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蒙山歷史

2020-12-15 聚觀歷史

引言

一九三八年秋末冬初,抗日戰爭正趨高潮,時值國共合 作,廣西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當局,為了標榜廣西「抗日」,撈取政治資本,一面提出「焦土抗戰」 的口號,表示堅決抗日;一面組織廣西學生軍,在廣西農村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共錄取了學生軍三、四千名,編為 三個團,集中在桂林受訓兩個月。

這些青年學生中,有大學 生、高中生、也有初中生,還有些社會知識青年。受訓後分 赴廣西各地農村搞抗日救亡工作。那時候,李宗仁、白宗禧、黃旭初要爭取這些青年,我們黨也要爭取這些青年。因此,我們黨有計劃、有目的地派出不少黨員秘密參加這個組織,同時,一些託派分子也鑽到這個組織裡面來。

抗日戰爭時期在蒙山活動的片段回憶—韋章平

從一九三八年秋末冬初到一九四一年六七月兩年多的時間裡,特別是日寇第一次入侵南寧,廣西變成了前線的時 候,這個組織變化很大。有的因經不起艱苦環境的考驗,有的為其他原因離開這個組織;託派經過一場大辯論後站不住腳溜走。剩下的都是我們的黨員和抗日救亡思想較堅定的同學,總共還有一千多人,這樣由原來的三個團縮編一個團。那時候,許多進步書籍還可以看,因此,黨決定利用這個時機在青年學生中加強活動,擴大影響。在一九四○年下半年和一九四一年上半年,黨的組織普遍建立,每個中隊都有我們的黨支部,這就嚇壞了廣西李、白、黃當局,南事變後,廣西學生軍就被迫解散了。

▲抗日時期蒙山活動

學生軍解散後,廣西當局為了籠絡人心,對這些青年不得不作些安排:把小部分轉到第四集團軍幹校,大部分安排在廣西合作訓練所學習,學習三個月後就分配到各縣做合作指導員。在合作訓練所學習期間,當時政治形勢已有逆轉的徵兆,為了壯大我黨的組織,增強黨的戰鬥力,我們仍繼續發展了一批黨員。合作訓練所的地下黨組織將分配到各縣的 黨員重新編為支部或小組,並把組織關係轉到地方黨組織。

一九四一年十月,分配到蒙山縣合作室任指導員的有十位同學,這些同學是:韋振威(即韋章平)、陳惠賢、羅星光、陳剛博、譚炎輝、覃寶熙、朱信林(其餘記不清了)等。其中共產黨員有韋振威、陳惠賢、羅星光、朱信林四人,組成一個黨支部,我任支部書記。

▲抗日時期蒙山活動

在蒙山半年之久,我們始終未與地方黨組織取得聯繫。但是我們並不悲觀失望,堅信必然會找到組織的,因而我們仍像在學生軍裡一樣,四人堅持過組織生活。四個黨員當 中,年齡最大的只有二十一歲,最小的才十七、八歲,儘管 有滿腔的革命熱情,但受黨的教育畢竟還少,處在當時特殊的環境下,組織關係未接上,沒有上級黨的指示,究竟如何工作,思想上確實感到茫然。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提出兩個任務:一個是通過合作指導員這個合法社會職業作掩護, 了解偽縣府的情況,作些社會調查;另個是團結好學生軍其他同學,而通過我們這些同學去團結幾位老的指導員。

▲抗日時期蒙山活動

由於我們處於新的環境,人地兩生,到來的時間又短 所以第一項任務未取得多大成效。但使我們感受很深的有幾 件事:是我們剛到蒙山不久,就遇到偽縣長區嶽生親自下 令和殺所謂「組織瑤民暴動」的兩位瑤族同胞。他們臨死之前,堅貞不屈,回頭對兇手說:「我犯什麼罪,為什麼要槍殺我呀」等等。這兩位瑤族同胞都是當時屬蒙山縣管的嶺祖鄉人。當時大瑤山數萬瑤族同胞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殘酷統治和剝削,已忍無可忍,於是他們自己組織起來,攻打金秀設治局;另一件是偽縣長區嶽生到任時帶來科長、秘書大幫人馬,在蒙山為非作歹,離任時不但遭到蒙山人民的冷遇,而且還被群眾用石頭追打趕出縣城;再一件是合作社(包括生產、信用、供銷三種),名曰扶助貧苦人民發展生產,改善生活,實際上完全為少數地富豪紳所把持,為剝削階級服務,真正貧苦的農民得不到實惠。

