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屬地方團練,為什麼曾國藩湘軍被裁10多萬,李鴻章淮軍能倖免?

2020-12-18 蘇文說歷史

導語:

1864年天京事變之後,清政府三番五次暗示裁軍,最終只有曾國藩解散了大批「湘軍」,人數從15萬一下子降到了1萬人左右,但是李鴻章的「淮軍」基本上毫髮無傷,為什麼會這樣呢?

曾國藩像

背景介紹:

1864年,曾國荃打進天京城以後,殺紅了眼,搶了大量的金銀珠寶,然後偷偷摸摸轉移到自己的湖南老家。誰曾想,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情被曾國藩的競爭對手們知道了,他們在朝廷上向慈禧告狀,並列舉了曾國荃的3大罪狀:

「1、朋黨結私而沆瀣一氣並作亂;2、私吞敵賊巨額財富;3、擁私人武裝,日益強大,留有後患,最終是大清之國之殤!」

彈劾事件發生之後,曾國藩急了,多年的從政經驗,讓他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朝廷很有可能拿他開刀:「殺雞給猴看!」於是,曾國藩給弟弟曾國荃寫了一封家書,措辭十分嚴厲:

「時局已趨穩定,殘敵難成氣候。升官晉職理所應當。可朝廷已有人彈劾你、我。況朝廷忌諱已久,戒心重重於湘軍之獨大。出於曾家家族考慮,你必須解甲歸田,回鄉解散之湘軍。自願削藩為妥,以解心患!急!切切!」

這段話意思很明確,就是別跟朝廷硬碰硬,當務之急是裁軍保命。

實際上,當時不僅是曾國藩的湘軍,其他部隊同樣受到「威脅」,比如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但最終只有湘軍被裁員,為什麼呢?

01因為當時的戰爭形勢特殊,曾國藩被迫裁軍。

當時左宗棠的楚軍,正在追殺剩餘的20萬太平軍餘部,李鴻章的淮軍正在跟捻軍打仗,只有曾國藩的湘軍,天京事變之後是閒下來了,於是就成了刀俎上的魚肉,被迫任人宰割了。

02因為曾國藩「國家利益大於個人利益」的觀念,他自願裁軍。

想當初,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半個中國快沒了,清政府的八旗子弟搞不定,這才允許地方政府自己成立軍隊。應該說,不管是湘軍,還是淮軍、楚軍,如果沒有清政府的政策扶持,根本不可能出現,哪怕地方政府有錢也發展不起來。

