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更習慣叫"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相傳七月十四日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投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 。
在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係,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曆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文化習俗不同,中元節在各地都有不同的講究,除了燒紙焚香祭祖以外,在山東,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某某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節日期間,家家吃粗茶淡飯,所以又叫掐嘴節;在陝西,中元節延緩農務,舉家會飲,稱為「掛鋤」,早晨在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當然,中元節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床頭掛風鈴、夜遊、熬夜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
在日本,中元節統稱為盂蘭盆節,是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的,日本人對盂蘭盆節也很重視,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踴」的舞蹈。企業、公司一般都會放假一周左右,稱為「盆休」,有點類似中國的清明節。
中元節作為文化符號,不僅是文化的精華,也是文明的縮影,蘊涵著獨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內核,代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結。所以,今天,當我們在繼承中元節習俗的同時,不要忘了文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真正的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文明,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望人人在傳繼習俗時,千萬不要忘了文明。杜絕不良陋習,打造一個平安、綠色、文明、低碳和環保的中元節。
為進一步加強宣傳工作,中國殯葬協會決定長期向行業徵集稿件,不限文體,字數不限,注重可讀性。投稿人需註明姓名、單位名稱及聯繫方式,一旦投稿成功,均視為授權,關於內容、配圖等存在抄襲、侵權、冒名等違反著作權法相關規定的,文責由投稿人自負。
投稿郵箱:zbxtgz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