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他們和鄉親一起改變
走近公安部駐黔西南扶貧工作組
開欄的話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生動講述公安部黨委團結帶領全國各級公安機關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奮鬥實踐,全面展示脫貧攻堅一線廣大民警的良好精神風貌,本報自9月起啟動了「脫貧攻堅一線見聞」融媒體採訪活動。
採訪活動啟動以來,本報記者認真踐行「四力」,深入基層、走村入戶,用筆和鏡頭記錄了一個個扶貧故事,還原了一個個感人瞬間。即日起,本報一版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線見聞」專欄,四版同時推出專題報導,刊發來自基層一線的脫貧攻堅故事,敬請關注。在刊發首篇來自公安部定點扶貧的貴州黔西南興仁市、普安縣的報導前,本報收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貴州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駕車從縣城向西行駛不到3公裡,道路兩旁林立的高樓逐漸消失。樊陽升急打了一把方向,換擋、猛踩油門,車輛拐入一條山路。
從手機地圖上看,樊陽升掛職第一書記的西隴村離縣城只有16公裡,是所有的扶貧包片村中離縣城最近的一個,可山陡彎急,汽車左晃右搖,百餘個胳膊肘式的大轉彎下來,車裡的人就被晃暈了。「這裡坡陡土松,能修出這條路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樊陽升說。
這裡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樊陽升是公安部掛職扶貧幹部中的一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這群已經駐村近兩年的扶貧幹部更加緊張忙碌起來。鄉村硬體的改變,產業的興起以及群眾煥然一新的面貌,都預示著新的希望正在冉冉升起。
有了路,鄉村才會改變
生活在平原的人們很難感受到,一條路對黔西南貧困村意味著什麼。
公安部扶貧幹部、掛職棉花村扶貧第一書記田智感觸最深:「從北京到普安,第一件事就是搞調研,可走進村裡一看,泥濘的土路被牲口的糞便覆蓋著,開始我還踮著腳尖找能夠落腳的乾淨地方,當我意識到不現實後,心一橫,豁出去了。」從此,田智沾滿泥糞的雙腳走遍了貧困村的家家戶戶。
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汙水橫流,這是棉花村曾經的寫照。「村民習慣了人畜同住一屋。家家沒有案板,都是在板凳上切菜切肉。也沒有灶臺,做飯時就找幾塊磚頭臨時支起個鍋。」棉花村委會主任韋光亮告訴記者。
幾年前,從村裡走到高棉鄉就要花上兩三個小時,去縣城至少一天時間。在村幹部看來,門前這千溝萬壑的大山是鄉親們脫貧的最大阻礙。
為了讓村裡能有產業,田智訪村民、請專家、上網查……最終決定在山坡上種植百畝砂糖橘。
「因為沒有路,是村民們肩背手扛,將一株株樹苗運上山。」公安部扶貧辦指定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定點幫扶棉花村,100畝砂糖橘的果苗是研究所捐助的,公安部交管局局長李江平和研究所的專家、領導都加入到了種植大軍中。
百畝果苗栽上了,可問題又來了:這樣的路,等到砂糖橘結了果子怎麼往外運?於是,領導們當即決定再籌款修一條產業路。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協調中國智慧交通管理產業聯盟單位籌集了106萬元修路。
田智清楚,籌來的每一分錢都不容易。在修路的8個月裡,田智全程緊盯,隨時留心水泥沙子用料比例;配上澆灌設施,裝上監控探頭,測量太陽能路燈的間距;時刻盯著天氣預報,防止風霜雨雪可能對「新生」路面造成的損壞。
8個月後,一條長2.65公裡,直通小寨片區砂糖橘產業園,硬化完整、坡度平緩的致富產業路修通了。這一天,棉花村的村民敲鑼打鼓放鞭炮,聚在一起主動商量「你當護路員、我來拾垃圾」。路通了,好多鄉親們趕忙在旁邊生地上墾荒,種上了甘蔗、辣椒、蜜柚等農作物。高棉鄉黨委書記孟成雄說,這條路把鄉親們和扶貧幹部緊緊連在了一起。
