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一場戰役或戰鬥來,我們潛意識中的想法就是兩方軍人在激烈的戰鬥,直到其中一方撐不住了傷亡殆盡,戰役戰鬥也便有了結果。
實際上古往今來的相當部分戰例是雙方開始交戰後,一方在經受了一定的傷亡之後便全軍崩潰,或者是原本有序的撤退演變為了無組織的潰敗,在這樣的作戰中失敗的一方絕大部分傷亡都是發生在崩潰後,反之勝方在此階段損失就很少,我們古人有句話說得很精練,這叫兵敗如山倒。
一
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一仗是長平之戰,趙軍投入了40餘萬人,秦軍兵力約為60萬人。在兵力相近的情況下打消耗戰,其實雙方的傷亡是差不了太多的。但趙括上陣後改變了打法,而秦軍則適時絕糧道、斷後路,將趙軍集團分割包圍,在趙括率輕銳突圍被射死後,其餘趙軍也就土崩瓦解了。
當然,千百年來我們常說趙括是「紙上談兵」,以至於葬送了趙國軍隊的主力。其實在當時,趙國的國力無法支撐幾十萬青壯年的長期對峙才是關鍵,這是迫使趙括不得不率軍決戰的核心因素。但不巧的是,趙括碰到的恰恰是白起,而且白起背後是國力軍力更強大的秦國,最終的戰敗結果也並不稀奇。
其實南北朝時期的淝水之戰更是一個典型。
為了南下滅掉東晉,前秦「下書悉發諸州公私馬,人十丁遣一兵」,最終「略計兵仗精卒,可有九十七萬」。而隨苻堅南徵者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其主力指向江淮一線,而在此的東晉北府兵只有8萬人。
前秦軍雖然是臨時拼湊的大軍,論平均質量遠不如北府兵,但以堂堂之陣對戰的話,北府兵也是損耗不起的。而真正的淝水之戰其實是北府兵在前秦軍集結完畢之前就與之開戰了,當時在戰區的前秦軍最多估計為30萬人,較少的估計只有10餘萬人,雙方兵力對比並沒有10比1以上那麼懸殊。
而在北府軍平均戰力佔優的情況下,前秦軍在洛澗的前哨戰就是敗而大潰,死者萬五千人,以至於苻堅觀八公山草木以為晉軍,這便是草木皆兵成語的來歷。
而在淝水大戰時,前秦軍後退不止,徵南大將軍苻融馳騎略陣,馬倒而被殺,前秦軍大潰,苻堅本人也身中流矢,失去對部隊掌控。
一線部隊的潰敗又引發連鎖反應,使得前秦軍後續部隊也大亂,最終秦兵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
也就是說大部分前秦軍其實根本就沒看到東晉軍的影子,自己就潰敗了,而且潰敗過程中自相踐踏死者甚眾,在逃跑過程中被餓死、凍死者也佔大多數。因為前秦軍在淝水之戰中戲劇性的大敗,後世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就是形容這種戰鬥意志完全失去,畏敵如虎而大敗的情況。
二
而類似淝水之戰這種一邊倒的戰役在古代有很多,近現代戰爭中也是很常見的。
在我國的抗日戰爭中,國軍的戰場損失是很大的,僅僅作戰傷亡就達到了320多萬人,如果再加上被俘、投降、非戰鬥減員,損失將更為巨大。
抗戰中軍人犧牲如此巨大,而國土卻淪陷了半壁江山,這本是極其令人痛心的。但不知何故,有的人卻視喪師失地為榮,認為軍人死傷越多,丟失國土越大為功績,古今中外以此而論者實在是罕見。
我們都知道抗戰中中日兩軍的總體實力是很懸殊的,在一般戰鬥中即便我方打贏了,往往在傷亡上也不會更少。但也請大家注意,以當時中日兩軍的真實戰力而言,即便我方損失大於日軍,也不該有那麼大的傷亡。如果認真去研究每次會戰的話就會發現,其實國軍大部分的損失也不是在正面戰鬥中,而是在潰敗階段。
以淞滬會戰為例,正面作戰將近3個月,國軍作戰傷亡18萬餘人,日軍實際死傷有五六萬人之多,戰損比基本是3:1。但眾所周知淞滬會戰的撤退實際演變為了潰敗,在這一過程中的損失竟也達10餘萬人,而日軍在此過程中則損失不大。
到南京保衛戰時,儘管是疲憊之師,但外圍作戰打得也並非太難看,直到決定突圍之際各部仍有相當實力。但突圍不按命令來,各部長官們都率先跑路,使得絕大部分戰士們被合圍在了南京,幾乎無人生還。
1938年的蘭封會戰依然是這樣,此次會戰中桂永清、黃杰等多次率部擅自撤離,致使圍攻日軍14師團的設想不僅未能得手,自己主力部隊反倒被咬住。
國軍深知其不善於撤退,而這一路又多為主力,不願就此損失掉。遂扒開了花園口阻止日軍,結果釀成了巨大的災難。軍隊是保衛人民的,而為了自己順利脫身卻以幾十萬、上百萬百姓深陷澤國為代價阻止敵軍,實在是本末倒置。
蘭封會戰尚有黃河決堤,可這種自然條件畢竟不常有,在之後的南寧會戰、中條山戰役、第一次緬甸作戰、豫湘桂戰役中其實也都是潰敗損失大於正面作戰。尤其有的部隊還沒與日軍接觸就望風而逃,引發連鎖反應,如豫湘桂戰役中的河南戰場,37天時間內丟了38座城,這種潰敗發生在1944年實在是說不過去。那麼多的部隊,很多都是越跑越少,自己把戰鬥力就給廢掉了。
國軍為什麼總能將作戰打成崩潰,將撤退撤成潰敗,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指揮問題,高層指揮朝令夕改,而在戰區級別,派系傾軋;不同派系的指揮官互相不買帳,以至於有的不打招呼就跑路,其他部隊為了保存實力,也紛紛效法,焉能不潰敗呢?
