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抗戰",是整個抗戰期間中日兩國爆發的最為慘烈,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共投入了一百萬軍隊,而中國是以八十萬大軍對抗日本二十萬兵力。
在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裡,雙方軍隊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最終,日本方面在此次戰爭中損失了四萬多人,而國民黨一方則損失了超過三十萬軍隊,對於中國軍隊來說,這是一場慘痛的失利。
對於這場會戰,一直以來存在很多可以議論的話題,而關於國民政府的戰略意圖,也非常值得我們探究。
淞滬會戰中的日軍
陰雲籠罩的京滬
在盧溝橋事變之後,面對日本人的瘋狂進攻,國民政府這一邊的張治中將軍最先提出了開闢淞滬戰場的想法。他之所以提出這一建議,也是針對了當時的中國國防形勢。
早在一二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就不惜工本在江浙一帶構築國防線,而京滬區正是這一國防線的重要部分,張治中將軍也正是京滬區的負責人。
在抗戰爆發後,針對日本軍隊的強勢進攻,張治中將軍提出了要在京滬地區集中優勢兵力,給予日本人以痛擊。
當時的上海,是中國最主要的工業基地,也是金融中心,對外口岸。同時佔領上海之後,日本軍隊就可以控制長江水路,並溯流而上以進取南京。
淞滬會戰
可以說,上海就是南京的門戶,丟失上海則首都的形勢就會十分危急。而沿著長江繼續深入,可以進一步將日本的勢力深入中國內地,廣大的中部地區也將暴露在日本的鐵蹄之下。
對於日本人來說,拿下上海的戰略價值十分巨大,其一早就提出要依靠海陸配合,對上海進行猛烈攻擊,以打擊中國人抗戰的決心。
在盧溝橋事變二十天後,日本就在長江下遊地區組織撤僑,並於八月初挑起"虹口事件",隨後日本海軍不斷增兵上海地區,其海軍陸戰隊開始在該地區積極備戰。日本的一系列行動,使得京滬地區的戰爭陰雲不斷聚攏,隨時都有可能觸發大戰的啟動鍵。
此時,與其坐等敵人先下手為強,倒不如我們自己先發制人。因此,在張治中等人的主持下,國民政府提出了要在上海組織一場戰役,以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為核心,全力保衛乍浦-嘉興-無錫-江陰這一戰略防線,以護衛首都的安全。
張治中
在1937年的8月初,蔣介石召開了國防會議,提出了要動員一百萬軍隊參加上海地區的戰役,這一百萬軍隊要從全國各個地區抽調。
對此,當時列席會議的延安方面的代表,也持相同意見,周恩來和朱德等同志一致認為,華北地區是主戰場,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但是在長江下遊阻擊日軍,以局部勝利策應主戰場的勝利也是十分重要的。
對於贏取這場戰役的勝利,國民政府也有自己的打算,那就是依靠第一和第二戰區將日本的兵力牽制在華北戰場,以緩解京滬地區的軍事壓力,增大中國軍隊在京滬擊敗日軍的可能性。
兩個戰場的策略關聯
對於日本人來說,其本身國小地狹,資源不夠豐富,人口不夠充足。其想要鯨吞中國,就不能是想著觸發一場全面戰爭,這樣只會使得日本兵力分散,將其拖進戰爭的泥潭。因此,日本方面只想著進行一場局部戰爭,然後步步為營,以取得最終的勝利。
但中國恰恰相反,中國土地足夠廣大,人口足夠眾多,我們是希望進行一場全面戰爭的。正所謂:"以時間換空間,積小勝為大勝",通過一場持久的消耗戰,逐步拖垮日本,從而獲取勝利。
中國方面的這一戰略,是基於我國整體軍事實力落後,但地大物博的特點,是符合中國抗戰的實際的。因此,這一戰略已經提出就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日本侵略軍
但是,對於持久戰的戰略,也不是說中國軍隊就應該完全被動的迎戰,而不敢主動出擊。如果輕易放棄戰略要地,那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儘管中國軍隊在當時的抗戰主流思想是持久戰,而淞滬會戰卻是中國軍隊主動發起的,日本人對此也沒有預料到。
我們上文說在華北地區的戰鬥將極大的牽制日軍,使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京滬來,以增大淞滬戰場的贏面。但其實,這一戰略的作用是相互的,不僅是華北影響京滬,京滬也能影響華北。
