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在井陘之戰中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0-12-26 談秦說漢

談秦說漢(102)井陘之戰:韓信成功運用奇謀戰術,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敗趙軍

前言井陘一戰,是韓信統兵以來第二場經典戰役,也是與聲稱精通兵法的大將軍陳餘對陣。但是很遺憾趙國大將軍陳餘這次的對手是「兵仙」韓信,對手太過於強大。總的來說,雙方實力差距還挺大的,陳餘傾趙國之兵有20萬,而這時候韓信的軍隊,被劉邦以加強滎陽城防為由,抽走了其大部分的精銳,手裡只有幾萬老弱士卒。因此,從兵力的數量與質量上看,井陘之戰這一仗是不太好打。但為何韓信又偏偏打贏了呢?

井陘是一條狹窄兇險的通道,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所以從這裡經過的隊伍一定是非常分散,無法排兵布陣防禦。也就是說,在井陘通行時,若發生戰爭,過多的兵力根本就起不到作用,反而會造成擁擠,成為敵人獵殺的目標。因此,井陘歷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佔領了井陘,就佔有了先機。當年,趙王武臣的大將李良平定常山之後,又派他去進攻太原,就是在因井陘被秦軍據守才退兵的。

戰爭的起因韓信打敗魏國後,按劉邦的指示,與張耳一道率軍進攻趙國。張耳與趙國的將領陳餘曾是「生死之交」,一同在趙王偈手下做過事。巨鹿之戰後,張耳取了陳餘的將印兵符,率領陳餘的部隊,追隨項羽入關,被封為常山王,而趙王歇卻被遷徙封為代王。陳餘原本已棄將印離去,也對官場爭鬥之事心灰意冷了,後來聽說張耳被封為趙王,還佔有趙地,非常的惱火,於是向齊國借兵打敗了常山王張耳。張耳轉而又投靠了漢王劉邦,劉邦命韓信與張耳率軍攻打趙國。

從魏國進入趙國必須經過井陘,陳餘手下有個將領叫李左車,是原趙將李牧之孫,很有兵謀。李左車向陳餘建議出奇兵三萬,在井陘隱蔽小路上埋伏,待韓信的大隊人馬過去後,截住漢軍的糧草輜重。同時趙軍在井陘口固壘堅守不出戰,糧草耗盡的漢軍自然不攻自潰。但陳餘認為,韓信雖然號稱領兵數萬,實際上也只有幾千人,竟然敢以疲憊之師千裡奔襲趙國,若趙國仍是避而不出的話,會被諸侯們笑話,於是沒有採納李左車的計謀。

韓信用謀韓信派情報人員打聽到陳餘沒有採納李左車之計,心裡十分高興,於是領兵進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三十裡時下令宿營埋鍋造飯。命令士兵和衣而睡,果然半夜突然下令發起攻擊。韓信挑二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漢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趙軍營壘附近隱蔽,並命令這兩千名士兵,只要看到趙軍傾巢出動,就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旗幟。

韓信同時命令伙頭軍準備做飯,打敗趙軍就馬上開餐。手下的將領都不敢相信,戰爭勝負未分,但也不敢隨意頂嘴,心裡嘀咕,你韓信到底有多大把握呀。韓信同時命令一萬名士兵,快速通過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鬥陣列。趙軍遠遠望見,都在笑韓信不知兵,哪有背水布陣的道理。天剛剛亮,韓信升起中軍大將的旗幟,命令儀仗隊走在前面,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

漢軍背水一戰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漢軍假裝不敵,丟盔棄甲逃回河邊的陣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追擊漢軍。漢軍入河邊背水的戰陣後,已經無路可退,全軍殊死奮戰。雖然趙軍在數量、及地形上佔了優勢,但也不能快速消滅漢軍。這時,預先埋伏在趙軍營壘附近的二千輕騎兵,火速地衝進了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換成兩千面漢旗。

陳餘看不能快速取勝,想退回營壘,飽餐後再戰。但回軍時看到營壘插滿了漢軍的旗幟。陳餘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兵卒紛紛潰逃,陳餘已無力阻止。於是韓信領河灘背水列陣之軍,與營壘中的趙軍兩邊夾擊,趙軍大敗,潰兵四處逃散。漢軍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並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尾聲陳餘最大的錯誤,是沒用李左車之謀,於井陘設伏,失去了制敵的先機。陳餘用兵也有問題,大軍出發後,營壘大開,讓漢軍2000名輕裝騎兵輕易衝進去。還有,帶兵多年的陳餘,居然無法組織潰兵反擊,奪回營壘。這也說明其領兵之能,是有點名過其實了。試想,戰敗後的趙軍,從人員數量上看,仍然多過於漢軍,若這時陳餘組織潰敗之兵,仍殺回營壘,漢軍的二千名士兵能頂得住嗎?

