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近100年沒有重大突破,這是真的嗎?聽科學家是如何解釋的

2020-12-12 探索浩瀚星空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數百年前,人類文明經過一萬年左右的文明發展,終於走進了科技時代。而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夠幫助人類實現過去只存在於幻想中的事物,比如飛天,比如登月等。

而科學又是一 門偉大博覽的知識體系,在科學的殿堂裡,分為很多個分支,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而在眾多的科學分支中,對人類意義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物理學。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

相信很多朋友在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告訴我們: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雖然這三個學科都非常重要,但是論起重要性和地位,非物理莫屬,因為萬物的本質,世界的本質以及整個宇宙的奧秘,基本都需要物理學來破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將物理學研究到終極,那就相當於這個宇宙的神。

正是因為物理學非常重要,它直接決定著人類文明的等級,所以人類在走進科技時代之後,主要的研究探索學科就是物理學。而從事物理學研究探索的科學家也是最多的,而數百年的科學史上,出現的引領人類科技快速前進的偉大科學家也基本都是物理學家,比如牛頓和愛因斯坦。

物理學對人類的科技發展非常重要,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加入到此行列,可是在科學界一直都有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有人認為物理學在近100年來並沒有重大突破,這是真的嗎?可能有人會說了,如果物理學沒有進步,那近百年來,不斷升級的科技是如何出現的?所以,很多人並不支持這個觀點。

可是不少的科學家卻基本認同這個觀點,這是為什麼呢?事實上,之所以說物理學在近百年來沒有重大突破,並不是所各種科技的出現,主要是指基礎物理學。相信每一個人都明白一個道理,任何事情的發展都需要一個基礎,就好比我們要蓋一個房子,沒有基礎是不行。

要蓋一個房子,除了要打基礎,我們還需要最基礎的一些東西,比如水泥,石子,沙灰等材料,沒有這些,你的技術再牛,也不可能建造一個房子再來。這個道理應用在科學界也是相同的,什麼一個科技的出現,都需要最基本的基礎科學。沒有基礎科學就不會有後面各種科技的出現。

人類的科技能夠在近百年來取得輝煌的成就,主要原因就是100年前有三位偉大的科學家提出了重要的幾個基礎科學理論。我們就拿物理學來說,如果我們給數百年來的物理學大師的地位進行一個排序,真正能夠進入第一梯隊的只有三位科學家,他們分別是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

他們三個人分別以一人之力就完成了偉大的基礎科學理論的構建。牛頓提出了著名的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定律,統一了天上和地上的物理學。麥克斯韋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統一了電和磁的現象。預言了電磁波和光是一種電磁波。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這是一種全新的時空觀,統一了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並且解釋了引力的本質。

正是有了這三位偉大物理學家提出的基礎物理學理論,才有了後來輝煌的科技發展。我們可以統計一下,現在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科技,各種設備包括探索宇宙所應用的科學,哪一個能離開以上三位偉大科學家提出的基礎物理學?

基本我們找不出一個,我們每天使用的手機,開的汽車等交通工具,探測宇宙所用的天文望遠鏡等,都是在基礎物理學的基礎上研究出來的。可以說,人類現在應用的各種科技,都是在沿著100多年前的那些基礎科學進行的。

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來看,近100年來,人類的物理學的確沒有什麼重大突破。而人類文明想要升級,成為更高一級的星際文明,真正實現夢想中的星際探索,依靠100多年前的那幾個基礎物理學理論明顯是不行的。只有在基礎物理學方面再獲得重大突破,研究出另一個新的基礎物理學理論,人類文明才有可能真正升級。

我們就星際探索中最重要的速度來說,現代基礎物理學體系中,相對論對物體的速度進行了一個限制,那就是有質量的物體不可能達到不速。而在現有物理體系下,光速是速度的極限,不可能突破光速。可是我們都明白,浩瀚的宇宙以光年為基本距離單位,即使是光速在宇宙也只是龜速,以這樣的速度,我們都無法走出銀河系,更不要說探索整個宇宙了。