其實看國軍打的那幾場勝仗,基本都是儘可能將各派系團結到了一起,才打得不錯的。但可惜更多的是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戰事不利,轉進如風這種情況。
另外國軍的兵員主要是抓壯丁而來的,高級指揮官大都不珍惜基層士兵生命,甚至後者連飯都吃不飽。戰時狀態下,稍有不利部隊可能就打崩了,而由於壯丁部隊不好組織,潰敗時就容易四散,既無法有序後撤,遭到日軍追擊後的戰鬥和非戰鬥損失也就很大。
三
反過來我們也說說八路軍,日軍在正面戰場與國軍打大會戰的時候,也在敵後對八路軍發動頻繁的大掃蕩。僅1938年至1942年的這段時間,日軍在華北發動千人以上的掃蕩共152次,萬人以上的大掃蕩27次,作戰之頻繁可想而知。
國軍作戰不利尚有後方可撤,而八路軍則是在日軍的據點、公路鐵路網中的夾縫中求生存的。
以約5萬平方公裡的冀中區為例,日軍碉堡最多時有1753個,此外還有公路15000餘裡、封鎖溝8300餘裡、隔離牆1000餘裡,通過點、碉、路、溝、牆五位一體,將冀中分割為了2670多個小塊,每個小塊的直線距離甚至步槍子彈都能打穿。
但在老百姓的支持和堅強的領導下,八路軍化整為零,時而聚集,時而分散,日軍始終未能將八路軍消滅。到1945年冀中部隊反攻時,又組建出了29個大團。
大家可別小看這種化整為零,時聚時散的能力,這實際上使得八路軍在任何時候都很難被日軍整建制消滅。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各部普遍也都具備這個能力。
解放戰爭初期,有大兵團作戰能力,習慣於正規戰的國軍其實也打了一些勝仗,但是整建制消滅過解放軍多少部隊呢?別說整師、整旅了,就連整團,整營也幾乎沒有,因為你打散了解放軍部隊後,人家還能聚合起來,有的甚至在當地發展武裝,實力不降反升。
而國軍這邊倒是屢屢被整建制消滅,正面戰鬥沒怎麼打,自己就又全軍崩潰了,以至於很多戰役中解放軍損失不大就能取得很大的戰果。
如1947年2月的萊蕪戰役,解放軍傷亡6000餘人就殲滅了國軍5.6萬人,其中國軍絕大部分都是潰敗後被俘的。以至於王耀武感嘆:五萬多人,三天就被消滅光,就是放五萬頭豬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
其實談到這裡,我們也可以下一個結論:強悍的軍隊不光要能打勝仗、順風仗,也要善於打敗仗,撤退仗。
為什麼說也要善於打撤退仗呢?因為這實際上是最能考驗部隊組織力和意志力的,因為一旦撤退演變為了潰敗,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四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東線戰場的美軍陸戰1師儘管戰況不利,但也沒有出現崩潰,而步兵7師31團級戰鬥隊其實是被打崩了;在西線,韓軍、土耳其旅、美2師先後被打崩,部隊的損失就很大。
當然,這還是美軍技術裝備過於強大的結果,如果不是有這項加成,東西線的聯軍都得被包了餃子。而饒是如此,美國聯軍的損失也十分巨大,沃克中將死於車禍,美軍幾個主力師和土耳其旅、韓軍第2軍團都沒了戰鬥力,以至於聯軍在平壤一線組織防禦的能力都沒有,一退就是三八線。
同樣,我們也說說第五次戰役。
我們都知道,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打得不是很好,多少年來很多人一直揪著180師的事情不放。
其實平心而論,志願軍當時沒有制空權,主要行動靠夜間徒步行軍來實現(當時夜間只有10小時左右),每個軍的通訊設備還沒有美軍一個營多。
在糧食、彈藥大量消耗,部隊連續作戰1個月後,被美軍的機械化部隊截斷,美國聯軍掌握如此巨大的優勢,按照常理是可以整建制消滅志願軍很多部隊的。
但最後被整建制隔斷的27軍等部隊安然撤退,而較弱的180師儘管陷入重重包圍和面臨各種不利狀況,遭到了重大損失,但也並沒有全部被消滅。請注意,180師不是全軍覆沒,仍有4000人成功突圍,這是在異國作戰和頂著漫天飛機和身後無數坦克、汽車追擊的情況下實現的。
我們可以想像下,如果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也具備美軍那樣的絕對制空權和重火力、汽車行軍等優勢,而美軍自己是徒步行軍,連通訊設備也沒幾部,饒是陸戰1師那樣的部隊,還能跑出一個人嗎?
