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木知識網
天津市心理學會會員、天津市科普作家學會會員。
提到9月10日,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教師節,其實這一天還同時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死於自殺,其中青少年就大約有10萬名。《中國兒童自殺報告》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這樣駭人的數字,與家庭和學校及社會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缺失不無關聯。
孩子陽光成長
「死亡教育」不可或缺
網絡上,時常會看到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因學習壓力大、與同學間人際交往不暢,甚至一個誤解、一件錯事就想不開而輕生的社會新聞,不禁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嘆息。為什麼在我們成年人眼裡不足為道的一些小挫折、小失敗,在孩子眼中卻成為生命中不可逾越的坎,甚至選擇極端的方式逃脫困境,輕易地放棄生命呢?
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孩子平時可能積累了太多的負性情緒,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幫助,當他們無法承載時,突發的誘因事件便成了引發崩潰的「導火索」。
在快節奏生活和高學業壓力的社會環境下,青少年很容易產生生理、心理和道德發展的失衡現象。但家庭教育中相當一部分家長不了解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忽視他們渴望得到理解與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過分地追求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展和學業的成功,而缺少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的重視。
未成年人由於年齡小、心智發展不成熟、認知局限等諸多原因,無法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可能長期得不到及時指導。特別是平日裡很多家長常常迴避和孩子談死亡。
死亡教育的缺位,致使他們並不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實質,情緒失控時,放棄生命就成了抵抗家長和老師的一種方式,成了他們發洩一時憤怒的手段,以及逃避問題和壓力的退路。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最崇高、最尊貴的財富,除了生命之外斷無他物。」現實告訴我們,對孩子不僅要進行生存教育、發展教育,還要進行死亡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和死亡觀,這是生命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知「死」而重「生」
小華是個二年級小學生。因為不願寫作業,被媽媽說了幾句,可能被批得狠了些,小華當即大哭起來:「當孩子有什麼好,天天寫作業,活著有什麼意思!」邊說著邊往窗臺上爬。突然出現的這一幕,讓媽媽心頭一震,怎麼也想不到,原以為新聞上才有的事竟然在自己家發生了。她平靜了一下,不動聲色地輕輕拽下孩子,轉移話題讓她慢慢冷靜下來。
小華媽媽為這件事幾天睡不好覺,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孩子產生這樣的念頭,說明還不懂得這一跳將是她永遠無法回頭的悲劇。媽媽決定抓住這件事,和女兒好好談談生命這個話題。
幾天後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媽媽心平氣和地問女兒:「那天為什麼會想到跳樓?」
孩子說:「其實我並不想死,就是想嚇唬嚇唬你們。你們天天管我,只有這種方法能鎮住你們。」
媽媽又問:「你是從哪兒學的?」
小華說:「電視劇裡姐姐就是這樣和媽媽叫板的。」
媽媽表揚女兒能袒露心扉,說出心裡話,又誠懇檢討了平時自己「恨鐵不成鋼」的急躁心理和簡單粗暴的態度,然後認真地和女兒談起跳樓的事。
媽媽說,過去古人認為不愛護身體,不珍惜生命就是大逆不道。《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深深影響了後世。三國時期,一次曹操的馬受驚狂奔,踐踏了一大片莊稼,按律當斬。曹操拔出寶劍,割下了自己的頭髮,以發代首,執行軍紀。身體都不能傷,更何況生命呢。古人就是這樣,把愛護身體和珍惜生命,作為尊崇孝道的社會規範和做人的行為準則。
