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最慘烈的戰役,八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國軍到底輸在了哪?

2021-01-19 騰訊網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抗戰",是整個抗戰期間中日兩國爆發的最為慘烈,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共投入了一百萬軍隊,而中國是以八十萬大軍對抗日本二十萬兵力。

在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裡,雙方軍隊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最終,日本方面在此次戰爭中損失了四萬多人,而國民黨一方則損失了超過三十萬軍隊,對於中國軍隊來說,這是一場慘痛的失利。

對於這場會戰,一直以來存在很多可以議論的話題,而關於國民政府的戰略意圖,也非常值得我們探究。

淞滬會戰中的日軍

陰雲籠罩的京滬

在盧溝橋事變之後,面對日本人的瘋狂進攻,國民政府這一邊的張治中將軍最先提出了開闢淞滬戰場的想法。他之所以提出這一建議,也是針對了當時的中國國防形勢。

早在一二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就不惜工本在江浙一帶構築國防線,而京滬區正是這一國防線的重要部分,張治中將軍也正是京滬區的負責人。

在抗戰爆發後,針對日本軍隊的強勢進攻,張治中將軍提出了要在京滬地區集中優勢兵力,給予日本人以痛擊。

當時的上海,是中國最主要的工業基地,也是金融中心,對外口岸。同時佔領上海之後,日本軍隊就可以控制長江水路,並溯流而上以進取南京。

淞滬會戰

可以說,上海就是南京的門戶,丟失上海則首都的形勢就會十分危急。而沿著長江繼續深入,可以進一步將日本的勢力深入中國內地,廣大的中部地區也將暴露在日本的鐵蹄之下。

對於日本人來說,拿下上海的戰略價值十分巨大,其一早就提出要依靠海陸配合,對上海進行猛烈攻擊,以打擊中國人抗戰的決心。

在盧溝橋事變二十天後,日本就在長江下遊地區組織撤僑,並於八月初挑起"虹口事件",隨後日本海軍不斷增兵上海地區,其海軍陸戰隊開始在該地區積極備戰。日本的一系列行動,使得京滬地區的戰爭陰雲不斷聚攏,隨時都有可能觸發大戰的啟動鍵。

此時,與其坐等敵人先下手為強,倒不如我們自己先發制人。因此,在張治中等人的主持下,國民政府提出了要在上海組織一場戰役,以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為核心,全力保衛乍浦-嘉興-無錫-江陰這一戰略防線,以護衛首都的安全。

張治中

在1937年的8月初,蔣介石召開了國防會議,提出了要動員一百萬軍隊參加上海地區的戰役,這一百萬軍隊要從全國各個地區抽調。

對此,當時列席會議的延安方面的代表,也持相同意見,周恩來和朱德等同志一致認為,華北地區是主戰場,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但是在長江下遊阻擊日軍,以局部勝利策應主戰場的勝利也是十分重要的。

對於贏取這場戰役的勝利,國民政府也有自己的打算,那就是依靠第一和第二戰區將日本的兵力牽制在華北戰場,以緩解京滬地區的軍事壓力,增大中國軍隊在京滬擊敗日軍的可能性。

兩個戰場的策略關聯

對於日本人來說,其本身國小地狹,資源不夠豐富,人口不夠充足。其想要鯨吞中國,就不能是想著觸發一場全面戰爭,這樣只會使得日本兵力分散,將其拖進戰爭的泥潭。因此,日本方面只想著進行一場局部戰爭,然後步步為營,以取得最終的勝利。

但中國恰恰相反,中國土地足夠廣大,人口足夠眾多,我們是希望進行一場全面戰爭的。正所謂:"以時間換空間,積小勝為大勝",通過一場持久的消耗戰,逐步拖垮日本,從而獲取勝利。

中國方面的這一戰略,是基於我國整體軍事實力落後,但地大物博的特點,是符合中國抗戰的實際的。因此,這一戰略已經提出就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日本侵略軍

但是,對於持久戰的戰略,也不是說中國軍隊就應該完全被動的迎戰,而不敢主動出擊。如果輕易放棄戰略要地,那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儘管中國軍隊在當時的抗戰主流思想是持久戰,而淞滬會戰卻是中國軍隊主動發起的,日本人對此也沒有預料到。

我們上文說在華北地區的戰鬥將極大的牽制日軍,使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京滬來,以增大淞滬戰場的贏面。但其實,這一戰略的作用是相互的,不僅是華北影響京滬,京滬也能影響華北。

在京滬地區擴大戰事,也會牽制日本的兵力,使其不能繼續在華北擴大戰果,也能給華北贏取喘息之機。

華北地區的抗戰剪影

蔣介石在南嶽軍事會議上曾說:"我們不能將全國的軍隊都調到華北去和敵人爭一城一地的得失......一定先要引誘他到長江流域來。"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國民政府在制定淞滬會戰的戰略時,除了保衛南京,防止日軍沿長江達成分割中國的企圖,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牽制並分散日軍,以策應其他戰場的抗戰行動。

