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特供】「死亡教育」 讓孩子更敬重生命

2020-12-27 騰訊網

來源:紅木知識網

天津市心理學會會員、天津市科普作家學會會員。

提到9月10日,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教師節,其實這一天還同時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死於自殺,其中青少年就大約有10萬名。《中國兒童自殺報告》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這樣駭人的數字,與家庭和學校及社會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缺失不無關聯。

孩子陽光成長

「死亡教育」不可或缺

網絡上,時常會看到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因學習壓力大、與同學間人際交往不暢,甚至一個誤解、一件錯事就想不開而輕生的社會新聞,不禁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嘆息。為什麼在我們成年人眼裡不足為道的一些小挫折、小失敗,在孩子眼中卻成為生命中不可逾越的坎,甚至選擇極端的方式逃脫困境,輕易地放棄生命呢?

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孩子平時可能積累了太多的負性情緒,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幫助,當他們無法承載時,突發的誘因事件便成了引發崩潰的「導火索」。

在快節奏生活和高學業壓力的社會環境下,青少年很容易產生生理、心理和道德發展的失衡現象。但家庭教育中相當一部分家長不了解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忽視他們渴望得到理解與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過分地追求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展和學業的成功,而缺少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的重視。

未成年人由於年齡小、心智發展不成熟、認知局限等諸多原因,無法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可能長期得不到及時指導。特別是平日裡很多家長常常迴避和孩子談死亡。

死亡教育的缺位,致使他們並不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實質,情緒失控時,放棄生命就成了抵抗家長和老師的一種方式,成了他們發洩一時憤怒的手段,以及逃避問題和壓力的退路。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最崇高、最尊貴的財富,除了生命之外斷無他物。」現實告訴我們,對孩子不僅要進行生存教育、發展教育,還要進行死亡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和死亡觀,這是生命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知「死」而重「生」

小華是個二年級小學生。因為不願寫作業,被媽媽說了幾句,可能被批得狠了些,小華當即大哭起來:「當孩子有什麼好,天天寫作業,活著有什麼意思!」邊說著邊往窗臺上爬。突然出現的這一幕,讓媽媽心頭一震,怎麼也想不到,原以為新聞上才有的事竟然在自己家發生了。她平靜了一下,不動聲色地輕輕拽下孩子,轉移話題讓她慢慢冷靜下來。

小華媽媽為這件事幾天睡不好覺,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孩子產生這樣的念頭,說明還不懂得這一跳將是她永遠無法回頭的悲劇。媽媽決定抓住這件事,和女兒好好談談生命這個話題。

幾天後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媽媽心平氣和地問女兒:「那天為什麼會想到跳樓?」

孩子說:「其實我並不想死,就是想嚇唬嚇唬你們。你們天天管我,只有這種方法能鎮住你們。」

媽媽又問:「你是從哪兒學的?」

小華說:「電視劇裡姐姐就是這樣和媽媽叫板的。」

媽媽表揚女兒能袒露心扉,說出心裡話,又誠懇檢討了平時自己「恨鐵不成鋼」的急躁心理和簡單粗暴的態度,然後認真地和女兒談起跳樓的事。

媽媽說,過去古人認為不愛護身體,不珍惜生命就是大逆不道。《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深深影響了後世。三國時期,一次曹操的馬受驚狂奔,踐踏了一大片莊稼,按律當斬。曹操拔出寶劍,割下了自己的頭髮,以發代首,執行軍紀。身體都不能傷,更何況生命呢。古人就是這樣,把愛護身體和珍惜生命,作為尊崇孝道的社會規範和做人的行為準則。

媽媽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把生命看作只是自己的。母親十月懷胎給了你生命,家人和社會呵護你成長,生命不是可以隨便處置的私人物品,死亡更不是用來解決生活中矛盾衝突的手段。

