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元節

2021-02-19 中國殯葬協會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更習慣叫"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相傳七月十四日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投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 。

在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係,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曆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文化習俗不同,中元節在各地都有不同的講究,除了燒紙焚香祭祖以外,在山東,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某某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節日期間,家家吃粗茶淡飯,所以又叫掐嘴節;在陝西,中元節延緩農務,舉家會飲,稱為「掛鋤」,早晨在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當然,中元節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床頭掛風鈴、夜遊、熬夜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

在日本,中元節統稱為盂蘭盆節,是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的,日本人對盂蘭盆節也很重視,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踴」的舞蹈。企業、公司一般都會放假一周左右,稱為「盆休」,有點類似中國的清明節。

中元節作為文化符號,不僅是文化的精華,也是文明的縮影,蘊涵著獨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內核,代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結。所以,今天,當我們在繼承中元節習俗的同時,不要忘了文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真正的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文明,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望人人在傳繼習俗時,千萬不要忘了文明。杜絕不良陋習,打造一個平安、綠色、文明、低碳和環保的中元節。

為進一步加強宣傳工作,中國殯葬協會決定長期向行業徵集稿件,不限文體,字數不限,注重可讀性。投稿人需註明姓名、單位名稱及聯繫方式,一旦投稿成功,均視為授權,關於內容、配圖等存在抄襲、侵權、冒名等違反著作權法相關規定的,文責由投稿人自負。

投稿郵箱:zbxtgzy@126.com

相關焦點

  • 今日中元節:薄酒一杯祭先人
    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 七月十四後是中元節,什麼叫中元節
    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它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中元節祭祀祖先要注意哪些事情,這裡面的講究可真不少……中元節的由來,你清楚嗎?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
  • 2018年中元節是幾月幾號星期幾? 中元節有哪些習俗你造嗎?
    2018年中元節是幾月幾號星期幾? 中元節有哪些習俗你造嗎?時間:2018-08-21 14:3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年中元節是幾月幾號星期幾? 中元節有哪些習俗你造嗎?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中元節就是其中很特別的一個節日,會有很多的傳統習俗和禁忌。
  • 中元節----七月十五
    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 2019 中元節詩詞 30首
    中元節俗稱鬼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 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地官大帝聖誕!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水官大帝誕辰,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奉祀: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神誕之日,道教人士都進廟燒香奉祀,或建金籙、黃籙道場,以祈福消災。中元節正值地官大帝聖誕,所謂地官赦罪,神明慈悲:救一切罪、度一切厄。
  • 七月半 | 傳統的中元節
    中元節有很多民俗,如:祭祀祖先、放河燈、等。(由於地區不同,所以各地習俗也有所不同。)鬼節可以說是迷信,但也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它背後包含的是對故人的懷念。中元節起源於祭祀,其意義在於敬祖!中元節的各種習俗都蘊含著無比豐富的文化內容,把我國的本土文化,文化孝思和原始宗教信仰體現得淋漓盡致。1、中元節——孝道傳承孝,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孝文化,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文化。
  •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地官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 中元節的由來與傳統習俗
    在臺灣民間信仰,普渡的擺桌祭拜,又分成「公普」(又稱「聯普」,全聚落、團體或廟境居民聯合舉辦)與「私普」(個人或單一家庭、機關舉辦),今日臺灣,由於商業社會,幾乎皆以方便麵、零食、白米等能久貯之物為主,而牲禮、五味碗也愈來愈少見。
  • 【易雅禮儀培訓素材】中元節的點點滴滴
    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道教有「三元」的說法,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相對應的就有三個節日,其中上元節就是元宵節。道教又有「三官」的說法,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
  • 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 中元節,最神秘鬼節,英文可不是「Soul Festival」! 說錯嚇壞老外!
    今天是農曆七月半,也就是傳說中的鬼節,也叫中元節或盂盆蘭節,人們要掃墓,燒香,以緬懷祖先。相信大家從學習英語以來就有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經歷,可介紹了那麼多次,你有介紹過中元節嗎?你知道「中元節」用英文怎麼說嗎?還不知道如何說的童靴趕緊看過來!
  • 七月十五,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組成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 中元節是哪一天?2018中元節是08月25日 星期六 中元節如何避鬼
    農曆2018年中元節的日期: 2018年08月25日 星期六 (戊戌年(狗年)七月十五,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中就是鬼節,也是中元節。
  • 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
    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時間:2020-09-02 13:46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 說到中元節,不少地區都稱之為鬼節,因為帶有鬼字,所以有著一些讓人覺得恐怖的色彩,傳統的中元節習俗主要是祭祀,祭奠已故的親人,所以有些禁忌是不能做的,那麼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每年的農曆七   原標題: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 2020鬼節快樂,今天中元節精美圖片,中元節的問候祝福語彙總
    今天中元節,多把鬼神拜謝;感謝鬼神諸仙,來向神靈許願:一願工作順利多賺錢;二願家庭和睦真美滿;三願沒病沒災體康健;四願朋友生活比蜜甜新樂吧
  • 中元節,不只是「鬼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中元節主要包含三個主要元素:祭祀祖先的孝道、救贖遊魂的宗教慈善以及歲時行樂的表演和觀賞。儘管這個節日有著濃厚的道、佛兩教色彩,但中元節的最初來源,卻帶有深刻的儒家印跡。盂蘭盆節 關於中元節的起源傳說,很可能是源於一個祭祖的節日,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佛道二教的滲入,最終形成中元、盂蘭盆的節日形式。
  • 中元節 | 鬼月說鍾馗
    本文轉自「三聯節氣」ID:slshjq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中元節本是祭祀地官的節日。古人以正月十五為天官生日,為上元節(即元宵節),七月十五為地官生日,為中元節,以十月十五為水官生日,為下元節。
  • 古詩裡的中元節
    中元節則兒童唱賣,以供祖先。今來山中,此花滿庭,有高及丈餘者,每遙念墳墓,涕淚潸然。乃知杜少陵『感時花濺淚』,非虛語也。」吳自牧《夢梁錄》亦載:「七月十五日,乃值中元赦罪之辰。杭州人以雞冠花供養祖先者,謂之洗手花。」到清代則用作中秋陪祀,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也許是兩宋遺意。
  • 明天中元節,這16大禁忌千萬別犯!
    今天是8月14日,明天就是中元節了!大家除了祭拜祖先,還需要注意一些禁忌,不然容易招來麻煩!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是我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在佛教中被又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為的是緬懷先人和已故親朋,傳達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