在這一點上,曾國藩心裡是很清楚的。

所以說,湘軍在鎮壓完太平軍之後,曾國藩就敏感地意識到,湘軍有功高蓋主的嫌疑,再發展下去,恐怕會威脅到朝廷的穩定。

因此,為了表示對朝廷的忠誠,曾國藩還沒等到朝廷命令,就主動開始部署裁軍。

清朝,慈禧照片

跟曾國藩不一樣,李鴻章想的是「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欲封侯」。

這句話表明,李鴻章的私慾更重。同時,李鴻章比曾國藩看得更遠一些。所以,曾國藩裁軍之後,李鴻章不僅不裁軍,還以淮軍為班底,成立了北洋水師。

除了上面說的以外,也有人說曾國藩自斷羽翼,是為了保全淮軍。

相關焦點

  • 為何清政府裁撤湘軍卻不裁淮軍?不怕李鴻章擁兵自重,威脅朝廷?
    首先要說一下,決定裁撤湘軍的是曾國藩不是清政府,其次李鴻章也裁撤過淮軍。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六月,湘軍攻破天京。雖然此時太平軍在各地還有不少部隊,不過這還是標誌著太平天國運動已經失敗。而就在此時,曾國藩決定開始裁撤湘軍。
  • 湘軍創立者曾國藩和淮軍創立者李鴻章,誰對晚清的功勞更大?
    下面我們就從不同方面來比較一下,湘軍的創立者曾國藩和淮軍的創立者李鴻章,到底誰強誰弱?一、湘軍的創立者曾國藩功勞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持續了14年,曾國藩的湘軍就是為了打太平軍而創立,湘軍和太平軍的戰鬥就持續了13年。
  • 湘軍與淮軍哪個戰鬥力更強?這一點李鴻章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淮軍雖是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將領組成,但追根溯源,淮軍也屬湘軍的範疇,只是隨著曾國藩的去世和李鴻章的崛起,淮軍才真正獨立為一個政治、軍事集團。淮軍與湘軍有很多共同之處,比如在營制方面是完全沿襲湘軍的,其「兵為將有」的治軍理念也是相差無幾。
  • 清廷任命的團練大臣有43人,為什麼只有曾國藩成功了?
    比如說明朝的李自成就是死於明朝地主組織的團練之手。每當國家有難,國家正規軍不中用的時候,統治階級就會拿出團練的法子。而曾國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走上歷史舞臺的。但是,並不是說團練誰都能辦好,其實在晚清辦團練上,也就是曾國藩成功了。其他42個團練都以失敗告終。而後期的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都有湘軍的根基。
  • 曾國藩臨終前要李鴻章「擁兵自重」,李鴻章沒聽懂,最終害慘中國
    不論是創建淮軍,還是興辦洋務,李鴻章都是按照曾國藩的治國理念在執行。但是,1872年曾國藩臨終前將李鴻章叫到跟前面授機宜,這番臨終話語李鴻章沒聽進去,直接導致了晚清朝廷的沒落。曾國藩臨死前對李鴻章說了什麼?
  • 臨時組建的淮軍,被稱「叫花子軍」,為何卻能擊敗數十萬太平軍
    其次,就是漢軍綠營兵,雖然人數多但是裝備比較差;最後就是各地的團練鄉勇等。1852年,太平天國進行北伐,但當時的清朝深知,以八旗兵實力難以抵擋太平軍的進攻,便命令各省舉行團練,用來幫助清廷消滅太平軍。在這個背景下,曾國藩組建的湘軍成為了能和太平軍抗衡的主要力量,在1862年太平軍進攻到了上海的周邊地區,當時的清軍節節敗退,眼看上海告急,曾國藩只好派李鴻章前去上海,李鴻章隨即回到老家合肥招募兵勇。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招到了9000多人,但由於人員混雜,經費有限。所以這9000人穿的都是芒鞋短衣,武器也都是大刀長矛,這支軍隊也被上海人笑稱「叫花子軍」。
  • 湘軍的組建:從湖南民間團練到私人武裝,看曾國藩如何訓練湘軍
    其實在1852年1月8日,鹹豐帝傳達詔令讓當時閒賦在家的曾國藩協助湖南當地官員興辦團練,隨後在1月29日曾國藩來到湖南首府長沙,不過在曾國藩到達之前,湖南巡撫張亮基已經徵調地方團練守衛長沙,前往長沙的正是湘鄉縣的王鑫、羅澤南、李續賓等人和他們攜帶1000人。
  • 曾國藩裁撤湘軍為何不怕兔死狗烹?有此人在,朝廷不敢輕舉妄動
    打倒安慶之後,曾國藩就有「湘軍有暮氣」之說,那就是久經戰陣,打了近十年,原來的青年已步入中年,戰鬥力、士氣將受到考驗。而且一旦佔領了南京,朝廷又強迫他裁撤湘軍。但是內憂外患不會少,所以以後的路怎麼走,是要考慮的。
  • 曾國藩官至二品大員,為何突然要去辦團練?曾國藩:靠山倒了
    曾國藩在清朝歷史上,絕對算是一個傳奇人物,在滿清生死存亡之際,是他力挽狂瀾,在地方辦團練,組建湘軍,並最終擊敗太平天國;但是,在回地方辦團練之前,曾國藩已經官至工部左侍郎,是朝堂之上手握實權的二品大員,而當時的曾國藩年僅39歲,絕對算是朝堂之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無量。
  • 奪下金陵可以封王,而曾國藩只得到了侯爵,且裁撤了湘軍!
