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海南大學發布訃告,該校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授林肇宏因病搶救無效。據了解,林教授是在加班後進行跑步鍛鍊時發生心源性猝死。而隨著衛健委聲明空曠處可不戴口罩,不少跑者開始恢復訓練。恢復跑步的第一要點,一定要保證安全。
據報導,現年42歲的林肇宏教授,是在操場上進行跑步鍛鍊時發生了意外。當時加完班的他約同事去操場跑步,本跑得好好的。忽然之間,他倒在地上就再也沒有醒來。雖然同事立即叫救護車搶救,但於事無補。事後,醫生解釋說,林肇宏教授屬於心源性猝死。
林肇宏教授,1978年7月出生,海南儋州人,黎族。於1997年至2001年在南京理工大學學習並獲學士學位,2002年至2004年在英國米德塞克斯大學學習並獲得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獲博士學位。2007年至2009年在英國倫敦大學任教,2009年至2011年在西南財經大學任教。2011年起在海南大學工作,曾擔任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計劃財務處處長、人事處處長職務。入選海南省領軍人才、海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曾獲寶鋼教育基金會授予寶鋼優秀教師獎、致公黨參政議政工作先進個人。
林肇宏教授向來以愛崗敬業為名。意外發生當天,他也是剛剛結束加班,隨後約同事進行跑步鍛鍊。經常性加班已經造成其過度疲勞,再加上高強度的跑步鍛鍊,進而引發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可以說是懸在愛運動人群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去年11月27日凌晨,知名演員高以翔在錄製節目中發生意外暈倒並心臟驟停,隨後因心源性猝死不治身亡。據悉,該檔節目運動強度很大,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高以翔的意外。
3月1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文稱,「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的情況下,建議不戴口罩。」這也意味著,廣大跑友在經歷了接近2個月居家密閉後,終於可以不戴口罩在戶外跑步。許多跑者也都慢慢恢復了跑步訓練,但是悲劇再次襲來。
3月19日晚,合肥市懷寧路綠軸公園一小型足球場上,一名中年男子在運動中突然倒地不起。在呼叫無應答後,現場有人撥打了120。救護車趕到後,急救人員進入球場內,進行心肺復甦等現場搶救。現場施救大約15分鐘後,該男子被救護車送往醫院。
據《江淮晨報》報導,男子送醫時已無生命體徵,呼吸和心跳都已停止,在經過約一個半小時的緊急搶救後,呼吸和心跳仍然未能恢復。當晚22時許,該男子被宣告身亡。據悉,不幸遭遇意外的男子今年40來歲。
據參與搶救的醫生介紹,臨床初步診斷為猝死,但具體死因還需解剖,由於該男子有基礎性疾病,此次遭遇意外不排除與此前劇烈運動有關。
3月20日,據知名作家「千與千尋」在個人社交媒體發布,所居住小區有一位年僅37歲的業主,清晨跑步時倒在樓棟門口猝死。接連的悲劇,也為廣大跑者們敲響了警鐘!在疫情過去後,切勿盲目恢復高強度跑步訓練。在經歷了將近2個月的中斷後,運動鍛鍊時一定要謹而慎之。
一般來說,運動猝死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運動時間過長或運動強度過大:高強度運動對於缺少規律性訓練的人,尤其是有隱匿性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者,可能促發惡性心律失常。
2.不良心理行為因素:在100個發生運動性猝死的人中,至少40%在猝死前的24小時內有明顯的憤怒、衝動、恐懼等情緒變化;在一組300例猝死案例中,追問家屬後發現,80%以上猝死者,在死亡前有激動和過度勞累的經歷。
3.存在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如沒有心臟結構的異常,高強度運動一般只引起良性的心律失常(如早搏等);反之,則容易促發惡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而在運動猝死的發生往往是上述三種因素的疊加。因此,為預防運動時引起意外,我們在恢復跑步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定期進行全面體檢。恢復跑步前,最好做一下心電圖和體檢檢查來進行心臟疾病的篩查,以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所了解,及早發現有無存在心臟結構或功能的異常。如果心電圖或體檢檢查有異常,或者有心臟病家族史,則需要諮詢專業的心臟科醫生。
2.選擇適合的運動量和運動方式。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制定訓練計劃,慢慢恢復以前的訓練強度。不要強行進行高強度鍛鍊,以防發生嚴重的心律失常。如果從未開始過運動或許久未曾運動,需要循序漸進。
3.運動前後進行熱身和放鬆活動。運動前的熱身有助於身體適應運動的節奏,減少意外的發生。
4.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調適心情、避免不良情緒的幹擾。在任何時候良好的情緒和身體健康都非常重要。
5.如果運動時出現如下症狀需要立即停下來。必要時求助醫生:胸悶或胸痛、噁心或嘔吐、心慌、心動過速、頭暈、乏力。
6. 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及清淡、低脂的飲食。
總而言之,恢復跑步中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要逞強,要循序漸進增加訓練強度和裡程。在身體感覺到累的情況下,注意及時休息,不能為了跑而跑。避免過量運動導致身體機能的損傷,增加猝死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