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抗戰時期,中國是東方反法西斯陣營的主戰場,在二戰爆發以前,就開始獨立抵抗侵華日軍的瘋狂進攻,讓日本少壯派軍官「三個月滅掉中國」狂妄成南柯一夢。
最終,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但卻為此付出了軍民死傷數千萬人的巨大代價,僅正面抗戰的國軍就陣亡380萬,尚不包括其他抗日武裝,倘若再加上被俘、投降、失蹤、逃逸、負傷等減員,損失將更為巨大。
抗戰軍民的武器裝備,明顯是要偏弱於侵華日軍,特別是缺乏坦克、榴彈炮、戰轟機等陸戰主戰裝備,兩軍的總體實力非常懸殊,因此,在正面戰場上抵抗時,國軍損兵折將,都在侵華日軍之上,且由此丟失了大片的國土。
但事實上,國軍戰損最嚴重的,似乎在正面抵抗階段,反倒是在撤退時,往往組織不好,當官的丟下士兵率先逃逸,而導致的大潰敗,也即常說的兵敗如山倒。
此時,群龍無首,軍無鬥志,只知道逃命,只恨爹媽少生了兩條腿。據此,國軍大部分的損失,不是在正面戰鬥中,而是在潰敗階段。
抗戰時期,國軍有些正面作戰,先期打得不差的很多,但打到後來,高層指揮朝令夕改,有的直接指揮到軍、師,甚至旅級作戰單位,這讓戰區司令長官非常鬱悶。
此外,由於軍中派系傾軋,有的為了保存實力,不打招呼,就率先跑路;其他部隊見狀,也都紛紛效法,憑什麼讓老子耗著,都拔腿跑路,因此,戰前精心部署,開戰以後,打得不錯的戰役,焉有不敗之理。
豫湘桂戰役,是日本陸軍於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貫穿河南、湖南和廣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進攻戰役,目的保障大陸交通線暢通,東北直至越南河內的大陸交通線,果然被侵華日軍所打通,國民黨軍則潰退入貴州。
為此,日軍岡村寧次大將投入了40萬兵力發動了攻擊行動,國軍則以陳誠上將坐鎮指揮130萬大軍迎敵,對日軍的進攻予以了阻擊。
主戰場設在中原腹地,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的河南,進行了豫中會戰,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上將指揮8個集團軍1個兵團共17個軍約40萬人,在第八戰區和空軍飛156架戰機的支援下作戰,卻被日軍第37師團獨立混成第7旅團從中牟新黃河東岸打開第28集團軍暫編第15軍的防禦陣地缺口,在洛陽失守以後,國軍防線就全線崩潰。
此役,國軍竟然在37天時間內,連續丟失了38座城,這種潰敗發生在1944年,侵華日軍許多甲種師團,早就抽調到太平洋戰場,與美軍展開殘酷的奪島戰役,日軍作戰能力銳減的前提下,那麼多的國軍正規野戰部隊,卻只知道逃跑,在逃跑中就把自己的戰鬥力給廢掉了。
長衡會戰,也是以日軍攻佔長沙,衡陽守軍抗擊多日,在傷亡慘重,且孤軍無援的背景下,方先覺所部第10軍被迫放下武器投降,以衡陽城陷落而告結束。
戰爭中就怕撤退時,組織協調不好,一但軍隊兵敗如山倒,都是擋都擋不住的;此時,軍隊潰敗,就像山倒塌一樣,可謂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