媽媽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把生命看作只是自己的。母親十月懷胎給了你生命,家人和社會呵護你成長,生命不是可以隨便處置的私人物品,死亡更不是用來解決生活中矛盾衝突的手段。
媽媽又講了「快樂天使」李玉偉的故事。李玉偉從小患運動神經元疾病造成全身癱瘓,身體如同被冰漸漸凍住,只有頭部能聽使喚,每天吃喝拉撒都得媽媽照料。為了照顧她,媽媽甚至沒有睡過一個整覺。為了不再拖累家人,玉偉曾經選擇放棄生命。被發現後,母女抱頭痛哭。看到媽媽傷心的樣子,玉偉這才意識到,自己死了不是家人的解脫,而會給他們留下無盡的痛苦。自己不但不能死,還要活得更好。因為手不能動,李玉偉就用嘴叼筆打電腦、寫書法、練畫畫、開微博、作曲唱歌,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而快樂。
媽媽還給小華下載了視頻,小華被這位殘疾姐姐不沉淪、不放棄的精神深深感動了。相比之下,想到自己有健全的身體卻不珍惜,甚至想放棄生命,又覺得太不應該了。她對媽媽說:「玉偉姐姐真的太堅強了,我不知道能不能像她一樣,但我也要努力讓生命活得有意義。」
死亡是每個人終將要面對的,讓孩子正確理解死亡,既不過分輕視,也不過分恐懼。孩子懂得了死的分量,才能明白如何更好地生。未成年人對生命的認知朦朧,對死亡理解膚淺,我們不僅僅要讓孩子了解有關生命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讓孩子了解、認識和正確對待死亡,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給孩子生命注入更多的成長動力。
學會心理求助
孩子年齡小,心理承受能力差,應對能力不足,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自助與求助,給他們一個抵禦將來未知困境的「防護盾」。
讓孩子學會情緒「剎車」 父母首先要教孩子面對衝突時自我「剎車」的方法,讓孩子牢記「情緒衝動時不做決定」,讓自己平靜下來,給自己一個心理緩衝的時間。也許一個念頭的變換,就是天壤之別的不同結果。同時讓孩子多掌握一些應對消極情緒方式,比如逆境中和父母、家人、老師、好友傾訴,來排解壓力;不開心時,可以讓自己全心投入喜歡的興趣活動中,轉移注意力,提升心理韌性。
搭建跨越挫折的橋梁父母要給孩子製造一個有利於交流溝通的環境,讓孩子隨時隨地覺得有依靠。平時要鼓勵孩子多和父母交流,把隱患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當遭遇逆境的時候,讓孩子能無拘無束敞開心扉,表達想法,抒發感想,吐訴一切,通過這種和父母的心靈連接,使孩子獲取更多的內外支持資源,幫助他們走出逆境。
及時尋求專業幫助當孩子出現父母無法解決的心理障礙時,就應及時尋求心理輔導老師、心理諮詢熱線等專業人士和社會機構的心理援助。
父母不會一輩子陪伴孩子,他們終究要在這個世界上獨當一面。有了死亡教育助力孩子陽光成長,當孩子獨自面對生和死時,能夠做出不讓自己和家人悔恨的決定。完美的生活應當讓生命中蘊藏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讓生命飛揚,享受生命的價值和幸福。那時,身為家長的上一代人,會遠遠看著孩子們的背影,留給他們的除了祝福,還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幫孩子感受當下美好
當今許多家長都認為,為了孩子以後能夠享「福中福」,現在必先要吃「苦中苦」,因而不斷在學習上加壓。孩子天天圍著課堂、書本和作業打轉,單調、重複又勞累的生活周而復始,倍感乏味,苦不堪言,一些學困生因為長期得不到肯定的評價,甚至由厭學到厭生。儘管現在物質生活富裕,但是這種單調乏味的生活,怎能讓他們感到幸福而留戀,又怎會讓他們對未來充滿嚮往與希望呢?
生命教育倡導學生珍視自己當下生活,在豐富多彩的「每一段」生活中尋求幸福、感受精彩,讓他們知道生活中是充滿著樂趣的,比如陪他們走出學校、家庭、課本作業的小圈子,在大自然中去享受名山大川的美好;比如培養他們閱讀,在喜歡的書中拓展視野開闊胸襟;比如和孩子聊聊自己的童年,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陪伴中讓他們感受濃濃親情;比如孩子有了進步時,肯定孩子做過的努力,讓孩子學會通過體會付出的過程,來感受戰勝挫折的成功感,等等。讓孩子像珍惜禮物一樣過好「今天」,在充滿關懷、溫暖與成就感的生活中,激勵孩子快樂學習,創造美好的「明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