▲抗日時期蒙山活動

對第二項任務,我們做了不少工作。如:號召同學們要保持學生軍的好學風和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不但十位同學之間要團結,而且還需把合作室內所有的指導員團結起來。學生軍在社會上的作用還應繼續發揮,在學生軍辦理結束的時候,我們的黨組織,向夏威(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兼學生軍團司令)建議,為了發揚學生軍的光榮傳統,應保留學生軍辦的曙光報》、以《曙光報》作為紐帶把分散在各地的同學都聯繫起來,促進大家的進步。

為此我們都為該報撰稿,這對增進我們十位同學的團結和進步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在南寧辦《曙光報》的同學還發起在各縣的學生軍組織通訊站的除我們十位同學參加外,在縣銀行工作的王奇也在過學生軍,也參加通訊站。通訊站成立時,大家選我為通訊站總幹事。當時在站的門前還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想當年,露宿風餐,執筆揮戈摧敵陣」;下聯是:「願以後,互規共勉,精誠團結挽狂瀾。」這副對聯,是學生軍將要結束時的一位地下黨員(也是我們的指導員)寫的。

蒙山半年多,由於上級在黨組織沒有派人聯繫,以至一九四二年七月在桂林發的「七、九」事件我們都不知道。八月我們與在荔浦縣中工作的潘曉初同志取得橫的關係(潘在學生軍與我同一個黨小組,他是小組長),才知道不久前桂林發生這個事件,後來託他代我們找組織關係。

▲抗日時期蒙山活動根據地

桂林「七、九」事件不久,黃嘉同志通過潘曉初把從桂林師專出的兩位女同志移到蒙山,要我們設法安排。她們是:覃舜恩和李林林。覃是學生軍的同學,於一九三九年春夏時和黃嘉同志一起在蒙山工作過一段時間,她在文圩還認了個契媽。當時覃和我商量,在未找到工作以前,她二人先到契媽暫住幾天,誰知她倆還未住上兩天,發現契媽同偽縣府有勾結,是偽縣府的情報員。覃、李二位來不及和我聯繫就在半夜溜走了,走到那裡也不知道。她們走後。黃嘉通過潘曉初通知我到荔浦接頭,要我匯報覃、李二人溜走的情況。黃決定把我撤離蒙山。

蒙山抗戰史跡

(一)自衛隊之萌芽 十三年五月,第四次長沙會戰失利,衡陽被國,廣西 近在咫尺,為之震動。本省當局應付當前急變,當即採取措 施,省級方面組織第四戰區民團總司令部,由本戰區司令長 官張向華兼任總司令,省政府主席黃旭初先生兼副總司令, 蔣荃先生任副總司令,在縣市方面,各縣組織民團司令部, 以縣長兼任司令,另設專任副司令,負責組織訓練、督導 指揮自衛隊,維持地方治安及配合國軍作戰。

富川毛文益氏在蒙山任縣長,對於自衛隊之組織稍緩,至七月始成立自衛隊第一中隊,人數不足百名,武器皆向民間徵借而來。

▲抗日時期蒙山活動

八月、衡陽棄守,暴敵既張兩翼,已阻我援,復率中軍 而趨桂境迂迴側擊,避實搗虛,全省皆動。敵寇一股由梧州 間道陷藤縣太平,直趨丹竹機場,並有(由蒙山北竄會師桂林)之企圖。本縣局勢危殆萬分。適中央參謀本部副總長白 健生先生、司令長官向華先生聯袂蒞縣(九月二十八日)指示,並準撥給武器整編團隊。茲分述於次。

