月3日,日軍佔領真如、南翔後宣布停戰。
美英出於自身在滬利益出面調停,1932年5月,中日籤訂《上海停戰協定》,這個協定規定日本仍保留上海租界駐兵權,中國正規軍卻不許駐滬,只能留下警察和保安隊。這又是一個喪權辱國的協定!
雖然「一二八」淞滬抗戰以妥協退讓結束,但日軍在各方面佔據絕大優勢情況下,國軍仍血戰一個多月,以傷亡萬餘人代價,斃傷日軍近萬人(日方承認傷亡三千餘人)。屢挫日軍精銳部隊,逼其三易主帥;更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提振了全民抗戰信心。
陳濟棠與陳宗仁
如非贛州戰役,地方軍閥坐壁上觀;國軍完全還能再戰。上海抗戰失敗後,蔣介石看清形式。全面推行「攘外安全政策」,以粵桂為首要打擊目標(陳今天是一二八事件87周年。本文將介紹1932年一二八事件真相,還有廟行大捷輝煌與遺憾。濟棠,李宗仁,白崇禧);其次為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