井陘之戰,韓信只帶兵數萬,打敗了趙軍20萬。韓信之謀:首先收集情報,得知趙軍無埋伏之意,大膽進軍;接著派出奇兵,於趙軍營壘附近潛伏;然後派一萬士兵出井陘口列成不合常理的背水戰陣;然後大軍從井陘口大搖大擺地出來,吸引趙軍主力;又假裝敗退,進入戰陣拖住趙軍主力;二千名事先埋伏的漢軍迅速破壘換旗;情報戰、奇兵戰、疑兵戰、心理戰、勇氣戰混合運用,因此而大敗趙軍。

2020/7/18

相關焦點

  • 韓信在井陘之戰中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人們對於韓信,可能就知道他是「兵仙」,知道胯下之辱,知道漂母舍飯,知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知道被漢高祖劉邦無情抹殺。但對於他到底為何是「兵仙」,其實不只是陳倉道奇謀,垓下之戰。那麼今天就來了解——井陘之戰。1井陘之戰是韓信統兵後的第二戰。
  • 軍事史上的奇觀——井陘之戰,不是每一個人的背水一戰都能成功!
    前言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時代的英雄人物最令人嚮往,一是秦末漢初,二是東漢末年,這兩個都是亂世,可也是亂中有序的。這兩個時代的人物是許多中國人最熟悉的,人名、地名、戰役等張口就能說出。今天筆者就來講講秦末漢初的一場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的戰役——井陘之戰。
  • 韓信一生最經典的四大戰役:兩次以少勝多,最終消滅項羽!
    二、井陘之戰井陘之戰,是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 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今河北井陘東南)一帶進行的戰役。在井陘之戰中,韓信率領的兵馬只有3萬左右,而趙國則派出了20萬大軍。因此,對於井陘之戰來說,可謂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 封神之戰|淺析韓信「背水一戰」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制勝因素
    古往今來,背水一戰仿佛成了人們在困難中最好的精神支柱,即使不處絕境中,人們也會設想成絕境以鼓勵自己戰勝困難。其實背水一戰的戰例並非在水邊大喊一聲就能充滿力量然後所向披靡那麼簡單,韓信能背靠綿水以少勝多戰勝陳餘,這其中往往有被人們容易忽視的三大制勝因素。
  • 如果沒有韓信的幫助,劉邦能不能戰勝項羽?
    有趣的是在同一歷史階段,有兩個韓信。一個是異姓諸侯王,一個是淮陰侯韓信。很多人把這兩個人弄混了,實際上區別很大,一個是韓襄王的嫡孫,曾經投奔過匈奴;一個出身卑微,曾遭無數人白眼的落魄平民。而且二人在史書的叫法也不一樣。前者叫韓王信,後者一般就是韓信。
  • 典出井陘的漢語成語「背水一戰」
    公元204年陰曆十月,迎著簫簫寒風,一支上萬人的漢軍直奔井陘,長途奔襲趙國,消滅項羽軍事集團側翼勢力,聲援漢王劉邦。此時,劉邦正與楚王項羽對壘滎陽,並有北邊燕和趙,東邊齊的威脅。為儘快扭轉戰局,漢王劉邦採納韓信計謀,並由其掛帥出奇兵,繞道井陘突襲項羽軍事集團側翼,來牽制勁敵。
  • 項羽多次以少勝多獲得勝利,為何在垓下之戰卻不行了?
    而擊潰秦軍主力的人就是項羽,那場決定雙方勝負的戰鬥則被稱為「巨鹿之戰」。事實上,這不是項羽第一次以少勝多,彭城之戰中,劉邦號稱56萬大軍,卻被項羽用數萬楚軍擊敗。從這兩場戰鬥其實就能看出,項羽似乎十分擅長以少勝多的。
  • 兵仙韓信:井陘之戰封神,教科書級戰術流傳百世,為何無人能成功
    韓信被譽為兵仙,一生之中打了無數場令人驚嘆的勝仗,為大漢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的戰術千變萬化,而且每換一個對手就換一種戰術,讓對手根本琢磨不透,其中最為耀眼的一役莫過於井徑之戰,也就是被大家熟知的「背水一戰」。
  • 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 你知道幾個?
    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 你知道幾個? 中國歷史上幾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 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 劉備孫權在長江赤壁一帶聯軍5萬
  • 秦時明月解讀|韓信:百分百勝率,一人滅七國一統天下
    總結為以下五點:1、韓信勝率100%2、大部分情況下,韓信都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3、韓信什麼兵都能用,精兵能打勝戰,新兵和殘兵照樣打勝戰4、韓信的對手章邯、龍且、項羽也都是戰神級別的人物,但都被韓信擊敗
  • 背水一戰取得勝利,是韓信運氣好嗎?
    背水一戰能夠取勝是因為韓信的好謀略,與韓信的運氣無關。從戰役開始到結束,所有事情都按韓信的謀略一步步進行!1.情報分析,預判敵方行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韓信掌握到趙軍主將陳餘已集中二十萬兵力,佔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漢軍。但是,陳餘並沒有採納趙軍謀士李左車的兵困漢軍於井陘狹道的計謀。韓信判斷出趙軍怯戰,士氣低下,戰鬥力也不高;並發現陳餘不善謀略。
  • 「古有韓信,今有粟裕」,你怎麼看?