縣自衛隊之組織發動於三十三年五月間,但縣府及民團司令部未能積極推動、認真組織,已於上述。迨奉準由綏署撥給武器後始能於八月底組織兩中隊,並編為縣自衛第一大隊,委陸伯秋任大隊長,黎子彬任第一中隊長,黃洪(即黃盛坤)任第二中隊長,周國雄任第三中隊長。但當時該中隊 尚在召集入伍中。

▲抗日時期蒙山活動遺址

十月,毛氏離職,周伯宗繼蒙山縣長,仍增編第二大隊於後方組訓中,委姚靜清任大隊長,鄧坤任第四中隊長,黃 兆錫任第五中隊長,賢任第六中隊長,十六日敵陷太平後,即進犯思排(均藤縣屬)。其時,陸伯秋先生奉令調升第四戰區荔浦修仁蒙山三縣民團指揮官(副指揮官為韓軒、羅家瓚、參謀長為呂俊陽)所遺第一大隊長職以黎子彬升充,遽遺第一中隊長職以劉琨接充,其時適藤北吃緊,第三中隊亦已編成第一大隊,即全部開赴思排警戒。

▲抗日時期蒙山活動遺址

民團司令部又將原有之縣警察隊員、縣府及國民兵團部之警衛負責,惜乎縣城淪陷時已無形解散。總當桂林外圍戰爭激烈之時,桂樂師管區令王瓚斌亦奉令 率所部及新兵三團暨兩直屬隊官兵約四千餘人,由興安移駐本縣,以中良為根據地,旋奉白副總長核准,在本縣招募新 兵一營,任黃麗棠為營長。自太平戰役後,師區奉令向金秀轉進,黃麗棠營乃撥歸修荔蒙民團指揮部指揮。編入戰鬥序列。

總結

迨蒙藤聯防委員會成立(三十三年十月)以後,即負責聯絡蒙南藤北兩地之自衛隊,並鼓勵當地壯丁參加自衛戰爭。十月二十四日太平一役,予敵重創,俘獲敵探四名之果,蒙藤聯防委員會與有焉。