站在宇宙的角度,只有實現超光速飛行,才算是一個強大的星際文明。而要打破光速,依靠現在的基礎物理學是明顯不行的,我們需要新的基礎物理學出現,比如蟲洞理論。如果沒有能夠打破光速限制的基礎物理學出現,那麼即使人類的科技再怎麼發展,再怎麼強大,我們也永遠只能在光速之下進行發展,無法真正進入超光速時代。

而要實現這樣的超光速時代,科學家數量多是沒有什麼用的,人類需要一個真正能夠引領人類科技再次飛躍的牛逼物理學家的出現,可以比擬甚至是超過愛因斯坦的偉大科學家的出現。而這樣的科學家的出現是無法預料的,有可能未來幾十年就會出現,也有可能幾百年之後才會出現。

當然,近100年來的物理學也並不是沒有什麼建樹,還是有一些新奇的,大膽的物理理論出現,比如現在科學家一直在探索研究的量子力學。這是研究微觀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其中的很多現象完全顛覆宏觀物理學,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新的基礎物理學。

只不過,人類現在對量子力學並沒有提出什麼統一的,標準的物理公式等,要知道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之後,是已經有了一些能夠應用的公式,已經是一個可以應用的基礎物理學。而量子力學我們只是知道它的存在,卻還沒有真正能夠將它應用在現代科學中。

除此之下,還有一個更超前的理論出現,那就是弦理論。這是一個完全超出們認知的理論,弦理論之下的宇宙可是多元的,也就是科學家猜想的多元宇宙,平行宇宙論。當然,弦理論現在只是一個猜想理論,更沒有可以應用的公式被提出來。

因此,近百年來雖然出現了量子力學和弦理論這樣的偉大基礎物理學,但是它們仍然無法跟牛頓提出萬有引力,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進行對比。不管是萬有引力還是相對論,提出的時候已經有了相關的公式可以進行探索探索證明。

而量子力學和弦理論我們只是提出了一些猜想,並沒有確定的公式等可以應用證明的東西出現,或許在未來,如果有科學家能夠提出完全適應於量子力學的公式,或者適用於弦理論的公式,那麼這個人也將會是一個超越牛頓,愛因斯坦的偉大科學家,我們期待著他的出現。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相關焦點

