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微博熱搜裡一條熱搜是矮小症男孩靠運動長高16cm,#小巨人運動會#裡,六歲半的「泡泡」俞佳池拿下了50m短跑第一,剛看到這段的開頭,我還有點來氣,我以為他父親又是那種病態的狼爸在訓練孩子。到後面才明白,其實他在五歲時便被確診為矮小症。知道這個消息後,根據醫生的建議,爸爸帶著他開始了每天一個半小時以上的「魔鬼訓練」,從匍匐前進、蜘蛛爬到折返跑、立定跳遠,日復一日的嚴格訓練讓泡泡成功長高16cm。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矮小症的孩子,父母們也對孩子的身高比較關心,後臺也收到很多家長私信,說孩子長得矮小是怎麼回事,該怎麼做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想讓孩子長得高,家長們要注意注意哪些呢?
孩子要想長高需要動靜結合
對於孩子矮小,「許多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遲早會長個,不需要去醫院,有些父母會給孩子亂用增高的藥物或者是器械,這實際上是錯誤的。是父母的錯誤觀念傷害了孩子。
「動靜結合」是指睡眠和運動的協調。促進人體生長的激素-睡眠狀態下生長激素的分泌約為清醒狀態下分泌的三倍,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於生長。肌肉在睡眠中放鬆,這對於關節和骨骼的伸展很有好處。儘量讓兒童早睡,充足良好的睡眠,確保生長激素的分泌。
兒童的成長和發育是一個規律,連續和分階段的過程。從出生到3歲是快速成長的第一階段。年齡越小,增長越快。例如,第一年它可以長約25釐米,第二年可以長約10-12釐米。從3歲到青春期,它穩定增長。這個時期在一個人的最終身高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每年增長約6至7釐米。青春期的生長速度加快,出現第二個生長高峰,每年增長約8至10釐米。如果每年身高增長小於5釐米,則需要考慮是不是矮小並及時就醫。
運動還可以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大約20分鐘的運動可使正常兒童的生長激素水平達到一個高峰。兒童經常運動可以促進骨骼生長,例如彈跳,跳繩,奔跑,跳高和跳遠;還有一些伸展運動,例如單槓引體向上,仰臥起坐,體操和懸掛運動,這有利於脊柱四肢的伸展。籃球,排球,足球和羽毛球是系統性運動,有助於身體骨骼的伸展。
能睡的孩子最長個
睡眠不足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身高不僅由遺傳決定,而且許多因素都會影響生長發育。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對生長和代謝具有最重要的作用,生長激素的分泌僅在夜間達到高峰。如果青少年經常熬夜,則會導致生長激素分泌減少。白天補充睡眠無法彌補這種危害。
常見的矮小疾病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和性早熟。此外,較高的學習壓力,尤其是睡前的壓力或刺激,以及嚴重缺乏睡眠時間,也會影響身高。
身材矮小的患者除了要進行針對性治療外,還必須確保適當的營養飲食。蛋白質(例如牛奶和雞蛋)是骨髓和肌肉生長的能量來源,可以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這是生長發育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此外,縱向壓力鍛鍊對於長高也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直接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
3-12歲是幹預的黃金時期
除了遺傳和營養狀況外,生長激素缺乏,性早熟,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症候群,甲狀腺功能減退和腦腫瘤也是導致身材矮小的因素。許多小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父母必須知道孩子的身高
我國身材矮小的發生率約為3%。高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許多父母甚至許多醫生都缺乏相關知識。超過一半的父母不知道在0-3歲時需要觀察孩子的身高;三分之一的父母沒有科學測量孩子身高的習慣; 30%的父母錯誤地認為,只要保持營養,身高就能趕上;
在青春期,性激素對於身高非常重要。女孩平均可長25cm,男孩30cm。父母應注意,性激素在促進身高增長的同時也加速了骨骼的閉合。如果初潮後兩年女孩的身高不理想,男孩的聲音改變了,那麼此時的幹預效果並不明顯。
在生活中,孩子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的運動,對孩子身高問題都有一定幫助, 父母應密切注意孩子的身高。當發現孩子落後時,不要等待也不要盲目尋求治療。一定要去專業醫院看專科醫生,尋找孩子落後的原因,進行幹預治療。