媽媽又講了「快樂天使」李玉偉的故事。李玉偉從小患運動神經元疾病造成全身癱瘓,身體如同被冰漸漸凍住,只有頭部能聽使喚,每天吃喝拉撒都得媽媽照料。為了照顧她,媽媽甚至沒有睡過一個整覺。為了不再拖累家人,玉偉曾經選擇放棄生命。被發現後,母女抱頭痛哭。看到媽媽傷心的樣子,玉偉這才意識到,自己死了不是家人的解脫,而會給他們留下無盡的痛苦。自己不但不能死,還要活得更好。因為手不能動,李玉偉就用嘴叼筆打電腦、寫書法、練畫畫、開微博、作曲唱歌,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而快樂。

媽媽還給小華下載了視頻,小華被這位殘疾姐姐不沉淪、不放棄的精神深深感動了。相比之下,想到自己有健全的身體卻不珍惜,甚至想放棄生命,又覺得太不應該了。她對媽媽說:「玉偉姐姐真的太堅強了,我不知道能不能像她一樣,但我也要努力讓生命活得有意義。」

死亡是每個人終將要面對的,讓孩子正確理解死亡,既不過分輕視,也不過分恐懼。孩子懂得了死的分量,才能明白如何更好地生。未成年人對生命的認知朦朧,對死亡理解膚淺,我們不僅僅要讓孩子了解有關生命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讓孩子了解、認識和正確對待死亡,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給孩子生命注入更多的成長動力。

學會心理求助

孩子年齡小,心理承受能力差,應對能力不足,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自助與求助,給他們一個抵禦將來未知困境的「防護盾」。

讓孩子學會情緒「剎車」 父母首先要教孩子面對衝突時自我「剎車」的方法,讓孩子牢記「情緒衝動時不做決定」,讓自己平靜下來,給自己一個心理緩衝的時間。也許一個念頭的變換,就是天壤之別的不同結果。同時讓孩子多掌握一些應對消極情緒方式,比如逆境中和父母、家人、老師、好友傾訴,來排解壓力;不開心時,可以讓自己全心投入喜歡的興趣活動中,轉移注意力,提升心理韌性。

搭建跨越挫折的橋梁父母要給孩子製造一個有利於交流溝通的環境,讓孩子隨時隨地覺得有依靠。平時要鼓勵孩子多和父母交流,把隱患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當遭遇逆境的時候,讓孩子能無拘無束敞開心扉,表達想法,抒發感想,吐訴一切,通過這種和父母的心靈連接,使孩子獲取更多的內外支持資源,幫助他們走出逆境。

及時尋求專業幫助當孩子出現父母無法解決的心理障礙時,就應及時尋求心理輔導老師、心理諮詢熱線等專業人士和社會機構的心理援助。

父母不會一輩子陪伴孩子,他們終究要在這個世界上獨當一面。有了死亡教育助力孩子陽光成長,當孩子獨自面對生和死時,能夠做出不讓自己和家人悔恨的決定。完美的生活應當讓生命中蘊藏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讓生命飛揚,享受生命的價值和幸福。那時,身為家長的上一代人,會遠遠看著孩子們的背影,留給他們的除了祝福,還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幫孩子感受當下美好

當今許多家長都認為,為了孩子以後能夠享「福中福」,現在必先要吃「苦中苦」,因而不斷在學習上加壓。孩子天天圍著課堂、書本和作業打轉,單調、重複又勞累的生活周而復始,倍感乏味,苦不堪言,一些學困生因為長期得不到肯定的評價,甚至由厭學到厭生。儘管現在物質生活富裕,但是這種單調乏味的生活,怎能讓他們感到幸福而留戀,又怎會讓他們對未來充滿嚮往與希望呢?

生命教育倡導學生珍視自己當下生活,在豐富多彩的「每一段」生活中尋求幸福、感受精彩,讓他們知道生活中是充滿著樂趣的,比如陪他們走出學校、家庭、課本作業的小圈子,在大自然中去享受名山大川的美好;比如培養他們閱讀,在喜歡的書中拓展視野開闊胸襟;比如和孩子聊聊自己的童年,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陪伴中讓他們感受濃濃親情;比如孩子有了進步時,肯定孩子做過的努力,讓孩子學會通過體會付出的過程,來感受戰勝挫折的成功感,等等。讓孩子像珍惜禮物一樣過好「今天」,在充滿關懷、溫暖與成就感的生活中,激勵孩子快樂學習,創造美好的「明天」。