在京滬地區擴大戰事,也會牽制日本的兵力,使其不能繼續在華北擴大戰果,也能給華北贏取喘息之機。
華北地區的抗戰剪影
蔣介石在南嶽軍事會議上曾說:"我們不能將全國的軍隊都調到華北去和敵人爭一城一地的得失......一定先要引誘他到長江流域來。"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國民政府在制定淞滬會戰的戰略時,除了保衛南京,防止日軍沿長江達成分割中國的企圖,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牽制並分散日軍,以策應其他戰場的抗戰行動。
因此,實際來說,儘管國民政府在淞滬會戰中動員了數十萬的軍隊,看起來聲勢浩大,但淞滬戰場並不是那一時期的主角,而是作為華北主戰場的一個策應點存在的。
淞滬會戰時的國軍
當時的第三戰區領到的軍事任務只是說要將當下入侵京滬的日軍進行殲滅,阻止敵軍進一步登陸。因此,當時的第三戰區的軍事長官在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將軍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分為圍攻部隊,一部分分為守備部隊。
圍攻部隊在當時負責進攻日軍,而守備部隊負責防備日軍的進一步登陸。國民政府的作戰計劃整體是進攻性的,這與北方的防守性戰略形成鮮明對比,一攻一守,一主一副,正體現出國民政府的抗戰思路。
抗戰形勢
國民黨軍隊輸的徹徹底底
然而,此次主動進攻日軍的中國軍隊並沒有能夠成功達成初步的戰略企圖。在戰役開始後的八天時間裡,在日軍的增援部隊到來之前,中國軍隊並沒有能夠成功消滅日本軍隊。
突擊的失敗有很多的原因,首先就是這個突然性已經無法體現,也就使得突擊的效果大打折扣。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軍隊在挺進上海之後,並沒有能夠及時的對日本軍隊發動攻擊。
由於上海地區的政治環境比較特殊,這裡有眾多的租界,這就使得雙方在交戰之時畏首畏尾,這構成了初步失利的一個原因。
上海租界
而在第八天之後,日本的增援部隊迅速趕到,並對中國軍隊發動猛攻。此時,雙方在火力方面的差距性就體現了出來,日軍的火力更為猛烈,這就使得國軍的進攻顯得比較吃力。
在經過了幾天的激烈戰鬥之後,中國軍隊連續丟掉了羅店和吳淞兩個戰略要地。之後,日軍再次攻佔寶山,使得日軍的主力部隊得以連成一線,局勢對中國軍隊更加不利。
終於,國民政府在戰前制定的一系列作戰計劃盡數落空,此時的國民政府統帥部,已經在考慮由進攻戰略向防守轉變。
統帥部此時提出,要利用優勢兵力對各個方向的敵人進行圍攻,以阻斷日軍各方面之間的聯繫。如果這一目的達不到,就只能退卻,並構築新的防線,等待新的增援兵力到來,再和日軍進行決戰。
蔣介石此時也意識到了形勢的不利,並迅速命令將領在吳福-錫澄-滬杭構築防線,以掩體、塹壕、障礙和陣地形成嚴密的防禦網絡來阻止日軍的進一步推進。
蔣介石照片
與此同時,華北方面也傳來不利消息,張家口和南口相繼淪陷,華北方面的戰略意圖也紛紛落空。主要戰場受到挫折,策應戰場也沒有達到目標,甚至還有被反噬的可能,對於國民政府來說,這可真是莫大的失敗。
而比目標落空更可怕的是,由於國民政府太看重京滬戰事,在此集結了大量部隊,而這場戰事將這八十萬大軍套牢在了這裡。由於部隊在戰事失利後沒有及時撤退,而日軍迅速增兵,以擴大戰果。
最終,一場潰散性的慘敗發生了,而這使得國軍在這場戰役中遭遇了極為慘重的傷亡,極大的打擊了抗戰事業。
淞滬會戰中的日軍
結語
淞滬會戰爆發與抗戰初期,此時的國民政府儘管還未下定決心要與日寇殊死一搏。但面對華北戰場的被動局面,國民政府希望能夠通過一場主動進攻改變這一局勢。一方面是為了策應華北的行動,一方面是為了捍衛南京的門戶,並進一步守衛長江防線。
為此,國民政府集結了超過八十萬的軍隊來圍攻上海地區的日軍。對於淞滬會戰前的一系列戰略制定,基本是符合中國的抗戰路線的。但是,戰略計劃並沒有落實到軍事行動中,淞滬會戰最終從一場主動進攻變成被動防禦。
在華北與淞滬兩個戰場接連失利的情況下,國民政府應該及時的撤出軍隊。但正因為撤軍不及時,使得淞滬會戰最終成為一場大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