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很多人被困在家,大家都應該有這樣一個感覺:日用品食品水果肉類都漲價了,有些地方一棵白菜甚至漲到了30塊,超市的貨架因為大家搶購,空了很多。
隨著疫情的結束,各地開始復工復產,很多人開始感受到:工作不好找了,工資降低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股市卻創了近兩年新高。現在,雖然大部分地區恢復了正常,也時不時的傳出「允許員工自願降薪」的新聞,令人啼笑喈非。
我們國家算是控制得比較好的的,但也經歷了一輪物價上漲,失業加劇,資本市場活躍的過程。歐美等西方國家疫情泛濫,幾乎失控,這種情況就更明顯。
每次經濟危機,首先會帶來通貨緊縮,隨後演變為通貨膨脹,導致財富更加的兩極分化。
經濟出現問題,最先感受到的是大宗商品,比如石油,有色金屬,礦石,銅鋰等。出於對大宗商品的悲觀預期,石油等商品價格會首先大幅下跌,投資實體經濟的錢會轉而投向避險類產品,比如黃金,有些需求靈活的資本會變成可控制的現金。
實體經濟的錢都去避險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轉就會出問題。加上大量金融機構做空,更加加劇了經濟問題,市面上的商品少了,物流也少了,廠家不活躍了,於是通貨緊縮就來了,大量貨物漲價,食品飲料漲價,老百姓用於支出明顯增多,於是開始減少別的消費,比如影視娛樂,買房買車的打算,週遊世界的計劃。然後,服務業開始受創。
國家肯定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比如川普就開始向美聯儲施壓,要求他們儘快放水。於是美國大量發行國債,美聯儲拼命買,讓錢流向市場。同時還降低利率,讓更多的人來借錢。此外,M2大幅增加,說明印的錢也多了,這些錢最終都流向市場。
這麼多錢,很低的利率,一部分流向實體市場,一部分流向股市,一部分通過層層轉移,流向了樓市,這麼多錢入市,同時形成通貨膨脹。但是,不管流到哪裡,最終都流向了資產階級,流向富裕階層,有些腦袋靈光的普通人,也能喝到一點湯。
前面說到股市上漲,玩資本遊戲的大佬首先吃到了第一筆紅利。今年六月份開始,樓市開始上漲,地產商又吃到了一筆紅利。實體經濟也得到了補貼,也彌補了一部分損失。這些現象,雖然我們國家感受不深,不過歐美金融資本相當發達,疫情期間,美國富人平均資產上漲了23%。市場放水的錢,絕大部分都流向了富人的口袋。
只有普通百姓,既要承受降薪的委屈,還要承擔物價上漲的壓力。結果就是窮人更窮,富人更富。所以,我們堅決反對那些,自己賺得盆滿缽滿,卻把風險甩給社會,甩給窮人的資本家。
我們也要做一些抗風險措施,真正認識到資本市場的規律,並且學會運用一些金融手段,才會讓我們在特殊情況下儘可能地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