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他們和鄉親一起改變

2020-12-26 中國警察網

  開欄的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生動講述公安部黨委團結帶領全國各級公安機關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奮鬥實踐,全面展示脫貧攻堅一線廣大民警的良好精神風貌,人民公安報自9月起啟動了「脫貧攻堅一線見聞」融媒體採訪活動。

  採訪活動啟動以來,人民公安報記者認真踐行「四力」,深入基層、走村入戶,用筆和鏡頭記錄了一個個扶貧故事,還原了一個個感人瞬間。即日起,人民公安報一版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線見聞」專欄,四版同時推出專題報導,刊發來自基層一線的脫貧攻堅故事,敬請關注。在刊發首篇來自公安部定點扶貧的貴州黔西南興仁市、普安縣的報導前,人民公安報收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貴州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駕車從縣城向西行駛不到3公裡,道路兩旁林立的高樓逐漸消失。樊陽升急打了一把方向,換擋、猛踩油門,車輛拐入一條山路。

  從手機地圖上看,樊陽升掛職第一書記的西隴村離縣城只有16公裡,是所有的扶貧包片村中離縣城最近的一個,可山陡彎急,汽車左晃右搖,百餘個胳膊肘式的大轉彎下來,車裡的人就被晃暈了。「這裡坡陡土松,能修出這條路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樊陽升說。

  這裡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樊陽升是公安部掛職扶貧幹部中的一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這群已經駐村近兩年的扶貧幹部更加緊張忙碌起來。鄉村硬體的改變,產業的興起以及群眾煥然一新的面貌,都預示著新的希望正在冉冉升起。

  有了路,鄉村才會改變

  生活在平原的人們很難感受到,一條路對黔西南貧困村意味著什麼。

  公安部扶貧幹部、掛職棉花村扶貧第一書記田智感觸最深:「從北京到普安,第一件事就是搞調研,可走進村裡一看,泥濘的土路被牲口的糞便覆蓋著,開始我還踮著腳尖找能夠落腳的乾淨地方,當我意識到不現實後,心一橫,豁出去了。」從此,田智沾滿泥糞的雙腳走遍了貧困村的家家戶戶。

  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汙水橫流,這是棉花村曾經的寫照。「村民習慣了人畜同住一屋。家家沒有案板,都是在板凳上切菜切肉。也沒有灶臺,做飯時就找幾塊磚頭臨時支起個鍋。」棉花村委會主任韋光亮告訴記者。

  幾年前,從村裡走到高棉鄉就要花上兩三個小時,去縣城至少一天時間。在村幹部看來,門前這千溝萬壑的大山是鄉親們脫貧的最大阻礙。

  為了讓村裡能有產業,田智訪村民、請專家、上網查……最終決定在山坡上種植百畝砂糖橘。

  「因為沒有路,是村民們肩背手扛,將一株株樹苗運上山。」公安部扶貧辦指定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定點幫扶棉花村,100畝砂糖橘的果苗是研究所捐助的,公安部交管局局長李江平和研究所的專家、領導都加入到了種植大軍中。

  百畝果苗栽上了,可問題又來了:這樣的路,等到砂糖橘結了果子怎麼往外運?於是,領導們當即決定再籌款修一條產業路。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協調中國智慧交通管理產業聯盟單位籌集了106萬元修路。

  田智清楚,籌來的每一分錢都不容易。在修路的8個月裡,田智全程緊盯,隨時留心水泥沙子用料比例;配上澆灌設施,裝上監控探頭,測量太陽能路燈的間距;時刻盯著天氣預報,防止風霜雨雪可能對「新生」路面造成的損壞。

  8個月後,一條長2.65公裡,直通小寨片區砂糖橘產業園,硬化完整、坡度平緩的致富產業路修通了。這一天,棉花村的村民敲鑼打鼓放鞭炮,聚在一起主動商量「你當護路員、我來拾垃圾」。路通了,好多鄉親們趕忙在旁邊生地上墾荒,種上了甘蔗、辣椒、蜜柚等農作物。高棉鄉黨委書記孟成雄說,這條路把鄉親們和扶貧幹部緊緊連在了一起。