    「古有韓信,今有粟裕」。中國幾千年來戰事不斷,因此也英雄輩出,不過,有資格與韓信相提並論者卻寥若晨星。韓信的前半生可用一連串成語來歸納。他出身平民,家境貧寒,既不會經商,又不願意種地,在建立軍功之前,韓信備受歧視,甚至遭受「胯下之辱」。
  • 太行八陘之一,戰神韓信背水一戰的井陘,在什麼地方?
    趙國位於太行山以東,對於漢軍大將韓信的進攻,趙國國相陳餘是有信心防禦的,底氣還是來自這座太行山。南北長約八百多公裡的太行山脈北至幽燕,南至黃河,是黃土高原(山西)與華北平原(河北)的天然分界線,佔盡地理之險。我們都說蜀道難,其實太行山之險一點也不遜於蜀道之難。三國漢相曹操曾寫過一首《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 同樣背水一戰,為何項羽韓信大獲全勝,馬謖唐生智卻慘敗
    相信很多讀者都有過這樣的疑惑,背水一戰的成功案例那麼振奮人心,但是模仿失敗的卻很多,究竟原因出在哪裡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分析一下吧。項羽劇照項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以幾萬兵力打敗秦軍數十萬兵力,是以少勝多戰役的典範,起到了轉折點的作用,在這之後起義軍迅速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亡了秦朝。
  • 井陘一戰,本以穩操勝券的趙軍,究竟為何慘敗於烏合之眾的漢軍
    讓在楚漢時期由漢軍韓信統領與趙軍的一場戰役,韓信打仗只是因為喜歡兵法,可以實踐運用自如,而在這一場戰役中,其主要是為了從側面內部逐漸瓦解項羽的各個勢力。漢軍在井陘與趙軍展開廝殺的過程中,因韓信統領的足智多謀,用兵如神,最終 背水一戰、以少勝多贏得了此戰的勝利。
  • 想不出名都難:井陘又上中央電視臺,還連播數天...
    紀錄片聚焦中國歷代軍事人文中踐行保家衛國的自覺遵循;梳理中華歷史典籍中天下徵戰、兵家人物、戰史秘笈、邊塞詩詞等,彰顯中國傳統軍事文化獨特的價值和特色。第1集中井陘鏡頭第3集中井陘鏡頭五陘六塞 冀晉通衢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中的兵學文化淵遠流長。
  • 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什麼很多人學不會?
    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現在的河北省石家莊井陘縣。公元前204年,韓信帶領三萬漢軍攻打趙軍,以少勝多成為經典戰役,背水一戰由此而來。這一場戰鬥中,「置之死地而後生」戰略戰術得到了充分的運用。為什麼韓信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其他人卻不行?先來看看韓信的背水一戰。首先,韓信攻打趙國,趙國在井陘口聚集了號稱二十萬的兵力。《史記·淮陰侯列傳》載:李左車曾經獻計:「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
  • 兵仙韓信用兵之道,如此出神入化,是什麼人教的他
    韓信被殺五十多年後,司馬遷曾去他的家鄉打聽他的事跡,只知道了三件事,韓信葬母,說明了他的遠大志向。其次就是吃白食,堅信自己終會有作為。再者就是韓信胯下受辱,他可以忍受別人所不能承受的。首先就是閱讀兵書,韓信出身貧困,也不當官幹活,整天去別人家裡蹭飯吃,韓信蹭的很有底氣,因為他堅信自己肯定會有所作為,隨後就能回饋這一家。
  • 井陘(xíng)秦皇古道,「背水一戰」著名戰役的發生地
    ]圖文/玉文葉子雙行記井陘(xíng,山脈中斷的地方),山名,太行山的支脈,有要隘,名井陘口,又稱白皮關, 秦漢時為軍事要地,素有「太行八陘第五陘,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稱。秦皇古驛道關城內的背水戰陳列室井陘秦皇古驛道是中國三大古道之一。這三大古道分別是: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和秦皇古道,其中秦皇古驛道的歷史最悠久。井陘秦皇古驛道,也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一次著名戰役的發生地。
  • 做人,一定要學會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以弱勝強的戰役數不勝數,最著名的四大戰役分別為官渡之戰、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和巨鹿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四大戰役四大戰役官渡之戰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巨鹿之戰時間官渡之戰、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巨鹿之戰中,戰勝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實力明顯不如戰敗方,但卻能以少擊眾、以弱對強,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非常值得後人深思。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闢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