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孩子縱身從高樓一躍:孩子的教育,我們到底缺失了什麼?

2021-01-10 丁丁的慢時光

作者:丁丁的慢時光(原創)

今天上班,同事給我講了一件真實的事情。

她的表妹的女兒,讀小學五年級,一次考試考得不好,因為擔心回家不好給父母交代,就約了另外兩個和她一樣考得不太好的女同學,相約周末一起去跳樓,兩個女同學居然答應了。

到了周末,其中一個女同學反悔了,決定不赴約,而她表妹的女兒和另一個女孩子卻遵循約定,雙雙從16層高樓跳下,當場身亡。

兩家的父母痛不欲生,都不知道女兒為什麼會這麼做,家庭也是普通正常的家庭,對孩子雖然有要求,但平時要求並不苛刻。

跳樓的原因還是那個沒有共赴自殺之約的女孩子事後說出來的,這個女孩子沒有一起跳樓,理由竟然只是跳樓自殺可能會很痛。

現在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選擇如此極端的行為——死亡來解決問題?他們知道後果嗎?

一、孩子跳樓已經成為社會問題

前兩天在微信上看到一則消息:某中學高二學生跳樓,自殺身亡。原因還在調查之中。這個不是什麼八卦新聞,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真實的事例。

今年有一個視頻,一個高中孩子和母親在天橋上下車爭論什麼,孩子情緒越來越激動,然後跑到天橋邊,縱身躍下,留下驚慌失措、悲痛不已、失聲痛哭的母親。

如今類似的例子很多,新聞上經常看到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或者動不動就跳樓、動不動就以死相逼,有的報導出來,有的沒有報導。

就像我身邊這個消息,好像都很平常了,平常得大家見慣不驚了,都不用媒體報導,更不用上什麼新聞熱搜了。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自殺跳樓,這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問題。

這個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那麼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應該如何解決?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

二、產生的原因

從產生的原因來分析,大致有以下的幾點,但我認為最容易被人忽視的,還是現在社會對於死亡、敬畏教育的缺失。

第一、家庭的過分寵愛,導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低

現在的孩子自幼嬌生慣養,被家長溺愛慣了,很少受到挫折,有的難免性格任性、內心脆弱,很容易與他人、與老師發生矛盾糾紛,有的遇到一點挫折就想不開。

比如有的因老師批評幾句就跳樓,有的因為作業太多要跳樓,有的因為同學矛盾跳樓。很多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出現跳樓自殺的後果。

第二、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於嚴厲,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過大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多少分數,低於這個分數就受到批評指責,導致孩子心理壓力過大,產生厭學情緒。

比如前一段時間報導的一位語文老師秦女士,兒子5歲就上小學,對兒子的標準永遠是100分。有時孩子考了98分,秦女士都要訓斥。

兒子一次考試只考了72分,秦女士覺得自己非常失敗,竟然吃安眠藥自殺,雖然被及時搶救過來,但被診斷為嚴重的抑鬱症。

而她的兒子對此事也覺得非常的內疚、恐懼。像秦女士這樣的要求,我相信孩子的壓力可想而知。

孩子的內心是稚嫩的,當覺得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甚至只差幾分,都可能會心生恐懼,害怕責罵、挨打,於是就會想辦法來逃避。

第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缺乏溝通、交流、陪伴

家長由於各種原因,沒時間管理孩子,教育的問題,只能交給學校。或者花錢買心理平衡,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以為這樣也是盡到了家長的責任。

尤其留守兒童,一年到頭看不到父母,由爺爺奶奶照看,而爺爺奶奶除了提供必要的生活幫助,對孩子的教育除了寵愛,其他沒有幫助。

長期這樣,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一旦遇到解不開的節,沒有人可以溝通、開導,就容易走極端。

第四、不注意教育方法

部分家長的教育理念也有問題,認為教育就是學校、老師的事情,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一旦出現問題,要麼責怪學校老師,要麼就是打罵教育,很少和孩子溝通交流。

孩子在學校出現了任何問題都不敢跟家長說,比如考試考得不好、和老師同學有了矛盾、受到校園凌霸,都不敢和家長老師說,久而久之,也有可能採取極端的行為。

第五、以上是一些比較普遍的觀點,我想和大家重點探討的是一個被大家忽略了的、卻是極其重要的一個觀點:現在社會對死亡沒有正確認識,缺乏敬畏之心。

我們對於尊重生命、敬畏死亡的教育有一定的盲區。

現在社會上有的年輕人,把生命、死亡當做兒戲,他們好像根本不懼怕死亡,經常出現自殺現象。

中國人很忌諱死亡這個詞,覺得死亡的話題很沉重、不吉利。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迴避死亡,中國的家長們不會和孩子談論有關死亡的話題。