END

相關焦點

  • 理解生命,直面死亡,讓「死亡教育」真正走到陽光下
    「死亡是什麼?」「爸爸媽媽,你們也會死嗎?」每當這時,家長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釋,只能閉口不談或含糊其辭。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諱言死亡話題,往往以「不吉利」予以迴避。而近日,江蘇常州一家幼兒園卻反其道而行之,帶著小朋友們為皮球蟲「辦葬禮」,對小朋友們開展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園長稱:「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 「自殺」成青少年兒童死亡最大原因! 新冠肺炎捲土重來,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教育?
    我這才發現,一直以來在「死亡」這個問題上,我都在給孩子構建一個虛幻的泡泡,沒有給她一個正確的死亡教育。那我又該如何向她解釋這些英勇的生命和逝去的親朋?缺乏正確引導的青少年兒童,對生命問題沒有自我意識才導致了意外的發生。 廣義上的生命教育包括人從生到死的全過程,所涉及的是可見的時間流逝,也是抽象的人的價值與本性的塑造,而死亡教育的缺失,將導致生命教育的不完整。
  • 我們怎樣跟孩子談論生命與死亡?這篇文章給你答案
    你的大朋友 袁衛星 2020年4月4日 臺灣教育專家張淑美曾說: 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 智慧父母課堂 | 疫情下的生命教育——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其實,任何危機只要轉化得當都會變為機會,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也許正是生命教育的最好時機。「人究竟為什麼而活?我們該如何生活?我們怎樣才能活得更安全、更長久、更幸福、更有價值?」這些我們平常很少深思的問題被來勢洶洶的疫情帶到了我們面前。幾乎每一個父母都會面對孩子關於生命的「終極三問」:「我是從哪裡來的?」
  • 「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
    小朋友七嘴八舌話生死當天的課堂上,皮球蟲的突然死亡,讓美術課迅速轉換成了一節生命教育課程。老師先帶著孩子們觀察死去的皮球蟲,大家一同總結這種蟲子活著和死後的不同。隨後,又將皮球蟲話題切換到人類自己身上。 死亡是什麼?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人類很強壯,不呼吸就會死。」牟牟說。
  • ...很焦慮 教育專家提醒:培養孩子要遵循兒童生命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
    幼小銜接,家長很焦慮教育專家提醒:培養孩子要遵循兒童生命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掌上懷化訊 「老師,我再給孩子報個數學班吧,我覺得上小學前,只給孩子報語文班還不夠。」暑假還沒有過十天, 無論情不情願, 5歲男孩凡凡的書包內又將多出了一個新課本。
  • 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近年來,生命教育等名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相關教育是否必要、教學內容如何設置、教育開展現狀如何?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校內外專家和研究人士。生命教育知識更像一個工具、一部字典張偉從事殯葬工作已有8年,對於生命教育的意義,他有著獨到見解。
  • 江蘇一幼兒園設「死亡課程」,引發生命教育熱議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課程啟動!
  • 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引發網友熱議,生命教育這節課你怎麼看?
    既然大家都是向死而生,我們不妨大大方方地介紹給孩子們,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缺乏死亡教育的後果,遠比你想像的更可怕父母不願意與孩子談論死亡,一方面是怕孩子一時接受不了殘酷的真相,另一方面則是認為話題太沉重,認為孩子沒必要懂那麼多,長大後自然就明白了。
  • 常州一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園長: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不完整
    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課程啟動!每日相伴的昆蟲突然死亡今年開學後,常州市五星幼兒園天鵝班的小朋友在開展林地課程的過程中,對皮球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老師的組織下,孩子們便開始和昆蟲為伍。
  • 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幼兒園開「死亡課程」引家長熱議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 。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課程啟動!
