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夠,材料來湊;總結沒「新詞」,工作檔次低;地區部門各不同,表述提法很相似……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一些基層單位的工作總結、領導講話、紅頭文件等文字材料中,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云之詞充斥其中,一些地方出現「講的人不走心、讀的人不舒心、聽的人不入心」。
1
三種形態,一種本質
近年來,在中央反「四風」、糾文風的大背景下,不少地方的新聞報導、政府公文、領導講話等文字材料中的官話套話少了,「接地氣」的群眾語言多了,文風有所好轉。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一些基層單位的文字材料中,出現多種類型的話語亂象。
——「改頭換面」型。一些地方「工作無創新,文字材料整」,多少年來同樣的一項工作,每年年初換一個新提法,將文字材料「改頭換面」,就當成「創新事項」了。
以黨的群眾路線為例,某縣就有幹部聯繫群眾、幹部「戶戶到」、幹部「雙聯」等多個提法。乍一看以為是不同工作,實則「換湯不換藥」。
——「濫用新詞」型。不管是「新常態」等中央提出的新術語,還是「打call」等網絡新流行語,經常被濫用到基層各種文字材料中。
比如,「新常態」原本是經濟領域術語,但近年來不乏「『人機共存』將成人類社會新常態」「真抓實幹成幹部成長新常態」「基層民主新常態」「文化新常態」「旅遊新常態」等各種「新常態」,甚至把一些不良現象都歸入新常態。
——「胡亂拉扯」型。山東某地幹部引用當地俗語,提出「作風建設要『頭拱地嗷嗷叫』」,隨後當地媒體發表評論文章稱「『頭拱地嗷嗷叫』與『擼起袖子加油幹』有異曲同工之妙」,引發不少幹部群眾質疑。
專家認為,「頭拱地嗷嗷叫」是當地描繪動物行為進而引申為實幹精神的一句俗語,如此使用很容易讓讀者將這種動物與幹部形象聯繫在一起,十分不妥。
2
只願當「坐家」,折射「虛作風」
專家認為,一些幹部不了解基層實際情況,不調查不研究,腳力不到、腦力不到,寫起材料來就只能在家裡當「坐家」,對著顯示屏冥思苦想,「不問群眾問百度」,搞「創造」。
山東某縣委政研室副主任告訴半月談記者:「我一年需要撰寫的大大小小材料多達上百份,『5+2』『白+黑』都不夠用,哪有時間下鄉調研?只能是多多『借鑑』別人寫過的材料,『東拼西湊』後修改幾遍就差不多可以交差了。」
另外,一些基層單位「以開會落實開會、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形式主義根深蒂固,也是造成造詞亂象的重要原因。
還有,「上級要求創新,下級疲於應付」也助長了這種風氣。山東一名鄉鎮幹部告訴半月談記者,多個上級部門考核鄉鎮工作時,都有專門的「創新事項」加分。但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基層許多工作又乏善可陳。為了考核加分,只好編造、美化文字材料來「創新」。
3
要想改文風,先要轉作風
專家指出,各地各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工作,鼓勵基層幹部隨機調研、脫稿講話,並把幹部下基層制度化、常態化。通過經常性地聯繫基層群眾,讓幹部熟悉基層,在傾聽群眾呼聲、全面了解情況的過程中「耳聰目明」,掌握真情況、發現真問題、發表真意見、提出真對策。
另外,還要進一步減少「文山會海」,切實減輕基層文字材料負擔。「上級機關要切實改變動不動就伸手向基層要材料的做法,堅決避免文牘主義,減少文山會海,切實把反『四風』落到實處。」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說。
王忠武認為,可以通過建立各部門共享的信息資料庫,藉助科技手段為基層「減負」。並且,可以把不涉密的政府文件、講話材料、工作總結等文件材料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
熱點閱讀:
離開了手機,你還會社交嗎?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反碼頭文化
「人設」如此華麗,你如此懂得配合
「牛娃」太多,教學大綱不夠用了:課外輔導班「圈」走了啥?
母豬下崽辦「下崽酒」, 賭博輸了辦「落難酒」 : 春節為啥總有吃不完的酒
沒有領導批示就不會幹活了!「本本主義」在基層: 損了形象,傷了民心
來源:《半月談》第3期;原標題:《基層「創新」中的造詞亂象》
記者:潘林青 葉婧 | 編輯:徐希才
主編:孫愛東
編輯:鄭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