華東師大一份調查結果顯示,63%的家長不願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

古人曰:不知生,焉知死,就是說生的事情還沒搞明白,怎麼談論死亡。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孩子們只能通過一些文學作品、電視劇、網絡中、家庭親人的離去等等場合,懵懂零星的了解一點點,這一點點都未必是正確的了解。

最終造成的結果是令我們遺憾的,缺失死亡教育的他們對生命完全沒有敬畏感,很容易漠視生命。

有的孩子認為,生命就象他們所玩的遊戲中的人物那樣,有多次,失去後還會復活,並沒真正理解「生命只有一次」的特性,從而缺乏對行為後果的預判能力。

有的孩子還天真的認為,自己的死亡可以讓父母后悔、痛苦,父母再也沒有機會責怪自己了,所以覺得死亡很開心。

所以,死亡教育不僅是孩子需要面對的,也是家長需要面對的。

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低,學習壓力大,缺乏和孩子的溝通、交流、陪伴,不注意教育方法,尤其是對死亡敬畏教育的缺失,都是導致孩子產生過激行為的根源。

三、如何面對、解決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積極的去面對、解決以上問題呢?尤其對於死亡、敬畏的教育。

第一、家庭的正確教育

孩子既需要家庭的呵護,也需要父母教會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學會離開家庭之後,如何與外面的世界和平相處,學會如何對待挫折、困難和打擊。

第二、對於孩子的學習要理智

對孩子要求嚴格,但不能一味追求分數,要知道,每一個孩子不一樣,不要用同一個標準來要求。

家長不能把自己的社會危機感轉嫁給孩子,孩子的天性受到強烈的壓制,容易產生壓抑。

第三、多和孩子溝通,陪伴孩子成長

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孩子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多一點呵護,多一點寬容,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什麼是他們所想的、他們需要的。

第四、注意正確的教育方法

不要一味的打罵孩子,多問問孩子多關心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情,同時也和家庭教育有關。教育孩子,要耐心,要潤物無聲。

第五、正確認識死亡、敬畏的教育,不僅對孩子,也針對家長

不管是對孩子,還是成人,都應該正確直面死亡。

死亡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不論什麼年齡的人,每天都會受到死亡的威脅;衰老、疾病、意外事故、自尋短見,都會使人的生命瞬間消失!

要正視孩子提出的生死問題。

要形象地告訴孩子:死亡就是永遠的別離,離開了就再也回不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不可以穿越的,靈魂也不可以轉世。

比如,可以通過如下方式開展死亡教育:

1、解釋死亡,舉例分析。

為孩子解釋死亡是什麼?身體功能、心跳、呼吸、思考都會停止。

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進行具體解釋,比如,從家中小寵物的死亡,鮮花的凋零,最後再談到人類的逝去。

2、藉助工具,形象說明。

通過讀繪本、看視頻等形式開展生死教育,比如《湯姆的外公去世了》等與生命教育相關的書本、影片故事,給孩子形象的說明死亡的意義。

3、生命教育,關注情緒。

通過生命教育,尤其家中有親人離世,讓孩子開始體驗分離、死亡的悲傷,培養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4、通過引導,正確理解。

對親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讓孩子知道人雖然死亡,但可以活在我們的心裡。

死亡教育不應該在家庭發生變故的時候才開始,而是應該抓住每一個好時機。

比如地上的落葉、凋零的花朵、死去的昆蟲、離去的寵物,清明時節祭拜故人,這些都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載體。

賈伯斯在17歲時,接受了美國著名的死亡教育,使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並決定「向死而生」。

他在史丹福大學演講時說:「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他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時光,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去生活,這才有了享譽世界的蘋果公司。

5、學會尊重生命,敬畏死亡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正視死亡教育,也許就能幫助孩子,對生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敬畏,也多一份珍視。

好的死亡教育,更能讓孩子珍愛生命。所以,生時珍惜,敬畏死亡;死時淡然,無悔生命。

這是給孩子們最好的死亡和敬畏的教育。

四、尊重生命,敬畏死亡

生命是可貴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復生,這個世界上很多事都能夠重頭再來,唯獨生命不行。

生命是最可貴的,也是最需要敬畏的,如果因為一時的絕望而去結束自己的生命,那最愚蠢的做法。

對於孩子的教育,除了學習、生活方面,更應該教育他們:尊重生命,敬畏死亡,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END ————