與此同時,在公安部的幫助下,棉花村大刀闊斧搞起了「三大改造」:凡是不願意扶貧搬遷進城的村民,家家蓋起了新廚房、新廁所、新畜圈。如今,坐落在青山綠水中的棉花村煥然一新,乾淨的水泥路兩邊,穿著民族服飾的布依族婦女羅大秀笑容滿面;漂亮的三角梅正迎風綻放,宛如一幅幅甜甜的笑臉。
有了產業,致富才有保障
秋雨正盛。剛走進興中鎮海寨壩子茭白田兩步,記者就被田壟兩側軟硬不均的泥土給「纏」住了,左側的水稻、右側的茭白滋生繁茂,讓人不知如何下腳。公安部扶貧幹部、掛職普安縣副縣長的孫安飛帶著興中鎮副鎮長龍少柔卻健步如飛,不一會就從路邊走到了田中央。此時此刻,兩人好像農業專家,研究起了農業栽種技術,「茭白是『懶莊稼』,秋末和初春都是種植期,只要在栽種初期注意育肥打藥除草,後續就會特別省心」,「這裡上遊是水庫,下遊有洞穴,中間有河流,太適合種植茭白了」……
茭白種植戶李火友看到孫安飛一行人,熱情地打著招呼。今年,李火友承包了100畝茭白田,初春時節播種,如今已到豐收時節。「我們的茭白產期與其他地方有一定的時間差,只要掌握好時機,就能賺取更高利潤。」李火友說,「最近市場價節節攀升,現在已經到了2.6元一斤。」
「老百姓的致富動力已經激發出來了。」孫安飛笑容可掬地說,產業扶貧是為提供老百姓造血功能的重要方式,「只要勞有所得,能紮根、開花、結果,老百姓就能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在興中鎮海寨壩子,有公安部一局幫著創建的巴西菇種植產業基地,還有七局幫著引進的茭白、白姜產業扶貧項目;在田壩村,有公安部一局和浙江省公安廳拉來的糯小米種植項目;在白巖根,有鐵道警察學院幫扶的家禽屠宰冷鏈項目和金盾影視中心引進創辦的普安生薑加工廠;在茶源街道,還有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引進的扶貧服裝加工廠、鞋廠……180餘個大大小小的幫扶項目,孫安飛哪個也不敢大意,個個都得精打細算。
「今年9月初,由公安部扶貧辦和人民公安報社、貴州省公安廳舉辦的扶貧專場直播帶貨,一場活動下來就賣出去價值502萬餘元的農產品。在興仁,人民公安報社領導走訪調研後,又大力捐贈了價值60萬元的3000套桌椅。公安部上下齊心、全國戰友不計回報,投進來這麼多人力物力,我們這些扶貧幹部再累也要管好每一筆錢。」孫安飛說。
站在海寨壩子田壟往前望,800餘畝土地每一寸都已被精打細算充分利用。近處的是收益頗高的巴西菇,一蓬8組、一組6層,每層都能產出新鮮巴西菇50公斤;遠處的是茭白田,一次播種數年受益,灑農藥還有無人機來助陣;再往遠處看,還有數不完的水稻、黃姜、菸葉……
有了教育,未來才更長遠
駕車一路開進西隴小學門口。剛下車,上學前班的伍昌歡就拽著樊陽升的手左搖右晃,顯得格外親暱。
看到孩子們的改變,樊陽升甚是欣慰。回想起兩年前第一次到伍昌歡家裡家訪的場景,樊陽升感慨頗深:「那時候,我前腳踏進門,後腳就感到周邊空氣一陣抖動,家裡的孩子一看來了外人,嚇得都藏了起來,一個在桌子底下,一個在床底下。」他告訴記者:「由於孩子們沒走出過大山,沒見過世面,更沒上過學,所以一見到外人就怕得要命。」
看到這一場景,樊陽升內心的酸楚一湧而出。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切?樊陽升琢磨了好久決定:要讓孩子走進校園,學習知識,增長見識。
說幹就幹。西隴小學面積不大,可五臟俱全,不僅有電教室、圖書室、活動室,連室外籃球場都有兩個。但軟體保障是支撐,樊陽升定期和老師們溝通,對每個建檔立卡貧苦戶家庭子女都建立臺帳,由老師給他們從授課到活動,從就餐到放學回家的貼心呵護。
近日,樊陽升還將一場扶貧直播活動搬進了西隴小學。樊陽升拉來了孫安飛,請到了網絡「大V」,不僅現場給孩子們捐贈了電視、教學物品和文具,還通過直播畫面把孩子們最真實的生活環境傳遞到山外。
扶貧幹部說,現在孩子們眼睛亮了,笑容多了,見到外人也不害羞了,連說話嗓門都高了好幾度。
樊陽升以前總感覺很恐慌,想著扶貧政策肯定不是一輩子的事情,到時候村子裡的百姓該咋辦。「現在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一改變,貧窮的命運就會改變,我現在晚上睡覺終於踏實了。」樊陽升告訴記者。
(本網融媒體報導組記者孫寶葉、郭坤澤、謝俊思、陳文峰、劉小莉、黃亦程、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