  • 現代物理學如何向前突破——新量子革命
    烏雲說對後世影響巨大,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郎克提出了量子假設,解釋了第一朵烏雲。猶太裔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解釋了第二朵烏雲。歷史總是輪迴的,用開爾文男爵說過的話描述現代物理學現狀,一點都不過時:「有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兩大基礎理論的支撐,現代物理學的大廈已經落成,近幾十年的現代物理學發展,我們做的只是一些修飾工作,完善和驗證兩大理論。」
  • 3位美國科學家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近年來,中國作家莫言和藥學家屠呦呦先後摘得諾貝爾文學獎和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桂冠,這讓中國人對諾獎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期待。不過,除了以上兩大獎項,物理學獎在全球華人諾獎成績單裡也佔據重要位置。據統計,自諾貝爾獎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有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資料圖: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
  • 美法加科學家分享諾獎物理學獎
    據新華社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2日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以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突破性貢獻。今年的獲獎研究為雷射物理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 人類物理學或遭「顛覆」,匈牙利科學家,發現支配宇宙的第五種力
    ,如今的人類社會之所以可以發展的如此好,很大程度上與科學家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如果沒有科學家的智慧為人類探索世界、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不可能存在目前人類世界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其中,物理學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 進入21世紀,為什麼感覺物理學發展緩慢,是有人在限制嗎?
    進入21世紀,為什麼感覺物理學發展緩慢,是有人在限制嗎?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在1927年第5屆索爾維會議中所拍攝的,在這張照片當中是當時世界一流的偉大科學家,其中包括居裡夫人和愛因斯坦,狄拉克等等多位科學家。
  • 「元層次」的物理學:建構子理論如何解釋生命、宇宙和量子計算
    然而,儘管這是個很迷人的理論,但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如何驗證它?「當我第一次學習建構子理論時,它顯得過於大膽,不像是真的,」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學和遺傳學專業的研究生阿貝爾·詹斯瑪(Abel Jansma)說道,「早期的論文涵蓋了生命、熱力學和信息學,對於這樣一個年輕的理論而言,基礎工作似乎太多了。不過,用這種方式來研究這個理論或許也是自然而然的。作為局外人,能見證這一切很令人興奮。」
  • 楊振寧:物理學影響哲學,但哲學從來沒有影響過物理學
    剛剛看見有人在提問說,「如果沒有了哲學,量子力學還是量子力學嗎?」國際物理學界的泰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在學界擁有非常崇高的威望。他是如何看待哲學與物理學之間的聯繫的呢?楊振寧在他所作的《談談物理學研究與教學》一文中,用了這樣清晰地描繪:物理學影響哲學,但哲學從來沒有影響過物理學。這是一位大思想家、科學偉人對哲學與物理學的精闢判斷。我們縱觀楊振寧70多年的科研工作,恰恰是他一直在用實踐行動推翻哲學。
  • 三人分享760萬獎金,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與之失之交臂的華人科學家...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
  • 三名科學家分享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0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發(魏學超攝)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6日電(記者和苗 付一鳴)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
  • 剛剛,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突破共同獲獎
    根據諾貝爾官方網站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頒給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頒給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760萬元)。
  • 科學家發現第5種力,能支配自然界?網友:或「顛覆」當今物理學
    科學家發現第5種力,能支配自然界?網友:或「顛覆」當今物理學!從上個世紀一直到現在,由於科學家們的努力,因此現在的人類社會過得還非常的好,假如沒有科學家為人類探索宇宙,探索世界,提供正確的科學觀,人類的世界是不可能發展這麼快的,其實除了科學家之外,物理學家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德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德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
  • 物理學中5個關鍵概念及其基本的解釋
    想要學習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嗎?今天,我將和你們分享10個基本物理概念的一個非常簡單的解釋。重力重力(引力)是宇宙中自然存在的四種力之一。它是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的引力。任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都會相互吸引。這就得到了兩個力之間的引力,單位是牛頓。這就是為什麼像地球這樣巨大的物體能夠容納它上面的一切,比如我們人類,水和大氣,因為我們的質量被地球的質量所吸引。你以後會學到施加一個力給一個物體是如何使它向那個力的方向加速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當你在重力場中下落一個物體時,它會向大質量物體加速。質量越大,施加在其他質量上的力越大,它們就會越快地向它們加速。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探索星辰大海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它表明,現有的物理定律可以解釋宇宙只有「一百秒」大的時候發生的事。這不是很神奇嗎?」詹姆斯·皮布爾還開發了一些工具來解釋我們所知道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他說:「在大爆炸後不到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宇宙急速膨脹,在這個膨脹期間出現微小量子漲落,從而產生了物質這些「塊」,最終演化成星系。」
  • 玻爾與愛因斯坦的四次大論戰,影響了物理學近100年的發展!
    如果要說對20世紀物理研究影響最大的,那麼就是玻爾和愛因斯坦的四次大論戰,這四次大論戰可以說影響了物理界這一百年來的發展,直到現在!在20世紀之前,整個物理學盡在牛頓經典物理學的掌控之下,牛頓崇信機械宇宙觀,世界就是一個精密的鐘表,上帝造好表,上好發條,以後的一切就是確定無疑的。然而進入了20世紀後,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在微觀領域卻變得不再適用!
  • 一起去看科技突破的星辰大海,這件事騰訊做了八年了…
    過去八年間,80餘位全球頂尖科學家曾登上騰訊科學WE大會的舞臺,帶我們探秘那些最了不起的人類突破。「宇宙之王」霍金、當代理論物理學巨擘史蒂芬·溫伯格、諾獎獲得者基普·索恩……細數他們的名字,仿佛眼前已有星辰大海。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Roger Penrose、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獲獎。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由於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3位科學家為何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許多人對黑洞的認知都作出了不小的貢獻,為什麼唯獨選擇了這三名科學家獲獎?下面,我們再詳細一點介紹他們獲獎的具體理由與來歷。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1965年1月,即愛因斯坦去世十年,彭羅斯證明了黑洞確實可以形成並對其進行了詳細描述。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得主名單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
  •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得主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得主 澎湃新聞 2020-10-06 17:01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