    曾國藩之所以可以能平定太平天國與大手下的這支湘軍部隊是分不開的,但為什麼他要把他解散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支部隊的體制,他不屬於國家編制的軍隊,清廷一直都沒承認他是國家軍隊。它屬於地方基礎私募軍隊,軍餉自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戰事緊張,清廷有不得不允許湘軍以釐金、票鹽等形式就地籌款且自行支配。這樣因為湘軍崛起的湖南地區精英,紛紛出任封疆大吏,以曾國藩的模式開始掌握地方大權,全國總督8人湘軍中佔3人,全國巡撫15人湘軍佔9人。全軍和七八個省的政權都在掌握之中,無論是軍事、財政、後勤、學校、兵工廠都在掌握之下。
  • 薪盡火傳:曾國藩與李鴻章
    這一年,曾國藩得了肺病,在北京的報國寺靜養。李鴻章以弟子的身份來侍奉他,這就得到了曾國藩的親炙,成為他的弟子。  後來曾國藩回鄉,因為太平天國起義,他就在湖南搞團練,要鎮壓太平軍。李鴻章也沒閒著,他跑回老家安徽合肥,也搞起了團練。不過他在安徽混得很不得志,就寫信給曾國藩:「老師我混得不行,我到你門下來做幕僚吧。」
  • 湘軍悍將彭毓橘:曾國藩表弟,外出巡邏時被「捻軍」打死
    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九帥曾國藩縱容士兵劫掠,激起輿論風波,只好辭職回家「養病」,避避風頭。曾國荃離職後,所部6萬「吉字營」勁旅也基本被裁撤完畢,湘軍陸師主力尚存鮑超「霆軍」,這是曾國藩最後的政治資本。「吉子營」被裁撤,許多悍將也回家「養老」,拿著豐厚的戰利品過上幸福日子,遠離戰火。
  • 清王朝權力的下放,地方督撫的崛起,團練如何逆襲為國家正規軍?
    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在家鄉湖南組建地方團練與太平軍作戰。結果被太平軍打的大敗。 痛定思痛,曾國藩吸取經驗,發現太平軍的種種優勢和團練組織的存在種種弊端,決定效法戚繼光,組建一支新型的地方軍隊,這就是湘軍的前身。 地方軍事化的出現改變了清王朝地方的統治秩序,擴大了地方士紳階層的權力。
  • 李鴻章,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下)
    那奏摺一來一回,一個多月都過去了,那時形式肯定發生了變化,已經不再需要湘軍北上了。果然朝廷很快便有新的命令下來,「和議已成,援兵無需北上「。李鴻章的這個主意不僅幫了曾國藩的大忙,而且也讓曾國藩看到了李鴻章過人的政治才幹和高超的政治手腕,李鴻章在曾國藩心中的地位更重要了。慢慢的,曾國藩就把李鴻章當作自己的接班人來看待了。
  • 曾國藩創辦湘軍,無不彰顯其反民族情懷
    他們股小而多,力量微弱,這就給當地官紳辦團練來對付他們的機會。 團練一方面保護地主官紳的財產,一方面也使他們藉以魚肉鄉民,斂財自肥。它是地方性的暫時武裝,沒有走出鄉縣作戰的計劃,更談不上出省作戰。
  • 曾國藩的湘軍與袁世凱的北洋軍有什麼區別?彼此又有何種關聯?
    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清軍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曾國藩憑著自己一腔的愛國之情建立湘軍。袁世凱大家肯定是比較耳聞能熟,他用相對很溫和的方式把末代皇帝薄儀給請下臺,成為中華民族臨時大總統。1915年宣布自稱皇帝,但是遭到各方的的反對改為中華帝國。
  • 鮑超勇猛善戰,資格比李鴻章老,為何沒獨當一面機會?
    一頓血戰後,「霆軍」悍將陣亡14人,士兵也損失慘重,但最終擊敗「捻軍」,救出被圍困在陣中的淮軍頭號名將劉銘傳,保存了李鴻章的政治資本。結果呢?劉銘傳不滿意,認為鮑超故意「遲到」,想置淮軍於死地,向李鴻章告狀。湘軍、淮軍明爭暗鬥,事情真相究竟如何,李鴻章不考慮。此時,李鴻章為提升淮軍地位,直接向朝廷參劾鮑超,說鮑超故意延期,導致淮軍損失慘重。
  • 曾國藩裁撤其辛辛苦苦創辦的湘勇,從中可見其大智慧!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也就是是清朝的地方武裝,那麼這支地方軍隊是怎麼建立並且為何要被曾國藩裁撤呢? 一、事件背景
  • 曾國藩組建湘軍,為何要徵調一個滿人來當副將?曾國藩:一石二鳥
    於是清政府命令曾國藩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借著清政府急於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曾國藩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後來的湘軍),並向清廷上書徵用了還只是都司的塔齊布。
  • 當看到李鴻章墓中的「金磚」後,專家:他一生都在為大清背黑鍋
    曾國藩組建了湘軍,用來鎮壓太平軍,期間,由於太平軍數量急劇增長,光緒帝也讓一些官員回鄉辦團練,李鴻章的父親就在其中。李鴻章跟隨父親回鄉一共進行了長達5年的團練,這期間作為文人出身的李鴻章第一次帶兵打仗,5年的歷練讓他明白了領兵打仗萬萬不可急躁,不可急功近利的道理,之後在成為曾國藩湘軍幕僚時期提供了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