相關焦點

  • 中共地方黨史大事記——抗日戰爭時期的蒙山
    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抗日武裝鬥爭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蒙山的活動情況——黃嘉抗日戰爭初期的一九三九年,黨組織派我到蒙山活動過。我們廣西省委認為,要把廣西學生軍掌握起來,通過這些青年發動群眾進行抗日戰爭。於是,省委便從外面調來了一批共產黨員到學生軍裡面來做工作。
  •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地方黨史——蒙山大事記
    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偉大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各地進入抗日救亡工作。冬 在南京文匯女子中學讀書的蒙山籍女學生陸獻林(西河回龍人),通過各種辦法,於一九三七年年底到達延安,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工作,後參加八路軍,從此走上了革命徵途。
  •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人民武裝——歷史意義
    人民武裝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作用一九四三年以後,隨著減租減息、增加工資運動的深入和生產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保衛翻身成果、保衛家鄉的抗戰熱忱越來越高。同時,各地還結合擁軍優屬,進行廣泛的宣傳活動,提出「好兒男,上前線,殺敵立功,全家光榮」的口號,極大地激發了民兵參軍的熱情。
  • 蒙山歷史——人民開展抗日武裝活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無錫國專遷來蒙山辦學及黃花學院簡況抗日戰爭期間,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簡稱無錫國專,建國後改為蘇州大學),曾疏散到廣西蒙山縣辦學1944年農曆五月間,東方漢學家饒宗頤先到蒙山,住在縣圖書館(考棚旁)。7月,桂林緊急疏散,因無錫國專校長唐文治(無錫人,翰林出身)沒來戶西,由馮振(廣西北流人)代校長率領,總務長蔣石渠及教授閻宗臨(山西人,精文化史,通西班牙、希臘、義大利、英國文字,法國授予他歷史博士學位)、向培良(研究戲劇有名,曾任當時劇宣四隊隊長)、呂逸卿和馮靜居等一批講師、助教相繼遷來蒙山。
  • 蒙山歷史——愛國將領陸超
    某日,國民黨軍政要人白崇禧,及第四戰區民團指揮部司令張發奎等親赴蒙山,在偽縣府大禮堂(即今縣府辦公樓所在地)召開縣黨政人員及各界人上大會。會上,白崇禧說:「現在日本鬼已到桂林。原來我叫你們縣組織三個自衛隊,現在一個也沒有成立,毛文益(當時任蒙山縣長)是個草包。陸伯秋(即陸超)是你們縣的老英雄,為什麼不叫他出來?你們要趕快叫他出來組織自藥隊。」
  • 湮沒於歷史600年,山西晉陽蒙山大佛,是如何重見天日的?
    山西晉陽蒙山大佛,高達66米,是世界級高大佛像。它建於北齊時期,一度為百姓視為佛家之最。而且,在唐朝時期更是高光異常,因為有它的存在,開化寺甚至被人們視為"國廟"。可是,這樣聲名赫赫的佛像,為何會在榮耀800年之後突然消失匿跡,又於600年後突然被發現的呢?
  • 人民武裝的歷史作用——抗日戰爭時期
    引言山東民兵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作用,與民兵組織的發展一樣,也有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總的看來,一九四二年山東軍區的《八一訓令》實行主力地方化和一九四三年省首屆人民武裝代表大會的召開是個轉折。在此以前和以後,民兵的數量、質量、活動範圍、擔負的任務和發揮的作用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 【黨史故事】抗日戰爭時期人民軍隊的最高學府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培養和訓練軍事政治幹部的高等學府,前身為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1月隨中共中央機關遷至延安。毛澤東為其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
  • 二十世紀中葉——蒙山淪陷前後
    ▲抗日戰爭戰場抗戰期間我縣有桂樂師管區軍隊兩個營(實際每營不足百五十人)參與本縣抗日。其主要原因是對我蒙山的守軍情況沒有撥清。日軍所掌握的資料,知我蒙山常存作戰部隊有三個大隊及桂樂師管區部兩個營,加上民團聯隊等等共計一千五百多人左右。在此期間,敵軍又要抽調大部兵力增援攻打貴州獨山及南寧一,剩下一小分隊(相當於我軍一個連),主要任務是掠奪糧食及鋼鐵等物資,無意佔領地方。此時,新圩的糧食已夠一個多月的運輸,沒打算侵入蒙山。
  • 廣西抗日戰爭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課題調研成果豐碩