  與此同時,在公安部的幫助下,棉花村大刀闊斧搞起了「三大改造」:凡是不願意扶貧搬遷進城的村民,家家蓋起了新廚房、新廁所、新畜圈。如今,坐落在青山綠水中的棉花村煥然一新,乾淨的水泥路兩邊,穿著民族服飾的布依族婦女羅大秀笑容滿面;漂亮的三角梅正迎風綻放,宛如一幅幅甜甜的笑臉。

  有了產業,致富才有保障

  秋雨正盛。剛走進興中鎮海寨壩子茭白田兩步,記者就被田壟兩側軟硬不均的泥土給「纏」住了,左側的水稻、右側的茭白滋生繁茂,讓人不知如何下腳。公安部扶貧幹部、掛職普安縣副縣長的孫安飛帶著興中鎮副鎮長龍少柔卻健步如飛,不一會就從路邊走到了田中央。此時此刻,兩人好像農業專家,研究起了農業栽種技術,「茭白是『懶莊稼』,秋末和初春都是種植期,只要在栽種初期注意育肥打藥除草,後續就會特別省心」,「這裡上遊是水庫,下遊有洞穴,中間有河流,太適合種植茭白了」……

  茭白種植戶李火友看到孫安飛一行人,熱情地打著招呼。今年,李火友承包了100畝茭白田,初春時節播種,如今已到豐收時節。「我們的茭白產期與其他地方有一定的時間差,只要掌握好時機,就能賺取更高利潤。」李火友說,「最近市場價節節攀升,現在已經到了2.6元一斤。」

  「老百姓的致富動力已經激發出來了。」孫安飛笑容可掬地說,產業扶貧是為提供老百姓造血功能的重要方式,「只要勞有所得,能紮根、開花、結果,老百姓就能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在興中鎮海寨壩子,有公安部一局幫著創建的巴西菇種植產業基地,還有七局幫著引進的茭白、白姜產業扶貧項目;在田壩村,有公安部一局和浙江省公安廳拉來的糯小米種植項目;在白巖根,有鐵道警察學院幫扶的家禽屠宰冷鏈項目和金盾影視中心引進創辦的普安生薑加工廠;在茶源街道,還有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引進的扶貧服裝加工廠、鞋廠……180餘個大大小小的幫扶項目,孫安飛哪個也不敢大意,個個都得精打細算。

  「今年9月初,由公安部扶貧辦和人民公安報社、貴州省公安廳舉辦的扶貧專場直播帶貨,一場活動下來就賣出去價值502萬餘元的農產品。在興仁,人民公安報社領導走訪調研後,又大力捐贈了價值60萬元的3000套桌椅。公安部上下齊心、全國戰友不計回報,投進來這麼多人力物力,我們這些扶貧幹部再累也要管好每一筆錢。」孫安飛說。

  站在海寨壩子田壟往前望,800餘畝土地每一寸都已被精打細算充分利用。近處的是收益頗高的巴西菇,一蓬8組、一組6層,每層都能產出新鮮巴西菇50公斤;遠處的是茭白田,一次播種數年受益,灑農藥還有無人機來助陣;再往遠處看,還有數不完的水稻、黃姜、菸葉……

  有了教育,未來才更長遠

  駕車一路開進西隴小學門口。剛下車,上學前班的伍昌歡就拽著樊陽升的手左搖右晃,顯得格外親暱。

  看到孩子們的改變,樊陽升甚是欣慰。回想起兩年前第一次到伍昌歡家裡家訪的場景,樊陽升感慨頗深:「那時候,我前腳踏進門,後腳就感到周邊空氣一陣抖動,家裡的孩子一看來了外人,嚇得都藏了起來,一個在桌子底下,一個在床底下。」他告訴記者:「由於孩子們沒走出過大山,沒見過世面,更沒上過學,所以一見到外人就怕得要命。」

