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1864年天京事變之後,清政府三番五次暗示裁軍,最終只有曾國藩解散了大批「湘軍」,人數從15萬一下子降到了1萬人左右,但是李鴻章的「淮軍」基本上毫髮無傷,為什麼會這樣呢?
背景介紹:
1864年,曾國荃打進天京城以後,殺紅了眼,搶了大量的金銀珠寶,然後偷偷摸摸轉移到自己的湖南老家。誰曾想,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情被曾國藩的競爭對手們知道了,他們在朝廷上向慈禧告狀,並列舉了曾國荃的3大罪狀:
「1、朋黨結私而沆瀣一氣並作亂;2、私吞敵賊巨額財富;3、擁私人武裝,日益強大,留有後患,最終是大清之國之殤!」
彈劾事件發生之後,曾國藩急了,多年的從政經驗,讓他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朝廷很有可能拿他開刀:「殺雞給猴看!」於是,曾國藩給弟弟曾國荃寫了一封家書,措辭十分嚴厲:
「時局已趨穩定,殘敵難成氣候。升官晉職理所應當。可朝廷已有人彈劾你、我。況朝廷忌諱已久,戒心重重於湘軍之獨大。出於曾家家族考慮,你必須解甲歸田,回鄉解散之湘軍。自願削藩為妥,以解心患!急!切切!」
這段話意思很明確,就是別跟朝廷硬碰硬,當務之急是裁軍保命。
實際上,當時不僅是曾國藩的湘軍,其他部隊同樣受到「威脅」,比如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但最終只有湘軍被裁員,為什麼呢?
01因為當時的戰爭形勢特殊,曾國藩被迫裁軍。
當時左宗棠的楚軍,正在追殺剩餘的20萬太平軍餘部,李鴻章的淮軍正在跟捻軍打仗,只有曾國藩的湘軍,天京事變之後是閒下來了,於是就成了刀俎上的魚肉,被迫任人宰割了。
02因為曾國藩「國家利益大於個人利益」的觀念,他自願裁軍。
想當初,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半個中國快沒了,清政府的八旗子弟搞不定,這才允許地方政府自己成立軍隊。應該說,不管是湘軍,還是淮軍、楚軍,如果沒有清政府的政策扶持,根本不可能出現,哪怕地方政府有錢也發展不起來。
在這一點上,曾國藩心裡是很清楚的。
所以說,湘軍在鎮壓完太平軍之後,曾國藩就敏感地意識到,湘軍有功高蓋主的嫌疑,再發展下去,恐怕會威脅到朝廷的穩定。
因此,為了表示對朝廷的忠誠,曾國藩還沒等到朝廷命令,就主動開始部署裁軍。
跟曾國藩不一樣,李鴻章想的是「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欲封侯」。
這句話表明,李鴻章的私慾更重。同時,李鴻章比曾國藩看得更遠一些。所以,曾國藩裁軍之後,李鴻章不僅不裁軍,還以淮軍為班底,成立了北洋水師。
除了上面說的以外,也有人說曾國藩自斷羽翼,是為了保全淮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