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丁的慢時光(原創)
今天上班,同事給我講了一件真實的事情。
她的表妹的女兒,讀小學五年級,一次考試考得不好,因為擔心回家不好給父母交代,就約了另外兩個和她一樣考得不太好的女同學,相約周末一起去跳樓,兩個女同學居然答應了。
到了周末,其中一個女同學反悔了,決定不赴約,而她表妹的女兒和另一個女孩子卻遵循約定,雙雙從16層高樓跳下,當場身亡。
兩家的父母痛不欲生,都不知道女兒為什麼會這麼做,家庭也是普通正常的家庭,對孩子雖然有要求,但平時要求並不苛刻。
跳樓的原因還是那個沒有共赴自殺之約的女孩子事後說出來的,這個女孩子沒有一起跳樓,理由竟然只是跳樓自殺可能會很痛。
現在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選擇如此極端的行為——死亡來解決問題?他們知道後果嗎?
一、孩子跳樓已經成為社會問題
前兩天在微信上看到一則消息:某中學高二學生跳樓,自殺身亡。原因還在調查之中。這個不是什麼八卦新聞,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真實的事例。
今年有一個視頻,一個高中孩子和母親在天橋上下車爭論什麼,孩子情緒越來越激動,然後跑到天橋邊,縱身躍下,留下驚慌失措、悲痛不已、失聲痛哭的母親。
如今類似的例子很多,新聞上經常看到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或者動不動就跳樓、動不動就以死相逼,有的報導出來,有的沒有報導。
就像我身邊這個消息,好像都很平常了,平常得大家見慣不驚了,都不用媒體報導,更不用上什麼新聞熱搜了。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自殺跳樓,這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問題。
這個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那麼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應該如何解決?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
二、產生的原因
從產生的原因來分析,大致有以下的幾點,但我認為最容易被人忽視的,還是現在社會對於死亡、敬畏教育的缺失。
第一、家庭的過分寵愛,導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低
現在的孩子自幼嬌生慣養,被家長溺愛慣了,很少受到挫折,有的難免性格任性、內心脆弱,很容易與他人、與老師發生矛盾糾紛,有的遇到一點挫折就想不開。
比如有的因老師批評幾句就跳樓,有的因為作業太多要跳樓,有的因為同學矛盾跳樓。很多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出現跳樓自殺的後果。
第二、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於嚴厲,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過大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多少分數,低於這個分數就受到批評指責,導致孩子心理壓力過大,產生厭學情緒。
比如前一段時間報導的一位語文老師秦女士,兒子5歲就上小學,對兒子的標準永遠是100分。有時孩子考了98分,秦女士都要訓斥。
兒子一次考試只考了72分,秦女士覺得自己非常失敗,竟然吃安眠藥自殺,雖然被及時搶救過來,但被診斷為嚴重的抑鬱症。
而她的兒子對此事也覺得非常的內疚、恐懼。像秦女士這樣的要求,我相信孩子的壓力可想而知。
孩子的內心是稚嫩的,當覺得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甚至只差幾分,都可能會心生恐懼,害怕責罵、挨打,於是就會想辦法來逃避。
第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缺乏溝通、交流、陪伴
家長由於各種原因,沒時間管理孩子,教育的問題,只能交給學校。或者花錢買心理平衡,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以為這樣也是盡到了家長的責任。
尤其留守兒童,一年到頭看不到父母,由爺爺奶奶照看,而爺爺奶奶除了提供必要的生活幫助,對孩子的教育除了寵愛,其他沒有幫助。
長期這樣,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一旦遇到解不開的節,沒有人可以溝通、開導,就容易走極端。
第四、不注意教育方法
部分家長的教育理念也有問題,認為教育就是學校、老師的事情,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一旦出現問題,要麼責怪學校老師,要麼就是打罵教育,很少和孩子溝通交流。
孩子在學校出現了任何問題都不敢跟家長說,比如考試考得不好、和老師同學有了矛盾、受到校園凌霸,都不敢和家長老師說,久而久之,也有可能採取極端的行為。
第五、以上是一些比較普遍的觀點,我想和大家重點探討的是一個被大家忽略了的、卻是極其重要的一個觀點:現在社會對死亡沒有正確認識,缺乏敬畏之心。
我們對於尊重生命、敬畏死亡的教育有一定的盲區。
現在社會上有的年輕人,把生命、死亡當做兒戲,他們好像根本不懼怕死亡,經常出現自殺現象。
中國人很忌諱死亡這個詞,覺得死亡的話題很沉重、不吉利。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迴避死亡,中國的家長們不會和孩子談論有關死亡的話題。
華東師大一份調查結果顯示,63%的家長不願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
古人曰:不知生,焉知死,就是說生的事情還沒搞明白,怎麼談論死亡。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孩子們只能通過一些文學作品、電視劇、網絡中、家庭親人的離去等等場合,懵懂零星的了解一點點,這一點點都未必是正確的了解。