  • 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 用生命教育喚醒生命的意義
    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正在開展生命教育班會課。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人民經歷一種特殊的生命階段。人們面臨著關於生命教育的艱難考卷: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和死亡?在這堂生命教育課的最後,袁衛星給學生們留了一個問題:疫情當下、人生未來,你的責任和擔當是什麼?  「疫情期間,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時機。我們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生命是那樣脆弱與無奈。」在袁衛星看來,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的擔憂,面對生命的脆弱與無奈,關鍵是敬畏生命、珍愛生命,並用頑強、勇敢的態度去積極面對。
  • 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孩子面前「死亡」不必諱莫如深
    如何以合適的形式展現生命中的重要環節,將會成為教育者和家長帶給孩子們的珍貴禮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諱言死亡話題,往往以「不吉利」予以迴避。而近日,江蘇常州一家幼兒園卻反其道而行之,帶著小朋友們為皮球蟲「辦葬禮」,對小朋友們開展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園長稱:「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 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是對是錯?孩子面前「死亡」不必諱莫如深
    特別是現在節奏加快,大人、孩子承受的壓力都不小。之前媒體曾報導,英國15~24歲的女孩最容易發生自我傷害和自殺。自殺是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僅次於交通事故。對青少年缺乏死亡的教育,不懂得尊重生命的意義,不能正確面對人生的困境,是導致青少年走向極端的原因之一。像《14歲男孩被媽媽打了耳光後跳樓》《17歲的男孩被批評後跳橋》《35歲的經理被解僱後跳樓》等等,都是令人痛心和同情的。
  • 凝視死亡,讓生命更通透
    死亡是人生完成的最後一件事,是人與世界的道別儀式,是生命走向另一種形態的必經之路,是肉體與世界抗爭失敗的終點,面對死亡,人們往往致以謙卑、恐懼、誠摯、懷念、悲傷的感情,摒棄所有的貪婪、欲望、狡詐和惡毒。死亡對生命的侵略殘酷無情。對逝者如此,對活著的人更是如此。死亡是對生命的終極懲罰措施,又是人世間最公平的事,誰都無法逃避,它終究不偏不倚落在每個人頭上,也因此緩解了人們對它的恐懼。
  • 生命教育中的「南山」約會 吹開西麗小學生命教育之花
    講座按計劃順利地進行著,鍾南山的分享及兩位抗 SARS英模的報告,真實生動地還原了非典型肺炎肆虐廣東部分地區時,廣大醫務人員奮起抗擊,爭分奪秒挽救生命的情景。在場的所有師生都被白衣戰士們的勇氣和信念深深打動了:生命固然寶貴,但在可怕的疾病與死亡面前,人性的神聖英勇得以升華,綻放出閃耀的光輝。
  • 2020年春季開學,除了學習,家長更應該給孩子這3種教育
    在這個被迫禁足家中的特殊時期,閒暇與危機並存,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堂充滿敬畏與責任的生動一課,2020年春季開學,除了學習,是家長應該給予孩子的。有關生命的教育。在國內,死亡是一個讓人忌諱的話題。死亡,是悲觀的、消極的、不吉利的,所以我們總是迴避這個話題。
  • 又一個孩子縱身從高樓一躍:孩子的教育,我們到底缺失了什麼?
    最終造成的結果是令我們遺憾的,缺失死亡教育的他們對生命完全沒有敬畏感,很容易漠視生命。有的孩子認為,生命就象他們所玩的遊戲中的人物那樣,有多次,失去後還會復活,並沒真正理解「生命只有一次」的特性,從而缺乏對行為後果的預判能力。有的孩子還天真的認為,自己的死亡可以讓父母后悔、痛苦,父母再也沒有機會責怪自己了,所以覺得死亡很開心。
  • 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 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
    原標題: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 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無處不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11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在13日舉行的家庭教育分論壇上,消除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成為與會者共識。
  • 《爺爺變成了幽靈》:中國教育欠缺的「死亡教育」,是時候上線了
    除此以外,《爺爺變成了幽靈》的畫風細膩,人物的表情動作相當逼真, 二、 現實意義:提出"死亡教育",讓孩子學會正確地面對生死 教育需要這樣一個繪本故事來讓孩子懂得勇敢地理解和面對死亡,不沉浸於慌張、恐懼和悲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