作者:丁丁的慢時光,普通女子一枚。喜歡旅遊,喜歡親手做美食、烹茶。希望用溫暖的文字,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書寫自己的慢時光。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點讚,並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用「縱身一跳」懲罰父母,孩子壓力大嗎?家庭與學校教育能否背鍋
    網絡這麼發達,我們時不時都能從網絡上看到,哪裡哪裡的孩子因為某某原因,用「縱身一躍」的方式來懲罰父母;比如本月中旬,武漢江夏區某中學九年級學生在學校玩牌被發現,班主任請家長到校配合管教,家長著急後在走廊扇了孩子幾耳光,該同學乘人不備縱身一跳,最終送醫不治,留下垂手頓足的父母。類似事件在網絡一搜都有一大把,讓人無盡感慨。
  • 初三孩子縱身一躍不治身亡,不禁長嘆:悲劇何時了?
    該學生母親來到學校後,二話不說,上去就是一個巴掌掌摑,在旁邊的老師趕忙上前勸阻,將該學生母親請走。就在老師和學生母親轉身離開後不一會兒,該學生就因想不開反身爬上欄杆,周圍的學生尚未反應過來,該學生就縱身一躍,送到醫院後因傷勢過重而亡。
  • 趙維國,你這縱身一躍真帥!
    趙維國,你這縱身一躍真帥!危急時刻挺身而出平安無事後默默離去這縱身一躍的姿勢真帥!這段視頻發出後引起網友的點讚好樣的,為好人好事點讚!「老人坐在地上,小孩在哭,只想著不要再對老人和孩子造成二次傷害,哪有時間考慮自己會不會受傷?」而對於自己的刮傷,趙維國顯得不太上心,「貼點膏藥就行了,也不用去醫院」。
  • 男子救貓被困15米高大樹,貓縱身一躍跑了…網友:青銅救王者?
    最近,在湖北襄陽一男子為了救一隻流浪貓爬上15米高的樹貓縱身一躍跑走了
  • 邰忠利:縱身一躍感天地
    邰忠利:縱身一躍感天地■新華社記者 賈啟龍滔滔江水,至今還在傳頌著他的事跡——原瀋陽軍區某邊防團代理排長邰忠利,為救落水群眾縱身一躍,將23歲的年輕生命永遠定格。他迅速衝向出事地點,縱身跳入大江。幾經周折,他用盡全身力氣將男青年託出水面。後來,落水青年張文禮得救了,邰忠利卻被江水捲走。整理烈士事跡的時候發現,當兵僅3年的邰忠利曾有過多次救人壯舉——2006年10月,邰忠利乘長途車返回連隊。
  • 天才馮奚喬,20歲考上哈佛大學前途無限,卻縱身一躍結束生命
    馮奚喬從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母對馮奚喬有著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以後能夠有一番大成就。畢竟父母都已經這麼優秀了,要是孩子不優秀不就是丟他們的臉嗎?馮奚喬的父母每天都會悉心的教導馮奚喬,把自己會的都教給他,馮奚喬非常的爭氣,在學習上面有很高的天賦。他的成績在班裡面總是排在前面的,就連老師也經常誇讚他,以後絕對是一個有大出息的人。
  • 孩子,你縱身一躍太草率!要堅信一切都會過去的,請善待生命
    又一則關於教育的熱搜:山西中北大學大二學生作弊後跳樓身亡。第一感覺現在的孩子們怎麼了?好不容易挺過了新冠病毒的侵襲,正感受著生命的美好,沒想到又一個年輕的生命消失了,不懂得惜命,留給親人的是綿綿歲月中無盡的傷痛。近日,家屬看監控還原了全過程並發布到網上。家屬質問:學校、監考老師和班主任管理不善。試卷收走後,孩子情緒不穩定無人疏導,絕望之下做出極端的事情。
  • 縱身一躍 他給世人留下最後一課
    此次事故中溺亡的兩名孩子的家屬,以及大邑縣的相關領導也將帶隊來內江為何曦送別。嚴厲而和藹用生命給學生上最後一課  8月13日下午1點左右,內江老師何曦,在縱身跳入湖水中救人的那一刻,為他所教過的學生們上了最後一課。羅川傑是何曦小學94級的學生,如今在成都上班,已為人父。8月14日上午8點,距離何曦遇難超過12個小時。
  • 對一個孩子來說,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這份反思給出了答案!
    是的,輔導班和寫作業是一等一的大事。比看書要重要多了。可是,小侄子,他快樂嗎?他心愛的書,一個周都看不完。我不禁想。這樣的教育到底是對是錯?到底為了什麼?很多父母並不希望孩子有太過獨立的想法,那樣不好擺布,達不到想要教育的目的。相反,他們希望孩子聽話,好管教。他們說,我們是一家子,哪分你我,大人總是對的,孩子照做就是了。甚至有些父母嗔怒打罵無常。其實,人和人應該保持彼此的尊重,孩子不是物件,他當有自己的思想,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養育孩子也並不是天大的功勞,要把孩子做木偶擺布。
  • 「你給爸媽丟臉」語音未落,孩子縱身一躍,這3種情況請停止批評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相信大多數父母都知道教育孩子是很重要的,但教育孩子的方式更加重要。有些父母為了教育好孩子,教育方式太過於嚴厲。雖然嚴父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但太嚴厲的教育方式,孩子脆弱心靈會承受不了,孩子甚至會因此而做出一些衝動的事情來。
  • 媽媽說完這句話9歲兒子「縱身一躍」,記住,這3句話不該對娃說