因此,實際來說,儘管國民政府在淞滬會戰中動員了數十萬的軍隊,看起來聲勢浩大,但淞滬戰場並不是那一時期的主角,而是作為華北主戰場的一個策應點存在的。

淞滬會戰時的國軍

當時的第三戰區領到的軍事任務只是說要將當下入侵京滬的日軍進行殲滅,阻止敵軍進一步登陸。因此,當時的第三戰區的軍事長官在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將軍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分為圍攻部隊,一部分分為守備部隊。

圍攻部隊在當時負責進攻日軍,而守備部隊負責防備日軍的進一步登陸。國民政府的作戰計劃整體是進攻性的,這與北方的防守性戰略形成鮮明對比,一攻一守,一主一副,正體現出國民政府的抗戰思路。

抗戰形勢

國民黨軍隊輸的徹徹底底

然而,此次主動進攻日軍的中國軍隊並沒有能夠成功達成初步的戰略企圖。在戰役開始後的八天時間裡,在日軍的增援部隊到來之前,中國軍隊並沒有能夠成功消滅日本軍隊。

突擊的失敗有很多的原因,首先就是這個突然性已經無法體現,也就使得突擊的效果大打折扣。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軍隊在挺進上海之後,並沒有能夠及時的對日本軍隊發動攻擊。

由於上海地區的政治環境比較特殊,這裡有眾多的租界,這就使得雙方在交戰之時畏首畏尾,這構成了初步失利的一個原因。

上海租界

而在第八天之後,日本的增援部隊迅速趕到,並對中國軍隊發動猛攻。此時,雙方在火力方面的差距性就體現了出來,日軍的火力更為猛烈,這就使得國軍的進攻顯得比較吃力。

在經過了幾天的激烈戰鬥之後,中國軍隊連續丟掉了羅店和吳淞兩個戰略要地。之後,日軍再次攻佔寶山,使得日軍的主力部隊得以連成一線,局勢對中國軍隊更加不利。

終於,國民政府在戰前制定的一系列作戰計劃盡數落空,此時的國民政府統帥部,已經在考慮由進攻戰略向防守轉變。

統帥部此時提出,要利用優勢兵力對各個方向的敵人進行圍攻,以阻斷日軍各方面之間的聯繫。如果這一目的達不到,就只能退卻,並構築新的防線,等待新的增援兵力到來,再和日軍進行決戰。

蔣介石此時也意識到了形勢的不利,並迅速命令將領在吳福-錫澄-滬杭構築防線,以掩體、塹壕、障礙和陣地形成嚴密的防禦網絡來阻止日軍的進一步推進。

蔣介石照片

與此同時,華北方面也傳來不利消息,張家口和南口相繼淪陷,華北方面的戰略意圖也紛紛落空。主要戰場受到挫折,策應戰場也沒有達到目標,甚至還有被反噬的可能,對於國民政府來說,這可真是莫大的失敗。

而比目標落空更可怕的是,由於國民政府太看重京滬戰事,在此集結了大量部隊,而這場戰事將這八十萬大軍套牢在了這裡。由於部隊在戰事失利後沒有及時撤退,而日軍迅速增兵,以擴大戰果。

最終,一場潰散性的慘敗發生了,而這使得國軍在這場戰役中遭遇了極為慘重的傷亡,極大的打擊了抗戰事業。

淞滬會戰中的日軍

結語

淞滬會戰爆發與抗戰初期,此時的國民政府儘管還未下定決心要與日寇殊死一搏。但面對華北戰場的被動局面,國民政府希望能夠通過一場主動進攻改變這一局勢。一方面是為了策應華北的行動,一方面是為了捍衛南京的門戶,並進一步守衛長江防線。

為此,國民政府集結了超過八十萬的軍隊來圍攻上海地區的日軍。對於淞滬會戰前的一系列戰略制定,基本是符合中國的抗戰路線的。但是,戰略計劃並沒有落實到軍事行動中,淞滬會戰最終從一場主動進攻變成被動防禦。