  看到這一場景,樊陽升內心的酸楚一湧而出。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切?樊陽升琢磨了好久決定:要讓孩子走進校園,學習知識,增長見識。

  說幹就幹。西隴小學面積不大,可五臟俱全,不僅有電教室、圖書室、活動室,連室外籃球場都有兩個。但軟體保障是支撐,樊陽升定期和老師們溝通,對每個建檔立卡貧苦戶家庭子女都建立臺帳,由老師給他們從授課到活動,從就餐到放學回家的貼心呵護。

  近日,樊陽升還將一場扶貧直播活動搬進了西隴小學。樊陽升拉來了孫安飛,請到了網絡「大V」,不僅現場給孩子們捐贈了電視、教學物品和文具,還通過直播畫面把孩子們最真實的生活環境傳遞到山外。

  扶貧幹部說,現在孩子們眼睛亮了,笑容多了,見到外人也不害羞了,連說話嗓門都高了好幾度。

  樊陽升以前總感覺很恐慌,想著扶貧政策肯定不是一輩子的事情,到時候村子裡的百姓該咋辦。「現在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一改變,貧窮的命運就會改變,我現在晚上睡覺終於踏實了。」樊陽升告訴記者。

  (人民公安報融媒體報導組記者孫寶葉、郭坤澤、謝俊思、陳文峰、劉小莉、黃亦程、王曦)