    雖說成年人的知識儲備與閱歷都遠遠高於小孩,但絕大多數成年人也是初為人父、初為人母,有些時候在教育孩子時,採取的方式其實並不正確。站在孩子的角度,父母在自己心目當中還是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與形象的,因此父母的很多言行舉止孩子都會信以為真。在這種情況下,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引發嚴重的後果。前段時間,一場悲劇發生在了陳女士的家中。
  • 我們到底教會孩子什麼了
    都是初為父母,都說教育孩子,可最終我們要教會孩子什麼呢?其實有時候竟是孩子的行為給了我們更多的反思,讓我們有所改變。孩子嬰兒時期的本領是不用教的,吃,喝,玩,坐,爬,走,說,其實都是天生的,到了一定的時間他就有了內心渴望,要獨立。
  • 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很重要,孩子幸福感缺失,很難感受愛與溫暖
    丁丁是個五歲的孩子,卻沒有同年齡段的孩子的活潑天真。因為爸爸媽媽對他的嚴格要求,每天他都被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作業包圍著,對於大多數事情都提不起來什麼興趣,就算收到什麼禮物。也總是低下頭說句謝謝,並沒有表現出很積極、很期望的神情。唯獨只有在幼兒園得到老師的誇獎,才會有一絲絲開心的神情。
  • 凱斯幼兒園: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突然有一種頓悟,我認為「真正好的幼兒教育是讓孩子自然感知世界的真實,而不是為他們編制虛假的美好」。關於KRK教育到底有什麼特色的問題一直在爭論,之前市場和家長給過我們很多的標籤:「最貴的幼兒園」「全天外教」「美式幼兒園」,這些認知說實話是外界送給我們的,但是我很慚愧地認為,這個離我們教研團隊想要達到的詩和遠方還有很長的距離。
  • 孩子和工作兩難的抉擇?別再用「影子教育」彌補家庭教育缺失
    最近,一個熱點詞彙「影子教育」開始走入我們的視野。所謂的影子教育就是指各種各樣的補課機構,因為有正規的學校教育的地方就會有很多補課機構,向影子一樣如影而行,因此而得名。很多專家和學者都在分析影子教育盛行的原因,其中一位家庭教育專家指出:影子教育和父母工作也有很大的關係。
  • 縱身一躍救起4人!榮立一等功
    本期推出「牢記習主席寄語囑託·青春建功強軍偉業」(109):《縱身一躍救起為「見義勇為英雄」王亮記一等功  「這是一種怎樣的勇氣,驅使一名年輕的戰士在危急時刻縱身一躍?」王亮救人的事跡經媒體宣傳後,在社會上引發熱烈反響,也引起許多人的思考。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王亮所在部隊,探源英雄挺身而出背後的力量。
  • 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失,對孩子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究其根本還是父親認識不到自己的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覺得自己是否參對孩子並沒有什麼影響,男人就應該把重心放到事業上。還有就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深深的刻在父親的腦子裡,覺得打理家長裡短就是作為一個女人、一個母親應盡的責任義務,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
  • 一輸就哭的孩子,父母別再指責「輸不起」,孩子是怕「不被愛」
    一、每一份輸不起的背後,都藏著不理解社會上有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無論是學生還是成年人,當面臨同樣的麻煩事時,能咬牙堅持的人大多數內心強大,抗挫能力非常好;而中途放棄或是走上輕生這條道路的人,內心則非常容易崩塌,這其實並不是個人的錯,而是在每個人看似「輸不起」的背後,都藏著一份根深蒂固的不理解。
  • 又一孩子跳樓自殺,誰是壓死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母親走後男孩兒低頭沉默了兩分鐘,便轉身爬上欄杆,在同學也沒能反應過來的情況下,縱身一躍。 一個14歲的少年,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而母親到現在也理解不了,自己只是打了兒子兩巴掌,兒子怎麼就跳樓了。 02 母親管教孩子不是很正常的麼?
  • 孩子一旦錯過,就終身難以彌補的教育「關鍵期」到底是什麼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某種關鍵期應視每個兒童的實際情況而定,有的孩子可能出現的早些,另外有些孩子可能出現的晚一些,所以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育。那麼針對這些關鍵期,我們作為父母該怎麼引導呢?一、充分了解關鍵期,我們要想根據關鍵期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就要對其有充分的理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這個道理。二,抓住關鍵期發展孩子良好心理品質塑造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