在華北與淞滬兩個戰場接連失利的情況下,國民政府應該及時的撤出軍隊。但正因為撤軍不及時,使得淞滬會戰最終成為一場大潰敗。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時期:有的戰役打得較好,撤退時未組織好就兵敗如山倒
    最終,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但卻為此付出了軍民死傷數千萬人的巨大代價,僅正面抗戰的國軍就陣亡380萬,尚不包括其他抗日武裝,倘若再加上被俘、投降、失蹤、逃逸、負傷等減員,損失將更為巨大。但事實上,國軍戰損最嚴重的,似乎在正面抵抗階段,反倒是在撤退時,往往組織不好,當官的丟下士兵率先逃逸,而導致的大潰敗,也即常說的兵敗如山倒。此時,群龍無首,軍無鬥志,只知道逃命,只恨爹媽少生了兩條腿。據此,國軍大部分的損失,不是在正面戰鬥中,而是在潰敗階段。
  • 淮海戰役慘烈一戰,中野華野血戰國軍老虎團,一個村莊被夷為平地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到商丘,北到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和國民黨軍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決戰。在此決戰中,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60萬大軍和國民黨軍80萬大軍在中原地區各大戰場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 忻口戰役太慘烈,國軍一軍長一師長一旅長陣亡,總指揮衛立煌悲痛欲絕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抗戰最英勇的幾次會戰,忻口會戰、臺兒莊戰役、盧溝橋戰鬥、淞瀘會戰等等,這幾次戰役打得十分慘烈,國軍傷亡非常慘重,例如忻口會戰,國軍傷亡數萬,陣亡的高級將領數人,雖然此戰以失敗告終,但也重創了日軍,此戰雖敗猶榮,鼓舞了全國軍民奮戰日軍的信心!
  • 抗日戰爭徐州大撤退,國軍兵敗如山倒,張自忠部為何卻得到嘉獎?
    1938年初,徐州會戰爆發,國軍先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臺兒莊大捷,又在僅一個月之後丟失了華中最後的重鎮徐州,數十萬國軍兵敗如山倒。1938年5月18日,國軍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撤離徐州,次日徐州被日軍荻洲師團攻陷,而尚未撤出戰場範圍的李宗仁和十餘萬國軍則面臨滅頂之災。
  • 解放戰爭:48年三大戰役哪一場最慘烈?此戰我軍傷亡超13萬人!
    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傷亡人數在2萬人以上的戰役屈指可數,難度最大、傷亡最多的無疑就是48年的三大戰役。然而這三場大戰的慘烈程度也是有很大區別的,其中哪一場我軍的傷亡人數最多呢?下面來了解一下。三大戰役期間,我軍損失最大的是華東戰場上的淮海戰役,傷亡最輕的則是華北戰場的平津戰役,而遼瀋戰役的戰損介於兩者之間。
  • 土木堡之戰,大明五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慘烈到什麼地步?
    土木之變,明朝五十萬大軍被瓦剌騎兵屠殺殆盡,一百多名朝廷文武大員被殺,皇帝明英宗被俘,真真叫做兵敗如山倒!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天有異象,全國各地發生各種災難災相。夏季六月,北京城突然颳起一股大的邪乎的狂風,接著雷電暴起,風雨大作,明朝皇宮謹身殿被雷電擊中,引起大火,很快蔓延到奉天殿和華蓋殿,大殿的大門都被燒毀。
  • 淞滬會戰中殺敵4萬自損30萬,國軍的德械師,並沒有輸在指揮上
    慘烈的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是抗戰史上中國軍隊最團結的一次抗戰,此戰關乎中華民族之存亡,老蔣把王牌嫡系全派上去了,川軍,桂軍,中央軍,都是好樣的!民族危難之際方顯英雄本色!,不得不撤出戰鬥,各地上前線軍隊的明知是死,無一退縮,無論輸贏,都敢打,最終殺敵4萬自損30萬,堪稱大潰敗,沒有輸在指揮上,上海是中國的金融,工業中心,這場仗把日本的攻擊方向引導由東向西攻擊,而不是由北向南,打了三個月國家的重要工業基礎有時間撤出上海,同時向世界,各路軍閥,全國人民表明吾輩抗日之決心!
  • 三大戰役中,為何淮海戰役最難大?參軍的國軍將領都有誰?
    抗日戰勝利之後,國共兩黨爆發內戰。其中三大戰役,包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在這場戰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但是,為什麼淮海戰役是最難打的呢?讓我們來看一下參戰的國軍將領都有誰。但是,在淮海戰役中,杜聿明並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他未到戰場之前,國民黨大軍已經陷入了被動地位。去到戰場之後,杜聿明已經回天乏力。他跟蔣介石說要放棄徐州,還能保存兵力。但是,蔣介石堅持讓杜聿明守徐州。最終,杜聿明被共產黨包圍。
  • 淞滬會戰最慘烈之戰—羅店戰役