我們也稍微遠地設想下,如果抗戰時國軍也有這樣的組織力,在若干次大會戰中是不是就不會因撤退而損失那麼大了?要知道志願軍在第五次戰役時與美軍的裝備差距總比抗戰時國軍與日軍的差距要更大。
而在公認打得不太好的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戰損7萬多人,可佔據各種裝備優勢的美國聯軍戰損按照其自己統計也有4萬多人。
也就是說,我這邊即便表現不太好,你能佔據各種優勢,也不能完整地消滅我方哪怕一個最弱的師。
美國人很清醒這一點,因此第五次戰役後其實際也放棄了能徹底打敗志願軍的想法。但美國人沒想到的是在隨後的陣地戰中,志願軍通過坑道工事抵消了美軍飛機、重炮的優勢,陣地戰抵消了美軍汽車行軍的優勢,而通過接裝蘇械武器,志願軍與美軍裝備差距縮小,而山頭攻防作戰又恰恰發揮了志願軍近戰、夜戰的優勢,反倒使得在陣地戰中志願軍越戰越強,笑到了最後。
不過總的來說,到陣地戰階段,由於敵我兩軍都形成了完整的戰線,因此一方被打崩的情況並不多見,倒是最後一戰的金城戰役韓軍又被打崩了一次,而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只有這一仗我們具備了火力優勢。
五
其實儘量避免對耗戰,能像淝水之戰那樣一開始就打崩對方,部隊在追擊作戰中不斷挺進是最理想的方式,因為這樣我方可以以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戰果。
而在1962年,我們就遇到過這麼一次。
在那場作戰中,解放軍共計犧牲722人,負傷1697人。殲滅印軍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以下3968人。
需要指出的是印軍實際戰損要更高,有1萬多人的部隊處於潰散狀態,若戰事繼續持續下去,這些人也是非死即俘,因為他們已經處於崩潰狀態而喪失作戰能力了。
所以就有了我三人戰鬥小組面對印軍1個營時那句霸氣側漏的話了: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當然了,還擊也沒什麼卵用。
近30年後美軍打伊拉克軍隊也是如此,伊軍被打崩後,成千上萬的官兵實際都是潰散狀態,別說組織有效抵抗了,他們自己都滿世界找聯軍投降,生怕被視為抵抗部隊而丟了性命。
結語
其實通過以上種種戰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強大軍隊的特質:勝可猛追,敗則不潰;而弱旅的特質則是:勝追不動,敗則大潰。
如果是兩支強軍交手,那麼仗打起來就是相當殘酷了,但很難出現一邊倒的那種狀況,除非是因為國力、軍力或者物質層面的諸多因素失衡才會出現明顯的勝負局面。
如果是兩支弱軍交手,那麼就是菜雞互啄,參加民國時期若干軍閥大戰,幾十萬發子彈打出去,人都沒傷了幾個的那種。
但如果是強軍跟弱軍交手,就會出現文中那些一邊倒的例子。
就比如最近的一些戰例,我們有時候會奇怪為什麼冷兵器對決能打出那麼懸殊的戰損比。其實跟上面的道理是一樣的,剛一交手,弱軍戰況不利後就全軍崩潰了,很多人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會死傷狼藉。
就如淝水之戰中那樣,真的是北府兵自己殺傷了幾十萬前秦軍嗎?肯定不是的。史籍中說的很清楚:
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
而參看最近的著名戰例,對方不就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才敗得那麼慘嗎?而精銳部隊尚且如此,其他二三流部隊的真實戰力,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