相關焦點

  • 扶貧路上,他們和鄉親一起改變——走近公安部駐黔西南扶貧工作組
    扶貧路上,他們和鄉親一起改變走近公安部駐黔西南扶貧工作組開欄的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這群已經駐村近兩年的扶貧幹部更加緊張忙碌起來。鄉村硬體的改變,產業的興起以及群眾煥然一新的面貌,都預示著新的希望正在冉冉升起。有了路,鄉村才會改變生活在平原的人們很難感受到,一條路對黔西南貧困村意味著什麼。
  • 【小康路上帶頭人】守護鄉親們的小康夢 ——記「扶貧書記」吳俊磊
    【小康路上帶頭人】守護鄉親們的小康夢 ——記「扶貧書記」吳俊磊 2020-10-22 1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永紅小康路上不忘鄉親
    在甘南縣霽朗笨榨大豆油廠,高永紅正和工人一起進行灌裝工作。一身藍色工作服,加上樸實的面容,乍見高永紅,很難把她同年產值達到6000多萬元的企業「老總」形象聯繫起來。企業越辦越好,她的心裡卻總有著一絲憂慮——還有不少鄉親的日子過得不好,高永紅下定決心為他們做些什麼。她專門在大煎餅廠為本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預留了10個就業崗位,使他們每人年均增收近3萬元。「她就是這樣,總是放不下這些鄉親,我們打心眼裡感激她。」在大煎餅廠工作了近5年的耿桂蓮說起高永紅,心裡很感慨。 「是她給了我面對困境的信心,雖然我現在站不起來了,但我的精神不會再倒下去。」
  • 【我的扶貧故事】周榮朝:換裝不換心 扶貧路上有決心
    【我的扶貧故事】周榮朝:換裝不換心 扶貧路上有決心 2020-12-03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指山扶貧故事| 羅文軍用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帶領鄉親奔小康
    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南海網與五指山市委宣傳部共同策劃《扶貧路上鏗鏘行——五指山扶貧故事》系列專題報導,派出全媒體採訪團隊深入脫貧攻堅最前線,忠實記錄發生在大山深處的先進典型事例,從而為五指山市脫貧攻堅工作注入切實可感的榜樣力量。
  • 和她一起奔小康 | 做鄉親們的貼心「梁掌柜」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女性之聲推出「和她一起奔小康」欄目,講述那些走向小康生活的她故事~在家門口就可以買火車票、發快遞了……村民的生活悄然發生著改變。「梁掌柜」帶領大家致富近年來,甘肅省隴南市引導全市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帶動貧困農戶脫貧增收。利用快手直播等平臺,隴南上萬電商人改變了當地人的銷售思維,讓農民在獲得收入、改變生活的同時,也推動了農副產業發展,加快了鄉村振興的步伐。
  • 「我們的扶貧故事」健康扶貧路上,我們做百姓的「守護神」|都勻市...
    但是,他們純樸,謙虛而寡言,從他們臉上縱橫的皺紋和善良的眼睛看,舊日的貧窮痛苦曾經壓彎他們的腰。在2017年,我們與繞河村這個民風淳樸的鄉村的緣分也開始了。  記得剛開始下隊入戶那一年,很多百姓嫌我們麻煩,囉嗦,看到我就遠遠地躲起來。有的百姓看到我們,就把門關上,任我們怎麼叫他也不開門。
  • 做好「領頭雁」 帶領鄉親一起富
    做好「領頭雁」帶領鄉親一起富省人大代表劉準幫扶了西渡鎮7個村208戶661個貧困人口在他眼中一人致富不算富,帶領鄉親共同富才是他最大的夢想。2010年,劉準帶頭創建了衡陽縣富農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現代農業為主線,以產業扶貧為主題,通過合作社、貧困戶、村集體三方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形成村委會搭臺、合作社唱戲、貧困戶受益的可複製、可推廣的產業扶貧模式。
  • 扶貧路上的越秀人 | 90後扶貧幹部田紅磊:「我和塘坑村一起成長!」
    在這條扶貧路上,總有一群人充滿力量,他們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因為懷揣著助力脫貧攻堅的希望而「越」過山河,情灑各地。值此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際,越秀小e找尋身邊扶貧路上的美麗身影,他們可能是扶貧幹部,為農民播撒希望之種;他們也可能是老師,為學生澆灌知識之花;他們還可能是醫生,為患者傳遞杏林溫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支特別的「越秀天團」,聽聽他們的扶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向小亞:我終於成了馬場組村民的「鄉親」
    我帶著老董的鼓勵和祝福,在扶貧路上繼續前行,還有社區幹部會主動陪著我們到比較不好溝通的群眾家開展工作、村民組長楊叔會在下班時間帶著我們在寨子裡挨家挨戶串門、退休老村支書趙老伯會告訴我們村民組以前的許多信息、搬到安置區住的人稱外號「李支書」的老李大哥會熱情地給予我們幫助……駐村的日子裡,總是被很多感動包圍著。 駐村的日子裡充滿了「泥土味」。
  • 女攝影師用鏡頭記錄扶貧路上的「她力量」
    近期,由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和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主辦的「女攝影人眼中的脫貧故事」攝影展在北京舉行,用「她鏡頭」看「她扶貧」,用一個個鏡頭所捕捉的感人瞬間,記錄了平凡女性自立自強、勤勞勇敢的脫貧事跡,以及基層女幹部在脫貧攻堅路上的動人故事,而鏡頭裡那些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也讓身為攝影師的她們收穫了成長。