    抗日名將,民族英雄—胡璉(羅店戰役,石牌大捷,雪峰山會戰英雄) 當天下午,第11師彭善部趁羅店之敵未穩,不懼敵機轟炸進至羅店西南;即展開反攻,其第慘烈的羅店血戰正式打響!
  • 三大戰役哪個最難打?淮海屬第一,看看參戰將領都是誰
    在淮海戰役期間,國民黨憑藉著八十萬大軍的精良裝備本該佔據更有利的地位,但是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這場戰爭打得如此膠著,其作戰規模也是超出大家的預期,所以我們只要來了解一下參與淮海戰役的將領就能知道這場戰爭有多不容易了。黃百韜可謂是解放戰爭中突然升起的一顆新星。他是從雜牌軍中走出來的王牌將星,並在淮海戰役中為國民黨軍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孟良崮戰役:粟裕百萬軍取上將首級,全殲了國軍王牌整編第74師
    整編第74 師,由原第74軍整編而成,曾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多項戰役,多次挫敗侵華日軍,曾有「抗日鐵軍」的稱號。 根據戰局發展,粟裕決定以中央反突破對付國軍的中央突破,採取正面反擊、兩翼楔入、斷其退路和阻擊各路援軍的戰法,將整編第74師從國軍重兵集團中割裂出來予以圍殲。
  • 1939年的崑崙關戰役:中日戰史上最慘烈攻堅戰
    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士墓園 崑崙關戰役發生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是抗日戰爭的大型戰役之一,也是桂南會戰中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的一場戰役。
  • 走進遠徵軍雕塑群,一起深入了解滇西最慘烈的松山戰役
    遠徵軍雕塑群,位於雲南省龍陵縣,滇西抗戰松山主戰場遺址南側幾百米處松山戰役歷時95天,中國遠徵軍以傷亡7783人的代價,擊斃日軍1200多人。一個排的戰士前往戰場,結果三十分鐘只剩下四人數萬將士的熱血灑入滇西大地,是那麼悲壯慘烈,他們是值得銘記的民族英雄這場戰役還有一群娃娃兵,上千名「娃娃兵」在戰場中遭到了敵人殘害,最小的娃娃兵九歲就倒在了血泊中。
  • 抗戰時期,國軍陣亡的2位集團軍司令,7位軍長,都是誰?
    1940年5月,日本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部迎戰日軍。隨棗會戰戰況十分慘烈,這場會戰中,雖然我軍殊死抵抗,但還是抵擋不住日軍的攻勢。張自忠將軍在有機會撤退的情況下,選擇了抵抗到底,最終壯烈犧牲。
  • 上海一二八抗戰真相:國軍血戰日寇,紅軍發起贛州戰役
    >取締排日活動和解散抗日組織。隨後宋子文也下令稅警總團赴上海參戰,稅警總團是當時國軍最精銳部隊。4.廟行兩次大捷,真正打響中國抗戰勝利第一槍1932年2月18日,植田蠻橫通牒蔡廷鍇,要其率第19路軍後撤20公裡。否則日軍將採取「自由行動」。蔡廷鍇與蔣光鼐立即召集了高級幹部會議,大家均氣憤至極。
  •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司令官,兩位戰死沙場,另一位被生擒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司令官,兩位戰死沙場,另一位被生擒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場戰略性戰役。
  • 什麼叫兵敗如山倒?一旦軍隊被打崩了,損失將難以預計
    實際上古往今來的相當部分戰例是雙方開始交戰後,一方在經受了一定的傷亡之後便全軍崩潰,或者是原本有序的撤退演變為了無組織的潰敗,在這樣的作戰中失敗的一方絕大部分傷亡都是發生在崩潰後,反之勝方在此階段損失就很少,我們古人有句話說得很精練,這叫兵敗如山倒。
  • 海南島戰役結束後,3位國軍將領逃往臺灣,都是誰?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拉下帷幕,國軍敗局已定,剩下的殘兵敗將大都逃往臺灣。不過,不死心的國民黨政府,在海南島集結了重兵,企圖實施所謂的「光復大陸」計劃 。1950年,為解放海南島,我軍發動了海南島戰役。
  • 二戰最慘烈戰役!士兵平均活10分鐘,幾十年後倖存士兵仍心有餘悸
    導語:二戰最慘烈戰役!士兵平均活10分鐘,幾十年後倖存士兵仍心有餘悸眾所周知,二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其幾乎席捲了當時所有的主要大國,可以說這場戰爭給很多國家都帶來了非常大的損失。而在各國主要戰場上,同盟國軍與軸心國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作戰,其中有一個戰役被譽為是二戰最慘烈的戰役。因為在這場戰役中,參戰的士兵幾乎只能存活十分鐘,戰爭之慘烈,使得幾十年後倖存的士兵想起來後都心有餘悸,而這場戰役就是蘇德戰場是史達林格勒戰役。
  • 作為蘇聯史上最慘烈的失敗,基輔戰役蘇聯究竟損失了多少?
    基輔戰役是歷史上最大的包圍戰,也是蘇聯歷史上最慘烈的失敗,希特勒稱其為:「最成功的戰役。」但我們換一個角度,基輔戰役其實是」蘇聯歷史上最慘烈的勝利」,或者說是「最偉大的失敗」!究其原因其實都是因為基輔戰役的慘烈最大限度的為保衛莫斯科提供了便利,接下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