最終造成的結果是令我們遺憾的,缺失死亡教育的他們對生命完全沒有敬畏感,很容易漠視生命。
有的孩子認為,生命就象他們所玩的遊戲中的人物那樣,有多次,失去後還會復活,並沒真正理解「生命只有一次」的特性,從而缺乏對行為後果的預判能力。
有的孩子還天真的認為,自己的死亡可以讓父母后悔、痛苦,父母再也沒有機會責怪自己了,所以覺得死亡很開心。
所以,死亡教育不僅是孩子需要面對的,也是家長需要面對的。
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低,學習壓力大,缺乏和孩子的溝通、交流、陪伴,不注意教育方法,尤其是對死亡敬畏教育的缺失,都是導致孩子產生過激行為的根源。
三、如何面對、解決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積極的去面對、解決以上問題呢?尤其對於死亡、敬畏的教育。
第一、家庭的正確教育
孩子既需要家庭的呵護,也需要父母教會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學會離開家庭之後,如何與外面的世界和平相處,學會如何對待挫折、困難和打擊。
第二、對於孩子的學習要理智
對孩子要求嚴格,但不能一味追求分數,要知道,每一個孩子不一樣,不要用同一個標準來要求。
家長不能把自己的社會危機感轉嫁給孩子,孩子的天性受到強烈的壓制,容易產生壓抑。
第三、多和孩子溝通,陪伴孩子成長
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孩子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多一點呵護,多一點寬容,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什麼是他們所想的、他們需要的。
第四、注意正確的教育方法
不要一味的打罵孩子,多問問孩子多關心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情,同時也和家庭教育有關。教育孩子,要耐心,要潤物無聲。
第五、正確認識死亡、敬畏的教育,不僅對孩子,也針對家長
不管是對孩子,還是成人,都應該正確直面死亡。
死亡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不論什麼年齡的人,每天都會受到死亡的威脅;衰老、疾病、意外事故、自尋短見,都會使人的生命瞬間消失!
要正視孩子提出的生死問題。
要形象地告訴孩子:死亡就是永遠的別離,離開了就再也回不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不可以穿越的,靈魂也不可以轉世。
比如,可以通過如下方式開展死亡教育:
1、解釋死亡,舉例分析。
為孩子解釋死亡是什麼?身體功能、心跳、呼吸、思考都會停止。
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進行具體解釋,比如,從家中小寵物的死亡,鮮花的凋零,最後再談到人類的逝去。
2、藉助工具,形象說明。
通過讀繪本、看視頻等形式開展生死教育,比如《湯姆的外公去世了》等與生命教育相關的書本、影片故事,給孩子形象的說明死亡的意義。
3、生命教育,關注情緒。
通過生命教育,尤其家中有親人離世,讓孩子開始體驗分離、死亡的悲傷,培養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4、通過引導,正確理解。
對親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讓孩子知道人雖然死亡,但可以活在我們的心裡。
死亡教育不應該在家庭發生變故的時候才開始,而是應該抓住每一個好時機。
比如地上的落葉、凋零的花朵、死去的昆蟲、離去的寵物,清明時節祭拜故人,這些都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載體。
賈伯斯在17歲時,接受了美國著名的死亡教育,使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並決定「向死而生」。
他在史丹福大學演講時說:「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他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時光,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去生活,這才有了享譽世界的蘋果公司。
5、學會尊重生命,敬畏死亡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正視死亡教育,也許就能幫助孩子,對生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敬畏,也多一份珍視。
好的死亡教育,更能讓孩子珍愛生命。所以,生時珍惜,敬畏死亡;死時淡然,無悔生命。
這是給孩子們最好的死亡和敬畏的教育。
四、尊重生命,敬畏死亡
生命是可貴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復生,這個世界上很多事都能夠重頭再來,唯獨生命不行。
生命是最可貴的,也是最需要敬畏的,如果因為一時的絕望而去結束自己的生命,那最愚蠢的做法。
對於孩子的教育,除了學習、生活方面,更應該教育他們:尊重生命,敬畏死亡,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END ————
作者:丁丁的慢時光,普通女子一枚。喜歡旅遊,喜歡親手做美食、烹茶。希望用溫暖的文字,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書寫自己的慢時光。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點讚,並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