  • 扶貧路上「花木蘭」——全國扶貧楷模王新法女兒王婷「接棒」記
    在處理父親後事的日子裡,那一幕幕場景——薛家村人的巨大悲痛,縣鄉幹部的無比痛惜,十裡八鄉的鄉親們趕來揮淚相送,一次次撞擊著她的心靈,她讀懂了父親的事業和精神。  一天晩上,在清理遺物時,王婷看到了父親生前繪的一張圖紙,那是薛家村「4個三年」發展規劃圖。坐在寂靜的燈下,王婷陷入了沉思。在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中,她仿佛聽到了父親的遺憾和希冀。
  • 3年,4.6萬公裡,1326個故事,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一定要看
    人民日報社推出三集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歷時3年拍攝,行走46845公裡,採集1326個扶貧故事,最終收錄11省21個扶貧案例,展開了中國扶貧工作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他的一封信竟改變了一個村的命運福建省寧德地區福鼎縣磻溪鎮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那裡的百姓曾經過著衣難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貧窮還給他們帶來難以擺脫的精神痛苦。
  • 蘇北縣城有個「錢景」不錯的扶貧項目,鄉親們裝了它樂不攏嘴
    原來是這樣,灌南縣作為蘇北的貧困縣,日前該縣通過小額貸款扶持屋頂光伏發電項目獲批,預計今年將增加扶貧小額貸款發放4000萬元,這筆資金將直接帶動2000戶低收入弄好均增收1000多元,那些低收入貧困戶將因之收益。用句鄉親們的話來說「有了光伏發電的好政策,每年給家裡額外帶來1000多元的收入,日子越來越好了!」。
  • 扶貧路上的「壞媽媽」和「壞兒子」
    在全國上下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有那麼一群人,他們奔走於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一線。白天走村入戶,講政策、謀發展、統思想;晚上伏案奮筆,暑來而寒往。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扶貧工作隊」。扶貧隊員們在村裡開展工作普洱市景東縣大朝山東鎮地處無量山西坡、瀾滄江東岸,如今這裡致富有產業,發展有支撐,生活有盼頭……這樣的成效,當然少不了扶貧工作隊員忘我的艱辛付出。他們在這裡,戰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感人故事。
  • 白鵬英:扶貧路上的鄂倫春人
    同一天,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幹部局印發《關於表彰全區離退休幹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她在名單中找到了自己父親的名字,頓時淚如雨下。五十多年前,十七八歲的父親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來到鄂倫春自治旗古裡鄉,在這裡生活了三年多。家人不在身邊,年少的父親把古裡鄉的獵民們當作了親人,白天一起打獵,晚上擠在一個狍皮被子裡睡覺。「可以想像他們那種感情。」
  • 讓黨旗成為扶貧路上最亮的那一抹紅
    他們聯合58公益,深入研究對口幫扶地區的發展需求,結合當地農產品特點,謀劃出「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為特色的消費扶貧模式。方向、思路有了,這群年輕人便擼起袖子「說幹就幹」。黨員們為現場帶貨做準備黨委和黨員特邀集團CHO擔任「臍橙西施」代言賣貨集團黨委書記和黨員們現場賣貨除此之外,在電商扶貧的基礎上,黨員們還植入 「網紅經濟」、「直播帶貨」等新元素,開啟了直播帶貨線上扶貧模式。
  • 「脫貧本質上是他們自己做出的改變」 這個扶貧「保姆」也有自己的...
    這個「保姆」卻不是全職保姆,打電話叫他買門,他會給個電話讓對方自己聯繫;他說,「我能幫助的一定盡全力,但脫貧本質上是他們自己做出的改變……」不可偷懶——大年初一奔赴扶貧一線「父親」的角色,「我能幫助的一定盡全力,但脫貧本質上是他們自己做出的改變……」扶貧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父親」對孩子也有放手的一天。
  • 身邊的「貼心人」陳君:基層扶貧5年,曾暈倒在扶貧路上
    2020年「感動昌江」十大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候選人4——身邊的「貼心人」陳君:基層扶貧5年,曾暈倒在扶貧路上9月的一天,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陳君如往常一樣,行走在扶貧路上。今年是陳君參加扶貧工作的第5個年頭。從2016年10月開始,他接手鎮裡的扶貧工作,進村入戶、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 【扶貧日記①】19本扶貧日記譜出扶貧路上酸甜與苦辣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之上,每個扶貧幹部都在為脫貧攻堅傾注自己的全部心力。百年央企,責任擔當。用愚公移山之志,打贏脫貧攻堅之戰是中國電信重慶公司一直以來的堅持所在。深入大山、紮根基層,勇當網絡扶貧主力軍是無數電信人共同的信念。即日起,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將推出《扶貧日記》系列專題,從無數電信扶貧人的手記中見證脫貧攻堅路,從他們的扶貧足跡裡探尋貧困地區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