    由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組織開展的「廣西抗日戰爭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課題調研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共黨史出版社已正式出版課題調研的12卷本。  這12卷本包括《廣西抗日戰爭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文獻資料卷》《專題慘案卷》《證人證言卷》《大事記卷》,以及《梧州卷》《玉林卷》《百色卷》《河池卷》《來賓卷》《崇左卷》《南寧卷》。
  • 太原文史之——揭秘蒙山大佛的歷史
    (始發現的蒙山大佛)  史籍記載這尊大佛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始鑿,經五個皇帝,二十餘年,後主高緯時鑿成。《北齊書》記載在《後主恆紀》中:「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所以稱為「晉陽西山大佛」。晉陽西山哪裡?
  • 蒙山大佛可謂命運多舛,被湮沒了600多年,才得以重見天日
    中國一些著名的大佛主要分布在南方,如樂山大佛、榮縣大佛都在四川,而蒙山大佛,則位於古代佛教文化較為發達的山西。蒙山大佛是極為罕見的開鑿於南北朝的大佛,歷史上,蒙山大佛可謂命運多舛,被湮沒了600多年才重見天日。
  • 抗日戰爭時期的少年小英雄有哪些?
    少先隊室-少先隊|教育|偶爾雞湯交流/分享/投稿-cxwxd29@163.comdonge個人微信-13819260137昨天是「七七事變」79周年,每逢7月7日,歷史的警鐘總會響起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不忘先烈,不忘初心!「隊室」網站曾經轉載過一篇「中國少年先鋒隊發展歷程中的少年小英雄簡介」一文,對中國少先隊歷史發展時期的各個少年英雄有過詳細介紹。需要資料的輔導員去網站查閱。今天介紹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少年小英雄有哪些?活在歌聲裡的小英雄———王二小
  • 蒙山曉月,北齊大佛
    蒙山同樣精彩紛呈,風景區內有開化寺、連理雙塔、塔林、蒙山大佛等等。龍山較為陡峭,上來就是實打實地硬爬。蒙山入口則低緩很多,約莫要步行多半個時辰才能到達半身腰的開化寺。總體上來說,蒙山要輕鬆很多,雖然景區裡程要多出很多。「龍山紅葉」與「蒙山曉月」並稱古晉陽八景其中之二。
  • 蒙山大佛遊記 —— 初一二班張翔
    暑假裡爸爸、媽媽帶我去蒙山大佛遊玩。 蒙山大佛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蒙山,又名晉陽西山大佛,始鑿於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經5個皇帝,歷時25年之久,到北齊後主高緯時鑿成,是一尊歷史悠久,具有極高價值的摩崖石刻佛像。論年代,蒙山大佛比樂山大佛早;論高度,蒙山大佛比巴米揚大佛高。因此,在寥若辰星的世界摩崖石刻佛像中,蒙山大佛無疑地位顯赫。
  • 吳之英與蒙山蒙茶
    雖然先秦至漢魏六朝每以酒漿作為祭品鮮有茶荼,那是茶飲在國內尚處初始階段,其功能還未被廣泛認知。唐朝以後歷代朝廷皆以茶薦社稷,祭天地,以至文人聚會、宗教儀軌、日常生活多有茶禮。    蒙山茶作為皇家的貢茶,用之祭天祀宗廟,可謂開其先河,茶祭作為至高無尚的禮儀代代相傳,一發不可收拾。茶禮所表達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愛、敬意和友誼,甚至包指廉潔與儉樸。
  • 崔濟哲:蒙山大佛的悲哀
    遠眺巍巍太行山,蒙山小山耳,近亦有高高天龍山,獨聞蒙山耳?然蒙山有仙,蒙山有佛,蒙山自北齊始以大佛聞名,已遙遙1400餘年矣。蒙山大佛可謂歷經千年,盡閱人間冷暖矣。蒙山大佛,高63米,比川之樂山大佛僅低8米,卻比樂山大佛早163年,北齊時代乃至隋唐皆有20丈摩崖大佛之譽。比世界聞名且已被毀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尚高10米。
  • 則天女皇與蒙山大佛
    適逢盛世,蒙山景區舉辦廟會,並布置燈光夜景。看到消息時,第一想到的是《北史》載:"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宮"指歷史上著名的晉陽宮,遺址在晉源鎮古城營村九龍廟一帶。現蒙山景區開發夜遊,能再現北齊時的盛景嗎?夜幕還未落下,驅車至蒙山,坐中巴到御駕橋。步行上山。一路上燈光夜景不少,但絕無「光照宮內」之感。
  •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帽子上兩片布,有什麼用處?
    對於我國而言,近代史是我國歷史上最屈辱的一段歷史,在此期間,我國先後遭遇了不少列強國家的入侵,其中最讓國民印象深刻的一場戰爭就是抗日戰爭。抗日戰爭一共持續了十四年,在這場戰爭中我國百姓為了抗戰的勝利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數以萬計的軍人戰死沙場,不少無辜的民眾也慘死在日軍的槍下。
  • 太原「蒙山大佛」,消失600年後神秘出現,憑什麼超越樂山大佛?
    蒙山大佛重現蒙山大佛建在開化寺的後邊,北齊年間開化寺是晉陽城的著名寺廟,也是北齊皇家寺廟之一。當時香火極盛。隋朝時改名為淨明寺,並興建佛閣以保護大佛。到了唐宋時期,蒙山大佛在全國的地位依然很高。包括李淵、李世民、武則天在內的諸多帝王都曾駕臨過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