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美猴王」(資料圖片)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
日前,關注京劇電影《大鬧天宮》的戲迷和影迷們再度收到好消息:該片喜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的提名。這部由福建電影製片廠、福建京劇院、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共同出品的影片,已斬獲第3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藝術貢獻獎」、第14屆加拿大中國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第16屆中美電影節「年度最佳戲曲電影」等多項殊榮。它就像片中的主角孫悟空那樣,「小筋鬥」翻出「大世界」,對於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京劇電影工程」前20部唯一武戲
眾所周知,「京劇電影工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國家級歷史性文化工程,被列為中宣部專項重點項目給予支持。這項文化工程是京劇史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技術最新的一次電影拍攝。其中,京劇電影《大鬧天宮》是「京劇電影工程」前兩批20部中的唯一一部武戲,也是第二批京劇電影工程首個劇目。
這麼重要的一部戲,由福建京劇院擔綱聯合主創,體現了該院團深厚、獨特的歷史底蘊。據在創作團隊中擔綱統籌的王麗俐介紹,福建京劇院原系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十兵團政治部京劇團,1948年誕生於淮海戰役硝煙瀰漫的戰場之中,1953年集體轉業地方,成立福建京劇團,2006年更名為福建京劇院。60多年來,該院團繼承傳統、銳意創新,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創演了《真假美猴王》《雷鋒之歌》《山花》等劇目。
其中,神話劇《真假美猴王》先後在上海、北京、天津、濟南等地巡迴演出,引起了轟動。並於1981年10月參加國慶演出後進中南海作匯報表演,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1983年,《真假美猴王》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攝成彩色影片,發行國內外,反響巨大,影響深遠。
王麗俐說,正因這段輝煌的過往,「京劇電影工程」領導小組的專家把《大鬧天宮》交由福建京劇院負責創排。組長龔學平表示,《大鬧天宮》承載著取得京劇武戲歷史性突破的重要使命,「這樣一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交給福建京劇院,無疑是對這些年來福建京劇事業發展的肯定與讚許」。
同時,相關部門設立了前所未有高規格的組織架構與領導班子,為《大鬧天宮》的創排工作保駕護航,體現了各級領導對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視和深思遠慮。
20多位專家泰鬥共同把脈創排
據了解,「京劇電影工程」領導小組專門成立了《大鬧天宮》劇目專家指導委員會,協調包括多名武戲泰鬥在內的全國京劇專家全程把脈指導,全國十幾個京劇院團和藝術院校的30多名優秀武生聚集福州,以演美猴王著稱的北京京劇院一級演員張四全擔任舞臺版執行導演。
值得一提的是,有四位「美猴王」共同參演這部京劇影片,這也是該片的重要特色之一。他們是中央戲劇學院的王璐、福建京劇院的李哲、北京京劇院的魏學雷和詹磊等四名優秀青年武生。每個人的不同場次既要考慮「原汁原味」,又不能「一成不變」,四人共同參演,則在「差異」中體現「統一」,達到了更高的美學標準。
為了把這齣武戲經典表現好、傳承好,福建京劇人立山脊、樹大旗,「招兵買馬」實行「大兵團」作戰;請「大家」,邀「泰鬥」,保證品質。從劇目的遴選到電影劇本的研討審視,再到演員陣容的敲定,都離不開20多位資深京劇藝術家、劇作家、戲劇評論家組成的「京劇電影工程」藝術指導小組專家的策劃與指導。
最讓工作人員難以忘懷的,是對京劇門戶、行當的破除。《大鬧天宮》的創排組織了十餘場的大型研討會。除了「京劇電影工程」領導小組組長龔學平、副組長劉曉晨外,藝術指導小組召集人趙書成,專家指導小組吳江、李幼斌、楊少春、張四全、滕俊傑、馬崇傑及二十幾位京劇界著名表演藝術家、理論評論家、劇作家就《大鬧天宮》劇本創作、舞臺呈現、表演風格等展開了充分論證。每個人的發言都閃爍著智慧、體現著責任、充滿著學識。
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維康曾感慨:「20多位專家為一齣戲把脈反覆研討,名家擔綱、高手組合,破除門戶之見、行當之限。《大鬧天宮》為京劇藝術人傳承之路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堪稱成功範例!」
戲劇和電影找到最佳契合點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將這部武戲列入了集團重點影視項目「頭號工程」,確定由集團所屬的福建電影製片廠負責影片拍攝。接到拍攝任務後,福建電影製片廠努力尋找戲劇與電影兩種形式的最佳契合點,力求將京劇國粹藝術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
《大鬧天宮》劇組成立伊始,便定下了「先有舞臺版,再有電影版」的方向。排好舞臺版,打磨好舞臺上「大聖」的神情、神態、神韻,是《大鬧天宮》電影拍攝成功的關鍵。
舞臺版首先在鳳凰劇院成功首演。演出匯集了全國14家院團的85名精兵強將,以一場人物個性鮮明、劇情扣人心弦、打鬥新奇驚險的精彩表演,重現了京劇武戲經典之作。整臺節目氣勢恢宏、表演精彩、場景美輪美奐,爆炸性效果設計具有很大震撼力,猴戲的武打跟鬥等表演十分精彩。專家一致表示,這麼大的場面展現武戲風採是近幾十年少有的。
舞臺版為京劇電影的最終成功,築下了一塊沉甸甸的基石。但越是舞臺上的經典看點,越是電影展示的難點。為此,電影版重新編排了個別場次的武戲,讓武戲動作在呈現於大銀幕時更加真實好看。舞美設計幾易其稿打破舞臺局限,力求唯美大氣,數十張京劇臉譜的大集合,都成為電影的亮點。
為了能夠更加貼合觀眾的影視審美,影片合理運用了一些現代電影的CG、動畫和電影拍攝技巧等影視高科技來整體提升電影的觀賞度,放大在舞臺下觀眾所體驗不到的視覺衝擊和京劇美學藝術。其中,「老君爐」一場的視聽效果發揮到了極致。
王麗俐表示,京劇電影是將中國傳統戲曲與現代影視科技技術相結合,把抽象的戲曲文化意識形態巧妙地裝進電影的載體中,讓觀眾在體驗現代影視科技震撼的同時領略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大鬧天宮》通過最新的技術手段,放大京劇武戲的高難度技巧,加強視覺衝擊,增加影片的可觀看性。
「這部電影力圖做到——老年人看了叫『絕』、中年人看了點『贊』、青年人看了喊『爽』。」她說。作為京劇電影發展的高峰之作、振興京劇武戲的經典劇目,《大鬧天宮》是一張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家名片」,必將推動全社會特別是青年一代對國粹京劇藝術傳承發展報以關注目光,讓這一藝術瑰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沈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